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要事回眸(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作者:张雷,宋烨

第11章 要事回眸(4)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把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尺。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人是自己生命的主宰,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人不应该受神的束缚,人应该享有充分的自由。推崇享乐主义,反对禁欲和遁世;强调个性,反对教皇和教会宣扬的绝对服从;提倡理性主义,反对蒙昧和无知等。

  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广远的学者,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与传播。如诗人但丁、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雕刻家米开朗琪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作家莎士比亚、哲学家托马斯·莫尔等。

  文艺复兴的影响十分巨大,它发现了人的价值、推动了宗教改革、促使了世俗哲学的兴起、否定了封建特权与君权神授、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因此,有人对文艺复兴作了如下的评论:如果说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则是人类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进军,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它的影响不仅限于欧洲,更在于整个世界。

  让世界陡然宽广——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助推了殖民主义的兴起,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当时的地域观念。

  1451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诞生于航海事业发达的意大利热那亚城的一个工人家庭,哥伦布家境一般,父母都是纺织工人。哥伦布自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对航海事业抱有极大的兴趣,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带领船队驰骋在浩瀚的海洋之上。因为目标明确,哥伦布年轻时就苦学天文和地理知识。通过阅读《马可·波罗游记》,哥伦布对东方的神秘国度特别是中国十分向往。

  当时,尽管地圆说已经被提出,但还被多数人视为荒谬之谈,而哥伦布却对此深信不疑。后来,哥伦布到热那亚船队工作不久,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欧洲西行到东方的计划。由于哥伦布所在的船队遭到了法国、葡萄牙联合舰队的袭击,他被带到了葡萄牙,从此在葡萄牙定居。

  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自己的航海计划,并希望得到葡萄牙国王的财力支持,然而葡萄牙国王不认同地圆说的观点,他最终拒绝了哥伦布的航海计划。第二年,哥伦布移居西班牙,又向西班牙国王请求财政支持,结果也遭到拒绝。此后,他还向英、法等国国王请求资助,遗憾的是最终都没能如愿。

  几经周折,1492年4月17日,西班牙女王终于答应支持哥伦布的航海计划,但同时要求与哥伦布签订一个协议,主要内容为:

  西班牙可以给予哥伦布财政赞助,航海过程中发现的土地由哥伦布所有,封他为“亲自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及大陆的海军上将,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哥伦布可以享有这些土地上的部分收入,但土地的主权应属于西班牙国王。

  哥伦布奉命于1492年8月8日率领船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远航。经过艰苦的航行,哥伦布的船队先后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古巴、海地等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由于哥伦布一直认为由他命名的圣萨尔瓦多就是人们所传说的印度,因此他宣称自己已经找到了到印度的航线。他带回的财富在西方引起了轰动,哥伦布也因此名声大噪。

  哥伦布的航行和“地理大发现”,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著名专栏作家高马拉对哥伦布曾评价说:“自开天辟地以来,除了造物主的降生与死亡,最伟大的事件,就是发现印度(哥伦布当时的称呼)。”

  文明大厦的助推器——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一波又一波改造工业生产技术的浪潮,最终完成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这个过程被人们称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引起了法、德、俄、美、日等国争相效仿,它们也都纷纷在19世纪相继开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生产技术上的变革,同时也是社会机构的重大变革,它涉及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纺织行业。自18世纪后期起,一大批工具机在纺织业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如1769年理查德·阿克赖特水力纺纱机问世,1770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轴纺纱机(珍妮纺纱机)问世,1771年曼彻斯特建立了用水作动力的纺纱机厂,1785年牧师卡特莱发明了水力织布机等,它们在生产效率方面比以往手工生产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1769年,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制成功了第一台蒸汽机,后来又经过改进,并很快被运用于生产中。1784年第一座用蒸汽机为动力的纱厂建立。此后各地类似的纺织工厂也相继建立起来,机械化的纺织业开始形成。

  纺织业的机械化革命也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化学、采煤、冶炼等行业也采取了机械化生产的方式,大大地促进了本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品生产的增多,交通运输业亟待革新。1815年发明了耐久铺路法,常年使用的马路修筑起来了,运河也开凿出来了。1830年曼彻斯特至利物浦客运铁路通车,由此陆路交通进入铁路时代。运输工具也有许多发明:1807年富尔顿制造出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并于1830年成功地横渡了大西洋。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上完成了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动力能源、交通运输等都发生了重大的突破。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更大规模的殖民活动提供了可能。殖民者把先进的生产工具、管理经验带到较为落后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他们的武力征服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他们的大肆掠夺给被掠夺地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爱国而误国的悲剧——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波斯尼亚人刺杀。这个刺杀案就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斐迪南是奥皇约瑟夫的侄子,是个极端好战的军国主义者,他极力主张用武力消灭独立的塞尔维亚国家。1914年6月,奥匈帝国为了炫耀武力,进行战争威胁,在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斐迪南亲自检阅演习,演习完毕之后,准备到萨拉热窝巡视。这种挑衅行动,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怒,爱国组织“黑手会”决定派波斯尼亚青年执行刺杀任务。

  6月28日,斐迪南夫妇在军事检阅结束后,乘敞篷车,在总督和市长的陪同下,前往市政厅。车队行至市中心,一个青年冲上去,掷了一枚炸弹,没有命中。斐迪南故作镇静。当市政厅欢迎仪式结束后,在返回的路上,另一个十七岁的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向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斐迪南夫妇当场毙命。

  斐迪南被刺事件,使得早已渴望战争的帝国主义者非常兴奋。德皇威廉二世认为,这是发动战争“千载难逢的机会”。奥皇约瑟夫坚决认为,塞尔维亚作为一个政治因素,必须从巴尔干半岛抹掉。在协约国方面,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私下对德国表示要保守中立,但私下又鼓励俄国备战。德国估计法俄准备不足,英守中立,就可以用闪电战击溃法俄,于是怂恿奥匈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奥匈借口塞尔维亚未作出满意的答复,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了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递交了宣战照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并非是导致这次战争的根本原因。然而善良的人们总是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这一刺杀事件的发生,人类就可以避免一次巨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即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这次战争迟早也会发生,只不过战争发生的形式、地点、时间以及具体进展过程有所不同罢了。

  因此可以这样讲,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只不过是被帝国主义借以用来发动战争的借口。就塞尔维亚一方来说,几个激进青年的莽撞之举,给帝国主义侵略塞尔维亚提供了口实,塞尔维亚也因此遭受浩劫。表面看来,这几位青年都是爱国之举,但单从后果来看,他们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反而伤害了国家的利益。如此看来,何谓爱国以及究竟应该怎样去爱国,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人类弱点的大暴露——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自然灾害与疾病是危及人类生命三大元凶。自然灾害与疾病多属天灾,而战争却是标准的人祸。面对天灾或许我们人类可能显得无能为力,但我们人类却屡屡发动战争来伤害人类自身,这的确是让人费解的事情。第一次大战就是由人类自发的一场人类大灾难。它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至今,我们还会谈之色变。

  战争主要分三线进行,西线主要指比利时、法国北部与德法边境一线,英法两国与德在此作战;南线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俄国、塞尔维亚两国与奥匈帝国在此作战;东线主要指从波罗的海到罗马尼亚一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俄国与德奥两国。

  经历长达两年的混战后,交战各方都被巨大战争消耗、损失所困,士兵出现厌战的情绪。俄国恰恰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战争,此举大大影响了后来世界局势的发展。美国见时局有利于协约国,于是毫不犹豫出兵作战,并加入到协约国一方。美国的参战使胜利的天平更加向协约国倾斜。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的经济与国内形势越来越不利于战争的继续进行。后来,由于德国士兵厌战的情绪逐渐高涨,终于爆发了1918年德国基尔军港的水兵大起义,这次起义导致了德皇的垮台,德国随后宣布投降,世界大战也就此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六千五百万人参战,有一千万人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两千万人受伤。战争还对交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人们的房舍毁于战火,生产力极大程度地倒退,众多的民众因躲避战争而逃离家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对参战各帝国主义国家来讲,它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参与战争,绝没有什么正义可言。

  由于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后人们要求和平的呼声与和平运动空前高涨。战争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改变,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四大帝国覆灭。

  战争还削弱了英、法、意等帝国主义的势力,美国则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战争结束后,各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大肆掠夺以及战胜国之间利益分配不均又为下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人类究竟怎么了?难道非用这种残暴的战争手段来解决相互之间的分歧?我们人类能否远离战争?但愿人们能够通过对战争的思索,能多些理性,为世界多增添点和平。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雷,宋烨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