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掌握方圆的生存之道(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 作者:张笑恒

第12章 掌握方圆的生存之道(1)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会败坏大事情。”

  南怀瑾先生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会坏了大事。许多人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了。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忍”是一种韬略,是一种涵养。凡事能忍得,方能积蓄力量,厚积而薄发,从而一鸣惊人。历史上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各个都曾忍过。他们都是由弱小变强大的,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忍。锋芒毕露只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的时候,只能选择忍。忍一时之辱,才有机会翻身。否则当场就被人消灭了,哪会有日后的辉煌。

  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年幼,政事由四个辅政大臣处理。而四个辅政大臣中鳌拜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康熙皇帝亲政之后,鳌拜依然把持朝政,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年纪幼小的康熙自知不是鳌拜的对手,因此事事忍让。然而在苏克萨哈的事情上,康熙与鳌拜的矛盾终于激化。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指派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一直为鳌拜所嫉恨。而苏克萨哈眼看鳌拜弄权无计可施,心中早生退意。于是他上书康熙皇帝要求为顺治皇帝守陵。鳌拜抓住这一点说事,他说苏克萨哈在皇帝需要他的时候提出守陵是大逆不道的,有谋反的嫌疑,因此建议将苏克萨哈一家满门抄斩。

  康熙皇帝自然是不乐意,两人各持己见,谁也不肯让步。可是鳌拜根本就没有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他自作主张,下令将苏克萨哈一家全部杀死。这一下让康熙很是恼火,决心要除掉鳌拜。但是鳌拜势力庞大且掌握着军政大权,朝中党羽甚多,搞不好就会激起兵变。于是康熙决定暂时忍住这口气。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康熙对苏克萨哈被杀的事情一字未提,鳌拜见到这个场景更是放心,认为小皇帝毕竟年幼,对自己非常害怕,不足为虑。

  从那以后,康熙更是不问朝政,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鳌拜处理,自己每天练习摔跤,鳌拜看小皇帝如此贪玩更加高兴,还时不时地指点他一下。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康熙下旨单独召见鳌拜,鳌拜不疑有他,就进宫去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出来。原来康熙安排和他一起摔跤的一群少年将鳌拜当场拿下,宣布他的罪状,将他囚禁起来。

  忍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若是为了争一口气,做出拿鸡蛋碰石头的事情,就永远都没有翻盘的机会。只有忍住了,在强敌面前示弱,才能麻痹他们的神经,让他们放松警惕,自己才可以暗中布置,壮大自己的实力,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一举将对手击倒。大丈夫不计一时之长短,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人。

  忍不只是用于比自己强大的人身上,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也要学会忍。这时的忍就是一种度量,一种成大事的气度。与比自己弱小的人计较是自降身份,同时也会给自己埋下隐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在小事上忍让那些小人物,才可以培养自己的操行,提高自己办大事的能力。

  韩琦是北宋的三朝宰相,他曾经说过:“欲成大节,不免小忍。”韩琦率军驻扎在定州时,有一次他晚上写信,叫一个士兵拿着蜡烛站在他的旁边照明。士兵看别的地方去了,没想到蜡烛倾斜烧到了韩琦的鬓发,韩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灭继续写信。等会儿回头一看,发现旁边拿蜡烛的人已经换了。他怕主管的官吏惩罚那个士兵,急忙把他叫来,说:“不要换掉他,他现在已经懂得怎样持蜡烛了。”

  韩琦有两只名贵的玉杯,非常喜欢。每次有客人来的时候,他都会用这两只杯子招待客人。有一回,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两只玉杯都摔碎了。客人们都很吃惊,那位侍吏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任何事物的存亡都是有规律的。”并对那位侍吏说:“你摔碎杯子是失误造成的,并非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

  忍是重要的品质。一个人想要做成大事,就必须学会忍。在自己弱小的时候,面对强大的对手,学会忍气吞声,可以使自己生存下来,不至于陷入弱肉强食的无情竞争中。强大起来之后,收敛自己的脾气,对一些小事要忍,以免最后祸起萧墙,毁在自己人的手中。总之,忍是生存之道,不会忍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永远都会吃亏,小不忍必定会吃大亏,大不忍,也许就会永无翻身的机会。

  周旋是一种技巧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回拜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南怀瑾先生是怎样看待孔子和阳货之间的对话的呢?阳货是鲁国的一个坏人,他想拉拢孔子,孔子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与阳货进行了周旋。南怀瑾认为如果孔子当时点个头,出来和阳货同流合污,要什么可以有什么,要权力就有权力,要财富就有财富,可是孔子绝不会出来,这就是古人所谓立身出处,自己应该站什么样的立场要搞清楚。

  同时孔子也没有和阳货撕破脸皮,他用一种虚与委蛇的办法避过了阳货的纠缠。南怀瑾先生非常赞赏孔子的做法,他说:“我们看到许多朋友,个性非常倔强,人格又很清高,但是这样性格往往锋芒太露,不但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试看孔子,在这种地方,遇到了阳货的情形,这是孔子的态度,也是孔子待人处世的办法。”

  很多时候提到“周旋”这个词,总是感觉有一点贬义的意思。大丈夫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和那些令自己生厌的人,根本就没话好讲,何必委屈自己和这些人周旋呢。然而,人生在世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像孔子这样面对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对方又言语周到,若是与他针锋相对,理亏的就成了自己,说不定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周旋并不是什么卑鄙的小动作,而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技巧。生活在不断争斗的人类社会中,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之间生存的我们,若是不学会周旋,则难以保护自己,更不用提成就功业了。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处在人类的金字塔的最高层,因此,不得不面对各种纷争。即使我们自己不愿意卷入,也会被拖进去。上层的人可以拿势力来压制我们,下层的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总之处在中间的我们是两头都不能得罪。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和道德准则,不能随波逐流,任意附和别人,但是道理是一定讲不通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周旋。针锋相对会让自己四面树敌,虚与委蛇则能敷衍过去,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曾国藩是晚清有名的大臣。他一生沉浮,之所以能够位极人臣而不倒,靠的就是周旋。曾国藩出身寒微,没有任何政治背景,考中进士以后就在京城为官。虽然曾国藩不愿意与那些官员同流合污,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为官,就必须与他们打交道。面对皇帝的无能,曾国藩大感愤慨,年轻气盛的他几次上书皇帝,差点丢掉性命。自此以后他变得世故圆滑,看清了清朝政府中的几股势力,于是游走于各种势力之间。

  清朝政府限制汉官,军政大权大都掌握在清朝贵族手中,曾国藩面对来自清朝贵族的压力,总是能够像打太极拳一样,以柔克刚,从容应对。他成就功业的重要政治活动就是与太平天国的战斗。在这场历时长久的战斗中,曾国藩屡次遭到清朝贵族和朝廷的责难,但是他最终都能化解。他处在几股势力之间,以各种方式敷衍各个方面,使得人人都找不出他的毛病,就连慈禧太后也曾赞扬他忠公体国。

  曾氏一门荣宠无量就是曾国藩周旋出来的结果,若是他处处强硬,在那种混乱的政治局势下,恐怕早就已经身首异处了。

  人在社会中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求得生存才能谈及发展的问题。历史上那些以强硬着称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参与社会活动就必须与社会中的人打交道,既然与人打交道就难免要应付各种人。这些人并不是个个都光明磊落,只要我们一个应付不善,就难免会有祸患。不用说处在中间阶层的我们,即使是处在高层的人,也要学会周旋,否则地位恐怕也不能保证。孙策是东吴的首领,他以雷霆万钧之势收服了江东士族,但是最终没有逃过被暗杀的命运,若是他能采取温和一点的态度,也许就不至于这样。同时期的诸葛亮正好和他相反。诸葛亮对外要面对复杂的天下大势,对内有刘备的信任和关张的不服。想要平衡这些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关张二人的态度上,诸葛亮收放自如,保全了二人的颜面,也保全了自己。

  人生在世,不能不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和道德准则,但是强硬却不是最好的办法,学会周旋,才能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保护自己;在坚持自我的同时,谋求发展。

  有得意,就有失意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周易·乾卦》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易经》告诉我们因果的道理,怎样过去就怎样回来。终日乾乾,就是教我们得意了,上了台要特别小心,因为反复,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好处就有坏处,一反一复,“道也”,是自然的法则,必然的,逃不了的。

  这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似乎是一致的。那么导致祸福互相转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祸福是人生的两种状态,人生之所以会在这两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主要是因为人心态的变化。当祸来临时,也就是失意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谨小慎微,失意而不失志,在逆境中积蓄能量,蓄势待发,最终一鸣惊人,得到福报,达到得意的状态;然而人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忘记本分,恃才傲物,恃势凌人,居功自傲,结果招来祸患。所以说,心态起到主导作用,只因我们心志不坚,不能承载得意与失意,总是会随着所处的人生状态的不同而随意改变。

  人生最可怕的时候并不是失意的时候。失意顶多会把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人打倒在地,而那些意志力坚定的人,必然会愈挫愈勇,反而能够成就事业。得意则是毁掉英雄最厉害的武器。这些英雄人物在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之后,很容易志得意满,狂放不羁,结果在最得意之时被人釜底抽薪,落得凄惨的下场。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的一生就是祸福转化的一生。韩信未发迹之前,一直磨砺意志,忍辱负重,希望终有一日能够出人头地。有一回,几个地痞流氓把他堵住,让他从其中一个的胯下钻过去,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天下大乱之后,韩信投靠项羽不得重用,后转而投靠刘邦,依然没有被重用。幸好遇上了萧何,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一生。

  韩信战绩辉煌,在他的带领下,汉军一路摧城拔寨,接连灭掉魏赵燕齐,

  最终将项羽兵围垓下。然而韩信随着功劳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当初刘邦被项羽围困,命韩信发兵来救,但是韩信却趁机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虽然逼于无奈封了他,但是心里对他却越来越嫉恨,这为后来韩信的被杀埋下了种子。

  天下平定之后,有一次刘邦大宴群臣,席间他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最多不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韩信自以为自己功劳卓着,刘邦不会对他怎么样,深陷险境而不自知。后来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没过多久,就被吕后设计杀死。

  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则是一个懂得明哲保身的人。张良是刘邦最重要的谋臣。刘邦依靠他的计谋攻城略地,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刘邦对张良待以师礼。然而功成之后,张良却主动请辞,离开了斗争激烈的权力中心。

  开国之后,刘邦给他的封赏是“齐地任选三万户”,深知刘邦个性的张良固辞不受,而是对刘邦讨要了一个“留侯”的封号(留是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一座小城),算是处于半退隐的状态。张良假托神道,不再参与政事,在刘邦剪除异姓王的过程中,他也没有参与。这样一个人对刘邦来说是没有威胁的,因而张良得以善终。

  人一生孜孜追求的就是成功,一旦将成功追到手,很容易就会得意忘形,而这却会成为致命的伤害。当我们名不见经传,籍籍无名的时候,不会对任何人造成威胁,谁也不会注意到我们,反而会安全很多,不用担心各种冷箭和猜忌。一旦我们上了台,越过了众人,处在较高的位置,那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一言一行都会在别人的监视之下。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安全了。比我们低的人会嫉妒,会想方设法地将我们赶下台,然后自己登台,因此针对我们的冷箭和小动作肯定是少不了;而那些比我们高的人,或者是和我们平级的人则会对我们心存疑忌,深恐我们会将他们挤下台,因而他们会先下手为强,处处给我们穿小鞋,找个理由把我们推下台,以保住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处在危险当中的我们如果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可自拔,那么就很容易被人乘虚而入,下场将苦不堪言。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笑恒作品集
话要这样说会说话的女人最出色毕福剑的说话之道如何及时处理你的坏心情咖啡奶茶经济学别太单纯,也别太不单纯做一个有品味的好女人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为什么总是别人吃肉我喝汤让你的心灵温馨过冬会说一口漂亮话会说能做决定你的一生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你可以不生气厚灰学大智慧全集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80后,你为30岁准备好了吗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