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史迹觅踪人间美景——赵州桥(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作者:张雷,宋烨

第12章 史迹觅踪人间美景——赵州桥(1)

  赵州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它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境内的洨河之上,又名安济桥,当地俗称大石桥。桥全长64.4米,宽9.6米,跨度37.02米,用1000块重达1吨的巨石建造而成。

  关于赵州桥的建造者是谁这一问题,民间与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民间的说法往往带有更多的神话色彩。相传,河北境内的洨水(今指洨河)水势非常大,每年夏季来临,洨水常常泛滥成灾,给沿岸人们的生命财产与交通等带来极大的破坏与不便。当时的著名建筑专家鲁班知道后,决定帮助人们克服这个困难。他从远处赶来,用高超的技术在一夜之间为人们建造了一座精美绝伦的大石桥。鲁班的义举不仅受到当地百姓的赞扬,在神界也留下了美谈。张果老与柴荣等神仙为了一睹鲁班所造石桥的风采,也想到桥上走走。结果石桥竟然被他俩压得剧烈摇晃起来。原来,张果老身上带的褡裢里面装了与日、月相同的重量。鲁班见势不妙,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住,石桥安然无恙。

  相比较民间的神话传说,学术界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艰苦钩稽爬梳,终于提出了相对可信的说法。他们认为赵州桥并非鲁班所造,而是由匠师李春建于隋代开皇至大业年间(595—605)。

  令人奇怪的是,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桥梁专家,李春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历史上关于李春建造赵州桥的记载却少之又少。在后人对赵州桥的有关记载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中仅仅提到李春的名字,我们除了能了解到李春是隋朝大业年间的工匠外,其余的事迹便一无所知。从这里我们便可清晰地认识到,帝王将相以及时贤政要才是历史学家大书特书的对象,下层民众很少受到他们的关注。作为一介普通工匠,李春没有过于显赫的地位,他不被当时的历史学家所关注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李春建造的赵州桥改变了我国桥梁建筑的传统,大大改进了桥梁建筑的科学方法,对后世的桥梁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桥梁的建造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从民众把赵州桥与鲁班及其他神仙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来看,赵州桥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高可见一斑。既然李春为民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人们自然不会忘记他,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春的功绩以及赵州桥作为一座历史名桥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牢记。

  秦朝落日的余晖——秦始皇陵墓

  秦始皇陵,又名骊山陵墓,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处,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陵墓之一。

  据科学勘探,整个陵墓呈现为一个南北较长的“回”字形。陵墓高50多米,外城南北长2173米,东西宽974米,周长可达6000多米。四个方向都有通往陵墓的墓道,墓道的建筑结构宏大,布局奇特。墓道旁边的房子里埋着成组的车马,即著名的兵马俑。兵马俑做工精湛,反映了秦代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水平。另外,这种按照军事防御体系营造的、用来包围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也反映了墓主生前地位的崇高,同时也表现了墓主渴望死后依然能占据九鼎之尊地位的愿望。然而,秦始皇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秦始皇陵墓被蒙上了历史的沧桑,宛如落日的余晖在细数历史的变迁。

  关于秦始皇为何把陵墓选址在骊山,民间有许多离奇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嬴政生前是一个好色之徒,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并不能令其满足,他整天想入非非渴望艳遇。一天,秦始皇外出巡游,路过骊山时突然被这里的美景吸引,就令随从停下,驻足观赏美景。突然,一位美女飘然而至,秦始皇被眼前的美景佳人深深吸引,便调戏了这位姑娘,姑娘不堪忍受秦始皇的侮辱,就猛然向秦始皇脸上啐了一口唾沫,随后消失在骊山的如画美景之中。秦始皇周围的女性历来都是唯命是从,从没有一个女子如眼前姑娘这样刚烈,这更加激发了秦始皇对那位姑娘的好感。秦始皇被姑娘啐了唾沫后浑身长满恶疮,差点病死。尽管如此,秦始皇依旧迷恋着那个姑娘。为了能够与这位心仪的姑娘再次相遇,秦始皇经常去骊山,遗憾的是,这位姑娘始终都没有露面,执著的秦始皇生前没能见到那个美丽的姑娘,希望死后能圆了这个梦,于是就下令在骊山修建自己的陵墓。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陵墓的修建曾经征调了七十余万工匠,建造时间长达三十八年之久。丞相李斯是陵墓的设计者,大将章邯是工程的监工。与阿房宫等其他巨大工程一样,秦始皇陵墓也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与人力。数以万计的工人为修建陵墓献出了自己的血肉之躯。这种奢靡行为无疑会给下层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尽管秦始皇陵墓为研究古代帝王陵墓制度以及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但这种以牺牲下层民众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私欲的行为是要遭到口诛笔伐的。当我们为古建筑的雄伟壮观与精妙奇美而惊叹时,更应该缅怀那些为此献出宝贵生命的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万里长城

  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幽怨凄美的历史故事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瑰宝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在“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影响下,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一历史古迹在认知上产生了一些偏差。

  据民间传说,秦朝嬴政皇帝时代,为防御匈奴的侵略,强征劳力修筑长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负担。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范喜良与孟姜女,丈夫被强征去修长城,结果积劳成疾,累死在长城脚下。妻子孟姜女思夫心切,带着她为范郎做的寒衣,长途跋涉,来到了长城脚下寻夫。闻知丈夫的死讯,别离后的思念、千里迢迢的心酸、失去爱人的悲痛、对当局苛繁劳役的愤懑之情与对长城的仇恨诅咒相互交织,顿时化成惊天地泣鬼神的幽怨哭声。也许是孟姜女的遭遇得到了上苍的同情,她的诅咒竟然真的实现了,长城被哭倒了几十里,孟姜女与范喜良尸骨最终得以相见。

  由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凄美,被世代人们传颂,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也给人们对长城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今天的长城就是孟姜女所哭倒的秦长城。其实我们所见的长城,与秦朝时期的长城已经相去甚远了。修建长城也并非秦始皇的创举,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国、赵国、燕国都已经修筑了长城。后来秦始皇令大将蒙恬把上述几国之内的长城连在一起,就构成了当时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秦长城。随着历朝战争状况的改变,长城修复的路线也有所变化。明代,政府对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万里长城”。秦时长城,尽管在某些地区还存有一些遗迹,但人们只能从一些断壁残垣中去品味历史的沧桑了。

  孟姜女的故事把秦始皇视为其夫妻惨剧的罪魁祸首,中华民族的同情心更导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鞭挞。其实万里长城的修建还是具有极积作用的。在当时战争手段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长城的修筑能起到防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保护内地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作用,为后来中华民族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秦始皇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修筑长城的确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尤其在社会生产尚未恢复的秦朝初年。与此同时,秦朝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种不顾民生疾苦的做法也是应当批判的,孟姜女的故事恰好说明,统治者能否体谅民生疾苦是评价君主是否贤明的重要标尺之一。

  巧夺天工——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岷江中游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结构科学巧妙,三部分相互制约与调节,具有灌溉、防洪与运输等功能,被誉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明珠。

  都江堰是由秦朝蜀郡守李冰父子设计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建造之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形原因,四川地区经常闹水患与旱灾。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李冰到达四川之后,积极考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当地旱涝频发的现状让李冰坚定了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决心。

  经过详细考察与论证,李冰父子决定在灌县西南的玉壶山上开个大口子,把江水引到山的东面,这样既可以起到减少西边水患的功能,又可以缓解玉壶山东边的旱情。这个口子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宝瓶口”。接着,李冰又带领民众建造分水堰,克服种种因难,终于修建成一个形状酷似鱼头的分水堰,被后人称为“分水鱼嘴”。

  为了控制“宝瓶口”的流水量,又修建了一个“飞沙堰”。经过李冰父子多年的努力与后代的不断改造,都江堰逐渐成为四川地区旱涝保收的重要水利工程。四川之所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与都江堰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都江堰被人们称为镇川之宝。

  李冰因修建都江堰造福民众,备受人们的爱戴,人们也逐渐将李冰神化,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李冰的传说,据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记载,秦昭王派李冰为蜀郡守,李冰赴任后,取江水灌溉农田。当时江里有一个水神,每年要求人们向他献出两个童女,如果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发洪水惩罚人们。李冰装扮成童女入江与水神决斗,最后杀了水神,为民除去了一大祸害。《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在岷江中立三个石人用来镇水妖,在成都用五头石牛来镇水精等。另外,人们也争相建造寺庙来表示对李冰的尊敬。目前,都江堰附近的二王庙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之一。

  从人们对李冰的尊敬可以看出,只有真正为人们谋福利的人才可以永久地活在人们心中。一些帝王将相,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即使他们把自己的雕像高高耸立,也很快会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都江堰已经历经千年,至今仍然在为民造福。李冰的名字已经被人们传颂了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他的爱戴之情必将传承下去。

  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

  因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千年古刹嵩山少林寺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随着少林功夫知名度的飞速提升,少林寺也日益成为令世人神往的旅游胜地之一。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境内。寺院建筑气势宏伟,由从山门到千佛殿的七进院落组成。山门正门门额上的“少林寺”三个大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所提,神秘的古刹因此平添几分神圣。碑林、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碑碣石刻、塔林等都是少林寺内著名的名胜古迹,有些古迹与古代帝王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

  等。除佛家弟子以及信徒来此进行拜谒外,许多帝王将相也曾慕名前来,如乾隆帝因夜宿少林留有“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的著名诗句。由此可见,这座千年古刹在人们心目中的确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当时佛教初入中土,孝文帝一心向佛,适逢天竺高僧佛跋陀来到中土,孝文帝对他倍加礼遇,为了方便他传播佛法,便拨款在少室山修建寺庙,并提供衣食,这就是少林寺的前身。后来,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经磨难,辗转来到嵩山少林寺,在此广集信徒传播禅宗,并在达摩洞中面壁修行九年,故佛教界尊奉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少林寺也被奉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

  随着历史的发展,少林寺几度兴衰。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些被破坏的名胜古迹相继得到修缮与恢复。千年古刹这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少林寺的兴衰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命运与政局的动荡是紧密相关的。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佛家追求的“潜心研究佛法,不问世间杂事”的境界是很难实现的。再者,少林寺也并没有与世俗隔离,在生死抉择面前,他们也会积极投入到政治斗争的洪流之中,唐朝“十三棍僧救秦王”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

  少林寺的兴衰见证了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历程,它的沧桑巨变也是中国千年历史的缩影。

  汉藏友谊的见证——布达拉宫

  在拉萨古城的红山上,闻名遐迩的布达拉宫高耸入云,为这充满梦幻景象的雪域高原增添了几分妩媚。它殿宇连接,金顶入云,置身其中,宛如仙境。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下宽上窄,结构新颖,气势宏伟壮观。它共有13层,高110多米,东西长360多米,总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红宫与白宫。红宫位于中央部分,是供奉佛神和从事宗教事务的地方,里面安放着存有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白宫位于红宫的两侧,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与从事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布达拉宫的每一座殿堂的四壁上与走廊里,都刻满了壁画。

  “布达拉”是梵文“舟岛”的音译,意即观音菩萨的居住之地,后来被引申为佛教圣地、观音世界。“布达拉”也可译为“普陀罗”或“普陀”。

  它始建于公元641年,初建的布达拉宫有宫殿999间,在山上又修行室1000间,后多有损毁。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为巩固地方政权,修建了布达拉宫的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并把政治机构迁到布达拉宫。以后又经历代达赖的不断扩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今天,布达拉宫已经成为达赖喇嘛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的场所,再加上把各世达赖喇嘛法体供奉于此,它已经成为藏胞向往的宗教圣地。

  然而最初修建布达拉宫并非单纯的因为宗教目的。公元七世纪的青藏高原,古老的羌族(现在藏族的祖先)已经在此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政权,当时的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是个有远见的统治者。他十分爱慕唐朝的文化,多次遣使到长安求婚。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唐太宗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决定汉蕃联姻,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为了庆贺这一重大事件,松赞干布决定修建布达拉宫。因此可以说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爱情的见证。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文成公主入藏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吐蕃子弟到长安学习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藏族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另外,汉藏的联姻增加了相互间的信任,大大降低了爆发战争的可能,加深了汉藏之间的友谊,给两地人民的安乐生活提供了保障。这次联姻也为后来的“唐蕃会盟”奠定了基础。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_说天_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雷,宋烨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