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黄帝内经白话文》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6章 热论篇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本篇导读

  本篇讨论了热病的病因、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以及预后和禁忌等,是一篇系统而全面论述热病的重要文献,故以此名篇。

  首先,文章重点阐明热病的概念、形成原因、热病六经传变规律及临床特点。其次,讨论了热病“各通其藏脉”的治疗原则和“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已满三日者,可写而已”的具体方法。再次,护理方面提出“热甚不可强食”的防止余热再起的措施,以及病后恐脾胃虚弱不可“食肉”的禁忌。最后论述了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的“两感”热病的脉证特点及预后。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1,皆伤寒之类也2。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3,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4,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5,必不免于死。

  注释

  1 热病: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如温病、暑病、风病等。

  2 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即多种外感病的总称。

  3 巨阳:即太阳。

  4 风府:穴名。在项后正中入发际一寸,属督脉。

  5 其:如果。两感于寒而病者: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也就是阴阳俱病。

  译文

  黄帝问道:一般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同是热病,有的痊愈了,有的死亡了。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大约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知其中的缘故,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联属会合之处。它的经脉上连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主气。人为寒邪所伤,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便热得很厉害,也不会死。但假如阳经、阴经同时感受寒邪为病,就必然死亡。

  赏析与点评

  《难经·五十八难》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是一个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而引起的外感热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而狭义的伤寒是单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导致发热的病证。此处的伤寒和《难经》中的前一个伤寒皆是广义伤寒之义。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1。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2,五藏不通,则死矣。

  注释

  1 烦满而囊缩:烦闷并且阴囊紧缩。

  2 荣卫:营气,卫气。

  译文

  黄帝道: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法来治愈。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害,营卫不运行,腑脏不通畅,那就要死了。

  赏析与点评

  本段详述热病传变规律。当热病没有发生“两感”时,其传变是按照六经由表而里,由阳而阴的顺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依次传。这里的一日、二日、三日等,是指热病的传变次序和阶段,并非具体的日数。三阳主表,正气尚足,邪正斗争激烈,故以发热、身热等热象明显,以及各种疼痛和循经部位的病症,多表现为实证;三阴属里,当邪热不解,由阳入阴,则热邪不仅更盛,且逐步耗伤阴液正气。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1,少腹微下,大气皆去2,病日已矣。

  注释

  1 囊纵:阴囊松缓。

  2 大气:邪气。

  译文

  如果没有两感于寒邪,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就会稍好一些。到第八天,阳明病会减轻,身热也会渐渐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能听到点声音。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平软得和往常一样,就会想吃东西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病会减轻,口渴胀满诸症也消失,舌也不干了,还会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松缓下来,小腹也觉得舒服。之后邪气全退了,病也就好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译文

  黄帝又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脏腑经脉的症状,分别施治,疾病就会日渐衰退。受病未满三天的,病在表,可以通过汗法治愈;病已超过三天的,病在里,可以通过泻下法治愈。

  赏析与点评

  结合上段的“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本处提出对于热病的治疗原则:一、通其脏脉。指用针刺法疏通、调和有病经脉的气血,通利经隧。二、具体治法有满三日和未满三日的区分。未满三日,邪在三阳,病尚浅而在表,可用发汗解表法;如果已满三日,则表明邪已入阴,病已渐深,可用清泄里热的方法来治疗。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1,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2,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3,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注释

  1 遗:指病邪遗留,余热未尽。

  2 热有所藏:残余之热未尽。

  3 两热:指病的余热和新食谷气的热。

  译文

  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常常遗有余热,为什么?

  岐伯说:凡是余热,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像这样,病虽然已经减轻,可是余热未尽,于是谷气与余热搏结在一起,所以就有余热现象。

  黄帝说:说得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呢?

  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或虚或实,而调其阴阳,清其余邪或泻或补;病就会好的。

  黄帝道:患了热病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热病稍好些时,马上吃肉类食物,就会复发,如果多食,也会有余热残留不退,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赏析与点评

  热病患者的饮食禁忌,是热病调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病患者体内本已邪热过盛,正气受损,若强进谷食,则谷气与热邪相搏,使热势更盛,久而热势不退。而当病势稍减之时,因热邪并为退尽,若饮食过多,尤其是进食肉类等助热难消化之物,更可使余热复起。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1;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2。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注释

  1 谵(zhān)言: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2 厥:指四肢逆冷。

  译文

  黄帝道:假如两感于寒的病人,它的脉象和症状怎样呢?

  岐伯说:两感于寒的病人,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二经都患病,就有头痛、口干、烦闷而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腹满、发烧、不想吃东西,甚则语无伦次的症状;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耳聋、阴囊紧缩、厥逆的症状。如果再发展到水浆不入口,昏迷不醒,第六天就得死。

  黄帝说:病情发展到五脏都已损伤,六腑不通,营卫不和的地步以后,三天之后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这一经血气与邪气都盛,正邪相搏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经气已尽,所以就死亡了。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1,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注释

  1 温:此指温热病。

  译文

  凡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作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作暑病。暑病应当发汗,使热从汗出,而不能止汗。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苏晶,袁世宏导读,苏晶等译注作品集
黄帝内经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