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和珅:帝王心腹》在线阅读 > 正文 第77章 淫戏百出玉体写墨书,杀人无形勋贵遭连罪(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和珅:帝王心腹》 作者:李师江

第77章 淫戏百出玉体写墨书,杀人无形勋贵遭连罪(2)

  李天培也正要上京述职,便买好了几百根上好的木料,再加上自己用的一千多根木料,一起出发前往北京。此时,正有湖广的漕运粮船上京,李天培为了节省运费,便假公济私,把木料装在粮船上,搭载北上。十分不巧的是,李天培私自给漕运“加塞”,致使河道拥塞,航道迟滞,引起船工不满,事情泄露,成了一公案。

  此案落在和琳手上。

  和琳被任命为杭州织造后,不到一年,因严谨敬业,被升任为湖广道御史,这是个监督官员的职务。他发现了李天培这个案子,感到很棘手。

  此事可大可小,为什么呢?可大,因为假公济私是大罪,特别是漕运粮船是国库征粮,岂能被私用载物?按照大清律例,木头的主人是福康安,此事还会把福康安卷进去。如果福康安不知情,还有道理可讲,如果福康安知情,二人都要受到严惩。可小,是因为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损公肥私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相比之下,捎点木料也不算什么。

  但这事可大可小,并非由和琳来决定的,而且和琳不知不觉已经陷入一个两难的处境。如果弹劾李天培,就有可能得罪福康安,有这样的一个敌人,将来自己的日子好过不到哪里去;如果假装不知道呢,没事都好说,一有事就是大事,如果将来别人禀告皇上,自己难免有失察之罪,刚刚崛起的前程有可能付之东流。

  此事关系利害,和琳连忙修书一封,去问和珅。和珅一见大喜,他懂得皇上的心思,正想整顿吏治,此事证据确凿,虽然福康安军功无数,威名远扬,但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于是,和珅回复:以御史的身份向乾隆上奏折,只弹劾李天培不提福康安。如果将来继续追查到福康安,则是钦差大臣的事,与你无关了,这样便可高枕无忧。

  乾隆一听大怒,命令阿桂彻查此案。阿桂到了武汉,提审李天培。事情并不复杂,李天培一一招供:福康安正用兵安南,无暇家事,委托自己买木材,运往北京。自己贪图便宜,利用福康安的名声,占了漕运的便宜,导致航道堵塞。

  阿桂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此案虽然是福康安的木材,但福康安自己并不知情,不能无端受罪,此时福康安正从安南回师,威震华夏,皇上应该可以免其一罪,于是有意将此事淡化,从武汉送回奏章,陈述详情后,启奏皇帝称:李天培假公济私,理应受到惩罚,但是导致河道拥塞,并非他的本意。买木材是福康安委托,私自动用官船,并非是李天培一人所为,福康安正在军中,并不知情,此事与福康安无关。

  和珅晓得乾隆的心思,乾隆本来主张宽严并济,这一做法在前期颇为奏效,但如今各地的贪腐案一件接一件,乾隆恨不得像雍正爷那样,见一个杀一个,以止住不正之风。因此,此时要是跟乾隆讲宽,绝对是自己找死。于是和珅奏道:“李天培假公济私,实属大罪,不该模糊处理。一旦姑且,被其他贪官效尤,后果实在不堪,皇上当严惩涉案官员,以正朝廷风气才是。”

  乾隆果然不满阿桂的奏报,听取和珅的意见,决心严惩。他推翻阿桂的判决,下旨: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济私,导致严重后果,革除一切职务,充军伊犁边疆。福康安纵容部下,难逃罪责,罢官免职;因安南作战有功,战功卓著,为朝廷肱股,判革职留任,扣罚总督养廉三年,俸禄十年。

  阿桂回京之后,因其拟罪过轻,也受到连累。乾隆下旨申斥:朕叫你去办案,事前已经说得很清楚,要你公正办案,以儆效尤。如今事实俱在,你却一味包庇福康安,打算将大事化小,分明是跟朕处罚严惩贪墨的施政方针背道而驰。

  福康安正在官运战功的巅峰时期,没招谁没惹谁,因一件自己毫不知情的小事就被牵连,受到乾隆的处罚,觉得太没面子了,再加上十年的俸禄一次就被扣没了,心中郁郁不平。他回京之后经过打探,晓得是和珅一手经营的一步大棋,不由对阿桂叹道:“和珅手段圆滑,杀人不见血,要小心才是。”

  阿桂道:“我早就见识了,你是之前没见过他的手段,才敢当面羞辱他。”

  此后福康安再也不敢对和珅过于骄傲与大意,而是小心翼翼,生怕有把柄落在他手里。和珅看见福康安的态度,晓得他见识到自己的厉害了,心中出了一口气。两个人表面上,也互相客气起来。

  乾隆五十四年,和珅四十大寿,京城乃至各地的门生好友纷纷登门祝贺,热闹非凡,端的是京城一大喜事。和邸周边几里,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贵客来往穿梭,就算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也不会比这热闹。

  以和珅如今的权势,祝寿的人自然是不缺,但和珅在意的是有才学有名望的翰林才子和高官到家祝寿,这样才能表明是真正的名门望族。对和珅而言,如今有财有权有势,唯一缺的就是口碑名望,倘若最优秀最有名的才子都来为自己祝寿,则可口碑圆满,德高望重。反之,如果名士们都远离自己,那么寿宴无论多热闹,又有什么品质呢!

  为此,和珅给翰林才子们都发去请柬,请他们到时一定赴宴。

  翰林院中,最有名的孙星衍、洪亮吉、阮元等,收到请柬之后,犯愁了。和珅虽然敬重他们,但此人以谀上和权谋获得如今权势,如果去他家里参加寿宴,意味着与他结朋交友,恐怕立马就遭人诟病。倘若不去呢,翰林们毕竟混在翰林院,将来还会进入官场,得罪了他,难免穿小鞋。各人权衡上下,不免踌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算盘。

  孙星衍耿直清高,绝对不吃这一套的,他号召众人道:“我知道大家不愿意去,又怕得罪权贵,我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大伙又不丢自己的品格,让和珅也无法怪罪。”

  众人本来各有心思,听说有这个法子,齐声道:“你快说出来。”

  孙星衍道:“我若说出来,大家则要齐心协力,听我的。到了和珅寿宴这一日,翰林院才子全部聚集到南池子,举行诗会,这样无一人去参加,和珅也怪罪不到任何一个人头上。”

  众人都叫好,其中有些犹豫不决的,或者其实心里想去的,也只好一起应和,都做了不去的准备。

  却说开宴做寿这一天,和珅见自己派人邀请的翰林,一个也没有到,相当奇怪。赶紧派人去查,很快知晓,翰林们约好,在南池子举行诗会,一个个都无暇前来。和珅作为寿星,被众人围绕,本来意气风发,听罢,顿时失望,一脸幽怨道:“我盛情邀请他们,居然无一前来,太没有面子了,一定是有人在其中捣鬼。”

  众人见和珅不悦,都肃然不敢做声,一时陷入尴尬。身边的一个男旦名角道:“我认识翰林阮元,我可以将他请来。”和珅道:“他也一定在那诗会中,你怎么请得过来呢?”男旦道:“阮元喜欢我的戏,颇有交情,大人且等着,我就去把他请来。”

  阮元是江苏仪征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少年得志,考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第二年授翰林编修。翰林院乃是朝廷储备人才的地方,也是翰林们日后飞黄腾达的第一步。

  男旦到了南池子,果然见翰林们聚在一起,吟诗作赋,不亦乐乎。他找到阮元,急切道:“今日我在某家唱我的拿手戏,如果你够朋友的话,一定要替我去捧场。”阮元道:“我们大家聚集在此诗会,岂能因看戏而走人?”男旦道:“你们在翰林院,天天都可以吟诗作赋,还嫌处得不够么?我这出戏唱了,日后未必能唱出这味道出来了。你不会只与达官贵人交往,却把我这唱戏的不当朋友吧!”

  众人见男旦聒噪,不以为意,都道:“去吧去吧,这里也不差你一个。”

  男旦把阮元弄进马车,到了和珅府,连拖带拉把他拽了进去。和珅一见阮元,穿戴整齐,下堂迎接道:“今天翰林来拜寿的,你是第一个,太好了!”

  对于拜寿这件事,阮元本来是中间派,立场没有孙星衍那么坚决,心知被戏子骗了,既然登门入室,也就入乡随俗了,作揖道:“从诗会现场匆匆而来,来不及备礼,还请见谅。”和珅笑道:“翰林学子,国之栋梁,来为我祝寿,也是一份厚情,何须礼物。”叫道,“快给翰林阮元赐座上酒。”陡然有蓬荜生辉之感。

  当下主宾尽欢,毕沅为和珅赋诗十首,吴省兰、吴省钦兄弟也各展才华,让和珅十分惬意。阮元毕竟惦记着自己是翰林学子,不敢太放肆,但和珅对阮元极为看重,已将他当成自己人,让阮元也觉得盛情难却。

  这一日,乾隆上朝,说有西洋来使,献了精美眼镜来。下朝之后,乾隆便召集和珅等近臣到御书房,瞧瞧这稀罕之物。

  其实眼镜早在明朝,就由西洋传入我国。老眼昏花的学子士人,由于看不清蝇头小楷,深受其害,戴了眼镜能够看清灯下的蝇头小字,这在以前无法想象,人们视之为奇珍异宝。勤政的雍正帝就对眼镜情有独钟,因他登基时,已经四十五岁了,视力很差,又日夜批复奏章,用了眼镜这一奇巧之物,效果很好,下令推广。雍正佩戴的眼镜,全由内务府造办处专门制作,造办各式眼镜三十多副,在宫中随意安放,使得雍正每到一处,随手可取。雍正帝还把眼镜赏赐给内外文武大臣,江南河道总督嵇璜的视力一向不好,雍正帝便赐一副给他,道:“朕所用眼镜一副赐卿,未知可对眼,若不对,不必勉领,随便交回,朕另颁来。”嵇璜用了,回奏道:“与臣目边相对合,从此视息更觉精神,办事尤当奋励。”

  乾隆非常注重养生,年老时身体仍然比较康健,从来以老健自喜,所以视力虽然下降,但并不像雍正那样推崇眼镜,也不用戴。这次西洋送来的水晶眼镜,造型奇巧,大家觉得稀奇。乾隆戴上之后,并不觉得视力好了,脱下来道:“老光不甚合目,眼镜这玩意儿,世人如获至宝,朕看奇技淫巧,不过如此。”

  和珅本以为乾隆会喜欢,哪知道乾隆对眼镜是鄙夷的态度,便附和道:“皇上目力十分康健,这种西洋巧物,还是不用为好。”

  恰巧此时,负责“翰詹大考”的考官进来请示:“皇上,请问‘翰詹大考’,有何命题。”乾隆正聊得兴起,手上还拿着水晶眼镜,便抬起手来,道:“就以‘眼镜’为题,限五言八韵。”

  考官领命而去。

  “翰詹大试”,即对翰林进行考试,根据成绩重新分配岗位,不但有升有降,最差的还要革职,对翰林来说,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下朝回家,和珅差仆人把阮元叫来,道:“明日翰詹大考,你有什么准备吗?”

  阮元见和珅把他叫来,见问的是这个问题,觉得有戏,如实道:“我就是如常准备,不知大人可有什么讯息?”

  和珅道:“我看你年轻有为,真心想助你一臂之力,你切记要保密。若以‘眼镜’为题,你有何见解?”

  阮元一时语塞,道:“眼镜这玩意儿是稀罕之物,我也没有用过,还得想一想。”

  和珅道:“不必回答了,皇上鄙夷此物,你好自寻思,回去准备吧。”

  阮元已经意会,告辞回去准备。阮元本来就有才学,又得此口风,在考场上一看题目,深知和珅的好意,胸有成竹写道:“四目何须尔,重瞳不用他??”诗意是说,本来是无须戴上眼镜,变成四只眼睛,也不必用眼镜装成重瞳,炫人耳目??

  “眼镜”这个命题,却把其他考生害惨了。首先是眼镜从来没有出过诗题,其次眼镜是稀罕之物,只有皇上和极少的官员戴过,对众多翰林来说,根本不知为何物,那些只知读书、泥古不化的夫子,脑中一片茫然,也不明白皇上出这个考题是什么意思。考场寒冷,时间紧迫,众多翰林勉强为之,考诗不忍卒读。

  乾隆阅卷时,见阮元的观点投其所好,心有灵犀,大为赞赏。这批翰林一共钦定三等九十六人,其中一等只有两人,阮元排在第一。

  阮元拜谢和珅,和珅虽然只有四十,但对少壮官员的提携已经提上日程,道:“你虽非我门生,但我已视你为门生,仕途坎坷,你有什么不懂的尽管跟我讨教。”

  阮元考取翰林第一,遂由编修升为詹事府少詹,入值南书房,不久在和珅的关照下,便外放山东学政,已经与当时的山东巡抚毕沅同一个级别了。恰巧此时,阮元妻子去世,断弦未娶,毕沅看他前途无量,便为他牵线做媒,女方为山东曲阜孔府,受封为衍圣公的胞姐。清朝极为尊孔,乾隆每到曲阜庙祭礼,必下榻衍圣公府,孔府接待贵客,饮食非常讲究,正合孔子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家小姐嫁给阮元时,陪嫁过来的就有四名孔府的厨师,个个身怀绝技,深谙孔府烹饪之奥秘。阮元此后仕途一帆风顺,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号称“三朝阁老,九省疆臣”,这是后话了。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师江作品集
和珅:帝王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