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要事回眸(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作者:张雷,宋烨

第10章 要事回眸(3)

  中国近代的艰难尝试——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由于这场运动的主持者与发起者是封建末期的官僚地主集团,因此这场运动的动机历来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批评。随着新的评价标准的出现,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的积极意义日益凸显。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的溃败,导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大批丧权辱国的条约,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这种严酷的现实给当时士人及时贤政要的“天朝”观念造成极大的触动。其中一批较为务实的地主代表看到了中西差距,他们深刻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地位要想在这场内忧外患的时局中得以保存,就必须放下天朝大国的架子,虚心向西方学习,才有可能镇压太平天国以及具有与西方抗衡的资本。

  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前后延续三十年之久。在中央以奕等人为代表,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洋务运动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其中,以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以及训练新式部队为主要内容。

  在短短三十年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军械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一大批军用、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先后建立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还扩建了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等。

  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求富,另一个是图强。

  后来历史的发展表明,洋务运动的上述两个目的均没有达到,从这个角度讲,洋务运动毫无疑问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来重新考量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或许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洋务运动尽管没有达到求强变富的目的,但随着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一大批近代工业相继兴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也被相继引入,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上述种种都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中国近代理想国的破灭——戊戌变法

  在19世纪末,一群中国知识分子由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他们有多人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场革命就是号称百日维新的戊戌变法。

  1896年,康有为、梁启超以参加会试之机,联名各地在京赶考举人发动了“公车上书”,初步表达了知识分子的政治意愿。尽管“公车上书”以失败而告终,但在社会上还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给自己的变法造势,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组织了大批学会,创办了许多报纸,还开办一些学堂,培养了大批人才。德国抢占胶州湾后,康有为向光绪帝上《统筹全局折》,力劝光绪帝实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接受变法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

  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要求广开言路,提倡官民上书,任何人不得阻挠;精简机构与裁减冗员。在经济方面,设农工商局,提倡实业,奖励发明,倡导创办铁路与矿务,设立铁路矿务总局。设立邮政局,创办国家银行等。文化教育方面要求废除八股文,创办新式学堂;允许自由办学、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有用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在军事方面提倡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等。

  由于改革内容触及到了部分官僚集团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自开始起就受到重重阻挠。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坚决反对与阻挠下,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也惨遭杀害,为此变法付出了血的代价。

  戊戌变法是一次知识分子主导的改良运动,它是中国人试图用和平方式把封建专制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尝试,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这场改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表面看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的阻挠与镇压是导致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维新派自身存在的致命缺陷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新派本身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他们严重脱离群众,孤身奋战,甚至与下层民众对立;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还对它们抱有幻想。戊戌变法失败也清晰地表明,改良主义的幻想已经彻底失败,病入膏肓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难以挽救,只有一场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才有可能挽救中国社会。

  庆祝和平的盛典——古希腊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对人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它成为各国之间加强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繁荣文化、融洽民族感情的最好平台之一。因此,奥运会备受人们关注,每四年一次的夏季奥运会也被人们视为全人类共同的节日。

  自公元前776年古希腊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以后每隔四年举行一次。公元394年,罗马皇帝狄奥多以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为由,把它视为异教徒活动,并借此下令废止。期间历时1169年,举办了293届。尽管现代奥运会并非古代希腊奥运会的翻版,但它的许多精神内涵、规则都深受古代希腊奥运会的影响。

  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与古希腊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希腊时代,城邦林立,各自为政。当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城邦的唯一出路就是开展频繁的殖民活动,因此各城邦之间经常发生一些战争与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强大的兵力是各城邦立足的保证,士兵们强壮的身体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体育训练则是培养合格兵源的有力手段,这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各城邦积极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运动成为当时希腊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古希腊文化中充满着神话因素,日常生活中的繁复祭神仪式也包含许多体育竞技的内容。据希腊神话记载,宙斯是主宰天地万物的神,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在宙斯没有登上万神之首前,他的父亲克罗诺斯为了考察宙斯的本领,父子之间进行了一场隆重而激烈的较量。最终,宙斯打败了其父克罗诺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万神之首的王位。据传,为了庆祝胜利,宙斯举行了包括体育比赛在内的盛大庆典。此后,凡重大庆典、祭祀等场合都会举行体育活动以示庆贺。

  后来,伊利斯城邦与斯巴达爆发了战争,战争的艰难与残酷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人们都不愿继续战斗下去,双方最后签订了停战协议,规定以后两个城邦长期维护和平,并在奥林匹亚定期举行竞技比赛。按照竞技会的规定,比赛时间,整个希腊境内各城邦都实行“神圣休战”。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挑起战事,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与制裁。竞赛的宗旨在于促进各城邦之间的了解,增强团结和友谊。至此,奥运会的宗旨由原来的以训练士兵为主变为以促进团结与友谊为主。这就是奥运会留给我们的另一巨大精神财富。尤其是“神圣休战”的提出,更为人们忘记仇恨,忘记战争,恢复和平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教谎言下的残暴掠夺——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指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欧封建主对地中海东部发动的大规模军事侵略活动。因为参加远征的军士以十字架为标记,故称“十字军”。从1096年至1291年间,一共发动了八次,给东西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十字军东征前夕,教会的势力日渐增长,教皇的权力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一些教会贵族又贪欲膨胀,侵略战争的危险随时可能爆发。当时,耶路撒冷在塞尔柱突厥人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塞尔柱突厥人的严厉镇压与疯狂盘剥。塞尔柱突厥人在耶路撒冷的残暴统治引起西欧基督教徒的强烈不满,为十字军东侵提供了借口。此外,东罗马帝国趁机向罗马教皇求救,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这场东侵战争的爆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极力煽动又对东征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乌尔班二世号召封建主把“骑士精神”带到东方去,发动“神圣战争”,“踏上赴圣墓的征途”,用骑士的勇敢和对上帝的忠诚洗刷基督教所蒙受的奇耻大辱,将东方的基督教兄弟姊妹们从异教徒的手下拯救出来,将耶路撒冷从“邪恶的种族”中解放出来。

  情绪激昂的封建主、骑士和农民纷纷拥向教皇随从人员那里,从他们手中领取一块红布做的十字,缝在胸前或臂上作为参加东征的标志,东征的队伍由此形成。西欧各国的教会封建主贵族和社会其他各阶层也纷纷响应教皇的呼吁,积极参加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共有八次。第八次(1270),法国为报失败之耻而发起进攻,最终因一场瘟疫而全军覆没。

  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阶层在宗教外衣的掩饰下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性掠夺战争,给卷入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如对耶路撒冷地区民众的大屠杀。不仅如此,战争也给侵略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如第四次东侵后出现的“儿童十字军”,他们大都是农民子弟,平均年龄不到十二岁,许多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因风暴而葬身海底,另外一些到达目的地的儿童却被船主贩卖为奴隶,大约有五六万这样的儿童无辜地死去。这场战争的邪恶性暴露无余。当然,这次战争也有一定的积极性,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欧社会军事学术与军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西欧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之间的商业往来和文化沟通日益频繁。东方带给西欧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另外,它高度的文明,也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基础。但总体来说,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利用宗教而发动的人类浩劫。

  欧洲黑暗时代的启明星——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罗马和希腊的古典文化”为口号,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以反封建、反神学为目的的思想文化革命。

  相对于近代社会而言,中世纪的欧洲可谓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当时,教会与封建势力相勾结,用基督教把人们严格控制在统治阶级所设定的统治体系内,任何人都不能逾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失去了理性和自由。

  要想打破这种黑暗的统治,必须有更为先进的阶级出现才可能实现。

  意大利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都是西欧和东方贸易的枢纽,工商业十分发达,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又导致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的产生。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他们十分渴望打破早期的那种令人窒息的黑暗统治,主张摆脱宗教和经院哲学的桎梏,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和陈腐的神学世界观,摆脱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束缚等。于是,他们极力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用来抗衡基督教的上帝控制论。他们还提倡享乐主义,用来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等。一场影响人类历史的思想风暴开始从意大利爆发。

wwW.xiaOshuo 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雷,宋烨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