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宋江山》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回首望云中——宋与辽(1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宋江山》 作者:吴蔚

第12章 回首望云中——宋与辽(12)

  寇准死后,因家无余财,其妻宋氏(宋太祖开宝皇后的幼妹)入宫启奏,请求朝廷拨款,从雷州搬运寇准灵枢回故土安葬。结果,朝廷给予的拨款仅够运灵枢到宋氏住地洛阳,根本不够运回寇准故乡下□。当时朝政大权都在刘娥手中,这显然是刘娥故意所为,表明她仍然不忘当年寇准大公无私惩治刘氏宗族之仇。一直到寇准去世十一年后,刘娥病死,宋仁宗得以亲政,才下旨准寇准归葬故土,并为寇准昭雪,下诏复寇准官爵,追赠中书令、莱国公。宋仁宗还诏命翰林学士孙□为寇准撰神道碑,并亲笔题“旌忠”二字为碑额,立于寇准墓前。皇帝亲自题写碑额,在当时是无以伦比的荣耀,由此也总算对寇准几起几落的一生作出了肯定。

  关于刘娥,史官因其以贫贱之身登上权力巅峰,又是女流之辈,对其人多有赞誉,其实看她执政时信用之人如丁谓、王钦若、曹利用等均为奸邪之辈,便可知道其政治水平高下。刘娥执政前,宫廷支付财富需要“合同凭由”,而刘娥当政后,内侍只要拿着“白帖子”,就可以随意支取库房物品,国家财富被耗费殆尽。尤其是她浅见薄识,无视军备和边防,导致积贫下又添积弱。而这种积贫积弱的形势在宋仁宗亲征对西夏的战争中暴露无遗。

  最后要再简略提一下澶渊之盟后辽国的状况。

  澶渊之盟是在萧燕燕手中签订的,她也由此成为辽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她虚心诚恳,用人不疑,执法严明,丝毫没有女子的软弱。同时她自己也习知军事,有男子一般的气魄,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为辽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更是成为后世政治家效法的对象。

  也正是因为萧燕燕太过出色,辽圣宗不得不一直处在母亲的羽翼和光环下。直到萧燕燕死后,辽圣宗才真正开始执政,不过基本上还是延续萧燕燕执政时的国策。他是辽主中在位最久的皇帝,非常崇拜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亲自将《白居易讽谏集》翻译成契丹文,不过晚年异常迷信佛教和道教,穷奢极欲。

  此时的辽国汉化日深,契丹贵族已经不再以读书为耻。尤其是辽国皇帝为了表示自己是与南朝(宋朝)平起平坐的北朝皇帝,在正式场合都穿着汉服,接见宋使时也是如此。不过接见一旦结束,便立即又换回胡服。

  辽圣宗死后,长子耶律宗真即位,为辽兴宗。这位辽兴宗是一个性格活泼而纯真的人物,他经常化装成老百姓到民间微服私访,出没于酒肆、佛教寺院、道观等地,一是明察暗访,二是网罗人才,王纲、姚景熙、冯立等地位显赫的高官都是以这种方式被挖掘出来的,甚至有些和尚被拜为三公、三师。他放荡不羁,还与教坊使者王税、轻谦等人结为异姓兄弟,经常出入其家,见到王税的父母,也如儿子般揖拜。辽兴宗本人十分迷恋绘画,曾经将自己手绘的鹅、雁等作品赠送给宋仁宗,颇受好评。精于书法的宋仁宗也亲自作飞白书(书体之一)还礼答谢。

  不过,辽兴宗的皇帝当得并不顺利。他的生母萧耨斤(辽圣宗元妃,原为宫人)野心勃勃,与辽圣宗皇后萧菩萨哥展开激烈的权力之争,辽兴宗一度处于无权的地位,“不亲庶务”,无所事事下,难免郁郁寡欢。萧耨斤害死萧菩萨哥后,犹不知足,还打算废除儿子的皇位,改立少子耶律重元为帝。幸好耶律重元及时将母亲的阴谋告诉了兄长,辽兴宗下定决心囚禁了生母,这才正式开始亲政。

  然而,对于辽兴宗而言,又有新的危机,弟弟耶律重元自恃有功,势力越来越大,对皇权形成了威胁。辽兴宗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封重元为皇太弟,承诺将来传位给他,由此埋下了更大动乱的隐患。辽兴宗的妥协、退让,只能让重元更加嚣张。两兄弟的矛盾逐渐激化,为了取得优势,甚至都暗中谋求宋朝的支持。

  辽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宋使王拱辰在混同江拜见辽朝皇太后和辽兴宗,记载了所见所闻:“契丹国母爱其少子宗元(即重元),欲以为嗣,问拱辰曰:‘南朝太祖、太宗,何亲属也?’拱辰曰:‘兄弟也。’曰:‘善哉,何其义也。’契丹主曰:‘太宗、真宗,何亲属也?’拱辰曰:‘父子也。’曰:‘何其礼也。’既而契丹主屏人,谓拱辰曰:‘吾有顽弟,他日得国,恐南朝未能高枕也!’”(《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由此可见,辽兴宗与耶律重元的矛盾已经剑拔弩张。

  辽兴宗死后,儿子耶律洪基即位,为辽道宗,他必须面对叔叔耶律重元坐大的重大威胁。为了缓和紧张局势,辽道宗听政的第二天,便册重元为皇太叔,享有入朝免拜、不称名的特殊待遇,不久又任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再赐金券,尊宠倍至。但耶律重元的儿子涅鲁古果断阴狠,怂恿其父夺取皇位,一场阴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策划。

  嘉祐八年(1063年),刚好是宋仁宗死的这一年,耶律重元与儿子涅鲁古策划在辽道宗秋猎太子山时发动兵变。但消息意外被宫人耶律良得知,报告给了皇太后(辽兴宗皇后)。皇太后将消息告诉辽道宗后,辽道宗竟然不相信。他派使者去召涅鲁古,结果使者被涅鲁古拘留后设法逃回,这才确认叛乱是真。双方大战一场,涅鲁古被杀,耶律重元北走大漠,穷蹙自杀。这一段史实便是金庸先生名著《天龙八部》中大侠萧峰助契丹国主耶律洪基平叛的故事原型。

  自宋朝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两国边境总体晏然,然而到了辽道宗这里,纠纷开始发生。

  熙宁五年(1072年)春,辽国骑兵数千人来到宋辽双方界河里捕鱼,并有部分骑兵越过了界河,当宋朝士兵前来阻止时,双方发生争吵,冲突中辽兵甚至出手打伤了几名宋兵。宋神宗收到奏报后心有不快,但此时他正顶着巨大的压力支持宰相王安石变法改革,即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朝内反对变法的人前仆后继,而且不断有异常的自然现象出现,比如一开年黄河大堤就出现两处大决口,导致洪水泛滥,黄河下游的恩(今河北清河)、冀(今河北冀县)二州受灾严重,宋神宗为此忧心忡忡,食不甘味。而西北边境还有西夏正在虎视眈眈。辽国骑兵越境冲突之事,正好是发生在宋神宗内外交困之时。他权衡利弊下,没有对辽国作出直接反应,只是将情况通报辽国,向辽道宗提出外交抗议。而辽道宗却没有任何反应,小队的辽兵依旧不断进入宋朝境内骚扰。

  在宋神宗之前,宋仁宗、宋真宗都是著名的守成之君,基本上完全继承了宋初制定的政策——即宋太祖、宋太宗制定的“祖宗之法”。到宋神宗即位之时,宋朝开国已经将近百年,积弊日深,国内危机日益严重,边境还面临辽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而宋神宗即位之初,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此内忧外患的局面十分焦虑,想缓解危机、富国强兵。他深信要改变现状,变法是唯一的办法,曾经对宰相文彦博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对。王安石力陈富国强兵之术,提出变法理财的主张,而这主张正与宋神宗的理想相同,于是君臣二人决定为了共同的理想实行变法,由此而诞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熙宁变法。理想是好的,但实现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治理好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是靠一个皇帝和一个宰相就能实现的。就王安石本人来说,他是一个政治家,更精确地说,他是一个理想的政治学家。如果是一个政治家,没有强有力的执行班子,他一定会等待更好的时机。政治学家则更在意实验他的理想,无论班子得不得力。这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不幸的是,王安石凑巧就是站在理想主义的一边。正因为如此,新法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切实际。加上他识人眼光不准,用人度量不够,熙宁变法慢慢走进了怪圈。而最为关键的是,熙宁变法的影响和意义还不止于此。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变法派与保守派由最初的政见不同,逐渐演变成意气之争,且愈演越烈,从而演变成宋朝历史上最大的党争。

  到了当年六月,辽国在边境大修城堡,检阅军队。宋雄州(今河北雄县)知州张利一将这一情况紧急上奏,认定契丹即将大举南侵,希望朝廷早作准备。宋神宗征询朝臣意见时,宰相王安石认为“修城堡、阅军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朝廷应该以静制动,切不可因小失大。此时的王安石正处于最受皇帝信任和支持的阶段,他的意见一言九鼎,于是宋神宗下令张利一不得轻举妄动。此后,辽军骑兵不断在河北地区滋事,甚至还在拒马河南岸设置口铺。王安石依然主张以静制动,认为宋朝不该主动生事,只要能够忍耐一时,辽道宗绝对不会南侵。事情确实如王安石所言,契丹骑兵骚扰宋朝领土的现象竟然慢慢消失了。

  然而到了熙宁七年(1074年)春,辽道宗派萧禧出使宋朝,要求宋辽双方重新划定河东(今山西)、河北(今河北)的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三州的地界。宋神宗明知辽国是无理取闹,有趁宋朝西北战事吃紧之机落井下石的意味,但依旧派吕大忠为使者前往辽国商议边界纠纷一事。宋辽官员在大黄平开会,吕大忠属于强硬派,坚决不同意辽国的无理要求,双方因而争论不休,会议没有任何结果。

  次年,辽国再派萧禧出使宋朝,强词夺理地要求尽快解决双方地界问题。为了要挟宋朝,萧禧还有意滞留在汴梁,迟迟不肯返回辽国。知制诰沈括查阅了枢密院的有关档案资料后,认为辽国所争的四处主要地界都是无理要求:蔚州(今河北蔚西南),如果以分水岭为界,宋方将损失七里以上领土;朔州(今山西朔县),原以黄嵬山(今山西原平东北)北脚为界,若改以分水岭为界,则辽所争土地达三十余里;武州(今山西神池县)所争领土南北达十里;应州(今山西应县)所争领土达二十里。根据这些资料记录,沈括一一驳斥了辽国使者萧禧,萧禧无言以对,理屈词穷下才不得不离开宋朝返回辽国。

  然而,沈括的胜利不过是嘴皮子上的胜利,并非外交上的胜利。此时的宋神宗已经在巨大压力下被迫同意王安石罢相,国内攻击王安石“变法乱天下”的大臣络绎不绝,皇帝几乎没有任何心思来应付地界一事,便解除了吕大忠的职务,改派韩缜、张诚一前往河东谈判边界问题,其实是有意以割让领土为代价,对辽国让步。

  当时朝中元老大臣如曾公亮、文彦博、王安石、韩琦、富弼等均强烈反对妥协,但宋神宗无心外事,一心只希望事情尽快解决。最后谈判的结果,辽国争得了西边的天池(今山西神池县境)之地。这样一来,宋辽双方蔚、应、朔三州边界就是完全按照水流南北的分水岭为准,宋朝长城以北的领土全部为辽国所占。

  辽道宗虽然在与宋朝和皇叔耶律重元的争斗中都占了上风,但辽国内部的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陷害皇后萧观音、太子耶律□的悲惨事件。

  萧观音,枢密使萧惠之女,辽道宗皇后。她是辽国著名才女,不但弹得一手好琵琶,还能诗善文,这在尚武成风、崇尚骑射的辽国十分罕见。她这样内秀的性格,当然不喜欢辽道宗动辄驰马狩猎的作派,时常予以劝谏。辽道宗开始还敷衍两句,后来听得多了也就烦了,逐渐疏远了萧观音。萧观音从此失宠。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她写了十首《回心院词》,流露出希望能挽回丈夫的心的情绪。

  伶官赵惟一爱《回心院词》之缠绵悱恻,将其谱成了曲子。赵惟一擅长吹笛,与萧观音的琵琶一起合奏《回心院词》,颇为动人。二人身份悬殊,不避嫌疑地合奏曲子,引来许多流言飞语。正是这些流言后来被有心人利用,为二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辽道宗平息耶律重元叛乱后,参与平叛的耶律乙辛因功升为南院枢密使,他专权跋扈,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然而,皇太子耶律□开始总领朝政后,整饬法令制度,处事公正,耶律乙辛感到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受到了威胁,他决定搞垮太子耶律□。因为一时无机可乘,便决定改从太子母亲萧观音身上下手。

  当时宫中有个汉人婢女名叫单登,因其服侍过耶律重元,萧观音曾经向辽道宗建议不要将她留在宫中。虽然建议未被采纳,但单登却由此怀恨在心。她妹夫刚好是教坊伶人朱顶鹤,且其妹与耶律乙辛关系暧昧。耶律乙辛将这几个人组织起来,指使单登和教坊伶人朱顶鹤一起诬陷皇后与赵惟一私通。刚好萧观音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怀古》的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写的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耶律乙辛无事生非,说《怀古》诗中暗藏赵惟一的名字,就是二人有奸情的铁证。昏庸的辽道宗得知后大怒,下令族诛赵惟一和教坊直长高长命,皇后萧观音也奉敕令上吊自尽。临死前,萧观音请求再见辽道宗一面,竟没有获准。

  后世对萧观音的悲剧命运寄予了莫大的同情。清人朱彝尊有词吟咏道:

  细草含茸,圆荷倚盖,犹与舞衫相似。

  回心院子,问殿脚香泥,可留萧字?

  怀古情深,焚椒寻梦纸。

  而辽道宗一度也颇为后悔。耶律乙辛得知后十分不安,生怕辽道宗思念萧观音阻碍了他铲除太子的计划,急忙告知辽道宗,说宫中妃子萧坦思容貌出众,可立为皇后。辽道宗糊里糊涂之下,便接受了耶律乙辛的建议,策立萧坦思为皇后。萧坦思是附马都尉萧霞抹之妹,而萧霞抹与耶律乙辛是死党,耶律乙辛的势力由此更加强大。

  萧观音死后,耶律乙辛又将矛头对准太子耶律□,诬陷太子谋反。辽道宗派耶律燕哥审讯太子,太子耶律□回答说:“父皇只有我一个儿子,我已经被立为太子,是皇位的唯一继承人,我还求什么呢?我怎么敢加害父皇。”然而耶律燕哥正是耶律乙辛的党羽,将太子供词更改后才上报给辽道宗。辽道宗决定废太子为庶人,并下令将耶律□囚禁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佐旗)。

  耶律乙辛还不放心,又派遣心腹萧达鲁古,侍卫长撒八赶到上京,与上京留守萧挞得等人合谋后,在一个深夜率领大批武士冲入耶律□的囚室,谎称皇帝已经赦免了他。耶律□信以为真,刚走出囚室之门即被杀害,死时年仅二十岁。上京留守萧挞得则向辽道宗汇报说耶律□患疾而死,辽道宗也没有追查。

  萧观音、耶律□事件为辽史上的著名悲剧,昭示辽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已经到达了白热化的地步。大量的内耗也让辽国国力每况愈下。耶律乙辛擅权长达十四年之久,后来是有人反复提醒辽道宗,辽道宗才有所醒悟。

  有一次,辽道宗外出郊游打猎,耶律乙辛也奉命扈从皇帝左右。在打猎过程中,辽道宗意外发现大批官员卫士争先恐后地追随在耶律乙辛周围,当即心生警惕,不过他没有当即发作,而是回京后下旨任命耶律乙辛为知南院大王事,将其派遣出朝,由此来削弱他的势力。后来耶律乙辛因为走私违禁品,被逮捕下狱,后暗中策划投靠宋朝,阴谋败露后被缢死。辽道宗这才知道皇太子耶律□是被诬陷而死,悔恨不已,然而却已经悔之晚矣。

  辽道宗死后,其孙耶律延禧(太子耶律□之子,小名阿果)即位,即为天祚皇帝。此时北方女真已经开始崛起,天祚帝不思进取,只对名茶、古画、音乐、美女有兴趣。出使辽国的宋使者张舜民看到后,曾预言说:“他日必有如张义潮挈十三州以归,当不四十年见之。”宋崇宁四年(1105年),权臣蔡京执掌朝政,力主开边政策,他派翰林学士林摅出使辽国,命林摅有意用话激怒辽人,打算以挑衅来挑起战争。不料辽天祚帝贪图安乐,忙于享受,根本不理睬林摅的无礼,仅仅派人告知宋朝林摅的失礼之处了事。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国。金军锐不可当,很快攻下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渡罗城),辽国天祚帝被迫逃往西京(今山西大同)。就在辽国岌岌可危的时候,辽国贵族之间的内讧却愈演愈烈。辽国皇族耶律大石和汉人宰相李处温拥戴燕京留守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并遥废天祚帝为湘阴王。耶律淳称帝三个月后,便得急病而死,其妻萧妃为皇太后,开始把持朝政。但辽国大势已去,灭亡已经是迟早的事。汉人宰相李处温暗中派人联络宋朝和金国,打算投降,结果被萧妃发现处死。

  完颜阿骨打亲自率军,一举攻下燕京。辽萧妃和耶律大石逃出燕京,因无处容身,不得不重新投奔了天祚帝。天祚帝杀死萧妃后,杀气腾腾地责问耶律大石为何要拥立耶律淳为帝。耶律大石慷慨陈词说:“陛下(指天祚帝)以全国之力,不能拒击金兵,而弃国远遁,使百姓遭殃。所以,即使立十个耶律淳都没有过错,因为都是太祖子孙,这总比向金投降乞命要好。”天祚帝无言可对,只好赦免了耶律大石。

  这年秋天,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病死,其弟吴乞买(又叫完颜晟)继位,就是金太宗。金太宗继续领兵攻辽,辽兵节节败溃。宣和六年(1124年),辽天祚帝决定出兵收复失地。耶律大石极力劝谏,提出应当好好养兵,等待时机,不可轻举妄动。天祚帝训斥了耶律大石一通,一意决定出兵。耶律大石看到天祚帝如此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知道辽国将亡,便自领二百余骑向西北方逃走。这年冬,辽天祚帝自夹山出兵,南下武州,与金兵遭遇,辽军大败而逃,将士纷纷投降金军,天祚帝只带领少量残兵突出重围。次年春,天祚帝想逃往西夏,在应州(今山西山阳县东北)被金兵俘虏,后被囚禁一年多而死,在位二十四年,时年五十三岁。耶律大石率部从黄河套向西北逃去,并重建辽国,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

  自公元916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止,占据中国半壁河山二百零九年的辽国正式灭亡,共历九帝(《辽史》延至西辽亡,1218年,蒙古灭西辽)。契丹民族从此从历史上消逝,幸存的契丹人大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而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历代皇帝深引为恨的燕云十六州已落入了金人手中。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上阙写出猎,下阙写请战,整篇场面热烈,音节嘹亮,兼之情豪志壮,顾盼自雄。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天狼星主侵掠,词中的“天狼”即指宋朝西北方的夏(Tanghut)政权,宋朝称其为“西夏”,以区分于商朝以前的夏。当时西北边事空前紧张,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集中全国十五到七十五岁的全部男子,倾全国之力,大举进攻宋朝环庆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本章实质讲述的是宋与西夏的对峙与冲突。要谈西夏,就先要谈北宋与辽国。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的北伐辽国的战役,可以看做宋辽战争史上的分水岭,此后,宋由主动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辽则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直至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宋辽进入了一个相对友好的时期。在北方的女真族兴起之前,辽国一直是宋邻接政权中最强大的国家,但由始至终,并未给北宋造成大的威胁,一方面是因为自萧燕燕死后,辽国逐渐走向了衰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澶渊之盟,根据和约规定,宋每年要给辽赠纳绢二十万,银十万两,这对改善辽国的经济状况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澶渊之盟对宋朝虽然是一个屈辱性的合约,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它保持了宋辽两国长达百年的平衡和稳定。澶渊之盟后,北宋边境晏然无事,直到西夏党项的崛起,边境和平的局面才再一次被打破了。

  西夏立国时,虽然天下局势复杂,众多政权林立,但举足轻重的无非是宋、辽、西夏以及后来崛起的金。在“澶渊之盟”以前,北宋与辽多次发生战争,女真崛起后,金大规模地侵辽,灭辽后又灭掉北宋,发动了对南宋长达一百一十年的战争。这些战争旷日持久,消亡了各方实力,为西夏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巩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实际上,宋朝历史上两次大名鼎鼎的庆历、熙宁变法,表面上是希图国家强盛,但最主要的动机却是要解决西夏的侵扰问题。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斧声烛影处世三十六计说话三十六计管人三十六计宋江山大唐游侠璇玑图用人三十六计明宫奇案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