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建党伟业》在线阅读 > 正文 第三章 新文化 新启蒙 一 “青春中国”的呼唤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建党伟业》 作者:张珊珍

第三章 新文化 新启蒙 一 “青春中国”的呼唤 2

**T*xt*小*说*天*堂

面对中国思想文化界尊孔复古逆流的猖狂态势,中国的青年知识份子极度愤恨与不满,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想彻底的推翻封建的腐朽政治,就必须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思想,宣传新的民主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兴起了,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他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其祖父评价他:“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17岁时考取秀才,却在一年后的乡试中落榜。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他东渡日本,在那里开始接触西方民主思想。1915年6月因妻子患病回国,住在上海的法租界。就在20日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举行的欢迎宴上,陈独秀说出了自己想办个杂志的想法,想请亚东图书馆帮助负责印刷和发行。他称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这个杂志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让全国思想大改观。他想通过办杂志的方式,改变人的思想,进行一场思想革命。经汪孟邹介绍,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开办的群益书社答应承担发行任务,双方商定每月出一本,每期编辑费和稿费共200块大洋。起初,杂志取名为《青年杂志》。由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办有《上海青年》杂志,对方建议改名。1916年3月3日,陈独秀同意将《青年杂志》从9月1日出版的第2卷第1号起正式改名为《新青年》。①

 

在9月15日《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发刊词),提出办杂志的宗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而“批时评政,非其旨也。”②

 

《青年杂志》之所以以“青年”命名,是因为在陈独秀看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如果把社会比做人体的话,青年就是新鲜活泼的细胞。“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③他希望青年“自觉奋斗”,“自觉”就是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自强自尊;“奋斗”就是要发挥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同陈腐落后的人物与思想作坚决斗争,决不与之同流合污,也决不受其影响④。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还提出青年应具有六项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思想和行为品质,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希望。

 

《新青年》杂志,先后持续7年多,出版9卷6号,共54本。正是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吹响了五四启蒙运动的号角,预示着一个崭新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李大钊曾评论,新文化运动“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以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发展为基础,“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①

 

作为新思想传播工具的《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后,在上海虽不及一年,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且使陈独秀名扬全国。正是由于《新青年》广泛的影响力,使得当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邀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6初,陈独秀带着自己亲手创办的《新青年》来到北京大学,加上有北京大学众多有志青年的协同努力,使得《新青年》成了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工具,北京大学也成为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基地。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中心,大体上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阵营。

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珊珍作品集
建党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