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1章 历史典故(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作者:张雷,宋烨

第21章 历史典故(4)

  尽管如此,由于吴起为获功名而残忍杀妻的行为在鲁人心目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人们背后都议论吴起是一个残忍的投机小人。后来鲁国国君也认识到吴起人品有问题,就委婉谢绝了吴起留在鲁国的请求。

  从人们对吴起的评价来看,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才能,只要自己的人品有问题,都不会受到真正的爱戴。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曹操断发

  三国时期,分裂的政治局面导致战乱频繁,给民众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为了逃避战祸,很多民众都举家外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为了安顿民心,曹操派人四处发放安民公告,写道:“我们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叛逆的贼人,是为民除害。现在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各位士兵一定不要践踏麦田,违令者斩首示众。望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安民布告贴出去后,老百姓们都不敢相信,他们仍旧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不肯出来收割庄稼,因为以往还没有哪一支军队为民众的利益着想。后来他们发现,曹操的军队果然是严格遵守布告要求,凡经过麦田的官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蹚过麦田,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老百姓见此,没有不夸奖这支军队的。

  曹操也骑马行走在部队中间,忽然,田野里一只受惊吓的鸟猛地从麦田里窜了出来,曹操及其随从都被吓了一跳。受此惊吓,曹操的马也连退几步,曹操勒马不住,不慎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见状,慌忙下马去扶起被马蹄践踏过的麦子,并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让他们按照公告所讲治自己践踏麦田之罪。官员感到十分为难,向曹操说:“那些刑罚只适合于下层兵士,长官可以例外。”曹操闻此,严厉地责备官员说:“我自己制定的法规,连自己都不去遵守,还怎么要求别人去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作为长官,更应该身先士卒,做出表率。一个把自己置身于法律之外的人,怎么能有资格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说着,曹操猛地抽出腰间的佩剑,想要自刎谢罪。众人连忙拦住,曹操还是坚持要用人头谢罪,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一个名叫郭嘉的大臣连忙献计说:“按照法律,您是应该受到处罚,但古书《春秋》明确记载,法不加于尊。另外,目前您身为丞相,又统领大军征讨逆贼,皇帝把如此重要的任务托付给你,你没有理由自杀啊”。曹操思考许久,发现郭嘉的话也很有道理,如果现在伏法,就不能完成皇帝交给自己的重任,岂不是落得个不忠的名声。他对官员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任,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我既然犯了错,就一定要罚。”于是,曹操不顾众人反对,用剑削断自己的头发,以示自己受到了极刑。当时,割头发是大家都很忌讳的事情,曹操不顾如此忌讳而甘愿割掉头发,可见其甘愿接受刑罚的决心。

  曹操就这样用诚信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信任。此后,“曹操断发”就被用来比喻以身作则的典范。

  恪守人生的信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据《北齐书·元景安传》记载,公元550年,在诡计多端的丞相高洋的威逼之下,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高洋,东魏随之灭亡。高洋即位以后,改国号为北齐。高洋是一个专横跋扈、心狠手辣而又十分迷信的人,为了防止孝静帝势力卷土重来,高洋于孝静帝退位的次年,毒杀了孝静帝及他的三个儿子,彻底消除了后患,这才稍微放下心来。

  当时谶纬思想较为流行,任何自然界的反常现象都会被一些儒士理解为吉祥或凶灾的前兆。高洋篡位夺权,总担心自己的不义行为会触怒上天,得到惩罚,因此更加迷信,他特别留意每次出现的异常天象。一天,天空突然出现了日食,高洋非常害怕,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总怕自己篡夺来的皇位被别人夺去,又担心被自己毒杀的孝静帝及三个儿子的冤魂找自己算账。于是,他便向自己的一个亲信询问应对之策。高洋问亲信说:“西汉末年,王莽夺去了西汉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够把天下重新夺回?”该亲信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自然清楚高洋是在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于是便信口雌黄地告诉高洋说:“陛下,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这要怪王莽自己,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斩尽杀绝,所以才导致王位重新被夺回。”

  高洋滥杀东魏皇室宗亲的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感到异常恐慌,因为残暴而又喜怒无常的高洋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把屠刀架到他们脖子上,于是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献策说,要想活命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恳请高洋准许我们改变原来的姓氏,而从高姓,就可以避免杀身之祸。元景安的堂兄景皓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他坚决反对元景安的这种做法。景皓气愤地说:“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大丈夫宁为玉器被打碎,不为陶器得保全。我宁愿用生命为代价来保持气节,也不愿为了活命而屈膝投降,忍受屈辱。”

  最后,没有骨气的元景安为了保全性命,出卖了自己的堂兄景皓,把景皓的原话告密给了高洋。高洋随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以极刑。景皓尽管被高洋残忍地杀害,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被世世代代竞相传诵。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后用来赞扬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业牺牲,也不为小利而苟活的崇高精神。

  事半功倍的办事效率——二雕争肉,一箭双贯

  此典故源自《北史·长孙晟传》。

  北朝时期有一位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由于长孙晟具有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

  当时北周北边的突厥与其他少数民族经常侵扰边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了安定边境,北周国王被迫采取“和亲”政策,希望通过这种互相通婚的方式让边境保持长期稳定。恰巧北方突厥族的首领摄图,向北周的公主求婚,北周国王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厥王摄图。

  护送公主去突厥要经过长途跋涉,为了安全起见,必须选派一位足智多谋、文武双全的人护送。另外,此去突厥,关涉到国与国之间的礼仪问题,也需要这个护送公主的人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长孙晟脱颖而出,成为护送公主的合适人选。在一个黄道吉日,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上路。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安全到达了突厥。突厥王摄图很是高兴,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一行。酒过三巡,按照突厥人的习惯,有贵重客人到来时要在席间比武助兴。由于突厥人擅长骑马射箭,摄图当然不会忘记炫耀自己的本领,他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钱。长孙晟推辞不过,只得拿起弓箭,只听得“咯勒勒”一声脆响,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支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众突厥将士见长孙晟有如此精湛的箭法,发出由衷的赞叹,就连一向傲慢的突厥王摄图也从心底佩服长孙晟。

  突厥王摄图非常欣赏有才华的人,因此对长孙晟敬重有加,极力挽留长孙晟多住些时日,以便二人切磋射箭技术。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连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雕射下来吗?”“一支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被发出的箭串在一起掉落下来了。这便是“一箭双雕”典故的由来。

  后人根据这则典故,引申出“一箭双雕”或“二雕争肉,一箭双贯”的成语,用来表达一个人做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从维护正义到践踏正义——蹊田夺牛

  “蹊田夺牛”,蹊,即小径,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踩成小路。这一典故的本意是指一人牵牛在田地里踩出了小路,他的牛却被夺去,被用来表达轻罪重罚。

  据记载,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夏御叔的儿子夏徴舒,杀害了陈国国君陈灵公,自己篡位登基,当上了陈国国君。夏徴舒这种犯上作乱、违背伦理的做法激起了民愤。楚庄王决定要严惩夏徴舒,为陈灵公伸张正义,因此受到陈、楚两国民众的大力支持。于是,楚庄王率领大兵攻伐陈国,很快攻破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处死了夏徴舒,并吞并陈国,还准备将陈作为楚国的一个县。

  楚庄王出兵伐陈,是以讨伐夏徴舒,维持正义为名,因此得到各诸侯国拥护。攻占陈国诛杀夏徴舒后,民众认为楚庄公为民除了大害,也都拍手称快,国内各县大夫也纷纷致贺,楚庄王十分得意,更加坚定了把陈国据为己有的决心。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雷,宋烨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