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伎》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3章 人何在?人在烟雨湖——柳如是评传(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伎》 作者:舒畅;左书谔

第23章 人何在?人在烟雨湖——柳如是评传(4)

  事有蹊跷,有人开玩笑说柳姑娘“嫁得人了”,柳隐吃不住众人的笑乐,干脆说个大话:“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世称钱氏为虞山先生)不嫁!”这话等于说“这辈子不嫁”。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钱谦益本盼着能与柳隐有缘相识,一闻柳姑娘赌咒发誓,竟大喜过望,也说出大话来:“吾非能诗如柳如是者不娶!”

  这柳、钱二人或无意或有意的“一唱一和”,倒成了他们结合的起因。在众名士的撮合下,两人了解日久,她就慢慢“当真”起来。大约过了两年,柳隐便过访钱家。钱氏居室称“半野堂”,这是柳姑娘第一次跨人钱府大门。钱家上下,热情万分,包括钱氏原配夫人与儿辈。

  钱谦益在半野堂,另筑一屋,称“我闻室”,留柳隐居住。“我闻”二字,出自《心经》“如是我闻”。从此柳隐不再“隐”于风尘,而更名为“是”,且字“如是”了。柳如是留居钱府半年,并不急着与钱谦益行“结拜”之礼,主要是争个“名义”。如果堂而皇之做钱氏的小老婆(妾姬),柳如足是决不干的。她的条件“苛刻”:要得到仪礼俱备的“命妇”身份。她吃的苦头太多了,她已不是任人玩弄的女子,她坚决要在最低级的社会阶层中来个大翻身。她争取的那种不同于姬妾而实质上并无区别的“命妇地位”,在今人看来似乎是“概念的游戏”,而在当时人心目中,确有天壤之别。她是对的,应该奋争。

  柳如是独居“我闻室”,回顾身世,掂量眼前,几多愁绪,油然而生。数年前与陈子龙相亲相爱,酬唱低语,可后来偏有不测。而今又有迷恋者,可此生仍然吉凶未卜,不禁感慨赋诗(《春日我闻室赋》)。

  裁红晕泪碧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

  此诗令钱谦益大为感动,爱怜之心倍增,乃和诗一首,题云:“河东君(以其族望称柳氏)春日诗有‘梦里’‘愁端’之句,怜其作憔悴之语,聊广其意。”对柳如是幽怨的情怀,百般抚慰。同时见柳姑娘“春日诗”尾联,分明表达了她“从善而终”的誓愿,钱谦益便决定正式迎娶柳如是了。那么,他迎娶柳氏的名义称什么呢?称“继室”。这就有点不合规矩。依理说,原配死了以后,才有“继配”,而钱氏陈夫人健在,怎么能这样称呼?当时的缙绅大夫,便愤愤不平,认为钱谦益这老头子简直不像话。柳如是也太不知趣。

  钱谦益可不管那一套,择个黄道吉日,竟将柳如是的画舫张灯结彩,登船举行婚礼了。钱谦益皤发冠带,抖擞五十九岁老来愈壮的精神,怡然立于船首;柳如是罩了盖巾,默默在舱间念佛。爆竹齐鸣,花烛辉煌,二人行合卺之礼。这一场不合时尚的“演出”,引来观者如堵。有鼓掌喝采的钱氏门生,祝贺送礼的亲朋好友。更多的却是捂绅乡老,站在岸边破口大骂。他们骂钱氏“亵渎朝廷之名器,有伤士大夫之体统”,骂着骂着,有人喊打,众乡老便捋袖卷裤,要扑上船去叫那俩“鸟男女”饱尝一顿老拳。篙师见状,慌忙起舵,扬帆而去,众人顿足大骂不止,纷纷抛瓦扔石头,把个画舫砸如“乌蓬船”。钱谦益仰头大笑,柳如是惨然自得,并立船舷,“满船载瓦砾而归”。

  钱谦益蔑视世俗礼法,爱情至上,敢与柳如是这样的“沦落女子”结为夫妻,其勇气是值得赞赏的。轰动一时的“江上婚礼”才过,钱氏又干了件让正人君子瞪目结舌的事:他花钱建了“绛云楼”,壮丽无比,楼上藏书七十三大柜,多是稀世的宋、元刻本,楼下设立床帐,与柳如是双双栖居。惹得搢绅先生再次大跳“亵甚矣!”

  对这一切钱氏夫妇干脆不理。钱谦益每有心得,提笔作文,有所检勘,皆由柳如是查找。“虽牙笺万轴,而某册某卷,立时翻点,百不失一。所用事或有舛误,河东君颇为辨正。”夫妇你唱我和,其乐融融。这样的好日子,可惜没有过多久。

  公元1644年,钱氏夫妇婚后三载,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走投无路,自缢于煤山。吴三桂大开山海关,放清人人关。清兵顺利进入北京,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彻底失败了。清政府一面督促吴三桂领兵继续南下,一面派满洲兵团向长江流域进攻,消灭明王朝的残余力量。

  明王朝苟延残喘,一连有三个皇帝出现在江南。可惜他们全是十足的酒肉皇帝,成不了大事。

  第一位便是朱由崧。他当了皇帝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征集宫女,第二道命令是叫各地进贡春药秘方。不知第几道命令,忽将一度很想做官的钱谦益任命为礼部尚书。

  六十二岁的钱谦益,受命于危难之际,又遇着这样的皇帝老儿,哪里能整顿什么“教育”?他分明是这残喘王朝中配盘的角色,算不得数,也干不成事。他一辈子确想做大官,却没想到在这小朝廷中才得到升迁。面对危如累卵的国家,他雄心已泯,只将精神寄托在“生平第一大快事”上,即与柳如是的恩恩爱爱。

  朱由崧组成的小朝廷,乌烟瘴气,维持了,十三个月,清军便攻破南京了。城破之时,柳如是便劝钱谦益自杀,以身殉国。

  “自杀”是自己的事,由别人来“劝”,已说明钱氏何等留恋残生。他也许不怕死,可以死,但把他“偷生之心”牢牢拴住的,据说是“佳人难再得”的柳如是。他“不爱江山爱美人”,不能看破俗世情爱,甘冒“失节”之不韪,苟活人世。那么,逻辑推理的必然结论是:柳如是连累了钱谦益,使他不惜名节,为河东君作了最大的“牺牲”——呜呼!吴三桂卖国献关,非三桂之罪也,全是其妾陈圆圆的责任!钱谦益以城迎降,亦非学士不敢死也,全是柳如是这“佳人”害了的!中国的士大夫们,凡做错了事,总找得着弱女子当替罪羊!他们随便怎样做,都能寻些理由为自个儿辩护开脱。有什么办法?

  柳如是立于池畔,肃然道:

  “君不忍死,是为了我吗?那好,我先死……”便欲投水,左右侍儿手快,拼命拖住;钱谦益老泪纵横。柳如是心一软,结果两人都活了下来。投降了清廷的钱谦益,做了五个月的官后,已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痛苦。他深悔当初未自裁捐躯,不仅自己遭受千古唾骂,还连累了柳如是,会使她蒙羞含冤,难得清白,他常常喟叹:“苦恨孤臣一死迟”。

  钱氏夫妇在一片嘲骂声中,无法辩解,只得暗地里使劲,积极参加了“复明运动”。夫妇倾家荡产,甚至借债,资助南明的残余势力。当时南明的第三位皇帝叫朱由榔,在西南地区诸省狼狈逃亡。钱氏门生瞿式耜,正做南明广西留守、东阁大学士,钱谦益与之“蜡书往来”,颇为密切,通过他向朱由榔汇报自己的情况以及暗中策反马进宝的经过。并定期向南明纳款。

  钱氏与另一门生郑成功,关系也密切。郑成功之父原为海盗,后欲降清,郑成功力谏不从,郑成功便与他分道扬镳,勒兵抗敌。他见清兵追击朱由榔,使倾全国之师进入长江,直逼南京,以阻挠清兵穷追南明皇帝。郑成功挥师西进,有歌云(《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誓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然而大势已去的南明,决定了“气吞万里如虎”的郑成功也不会成功。攻金陵失败后,郑成功率余舰扬帆出海,又攻崇明。钱谦益冒死以往,师生二人相会于崇明附近海船之上,密谈形势,依依惜别。后来,人们发觉钱氏夫妇早有与海上反清将士往来的嫌疑,曾移居于临海之白茆湾芙蓉庄。其后清军水师封锁白茆港,郑成功亦以余力攻取台湾,不复卷土重来。钱谦益方归城中旧宅,柳如是仍留居芙蓉庄,直至钱氏将死前才返回。

  公元1664年,八十老翁钱谦益归天而去,其愧恨之情,毕生未消。“绛云楼”早不复存在,被十多年前的一场大火,烧为白地了。柳如是也年届半百,鬓发上霜,虽口诵佛经,而心念天下,悒郁寡欢。为资助复明,他们借了不少债,此刻债主们便逼上门来,打闹不休。柳如是难逃此厄,为使钱氏一门不致彻底破败,她自缢于荣木楼。一见闹出了人命案,债主们才不得不偃旗息鼓。

  柳如是遗嘱,有两方面内容。她嘱咐亲生女儿道:“我来汝家(即钱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可见从个人生活来说,柳如是与钱谦益结婚后,钱家以“匹礼”相待,原配夫人纵有妒意,也奈何她不得。作为“继母”,她平时与“前夫人”所生之子钱孙爱也相处得好;柳如是死后,钱孙爱以“匹礼”葬之,亦足见对她的尊重。总之,柳如是的后半生确实“大大翻了一个身”,不再是受人欺凌玩弄的风尘女子。钱谦益为了使她能突破社会制度与感情的矛盾藩篱,任人笑骂,以“爱情至上”的精神,展开翼护一个弱女子的有力翅膀,确也难能可贵。

  从政治立场上看,柳如是则不愧为“一代国士”。她在遗嘱中,吩咐子女将她“悬棺而葬”,表示死后也不践踩清朝土地。山河破碎,当与国家共存亡,这是柳如是一贯的思想。虽然因钱谦益“艰于一死”的连累,柳如是多活了二十年,但她绝非苟且偷生之辈,夫妇二人沉默相伴,竟从事了十多年的“地下活动”。

  柳夫人殉家难之后,儿辈将她礼葬于拂水山庄秋水阁庭中,东距钱谦益墓四十步。棺用铁索悬于墓室,而遂其不愿践踏清朝土地之志。呜呼!世人仅以才女目之,以名姝赏之,而不知其亦为爱国之奇女子。柳如是眷怀故国,至死不悔的凛凛巾帼形象,正是刻在后人心中的墓志铭。

  三百多年过去了,柳如是的墓冢几经沧桑,在荒烟蔓草中已难辨认。旧事随流水,人们只见衰草翠柏,游人耳畔,似乎回荡着《梦江南》的悠然曲调:

  人何在?人在烟雨湖,

  篙水月明春腻滑,舵楼风满睡香多,

  杨柳落微波。

  ——柳如是《梦江南·怀人》之十七

  柳如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她坎坷的人生经历,更给我们留下了对人生的思索。

WWW、xiaoshuotx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舒畅;左书谔作品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