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历史典故(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作者:张雷,宋烨

第22章 历史典故(5)

  正当楚庄公为自己借维护正义之名、实则吞并别国之举而庆幸的时候,名臣申叔时却向头脑发热的楚庄公当头泼了冷水。当时,申叔时刚出使齐国回来,他向楚庄王汇报完毕出使的经过情况后,转身就走。楚庄公认为申叔时应该向自己吞并陈国之举表示庆贺,所以很不高兴,便责问他说:“夏徵舒叛君作乱,违背了君臣之义,我为维持正义之见,讨伐陈国,诛杀了夏徵舒,还陈灵公一个公道,此举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赞许,为什么唯独你对这件事表现得如此冷淡呢?”申叔时回答说:“夏徴舒杀害了陈灵公,这种残杀自己国君的行为实属不义,您出兵讨伐把夏徴舒处以极刑,这的确称得上是正义之举。目前,众诸侯拥护您以及民众认可您是因为您讨伐有罪之人,维持了公道。而现在您想把陈国作为楚国的一个县,使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正义之举变成了不义之举。用讨伐罪人的名义取得诸侯的拥护,然后趁此侵占别国土地,这恐怕会使人对你讨伐夏徴舒的动机产生怀疑,他们会认为您维护正义是假,而借维护正义之名满足私欲是真。”为了让楚庄公能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申叔时还举了一个浅显明了的例子。他说,只因牵着牛在别人家田里走过一趟,牛就被别人没收,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公道的。牵着牛踩坏了人家的田地当然是不对的,但这种行为不足以用没收耕牛的方式进行惩罚,这种刑罚显然过重了。楚庄公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及时纠正了把陈国据为己有的想法。

  自废武功的愚蠢之举——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此典故源自《孟子·离娄上》,意为把鱼赶到深渊里,把鸟雀赶到密林里。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或为政不善,统治者施行暴政,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孟子的学生在一起论学,讨论的题目是关于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关于这一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派认为桀和纣的灭亡是天意,人的力量没法与天意抗衡;另一派认为他们的灭亡与上天没有任何关系,都是个人行为的结果。双方争执不下,但谁都很难说服对方接受己方的观点,最后他们只好向孟子求教。

  孟子听过他们陈述自己的观点后,对学生说:“桀和纣之所以很快灭亡,与天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一旦失去民意的支持,任何国君都逃脱不掉众叛亲离、迅速垮台的历史规律。”有学生对孟子的观点不太认同,就向孟子提问道:“纣王花费重金建造鹿台,老百姓并没有支持他,也可以说纣王建造鹿台并不得人心,然而最终还是把鹿台造起来了。这怎么能说失去民心就会失败呢?”孟子接过他的话说:“不错啊,鹿台是被造起来了,但纣王正因为建造鹿台这件事惹怒了民众,失去民心,最终被迫自杀。这难道不恰恰证明了刚才的那个历史规律吗?”

  这个学生听过孟子的这番言论后,频频点头。有学生要求孟子继续发表自己对桀纣亡天下原因的看法。孟子回答说:“一个统治者获得民心支持是保证统治稳定的第一要务。而要想得到民心的支持,统治者首先要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分忧解难,凡是百姓讨厌的事情就万万不可去做,更不能强迫他们去做。否则,民众不但不支持他,反而会揭竿而起去反抗他。”孟子为了让学生能更明白地听清楚自己所说话语的内涵,他继续打比喻说:“如果一个国君施行仁政,爱护老百姓,百姓就会像百川归海一样涌向国君的周围。众所周知,水獭是鱼儿的天敌,水獭一旦在水中出现,鱼儿就会游到深水中去;鹰隼是小鸟的天敌,鹰隼一旦在林边出现,鸟儿一定会飞向树林深处。所以可以这样说,水獭帮助深水把鱼儿赶来,鹰隼帮助丛林把鸟类汇集于此。因此可以说,是夏桀与纣王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了。”孟子的一番话让众弟子都十分佩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这一典故便由此而来。

  帝王面前的警钟——朱云折栏

  西汉成帝在位时,金銮殿的栏杆特意留有一断缺之处,用来鞭策皇帝要明辨忠奸、群臣要直言敢谏。关于这个栏杆的断缺,并非初建宫殿时就预先设计好的,这里还有一段令人称奇的故事。

  一天,有位名叫朱云的官吏上书求见皇帝,朱云是一个刚正不阿、敢说敢为的人,成帝对他早有耳闻,便把他宣上殿来。朱云上殿之后,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批判朝中许多大臣,对上不能辅佐帝王,对下不能造福民众,而只知领取国家俸禄,欺压百姓。成帝听后十分不满,但还是耐着性子听朱云把话说完。朱云最后说造成汉室多出庸碌官吏的原因是成王听信一人,只要成帝将上方宝剑赏赐给他,斩杀这位皇帝的近臣,其他的官吏就会尽职尽责,汉朝的江山就会更为稳固。成帝厉声问道:“你说的我身边的那位近臣是谁啊?”朱云当廷指着一位老臣说:“就是安昌侯张禹。”

  汉成帝听到朱云说自己最为信赖的大臣是罪魁祸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呵斥说:“好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敢诽谤大臣,在朝堂上无中生有,把最为忠诚的大臣说成奸臣,罪应处死!”御史听令后立即上前捉拿朱云,要推出刑场正法。朱云试图摆脱御史,想与成帝继续理论,御史拼命往外拉他,他便用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最后竟把栏杆折断了。最后,朱云笑着对群臣说:“我能与龙绛(夏朝忠臣,因直谏被夏桀杀害)、比干(商朝诤臣,因直谏被商纣王挖心剖腹)为伍,这是我莫大的荣幸,应该是死而无憾了。”听到朱云自比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位忠臣,又考虑到夏、商因屠杀忠臣而最终导致灭亡的历史,汉成帝为之一震,仿佛历史又在重演。当时,又有左将军辛庆忌冒死为朱云求情,他说:“朱云冒犯了皇帝确属无礼,但情有可原,因为他历来以耿直出名,另外,他之所以如此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今天如果陛下因朱云直言而杀掉了他,势必落下阻塞言路的恶名。还望三思!”汉成帝看辛庆忌说得十分有理,最后收回了对朱云的处罚。

  后来,汉成帝要求被朱云掰断的栏杆不再重修,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也用来警醒自己。“栏折”、“朱云折栏”也就被后人用来称颂臣子敢于向帝王直谏的英勇气节。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弭谤

  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帝王,但他并非凭借自己的英明与功德被后人记住,而是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被历代嘲讽,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厉王弭谤”。

  周厉王时,周王室地位衰微,国家财政面临很大的困难。而厉王本人又奢侈荒淫、好大喜功,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大臣荣夷公建议厉王采取搜刮民众财富的手段来缓解财政压力。尽管这种措施受到了当时一些大臣的反对,但最终还是被厉王采纳,并强令推行。这种政策实施后,沉重的赋税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从中牟取利润,使原本就负担沉重的老百姓简直无法生存。于是民怨迭起,甚至有人诅骂当朝的黑暗与腐朽。

  邵公虎是当时著名的直臣,他知道厉王倒行逆施的做法必将给周王室带来灾难,为了周朝的命运,他冒着生命危险向周厉王进谏说,尽管你用暴力让民众不敢表达不满,但他们心中的怨恨与不满依然强烈。这与大河发生洪灾是同样的道理。洪水成灾,最好的方法绝非用加高堤坝去堵,因为一旦洪水冲破了堤防,就会一泻千里、人死财亡,带来更大的灾难。封杀老百姓的言论,比封堵洪水更为危险,因为一旦他们的怨恨得不到释放而突破极限,就会发生力量惊人的暴动,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所以大凡会治水之人,总是首选用引导疏通的方法,让水流按照自己希望的路径去走,从而不会发生堤溃人死的局面。那么,会治国之人,同样要善于面对民众的愤懑与不满,最好的方法是引导人民说出心里的不满,让这种不满情绪有所释放,使其不至于积累过甚,以免导致民反国亡的局面。

  功利熏心的厉王哪能听得进邵公虎的逆耳之言,他不但对自己的残暴政策没有收敛,反而采取更为严酷、血腥的政策。在这场高压政策下,民众集体失语,厉王统治的国家呈现出让人恐惧的“平静”,因为“平静”的背后正孕育着声势浩大的暗流,一旦爆发将产生惊人的力量,它足以毁坏任何恃血腥暴力生存而有悖民意的“强大”政权。后来的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点,在邵公虎的建议被厉王拒绝不久,镐京便发生了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国人暴动”,厉王最终落得个政权垮塌、亡命天涯的结局,也许这是一种历史的宿命吧!

  值得欣慰的是,厉王的结局给后世有作为的统治者与政治家敲响了警钟,他们逐渐明白了民意不可欺、民言不可忽视的道理。

  越王勾践的百忍成金——卧薪尝胆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不和,屡发冲突。两国实力相当,互有胜负。在一次战争中,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的大将击伤,最终毙命。阖闾的儿子夫差即位,发誓要报杀父之仇。公元前497年,吴王夫差兴兵伐越,大获全胜,越国几乎全军覆没。吴国军队乘胜追击,把越王勾践的残部围困在会稽山上。在大臣文种的密谋下,越王勾践决定亲自携带夫人到吴国作人质,臣服吴王夫差。

  在吴国太宰的帮助下,夫差不顾大臣伍子胥等人的强烈反对,不杀勾践。于是在阖闾的墓旁,夫差为勾践夫妇建一所简陋的石头房子,让他们在此艰苦的条件下为自己养马。为了羞辱勾践,每当夫差出游之时,他都要求勾践必须手拿马鞭步行在一旁服侍,故意让百姓对勾践进行奚落。平时勾践还得砍柴汲水,夫人做饭洗衣,这一对国君夫妇,俨然奴隶。面临如此困境,勾践含垢忍辱,低首无语,默默承受。

  为了麻痹夫差,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心,勾践还想尽一切办法去谄媚夫差。一次夫差大病,勾践听说后,认为这是谄媚夫差的天赐良机,于是请求入宫问疾探病。当时夫差正在腹泻,勾践等在一旁寻找机会。夫差泻毕,侍从将便桶抬出室外,勾践让侍从停下,并揭开桶盖,伸手取出大便,跪下来仔细观察,并放在口中细细品尝,在场的人都被勾践之举震惊。勾践品尝之后入室向夫差祝贺说:“大王不用担心,您的病不久就要痊愈了!”夫差就问勾践何出此言。勾践说:“根据您粪便的味道就可以判断出。”夫差忙问他怎么会知道大便的味道,勾践就把自己品尝大便一事告诉了他。夫差听后,被勾践的忠贞之心所感动,于是决定释放勾践夫妇返回越国。

  勾践回国以后,立志要报自己在吴国所受的折磨与屈辱之仇。据说,他为了激发自己的斗志,每天晚上睡在柴薪之上,用来折磨自己的身体;在厅堂之上挂上苦胆,不时用舌头去品尝,提醒自己不忘屈辱。经过长期的积极准备,越国国力大振。最终,勾践倾全国之力进攻吴国,大败夫差,吴王夫差自杀。

  后人往往以“卧薪尝胆”、“百忍成金”来表达那种为远大理想而艰苦准备的精神与行为。

  勾践可以说是一个非凡的人物,是一位了不起的忍者。正因为他具有非凡的忍耐力,才最终成就了霸业。

  勾践之举还告诉我们,忍耐并非逆来顺受、听天由命,而是要以无比坚强的意志为后盾,耐心等待时机,在漫漫等待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雷,宋烨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