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黄帝内经白话文》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7章 欬论篇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本篇导读

  “欬”指咳嗽。本篇就咳嗽的形成原因、分类、症状、病理改变、针治大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因全篇专论咳症,故以此名篇。

  本篇全面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证候表现、传变规律,以及针刺原则,不仅提出咳本属肺,还从整体观的高度提出“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独肺也”的论点,并指出五脏对相应的季节时邪有一定的易感性,和五脏久咳不已必传为六腑的规律。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1。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2,因而客之,则为肺欬。五藏各以其时受病3,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4,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5。微则为欬,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6,乘冬则肾先受之。

  注释

  1 邪气以从其合也:风寒等邪气侵袭于皮毛,再深入于肺。

  2 外内合邪:外,皮毛感受风寒邪气;内,胃有寒饮食在内。二者相合而伤肺,这就是“外内合邪”。

  3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各有所主的时令,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各在主时易受病。

  4 相参:相合,相应。

  5 治时:指五脏所主的时令,也叫旺时。

  6 至阴:农历六月为至阴,指脾之主时长夏。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能使人咳嗽,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脏能使人咳嗽。

  黄帝道:希望听听具体情况。

  岐伯说:皮毛主表,和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受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假若喝了冷水或者吃了冷东西,寒气入胃,从肺脉上注于肺,肺也会因此受寒。这样,内外的寒邪互相结合,留止在肺脏,就会引起肺咳。至于五脏六腑的咳嗽,是五脏各在所主的时令受邪,如不在肺所主的秋令,五脏所受邪气会分别传给肺而致咳。人与天地自然相参应,五脏各在它所主的时令中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就是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泻泄、腹痛。一般情况是在秋天肺先受邪,在春天肝先受邪,在夏天心先受邪,在季夏脾先受邪,在冬天肾先受邪。

  赏析与点评

  无论任何原因,只要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导致肺气上逆,均可导致咳嗽,咳嗽为肺之本病。但该句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又提出了“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不仅突破了咳嗽治肺的局限性,扩大了咳嗽的病理范围,更重要的是提示了咳嗽与五脏六腑的密切关系。启示临床,必须考虑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对肺气宣降的影响,应分清标本先后、轻重缓急,探求其深层次的病因病理,注重调理相关脏腑。

  本节阐述了两个观点。其一是咳嗽的成因分为内、外两方面,外则从皮毛而入,影响肺脏而致咳嗽;内则寒凉饮冷入胃,循肺脉上行至肺发为咳嗽。其二是从天人相参角度分析,提出不同季节的时令邪气常侵犯相应脏腑,进而波及肺而致咳嗽,这一方面说明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一方面也反映了《黄帝内经》中重要的四时五脏的发病观,对临床辨治咳嗽具有指导意义。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1。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2,甚则咽肿喉痹。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3,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4,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肾欬之状,欬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5。

  注释

  1 唾血:血随咳唾而出。

  2 介介:形容喉中有物如梗塞状。

  3 两胠:左右腋下胁肋部。

  4 阴阴:即隐隐。

  5 欬涎:咳出黏沫。

  译文

  黄帝问道:怎样来区别这些咳嗽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喘息有声音;严重的还会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感到心痛,喉中像有东西堵塞;严重的会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两胁疼痛;严重的不能行走,如果行走,两脚就会浮肿。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右胁痛,隐隐然痛牵肩背;严重的不能活动,一活动,咳嗽就加重。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的就要咳出黏沫来。

  帝曰:六府之欬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欬,乃移于六府。脾欬不已,则胃受之;胃欬之状,欬而呕,呕甚则长虫出1。肝欬不已,则胆受之;胆欬之状,欬呕胆汁。肺欬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欬状,欬而遗矢2。心欬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欬状,欬而失气3,气与欬俱失。肾欬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欬状,欬而遗溺。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欬状,欬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4。

  注释

  1 长虫:指蛔虫。

  2 遗矢:即大便失禁。

  3 失气:即矢气,俗称放屁。

  4 涕唾:稠痰。

  译文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怎样?又是怎么得病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到六腑。脾咳不好,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厉害的时候,可呕出蛔虫。肝咳不好,胆就要受病;胆咳的症状,咳嗽起来,可吐出胆汁。肺咳不好,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心咳不好,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咳嗽时要放屁,经常是咳嗽和放屁并作。肾咳不好,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小便失禁。以上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那么三焦就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肚肠胀满,不想吃东西。这些咳嗽,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其寒邪都是聚合于胃,联属于肺,使人多吐稠痰,面目浮肿,气逆。

  赏析与点评

  咳嗽虽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但重点是肺和胃。就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咳为何与胃有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胃(脾)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弱则化源不足,脏腑失于充养,抗病力弱,易于感受外邪而病咳;其二,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所以胃独受邪或由其他脏腑内传于胃的邪气,均可通过肺的经脉上传于肺而为咳嗽;其三,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损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饮,痰饮上逆于肺而为咳嗽。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1;治府者,治其合2;浮肿者,治其经3。帝曰:善。

  注释

  1 俞:输穴。

  2 合:合穴。

  3 经:经穴。输、合、经穴之义,详见本书《九针十二原》篇。

  译文

  黄帝问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腧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致浮肿的,要取经穴。

  黄帝说:说得好!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苏晶,袁世宏导读,苏晶等译注作品集
黄帝内经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