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素书》在线阅读 > 正文 遵义章第五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素书》 作者:黄石公

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阉①。(张注: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阁也。)

  [ 注释]

  ①阎:"暗"的异体字,指愚昧不明。

  [译文]

  对于下属表示自己过于明察的人就会愚昧不明。(张商英注:圣人贤人的统治方法,是明于内而晦于外。只有在"明"上不足的人,才把自己的明察表现给下级,这就是他愚昧不明的原因。)

  有过不知者蔽。(张注: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迷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译文]

  有了过失却不知道,这就会蒙蔽自己的视听。(张商英注:圣人没有过失可以知道,贤人犯的过失迷失形体然后才能觉悟。有了过失却不知道,这种愚昧蒙蔽太厉害了。)

  迷而不返者惑①。(张注: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 注释]

  ①惑.迷乱。佛教称烦恼为惑。

  [译文]

  沉迷某种嗜好而不知道返回的,这就会产生迷惑。(张商英注:沉迷于美酒之中,却不知道美酒消蚀的是我的性情。沉迷于女色之中,却不知道女色消耗的是我的生命。沉迷于财利之中,却不知道财利消减的是我的心志。人本来没有迷惑他的人,只是自我迷失自己罢了。)

  以言取怨者祸。(张注: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译文]

  因言语不慎而引来怨仇的,必定会招致无穷无尽的灾难。(张商英注:行动以后再说话,那么事情的主动权就在我手中,而灾祸在别人身上了;说话以后而不去做,那么事情的主动权就在别人手中,而灾祸在我身上了。)

  令与心乖者废①。(张注:心以出令,令以行心。)

  [注释]

  ①令:命令,如政令、军令。乖:乖戾,即不合、不和。废:停止。

  [译文]

  命令同心思相违背,那么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张商英注:心意是用来发布命令的,命令是用来贯彻心意的。)

  后令谬前者毁①。(张注:号令不一,心无信而自毁弃矣。)

  [注释]

  ①谬(II1in):错误。毁(huI):毁灭,指彻底破坏或消灭。

  [译文]

  后到的命令与先到的命令不统一,那么做事就会失败。(张商英注:号令前后不一,就是心中没有信心而自我毁坏事业了。)

  怒而无威者犯。①。(张注: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孔子日:"不怒而民威于斧钺。")

  [注释]

  ①怒:生气,愤怒。威:威力,指慑服人的力量。犯:触犯。

  [译文]

  盛怒而没有慑服人的力量,人家就敢于触犯他。(张商英注:周文王治国脸上不动声色,四周国家都畏惧他。孔子说:"不用发怒从而百姓就畏惧斧钺等刑具惩罚的威严。")

  好直辱人者殃①。(张注: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注释]

  ①好直:喜欢正直,这里指特意、故意地装作公正。殃:祸害、遭殃。

  [译文]

  喜好表面正直而特意当面去侮辱人家,自己必会遭殃。(张商英注:自己想要博取正直的名声,从而将别人置于拥有过失的境地。这是自取灾祸的途径。)

  [译文]

  对于所任命的人进行杀戮侮辱,这样的统治是非常危险的。(张商英注:别人谈论他的统治灭亡时,危险也就伴随到来了。)

  慢其所敬者凶①。(张注: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 注释]

  ①慢:指轻侮怠慢。凶:指凶恶残暴的人。

  [译文]

  以怠慢轻侮的态度对待所应该尊敬的人,必定是一个凶恶残暴的人。(张商英注:从长幼顺序来说就要尊敬年长的人,从朝廷来说就要尊敬有爵位的人,从贤愚来说就要尊敬有德的人。这三种人都值得尊敬。而在外就要尊敬年长的人、有爵位的人,在内就要尊敬有德的人。)貌合心离者孤①。

  [注释]

  ①貌合心离:亦作"貌合行离"、"貌合神离"。指外表亲密,内怀贰心。

  [译文]

  表面上关系很密切而实际上怀有二心的人,必定是非常孤立的人。

  亲谗远忠者亡①。(张注: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忠者惟逆人主之过而谏之。合意者多悦,逆意者多怒,此子胥杀而吴亡②,屈原放而楚亡也③。)

  [注释]

  ①谗(ehan):说别人坏话。这里指谗臣,即专门在君主面前说别人坏话的奸臣、嬖臣、佞人。

  ②子胥杀而吴亡: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太湖之西洞庭山)。越王勾践派文种求和,并买通吴国谗臣伯豁,要其劝吴王允和。伍子胥反对,夫差不听。公元前484年,夫差要北上争霸,出兵攻齐,伍子胥劝阻,夫差不听。公元前482年,夫差败齐于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后,要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伍子胥劝阻,夫差不听。伯豁于是进谗言说伍子胥为人刚暴少恩,怨恨吴王的所作所为。夫差于是令子胥自杀。公元前473年,越乘吴国空虚攻吴,灭吴。③屈原放而楚亡:屈原名平,为楚怀王左徒。靳尚要夺屈原奉命秘密起草的创制宪令的稿本,不成,于是进谗言说屈原创制宪令众人无所不知,还夸耀自己的功劳。怀王怒而疏远屈原。怀王死,顷襄王立,子兰为令尹,流放屈原,又使靳尚谗屈原于顷襄王,因迁屈原于江南。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泪罗(今湖南湘阴东北泪罗江)而死。自此,楚国谗臣当道,日益削弱,至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译文]

  亲近并听信谗臣、疏远并残害忠臣的君主,必定会招致国家的灭亡。(张商英注:进谗言的人善于揣测君主的意图而去迎合他的心意,进忠言的人只是抨击君主的过失而且劝谏他的过失。合于自己的心意,君主大多会高兴;违背自己的意愿,君主大多会发怒。这就是伍子胥被杀戮而吴国灭亡、屈原被放逐而楚国灭亡的原因。)近色远贤者恬①。

  [注释]

  ①色:指女色。恬(hfin):糊涂。

  [译文]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定是一个糊涂的君主。女谒公行者乱①。(张注: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②,是也。)

  [注释]

  ①女谒:以女性为谒者,专管传达国君命令,这里指女性专擅弄权。谒者: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为国君掌管传达,宋以后废。公行(咖g h6s•g):春秋时官名,掌君主出行的行列车,这里指掌管朝政的专擅弄权者。

  ②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太平公主,唐高宗之女,武则天所生。公元710年,参与李隆基(玄宗)发动的宫庭政变,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睿宗。她开府置官属,把持朝政,宰相多出其门下。玄宗即位后,她阴谋政变,谋泄被杀。韦庶人,唐中宗皇后。公元685年,中宗被武则天迁于房陵(今湖北房县)时,与韦氏一起被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中宗复位后,韦氏再为皇后,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援用其兄韦温等掌握大权,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狱。公元710年,她毒死中宗,立重茂为帝,临朝称制。不久李隆基发动宫庭政变,她被杀于宫中。

  [译文]

  女性把持朝政、专擅大权,必然会引起宫廷政变。(张商英注:太平公主、韦庶人发动的祸乱,就是这样的事情。)

  私人以官者浮①。(张注: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②。)

  [注释]

  ①浮:浮沉,犹言随波逐流。比喻盛衰、得意和失意。

  ②牛仙客为宰相:牛仙客鹑鹪(今甘肃灵台东北)人。初为县小吏。公元732年,他代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后迁朔方节度使。公元736年,唐玄宗欲加之尚书,宰相张九龄反对;唐玄宗要加实封,张九龄又反对。但由于李林甫的竭力支持,玄宗竞行实封,又冠为工部尚书,仍领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既为李林甫引进,做事唯诺而已,监察御史弹劾牛仙客无能无才被杖死,宰相张九龄为此贬官。公元738年又以牛仙客为侍中,739年为兵部尚书兼侍中,总武选事。742年牛仙客死。牛仙客唯唯诺诺,是李林甫的家臣,是唐玄宗的袖中物,于国于军则随波逐流而已。

  [译文]

  任命别人官职作为自己的权力代理人,此人必定是与世沉浮的人。(张商英注:随波逐流的浮浅之人,不足以担负重大职务,像牛仙客担任宰相之类就是这样的事情。)

  凌下取胜者侵。(译文]

  欺侮在下位的人获得胜利,必定会发生侵害的行为。

  名不胜实者耗①。(张注:陆贽日:"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副,则不耗匮矣。)

  [注释]

  ①名:声誉、声名。实:实际,指人和事物的真实情况。耗(htto):消耗、零落。

  [译文]

  名声不能符合事功的真实情况,必然会耗竭力量。(张商英注:唐朝宰相陆贽说:"名声接近于空虚,对于教化来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于实际,对于道义来说是次要的。既然这样,那么实际就是获得名声的办法,名声就是符合实际的称呼。名声与实际相符合,那么力量就不会耗竭了。)略己而责人者不治①。

  [注释]

  ①略己而责人.把自己的缺点省略掉.却去求伞责备人家。

  [译文]

  宽于律己却严于律人的人,必然不会治理好政事。

  自厚而薄人者弃①。(张注: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②。自厚而薄人则人将弃废矣。)

  [注释]

  ①自厚:自负自满。薄人:不厚道而鄙薄人。

  ②"躬自厚":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一个人从厚责备自己,从薄责备他人,那么对我的怨恨就会远远离去了。

  [译文]

  自我满足而又鄙薄别人的,必定会被别人抛弃。(张商英注:圣人常常善于救助别人而不抛弃别人,常常善于救助万物而不抛弃万物。自厚,就是自我满足。并不是孔子所说的"从厚责备自己"的"厚"。自我满足而且薄待别人,那么别人就将抛弃自己了。)

  以过弃功者损。

  [译文]

  因为人家的过失而弃置人家的功劳,必定会遭受损失。

  群下外异者沦①(张注:措置失宜,群情隔塞,阿谀并进,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注释]

  ①群下:指群聚天下之英杰的朝野官吏与人民。外舁.指丰体在一定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向,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外,弃内同外。异:异心。沦:抢亡。

  [译文]

  朝野官吏与人民如果投靠外国、怀有二心,国家就会沦亡。(张商英注:措施不符合实际情况,众人的愿望被阻塞隔绝,阿谀奉承的人一并得到重用,人人怀有二心,想要国家不沦为灭亡,是不能做到的。)既用不任者泠①。(张注: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②。)

  [注释]

  ①泠:"疏"的异体字,疏远,这里意为逃亡。

  ②害霸:见于《管子•霸形>,意思是得到贤人而不加以任用,就会妨碍霸业的建立。

  [ 译文]

  已经使用贤人却不委以重任,必定会引起贤人疏远自已。(张商英注:使用贤人却不委以重任,就会失去士人之心,这就是管仲所说的有害于霸业的策略。)

  行赏吝色者沮①。(张注: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元印是也②。)

  [注释]

  ①沮(jfi):沮丧,灰心失望。

  ②项羽刷印:公元前206年,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并问计,韩信在分析项羽为人时,认为项羽对有功的文臣武将封爵授印时,拿着大印,脸上露出舍不得给的神色,甚至把大印的棱角都摸得很磨损了,这就是妇人之仁。妇人之仁只可抚育小孩,不可任命将相。项羽这种妇人之仁不能不使功臣诸侯们灰心丧气!

  [译文]

  论功行赏时如果脸上显露出吝惜爵赏的神色,那么功臣宿将们就会灰心丧气了。(张商英注:脸上露出吝惜的神色,立有功劳的人就会灰心失望,项羽摩挲侯印不肯授人就是这样的事。)

  多许少与者怨。(张注:失其本望。)

  [译文]

  原来许诺的很多、给予兑现的太少,必定会造成怨恨集中于一人。(张商英注:失掉他们本来的愿望。)

  既迎而拒者乖①。(张注: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②。)

  [注释]

  ①乖:指背离常道。

  ②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公元211年,刘璋得悉张鲁将来攻益州(今四川成都),遂派法正等去荆州(今湖北江陵)迎接刘备率大军入蜀以拒张鲁,自己却回成都安居。后发觉刘备夺其军有进取成都的行动,于是不接受刘备的增兵增粮要求,命令关城诸将不得与刘备来往。公元214年刘备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会攻成都,马超亦到。刘璋只好出降,到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西北)去作寓公,而益州却为刘备占有了!

  [译文]

  已经迎接人家前来却又拒绝入内,这是背离常道的。(张商英注:刘璋迎接刘备入蜀却反而拒之于门外就是这样的事。)

  薄施厚望者不报。(张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①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注释]

  ①天地不仁刍狗:这段引语出自《老子》五章。刍(cha)狗:即结草为狗,祭祀使用后即抛弃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译文]

  从薄施惠于人却希望人家从厚报答的,必定会导致人们不思报答。(张商英注:"天地无所谓仁慈,对待万物像对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样;圣人也无所谓仁慈,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样。"覆盖万物、承载万物,容纳万物、哺育万物,哪里要求万物回报呢?)

  贵而忘贱者不久①。(张注: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唯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 注释]

  ①贵:地位尊贵,这里指由地位卑微突然上升到地位高贵的人。贱:贫贱,地位卑微。

  [译文]

  突然处于高贵地位的时候却忘记了处于贫贱地位的时候,他的高贵地位是不会保持长久的。(张商英注:用道义满足自身的,无论是尊贵还是贫贱都不值得作为荣耀或耻辱。尊贵时也拥有道义,贫贱时也拥有道义。只有小人突然一下子处于尊贵的地位,却忘记了他贫贱的时候,这就是他不能长久保持尊贵地位的原因。)

  念旧怨而弃新功者凶。(张注: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①,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②,用才也。)

  [注释]

  ①汉高祖侯雍齿: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二十余人,其余诸将争功不决。刘邦问张良,始知诸将想要谋反,于是采纳张良建议,分封与自己有私仇的雍齿为什邡侯,从而稳定了众将的心思。

  ②唐太宗相魏郑公:魏,魏徵。郑公,魏徵被封为郑国公的简称。魏徵降唐后为太子洗马,常劝太子李建成早日铲除秦王李世民。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与弟李元吉均死。李世民总揽大权后,看重魏徵的才能,提拔他担任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公元629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他的一生为"贞观之治"的清明政治局面做出了贡献。

  [译文]

  念念不忘过去的怨仇从而狠心不顾新立的功绩,这样的君主必定是凶残成性的。(张商英注:对小小的怨恨切齿不忘,对一顿饭的恩惠念念不忘,只是普通人的气量。有志于成就天下大事的人,即使对仇人也一定加以任用,因为他拥有才能;即使对怨家也一定加以录用,因为他立有功劳。汉高祖刘邦封雍齿为侯,是按照他的功劳进行录用;唐太宗任命郑国公魏徵为相,是按照他的才能进行使用。)用人不得正者殆①。

  [注释]

  ①正:正派、正直。殆:危险。

  [译文]

  使用百官如果得不到正直正派的人,那就危险了。

  强用人者不畜①。(张注:曹操强用关羽而终归刘备②,此不畜也。)

  [注释]

  ①畜(妯):挽留。

  ②曹操强用关羽而终归刘备:公元200年,刘备为曹操击败,关羽被俘,曹操对他极为礼遇,并封他为汉寿亭侯。曹操派张辽问关羽去留之意,关羽表白自己深受刘备厚恩,誓与刘备同生共死,不可背叛,最终不会留在曹操身边。曹操得报后为关羽的大义所感染,对他妥善安置。后关羽不辞而别,挂印封金,曹操不许诸将追赶。

  [译文]

  勉强任用人家的将帅,这个将帅是挽留不住的。(张商英注:曹操勉强留用关羽而关羽最终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挽留不住。)为人择官者乱。①

  [注释]

  ①择:拣选,逃选。官:指担任国家或政府职务的人员。

  [译文]

  替人家挑选官员,必会给人家制造某种祸乱。

  失其所强者弱。(张注: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尧舜有德而强①,桀纣无德而弱②;汤武得人而强③,幽厉失人而弱④;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⑤;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⑥。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注释]

  ①尧舜有德而强: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尧像天一样仁爱,像神一样聪明。接近他像太阳般温暖,仰望他像云一样高洁,富有而不骄纵,尊贵而不傲慢,能修明自己的德行,使九族亲近和睦,使百官各尽其职,使百姓安居乐业。尧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舜继尧摄政,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骧兜、三苗等,继位后,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以治水有功的大禹为继承人,四海之内都推崇舜的功勋。天下的文明德政从虞舜时代开始出现。

  ②桀纣无德而弱:桀,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有名的暴君。他宠爱妹喜,暴虐无道,被国人咒为毒日,后被商汤起兵诛灭。纣,商朝最后的一个国王,有名的暴君。他宠爱妲己,杀戮忠臣,加重刑罚,信用谗臣,诸侯更加疏远他,后被周武王诛灭。

  ③汤武得人而强:汤,商朝的建立者。商汤修德,诸侯来归附,他起用陪嫁的奴隶伊挚为相,许多政治措施大得人心拥护。率兵伐桀,践天子位,取代夏朝天下。武,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以太公吕望为师,以周公姬旦为辅。观兵孟津(今河南盂县西南)时,不期而来者八百诸侯,两年后又联合庸、蜀、羌、髦、微、卢、彭、濮等族伐纣,灭商。

  ④幽厉失人而弱:幽,周幽王。公元前781一771年在位。他任用虢石父执政,剥削严重,又宠爱褒姒,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申侯不服,联合曾、犬戎等攻周,他被杀于骊山下,导致西周灭亡。厉,周厉王。他任用荣夷公执政,实行"专利"。又命令卫巫监视"国人",杀死议论他的人,引起反抗。公元前842年,"国人"发难,他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

  ⑤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据<史记•周本记>记载,西伯积善累德,诸侯都归向他。西伯暗中行善,诸侯都来请他作公平裁决。此后诸侯归西伯的有四十余国,都尊西伯为王,称文王。武王观兵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时有八百诸侯不期来会,牧野之战前诸侯来会者兵车四千辆。交战中,纣兵前线倒戈,遂灭商。这是得诸侯之势而强。周厉王使卫巫监视诽谤国政的人,诸侯不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惹恼了各路诸侯,犬戎来攻周时,诸侯不救,西周因此而亡。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诸侯兼并,周王室有名无实。周赧王本是东周的国王,却被迁徙于当时的西周所在地。后被秦庄襄王击灭,周代灭亡。这是周失诸侯之势而弱。

  ⑥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府兵,府兵制,西魏大统年问宇文泰建立的。共24军,由6柱国分领,下设12大将军,24开府。军士由各级将领统帅,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唐初改军府为折冲府,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军府绝大部分分布于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等道,用意在于"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所以唐初是很强盛的。从高宗时期起,府兵即因分番更代不按时,负担过重而逃避兵役。唐玄宗开元时,以府兵无力自备兵器资粮,于是改为招募。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折冲府无兵司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这时文恬武嬉、安史之乱一起,小仅无法作战,连国家政权也随之崩溃了。

  [译文]

  失去所依靠的强大一面,必会趋于衰微破败的弱小一面以至灭亡。(张商英注:有依靠仁德强大的,有依靠人心强大的,有依靠势力强大的,有依靠兵力强大的。唐尧、虞舜拥有仁德而强大,夏桀、商纣没有仁德而衰弱;商汤、周武王拥有人。t1,而强大,周幽王、周厉王失掉人心而弱小;周初拥有控制诸侯的势力而强大,周末失掉控制诸侯的势力而弱小;唐初拥有府兵而强大,唐后期失掉府兵而弱小。它对于人来说,行善是强大,做恶是弱小;它对于自身来说,性格属于强大,感情属于弱小。)

  决策于不仁者险①(张注: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注释]

  ①不仁:指残忍无情的人。

  [译文]

  依靠残忍无情的人运筹决策,就会有杀身灭族的危险!(张商英注:残忍无情的人,对灾祸感到高兴。)阴计外泄者败①。

  [注释]

  ①阴计:阴谋诡计。外泄:泄露到外面,多指泄露重大决策。

  [译文]

  机密的决策如果向外界泄露,就必定遭受失败了。

  厚敛薄施者凋①。(张注:凋,削也。《文中子》日:"多敛之国,其财必削。")

  [注释]

  ①厚敛:指横征暴敛,多指从重征收赋税。薄施:指减少发放财物去救济灾患。凋:指萎谢、凋敝,这里指空虚。

  [译文]

  向人民从重征收财物或赋税却减少发放救济灾患的物资,必定会导致国力空虚的局面。(张商英注:凋,削减的意思。《文中子》上说:"厚敛的国家,它的财物必定会被削减。)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①。(张注: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力,专弭疆场之虞。富彼贫此,兵势衰矣。)

  [注释]

  ①战士:作战之士,军队最基层的成员。游士:游说的人。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人叫策士、谋士,他们周游各国,向统治者陈说形势,提出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主张,从而谋取高官厚禄。后来泛指给人作说客的人为游士。

  [译文]

  征战之士处于贫苦状态而游说之士安于富有状态,这样的国家军事力量必将走向衰弱。(张商英注:游说之士摇唇鼓舌,只是希望赶上扬起烽烟和尘土的战乱的时代;作战之士拚出自己的效死之力,专门平定领土上的忧患。使那些游说的人富有却使这些征战之士贫穷,军队力量就衰弱了。)

  货赂公行者昧①。(张注:私昧公,曲昧直也。)

  [注释]

  ①货赂:犹贿赂,即私赠财物而行请托.指行贿。贿.财货。赂.赠送财物。公行(睁1g x吨):公开或公然的活动。

  [译文]

  行贿活动公开进行,这是国家政治黑暗的表现。(张商英注:这是用私利蒙蔽公家,用不正蒙蔽正直。)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张注:暴则生怨。)

  [译文]

  听到忠言好事而忽略不管、记住缺点错误而抓住不放,必定是一个凶残暴虐的暴君。(张商英注:暴虐就会产生怨恨。)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①。(张注:浊,溷也。)

  [注释]

  ①浊(zhu6):浑浊。与"清"相对。

  [译文]

  对所任用的人不能相信、对所相信的人不能任用,必是一个浑头浑脑的君主。(张商英注:浊,是混浊的意思。)

  牧人以德者集①,绳人以刑者散②。(张注: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日:牧之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注释]

  ①牧人:古时把官吏治民比做牧人放牧牲畜,因此牧人指管理民事的地方官。这里指治理百姓。

  ⑦绳人.指以法度标准来衡量人的过失.或对有罪对的人讲行法律制裁。因为用去律制裁是婴用删法的,所以及对滥用或乱用刑法。绳:纠正,约束。

  [译文]

  用德政治理百姓就会聚集百姓,用法律约束百姓就会驱散百姓。(张商英注:刑法,是在道德的意思上建立起来的,而宽恕的原则就包含在刑法之中,因此先代君王用刑法辅助德治而不是专用刑法的。所以说:管理百姓用德政就会聚集百姓,约束百姓用刑法就会驱散百姓。)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译文]

  对于小功不进行赏赐,那么大功就没有人去建立;对于小的怨仇不赦免,那么大的怨仇就必定会产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张注:人心不服,则叛也。)

  [译文]

  赏功不能使人心诚悦服、罚罪不能让人甘心,必定会造成众叛亲离的崩溃局面。(张商英注:人的内心不悦服,就会众叛亲离。)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张注:非所宜加者,酷也。)

  [ 译文]

  奖赏到没有立功的、惩罚到没有犯罪的,这是残暴苛刻的表现。(张商英注:赏罚不是所应当施加的对象,就是残暴苛刻。)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 译文]

  听信阿谀诬陷的语言就觉得美滋滋的、听到直言规劝的忠告就表现得恶狠狠的,这样的君主必定走向灭亡。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张注: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译文]

  能够拥有他应该拥有的,就会心安理得;贪图人家所拥有的,就会残暴掠民。(张商英注:拥有我拥有的,就会心神安逸、身体平安。)

  右第五章,言遵而行之者义也。

  [解析]

  本章的基本内容是四十六宜,其涵义都应该是临机制敌、临机应变,而且在当时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思想标准,这样才能昭信义于天下。

  义与利的冲突、论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还会越来越激烈地争斗下去。见利忘义还是舍生取义,这一令人两难的选择不但时时都在撕裂着人性,也在撕裂着人类。本章总结的四十六种灾难性后果不是瞩目皆是吗?消灭这种种毁灭自身、危害社会的不义的、丑恶的、腐败的弊端,唯一的办法就是"遵义",也就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以明示下者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当领导的,明于内而憨于外,就会时时主动。否则的话,就会处处被动,事事受制。这样,领导就不好当了。"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如果你把事情看得很透彻,就越不应当处处显示出来,宁可显得糊涂一些,方能避小害而存大利,否则就要倒霉。

  "有过不知者蔽"。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的类似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够自我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一错到底,那就只有"倒霉"二字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有的人知道错了就立即改正,而有的人却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三国时期蜀主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为了替关羽、张飞报仇,不惜大举兴兵攻吴,怒而兴师已是兵家大忌,又连营七百里,扎寨林中,更是昏愚之举,其遭到失败也是必然的。

  "迷而不返者惑"。人心本自清静,无奈想法不对,意志薄弱,经受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为酒、色、利所迷,一旦陷入迷途,就难以自拔了。夏桀宠爱妹喜、商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最终造成了夏、商、西周的灭亡,就是贪婪女色造成亡国的最好例子。

  "以言取怨者祸"。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满天吹牛,口出狂言大话,那么事情就不能办成的主动权在人而不在我了;相反,事情成功后,再相机设词,主动权就在我而不在人了。这是就日常事理而言,如果事关重大,那就是祸福攸关的问题了。"祸从1Z1出,病从口人",这是一个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官场上的人自然更应懂得其中的道理。

  "令与心乖者废"。嘴上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是一套,口是心非,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当领导的如果这样行事,没有不失败的。具有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就是因为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反反复复,举棋不定,不但引起了内乱,而且自己被困于沙丘,活活饿死。

  "后令谬前者毁"。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下边的人就无所适从,任何政令都无法执行。所以无论发布政令,还是下达军令,在命令发出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充满信心,而不应言不由衷,令出即悔,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怒而无威者犯"。领导者的威严不是装出来给别人看的,这是一种内在素养的外部表现。有人不怒而威,有人怒而有威,有人则虽怒不威。周文王虽然从不声色俱厉,但四邻国家都惧怕他,关键在于他正气在身。所以孔子说:"领导人的威严是通过法令建立起来的。"

  "好直辱人者殃"。自己想博取刚直的美名,却把别人置于受侮辱的地方,这种人自身是要遭殃的。明朝洪武年间的一个元宵节,京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向喜欢微服私访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也随人流来到了城南孔庙观看灯谜,谜面是一个怀抱大西瓜的大脚妇女,谜底竟是自己的夫人马皇后。朱元璋恼羞成怒,说是一定要逮杀取笑皇后的刁民百姓。消息传到马皇后那里,她急忙出来劝阻说:"当年你负伤陷围,要不是靠我这双大脚背你逃过追兵,咱们还有今天吗?百姓说的是事实啊!"一番话消除了朱元璋心头的怒气。

  "戮辱所任者危"。迫害自己任用的人,别人倒霉了,自己也不会有好结果。中国的君王们向来喜欢玩弄驭臣之术,拉一个打一个,其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反而成了对方弄权纳贿、荼毒天下的挡箭牌。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将忠心耿耿的老臣伍子胥赐死,重用贪婪好色的伯豁,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慢其所敬者凶"。对从前尊敬有加的人,如今渐渐慢待了,说明这个领导的雄心大志没有了,意志衰退了,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春秋时期燕国的郭隗曾经说过:"创立帝业的,必须礼敬师长;建立王业的,离不开益友;成就霸业的,离不开人才。"如果能够虚怀若谷,以礼待人,那么良师、益友、人才,何愁得不到呢?尊敬兄长、领导、德高望重之人,大业怎能不成呢?

  "貌合心离者孤"。貌合神离,其势必孤,其力必散。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被人批评为"口有蜜腹有剑",是一个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李林甫有位政敌名叫严挺子,因事被贬谪到外地。有一次玄宗突然想起了这位有才华的严挺子,李林甫答应马上让他来见玄宗。退朝后,李林甫却叫来严挺子的弟弟说:"皇上想见你哥哥,你不如让他伪称中风,上书请求回京调养。"严挺子接到弟弟的联系后,高兴地写了封奏书请求还京。李林甫则向玄宗报告说:"严挺子年已老迈又中了风,不妨让他调任闲职,专心调养吧。"李林甫就这样把政敌抬头的机会完全拔除了。

  "亲谗远忠者亡"。亲小人、远贤臣而败亡的历史教训太多了,可以说历代都有。虽然没有一个当皇帝的不知道"亲贤臣、远小人"则事业成,国家兴,实际上却没有几个人做到,原因就在于小人善于逢迎讨好而进谗言,贤臣刚直不阿而进忠言。谗言于国于民有害,却顺从皇帝的心意,听起来舒服;忠言于国于民有利,却触犯皇帝的龙颜,听起来扫兴。伍子胥、屈原的悲哀人人皆知,就因为吴王夫差和楚怀王听信了伯豁和靳尚的谗言。"近色远贤者昏"。"设想英雄垂暮,温柔不住住何乡?"这句诗道尽了千古英雄的不幸。谗言舒心,美色既舒心又悦目,那些昏君哪能不近色远贤。夏桀智力过人,不能说是不聪明;力直铁钩,不能说是不勇;终古、关龙逢以死苦谏,不能说是没有贤臣,然而他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唯宠姬妹喜之命是从,成了一个天怨人怨的独夫民贼,所以成汤顺天应人,革了夏桀的命。"女谒公行者乱"。昏君近色,必然会引起后妃干政。在中国历史上,女人对政治、对官场,始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试想一下,哪一个王朝没有过后妃干政、太后垂帘?外戚之所以形成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难道不是因为女人?有多少位高官显的人物,不是由于牢牢地抓住了女人的石榴裙才得以攀援而上?

  妲己、褒姒、西施、赵姬、吕后、贾南风、武则天、杨玉环,直到清朝的慈禧太后,哪一个不是政治舞台上响当当的名字。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和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一个想学她的母亲,一个想学她的婆婆,结果把唐王朝搞了个一塌糊涂。

  "私人以官者浮"。官位是国之大宝,不能交给那些缺德少才的人,也不能交给庸碌之辈。但作为一个政体,治国理民又不能没有官制,关键在于如何选拔官吏、任用官吏。投身官场的人,追求的核心便是一个"官"字。因此利用官职来驾驭、控制下级,历来都是掌权者手中的法宝。在长期实践中,他们对于官职的分配、高低顺序的排列、封给的对象、时机、手段,都有了一些匠心独运的机谋。

  "凌下取胜者侵"。当领导的守之以礼,作下属的才能尽之以忠,才能上下同心。相反,在上者如果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必将离心离德,彼此伤害。这里涉及到如何处理与下属关系的问题,任何一名上司总免不了要对下属进行惩处,如果偏执于私仇打击报复,与受惩处的人难免会结下怨仇,一旦彼此地位改变,当年的制人者就该受制于人了,每每便有大祸临头。

  "名不胜实者耗"。名与实互相促进,事情才能办好,效果才越来越显著,业绩才会越来越突出。假如名不符实,即使得到了显赫的头衔,也是不祥之兆。战国时赵国大将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更不会灵活变通,因此一遇实战,竟然使赵卒四十万人与他一起受殃,其教训是发人深省的。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对待自己宽容,对待别人严厉;对自己的缺点过失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而对别人的失误却不知体谅,一味求全责备。这样的领导人什么事情也不会办好。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作战勇猛,武艺高超,百万军中取敌人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但由于他对待部下过于严厉,不体恤手下士卒,对部将非打即骂或鞭挞至死,最终被手下部将暗杀,一世英雄落得如此下场,真让人惋惜。

  "自厚而薄人者弃"。这类人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自己的薪水、待遇越高越好,官职越大越高兴,而对部下的切身利益却百般限制,这种领导最终将被人唾弃。春秋时的卫懿公不恤国政,好乐怠傲,尤其喜欢养鹤,并对它们给予品位俸禄,所以当国难当头时,士卒不肯用力作战,结果丧失了国家。

  "以过弃功者损"。对下属的成绩忽略不记,偏偏盯着微小的过失,这是当领导的大忌。当今社会也有与这种做法相反的用人之术,有好多在本单位因种种原因是条"虫"的人,单枪匹马到了特区寻找用武之地。收留他们的各单位领导颇有"过去的一笔勾销"的魄力,使这些人在新单位不致于因过去的"过失"而受制,反而有利于他们再建新功。

  "群下外异者沦"。上下离心,内外异志,群众的意见反映不上来,采取的政令法规必然不会对症下药,结果没有不沦亡倒台的。在将亡之际,即使有个把忠臣义士壮烈赴难,也无异于飞蛾扑火,没有起死回生之术了。而聪明的人则纷纷隐匿起来,普通的人竞相逃难,奸臣卖国求荣,小人则大发国难之财,这时候的君王只不过是一具任人摆布的傀儡而已。

  "既用不任者泠"。给了官位却不放权,被任命的人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对上司就会敬而远之,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寒心情绪。唐太宗李世民高瞻远瞩,目光敏锐,知人善任,量才录用,使他有个得力的文武大臣组成的领导班子,君臣一心,共同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开明政治局面。

  "行赏吝色者沮"。办事前,慷慨许诺,一到论功行赏,却一毛不拔,概不兑现,手下的功臣必定感到沮丧,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他的将领屡建战功,可他把刻好的印拿在手里转来转去,磨得棱角都没了,也舍不得给人,后来人才全都伤心地跑到了刘邦那里效力去了,他自己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多许少与者怨"。答应的多,兑现的少,这是结恨记仇的一个重要原因。春秋时晋国献公去世后,诸公子争立国君,公子夷吾派人到秦国请求秦王帮助,答应事成之后把河西之地送给秦国,谁知夷吾取得君位后,却翻脸不认帐,结果遭到秦国讨伐,兵力大损,最终招致下台。

  "既迎而拒者乖"。招揽到人才又不使用,就像请客而拒之门外一样,只能招致怨恨,这是最愚蠢不过的举动。东汉末年,领有益州牧的汉室宗支刘璋为了对付张鲁领导的农民起义,决定派人迎接刘备入。刘备到后,刘璋又因手下张松投靠刘备而与刘备反目为仇,双方展开交战,结果刘璋前迎后拒,人财两空。"薄施厚望者不报"。施恩不要心里老想着让人报答,接受别人的恩惠却要时时记在心中,这样才能减少恩怨和烦恼。许多人怨恨人情谈薄,好心不得好报,甚至做了好事反而成了怨家对头,原因就在于自己做了好事后,天天盼望人家报答,否则就怨恨不已,恶言恶语伤人。他们却不明白,施而不报是常情,薄施厚望则有失初衷。

  "贵而忘贱者不久"。富贵掌权后,就翻脸不认人,这样的人是不会长久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得志心态。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陈胜,在田中耕作时曾对众人说:"伙计们,将来如果有朝一日富贵了,咱们谁也不要忘了谁。"等他发动起义称王以后,于是渐渐忘记了过去种田的伙伴,伙伴来访时因出言不恭他竟然杀了贫贱时的朋友,因此众人纷纷离开了他,削弱了起义军的凝聚力,半年后,他也被车夫杀害。

  "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念念不忘谁瞪了他一眼,谁骂了他一句,非要以牙还牙,方解心头之恨的作法,是十足的小人行径。汉高祖不计较与雍齿有过私仇,仍然封他为什邡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经反对过自己,仍然任命他为宰相,这才是成就大事业的人的气量。

  "用人不得正者殆"。当领导所重用的人如果不正派,那是很危险的事情,到头来倒霉的只能是自己。因为错用人之后,自己往往被使用的人牵着鼻子走,根本无法控制局面,更无法预料结局。春秋时期楚平王任用小人费无极,杀掉太子熊建,逼走伍子胥,最终招致败亡,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强用人者不畜"。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即便是费尽心机逼人就范,也会像关羽那样心在曹营身在汉,最终挂印封金不辞而别离去。

  "为人择官者乱"。官职的编制已满,只因为是自己所亲近的人,就巧立名目,授予权势,这样做必将导致祸乱。世态炎凉,当你权势在手时,那些奉迎的人如蝇逐臭,蚁附而上,信誓旦旦,效忠效力,甚至摆出一副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架势。而你一旦失势倒台,就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了。

  "失其所强者弱"。强弱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局,因时而易,因势而易,也因如何利用而易。君强臣弱,这是封建专制制度应有的正常情况。但在历史上也确有过这样的时代,君主如涸泽之鱼,终Et朝不保夕,不得不仰仗权臣的鼻息而苟延残喘。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之后,权臣挟主,逼君让位,便成为此后几百年王朝之间权力更迭的一种主要方式。曹氏父子用这种手段夺取了刘汉王朝的权力,司马氏父子依样画葫芦,又以同样手段夺取了曹魏的权力。宋、齐、梁、陈诸朝的交替无不如此。

  "决策于不仁者险"。仁者具有恻隐之心,能对万物施以惠泽。天空包含着大海,大海容纳着雨露,雨霜滋润着万物,所以仁者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因此,亲君子必须远小人,亲小人必然远君子。戊戌变法之所以流产,就因为光绪帝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密谋废黜慈禧太后,结果被袁世凯卖主求荣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而失败。

  "阴计外泄者败"。所谓阴计,目的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暗中商定的计策被泄露出去,对方已有准备,就没有不失败的。唐高宗李渊时,太子李建成为了和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数次加害李世民,然而最终遭到了失败,原因就在于"阴计外泄"。否则,唐朝的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厚敛薄施者凋"。修礼者王,为政者强,聚敛者亡。厚敛就会使百姓穷困,百姓穷困就会使国家衰落。周厉王生活腐化,贪财好利,挥霍无度。他还禁止人民到河川山林里打鱼、采集和狩猎,规定自然界里的产品是王室的专利,全部归周王占有。周厉王与百姓争利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有识之士和广大国民的强烈不满,不久国人发生暴动,把他赶跑了。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游士说客,摇唇鼓舌,朝为布衣,暮为将相。然而战士浴血捐躯,洒血疆场,风餐露宿,忍饿受冻。前者希望天下大乱,才有他们风光的机会;后者希望天下太平,才有合家团圆的机会,两者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

  "货赂公行者昧"。行贿受贿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进行,是政治黑暗的表现。从先秦到晚清,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深知治贪先治上的道理,"上梁不正下梁歪",没有皇帝的纵容,没有权臣的参与,梁武帝的弟弟萧宏、隋炀帝时的宇文述、唐玄宗时的杨国忠、乾隆帝时的和坤之流怎敢肆行无忌地行贿受贿、聚敛钱财?可见,专制的政权必定滋生腐败。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听到正确的意见不采纳,有了过错抓住不放,这是残暴的表现。只有不计前嫌,不念旧怨,才是大度的表现。宋仁宗时,范仲淹曾经上奏指出宰相吕夷简的过失,而因此受到降职处分,发配到外地。吕夷简奉召再次为相后,对仁宗说:"范仲淹德才兼备,朝廷应该重用他。"仁宗听了,就任命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使,各界人士也都赞扬吕夷简不念旧怨。范仲淹拜见吕夷简表示谢意,吕夷简却说:"我不愿因私怨而轻视你的才能呀!"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德才兼备的能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有才的人既要相信又要任用,这与用人不疑的原则是一致的。曹操在与袁绍进行的官渡(今河南中牟北)之战中,由于曹操兵力处于劣势,许多部将及大臣都纷纷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后便归顺袁绍。后来曹操袭击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在清理收缴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那些信件,连看也不看就命人全部烧掉了,并说:"战事初起时,袁绍兵精粮足,我自己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的人呢!"这样一来,那些怀有二心的人全都放了心,对稳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刑法虽然是强制性的手段,但它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所以在实行法制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刑法内包含的宽恕原则。圣明的君王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刑法,目的是为了辅佐道德礼制的建设,并不单纯是为了惩治人。在当代社会,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是齐抓共建的事情,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给广大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过者酷。"这里讲的是赏罚的原则和道理。赏罚,历来是统御者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只要有人存在,只要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分,就要把赏罚作为一种手段利用起来,否则,国家民众将成为一盘散沙,军队将成为乌合之众。但赏和罚作为统御术的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尺度,不能乱赏乱罚,要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南唐大将刘仁瞻以"法令严肃"怒斩亲生子著称于世,他的儿子刘崇谏在守寿州(今安徽寿县)的危急时刻,对战局悲观失望,暗中与敌联络,图谋出降。刘仁瞻得知后,立即集合队伍,下令腰斩刘崇谏。刘崇谏被处决后,将士们热泪盈眶,决心誓死保卫寿州,最终取得了胜利。同样,奖赏一人使万众高兴也不乏其利。张思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普通战士,1944年9月1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没有赫赫战功,也没有身居要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他一生多次服从革命需要,是一位忠实服务于人民的共产党员,他有功于人民解放事业。所以,毛泽东亲自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并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称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高度赞扬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励起千千万万的中华优秀儿女,为了祖国和人民,告别亲人和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杀敌的疆场。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当领导的最容易犯的过失有好谀、好货、好色三项。英明的领导人可1;2避免金钱美色的诱惑,但最难避免的是阿谀奉承。往往最初有所警觉,日久天长就慢慢习惯了,最后听不到赞歌就开始生气了。到了对歌功颂德者重用、对犯颜直谏者仇恨的地步,就要亡国了。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就会心安理得,朝夕泰然;贪求别人所拥有的,就会寝食不安,最后就要铤而走险。战国时齐宣王要求做颜躅的弟子,并且表示只要颜先生答应与他交游,吃饭必要牛、羊、猪肉具备,出门必要乘坐马车,妻子儿女都穿着华丽的衣服。颜阍坚决拒绝,他说:"玉石生长在山上,把它制成玉器,不是不宝贵,但从此它就不再是未经雕琢的完整的玉了;士产生于贫民百姓之中,推选他做了官,不是不尊贵,可是却使他形神不全了。我颜躅情愿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把粗食当成肉食,把从容不迫地走路当成乘车,把没有什么罪过当成富贵,把清净贞正当作自乐之事。"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黄石公作品集
素书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