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7章 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7)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作者:华业

第57章 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7)

  努尔哈赤自建立后金政权后,长期与明朝对抗。作为明朝的从属国,朝鲜曾经和明朝三次联合出兵攻打建州,血洗建州山寨。特别是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时,建州受到明朝和朝鲜双方面的军事打击。

  崇德元年即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初二,崇德帝皇太极亲自率领满洲八旗和蒙古兵,进攻朝鲜。清军渡过鸭绿江,攻取义州,占领平壤。前锋部队深入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将妻子、儿女、重臣送到江华岛,自己逃到南汉山城。清军得知后,急驰进攻,皇太极也亲自率军到南汉山城驻营。朝鲜军队立刻前来救援,全都被清军击败。皇太极又派多尔衮到江华岛,把朝鲜国王的王妃、子女、大臣一一俘虏了,多尔衮对他们待之以礼。

  崇德二年即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皇太极向李倧发出最后通牒,要他投降。

  明朝对此却见死不救,李倧走投无路,决计投降。其条件是:将清国奉为宗主国,向清帝朝贡,把长子等留驻沈阳当人质。于是,皇太极在汉城汉江东岸三田举行了受降仪式。从此,确立了清朝和朝鲜的“君臣之盟”。

  这次战役历时两个月,二月二日,皇太极凯旋而归,李倧率群臣出王京十里跪送。

  后在这里树立了一块“三田渡碑”,碑文正面用汉文镌刻“大清皇帝功德碑”七个大字,碑的背面用汉文、满文共同书写碑文,至今此碑仍然存在。

  从朝鲜的角度来讲:后金的入侵,给朝鲜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并且加速了朝鲜王朝的衰落。从清朝的角度来说: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使朝鲜同清朝由敌对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从而消除了西征蒙古、南攻明朝的东顾之忧。

  谁被封为清朝的摄政王?

  顺治元年十月,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称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并重新规定了有关多尔衮的各项仪注,如跪拜等等,几乎与皇帝相同。顺治四年,根据群臣的意见,多尔衮在朝贺时不再对皇帝跪拜。到顺治五年十一月,又加封为皇父摄政王。至此,多尔衮在朝中的权势地位已达到无以复加,几可遮天的程度。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后全力处理国家的政治经济事务。与此同时,他还陷入了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由于明朝末年党争激烈,清初为巩固统治清廷又大量引用旧人,明末党争的积弊在清初政局中渐渐反映了出来,甚至与满洲贵族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弹劾冯铨案成了朝廷内部南北党争的中心内容。这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矛头直指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等也纷纷上疏支持吴达。高层官员中的洪承畴、金之俊等都是南方人,大多不支持冯铨。多尔衮考虑到冯铨这些人对清廷死心塌地,如果贸然地对他们进行处罚,可能会导致朝中的南方官员得势,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出于稳定整个形势的考虑,多尔衮决定支持冯铨一派。从根本上来说,多尔衮并未真正地压制某一派或支持某一派。他在支持冯铨一派的同时也将冯铨一派的孙之獬革职,永不叙用。多尔衮只是利用双方的斗争更好地达到他以汉治汉的目的。

  对多尔衮利害关系更大的是八旗内部的勾心斗角,皇太极死后争位的余波未息,豪格便成为了多尔衮最大的政敌。顺治元年四月开始,豪格就开始屡次扬言说多尔衮不是有福之人,没有几天的寿命。多尔衮自然对他怀恨在心。豪格在征山东、攻四川的战役中尽管取得大捷,但多尔衮并没有给予他应得的奖赏,最终还幽禁了豪格。豪格不久便死于狱中。

  随着权力的迅速增长,多尔衮的个人贪欲爆发。他“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还曾逼朝鲜送公主来成婚,成婚后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国内一片怨声。顺治七年七月下令加派白银二百五十万两,在承德修建避暑之城,直到他亲临其地勘察时死在那里,工程才告停顿。

  多尔衮谋勇兼备,统兵驭将,赏罚分明。他善于把握战争全局,尤其擅长在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把握好时机,一举挥军入关。但他在入关前后所犯下的群体屠杀、强奸妇女等罪行,也是难以抹杀的。

  哪位后妃一生辅佐两位君主?

  孝庄文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育、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

  是清初着名的女政治家。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因病去世。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空缺,引发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临登上帝位,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虽然非常任性,但在孝庄的督责下,他的各方面的学业还是比较优秀的。在他亲政后,孝庄仍然对其言行时时告诫规劝,这使得他在政治上也有颇多建树。可惜顺治英年早逝。

  顺治皇帝临终前,原想将帝位传于次子福全,但孝庄却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的劝说,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是孝庄一手扶立的。玄烨八岁继承帝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去世,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以祖孙二人感情非常融洽。孝庄不但对他的起居十分关心,而且对他的言谈举止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便严厉批评。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逐渐具备了杰出帝王的特质和寸具。

  鳖拜集团被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自己处理政事,让他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居安思危、勤修武备等。玄烨非常尊重祖母对他的教诲,重大事情都要预先征求祖母意见,然后施行。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逐渐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转为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时期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这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三朝,辅立两帝。她妥善解决危机,辅佐福临、康熙,提倡儒学治国。孝庄文皇后在整个清代后妃中,都堪称是鹤立鸡群,是一代杰出女性。

  顺治帝为何想要出家?

  福临也就是顺治帝从顺治十四年开始与和尚接触,并立即被其感染,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因为董妃之死,内心陷入无法摆脱的困惑之中,心灰意冷,这时佛学理论成了他唯一的寄托,所以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大约于九十月的时候,福临下决心准备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十月十五日,茆溪森本师玉林琇奉诏进入京城,听闻他的徒弟已为皇帝剃发,于是大怒,即命众人聚柴薪准备将茆溪森烧死。玉林琇比茆溪森要明智得多,他在皇帝身边宣讲佛法,目的是希望皇帝以至高无上的权威对护法发挥作用,他决不会让皇帝出家成为无所依靠的人。在这点上他与木陈忞的态度是相同的。因此他对皇帝进行劝说,福临听了他的谏言,同意蓄发,罢出家之念。茆溪森也因此免烧。

  福临虽然不再出家,但精神却一直萎靡不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在他的安排下吴良辅出家为僧。这天他亲自来到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归来的当晚便染上天花,发起高烧来。他预感身体沉重,难以医好,初六日深夜紧急召见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和原内阁学士麻勒吉进入养心殿,口传遗诏。

  但是关于顺治出家之事,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顺治并非死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出家为僧,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且在康熙五十年左右才圆寂。期间,康熙皇帝曾多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能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写出了“文殊色相在,唯愿鬼神知”的诗篇。至于其出家的原因,则是因为自己最喜欢的妃子董鄂氏的去世。选择五台山修行,则是因为梦见董鄂妃在那里。关于这种说法的记载,主要存在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及文学作品中。

  顺治帝对佛教的痴迷程度在历史帝王中是非常少见的,所以说顺治帝不仅是一代帝王也是一个佛门弟子。

  是谁巩固了满清的统治?

  康熙帝在位期间巩固和加强了祖国的统一。他8岁登上帝位,在他统治期间,使中国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军事上,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准噶尔叛乱,抵抗沙俄侵略;在文学方面,则编纂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康熙字典》。

  康熙对内平定了三藩叛乱,从郑氏手中收回对台湾的统治权,并设立了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1685年和1686年,他下令清军两次进攻驻扎在雅克萨的俄军,有力地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康熙帝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完全平定。从康熙时期到19世纪中期,中国在包括北方的外兴安岭,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至巴尔喀什湖与帕米尔高原,东达鄂霍次克海、台湾和库页岛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了对祖国大一统的巩固,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康熙帝非常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有效措施。从1671年开始,逐渐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且规定垦荒有成绩,根据开垦荒地的多少,授予不同官职。这大大调动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的荒地基本上都得以开辟。

  1669年,康熙废除了圈地令,并要求以后永远停止圈地,规定将所圈土地退还给农民耕种。1685年,康熙又下令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对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有利于自耕农民的部分利益。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惨遭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杭州、苏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非常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发展到了历史高峰。

  康熙皇帝的许多政策都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他所进行的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国家局势趋向稳定,清政权大为巩固,又经过一系列的文治,促使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使中国人民和平生活了一百多年。而且这一时代并没有因为康熙的去世就此终结,清帝国一直在发展壮大,并在1760年前后达到了鼎盛。

  清王朝确立稳定统治的标志是什么?

  平定三藩,对于清朝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王朝统治的标志。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发生的三个藩镇王叛乱的事件。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发展壮大,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

  清廷入关之后,由于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与南明朝廷的反抗,不得已要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为招抚及武力镇压贡献力量。在明朝降将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为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全都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除八旗之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经过二十年的艰苦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被打败,战胜了南明腐朽的政权。这时清廷将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为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则暂时让给吴桂三等藩王去镇夺。

  吴三桂驻云南,耿精忠驻守福建,尚可喜驻守广东,三藩便这样形成了。

  三藩势力形成割据局面,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早在清世祖死时,吴三桂带兵北上入祭,兵马行走途中,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发生变故,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到即走。康熙帝亲政数年,对朝廷中外的利害关系和前代藩镇之得失心知肚明,曾表示要整治三藩、河务及漕运这三件大事。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请求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此来试探清廷。康熙帝命吴三桂交出所管各项事务,并下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合词联合请命让平西王继续总管滇黔事务。康熙帝以照顾吴三桂的身体为由,予以拒绝。

  三藩之乱是吴三桂等人发动的叛乱,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王朝,使汉人的江山有恢复的可能,但他们之前的行为毕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部分原因,因而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而清朝的平定三藩则避免了国家的分裂,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清于何时收复台湾?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收复澎湖、台湾。之后,在台湾设府,台湾正式成为清廷版图的一部分。

  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后,郑氏一直盘踞台湾。1681年正月,郑经病死,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其统治更加腐朽。1681年二月,郑克臧被害,在权臣冯锡范等人拥戴下年仅12岁的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主政,形成“文武解体,主幼国疑”的混乱局面。

  清军善骑射不善海战,为了进攻台湾,康熙采取了“以郑治郑”的方法。此次攻台,康熙任用大批原郑军将领。1683年,康熙帝命郑氏降官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前往福建与当地将吏商酌,统领舟师,进取澎台。参战的清军水师共有2万士兵,由原水师和福建新练水师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大多数成员均来自郑军。他们海战经验丰富,愿为攻取台湾出力,士兵士气高昂,战斗力强。清军的战船有许多是新造的,“坚固便捷”,火力强,共238艘。

  清军进攻台湾采取了稳打稳扎,逐步推进的战略方针,经过将士们英勇作战,终于取得澎湖之战的胜利,这为清军进征台湾创造了良好条件。台湾得知郑军在澎湖惨败,人心惶惶,兵无斗志。之后,清廷对台湾加紧招抚。施琅派人游说刘国轩,促使刘国轩极力主降,并派兵对郑氏子孙进行监视。不久,郑克塽上表请降,驻守上淡水的将领也向施琅投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施琅等人的据理力争下,清政府决定把台湾收入版图,在台湾置府,其下设诸罗、台湾、凤山三县,同厦门合设道官一员,拨一万名兵士防守。

  自此,台湾成为福建省管辖的一个府。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才开始设立为台湾省。

  在施琅的积极主张下,台湾由此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台湾成为清朝的一部分,收复台湾是清朝完成统一大业至关重要的一步。

  哪场战役是中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雅克萨,和入侵的俄军所发生的两次围歼战,是中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华业作品集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我不是教你做“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