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6章 生气不如争气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 作者:张笑恒

第26章 生气不如争气

  不要抱怨怀才不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还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孔子看来,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是君子的修养。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大概人们都有的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自己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认为这个世界缺少伯乐,自己一身的才华没有施展的空间,然而他们却从来都不考虑自己为什么遇不上伯乐,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了解自己、赏识自己。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呢?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别人了解和关注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大了。

  南怀瑾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人们总是会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总是抱怨别人不给自己机会而不认为是自己没能力。现在的年轻人不能承受挫折,遇到一点挫折就开始自怨自艾:“为什么就没有伯乐相中我呢?”问题问得是没错,但是态度是不对的。依照我们的态度,我们得出来的结论一定是别人“有眼不识金镶玉”。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客观地想一下就会发现,也许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的确还称不上“金镶玉”。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才华到底表现在哪里,能否找出一点能证明自己是人才的证据。很多抱怨的人恐怕是找不出来的吧。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世上根本就没有“怀才不遇”这种事情发生。现代社会不再像以前一样讲究“谦虚”,这是一个讲究积极表现的社会,如果你能够拿出证明自己能力的东西,相信肯定会有人重用你。历史上那些像诸葛亮一样有才华的人,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去寻找伯乐,伯乐自然会上门寻找自己。

  大多数抱怨怀才不遇的人都是没有什么真实才华的,他们所谓的才华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因为他们遭受了挫折,所以他们就把自己归为怀才不遇的一类,积极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颗沧海遗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把自己打造成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上而忽略了增加自己的才华。这才是所谓的“怀才不遇”者最大的悲哀。因此,与其浪费大好时光在抱怨上,不如整装待发,努力学习,真正地充实自己,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千里马,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会成就大事。

  年轻人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在所难免的,谁都想自己能早一点实现理想,大展宏图。但是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这种心态,毕竟理想不是着急就能实现的。任何一个人的才华的培养都是需要时间的,资质聪颖者可能需要的时间短一些,资质普通的人就需要较长一点的时间。大多数的人应该都是属于普通一类的。只要我们能够耐住性子,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实力派,就一定可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历史上也不乏很多大器晚成的人。

  周代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姜子牙家世显贵,但是到了他那一代的时候已经落败。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做过屠夫,也曾经开过酒店卖过酒。但是姜子牙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无论是干什么,他都没有忘记学习。他始终勤奋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能施展才华。

  然而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才华出众的姜子牙始终找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他没有放弃,直到花甲之年,他依然还在苦苦寻找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渭水河畔钓鱼的姜子牙等来了慧眼识英才的周文王,他的人生由此发生改变。周文王拜姜子牙为师,在姜子牙的治理下,周国日益强盛。武王继位后,姜子牙更是辅佐武王兴兵讨伐商朝,奠定了近八百年的周家天下。

  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若是没有才华,即使有机会,我们也难以抓住。如果加上运气的成分,即使被我们抓住了,必然也难以长久。才能是最内在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要是有才能,就不必担心没有机会发挥。时间是最公平的,只要我们愿意等,愿意去争取,时间总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从现在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尽可能地去弥补,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把那些抱怨的话语统统收回去,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伯乐,给自己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做好“前因”,不惧“后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曾子说:“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上的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

  这句话是用来解释孝道的,南怀瑾先生认为这种解释意思是对的,但是有些牵强附会。他认为“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原因,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一个人想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原因来的。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有一句俗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中国有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是在讲一个因果关系,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然而事实上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成立的。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话吗?“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做好“前因”,不惧“后果”。把该做的做到了,结果怎么样不去考虑。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这个理论用在我们个人的发展上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与不成看天意。很多人偏偏就没那么豁达,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要求付出和收获的对等,一旦结果不尽如人意,就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然而无论他们怎样抱怨,结局终究还是不能改变的。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都不是轻易能够成功的,只有在多次失败之后,才能有成功的机会。如果我们付出努力之后,还是失败了,然后就开始抱怨,不停地抱怨,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抱怨上,那就永远都不可能成功。抱怨会消磨人的意志。在抱怨中,我们可以舒缓郁结的心情,渐渐地我们就会习惯这种感觉,继续前行的动力就会消失。失去动力的我们不会想着再去尝试一次,那么我们就永远只能一边看着我们的目标,一边对人诉苦。这就像是一个人一边隔着橱窗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一颗宝石,一边对别人说“这本来应该是属于我的,我差点得到它”是一样的。

  抱怨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抱怨完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去寻求下一次的成功。人生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失败与成功之间转换。也许我们所为之奋斗的目标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但是我们努力了,这就够了。

  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平定中原,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为此他付出了一生,直至生命结束。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在关键时候,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不得不退回蜀中。

  同年冬天,诸葛亮趁曹休为陆逊所败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然而陈仓守军顽强抵抗了二十多天,待得魏军援军到达,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

  第二年,诸葛亮兵出武都、阴平,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包围祁山,司马懿率军迎击,诸葛亮准备与他决战,但是司马懿坚守不出,蜀军粮草不继。再加上李严假传圣旨,要诸葛亮回师,诸葛亮只得班师回朝。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与东吴相约共同进攻魏国。蜀军兵出斜谷,到达眉县,在五丈原扎营。司马懿想拖垮蜀军,但是这一次诸葛亮作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然而东吴见久攻不下,单方面撤军,诸葛亮只得独自迎战魏军。八月,诸葛亮逝世,蜀军回撤。

  “尽人事,听天命”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的一生也是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然而是否能够成功,谁也无法预料,因此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至于结果只能随它去。人生很短暂,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因此不要再在抱怨上浪费时间了。失败之后,什么也不要说,重拾信心,重整旗鼓,继续朝着目标迈进。即使在通往目标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摔倒,甚至在接近目标的那一刹那倒下,也不要抱怨,因为我们曾经努力过,我们的人生是充实的,这比起总是对着目标说三道四,到最后发现自己的人生一片空白要好得多。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一个位置让你发挥作用,而要担心没有能力把工作做好,在社会上立身;不害怕没人知道自己,而应该反省我有什么可以被人知道的。”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这个“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地位、爵禄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体现,也是证明一个人才干的东西。因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只是大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人关心的是自己能得到什么样的地位,担心自己不能得到梦想的地位,有的人则是在考虑凭借什么得到地位。于是就产生了两种人,一种人是没有什么真实本领,靠着溜须拍马等不入流的手段蝇营狗苟以谋取地位和爵禄,这样的人一天到晚就担心自己地位不保,生怕被别人抢去了;一旦失去了地位和爵禄,立刻垂头丧气,犹如丧家之犬一般,抱怨那些拿了自己好处的人光拿钱不做事。另外一种人则是凭借自己出众的能力取得地位和爵禄,即使有一天丢失了爵禄和地位,也不会抱怨,因为他们有能力,他们相信只要自己愿意,还是可以赢得爵禄和地位的。

  这两种人是两个极端:一种是被地位和爵禄所束缚,一生难以摆脱,生活的好与不好完全被地位和爵禄所控制;另一种则是完全把地位和爵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想要时,加把劲就可以得到,不想要时,随时都可以抛弃。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存在这样的两种人,一种就是那些不学无术,靠着不正当手段拥有一切的人,一旦有一天他赖以生存的地位消失,立刻就变得一无所有,已经享受惯了的他们就开始抱怨不公;一种是靠着自己的一步步打拼拥有一切的人,这样的人拥有绝对的实力,他们不会患得患失,因为对他们来说,拥有一切并不是难事。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是做第二种人的先决条件。把时间用在提高自己上,让自己拥有自立的能力,就可以藐视一切的功名利禄,因为功名利禄对于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拥有了绝对实力,我们就可以对成功有绝对信心,这样自然不会再有抱怨。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一生的功业就是完全靠自己打拼出来的。韩信出身贫寒,既未能当官,也不通经商之道,因此经常靠接济度日。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一漂母见韩信没有饭吃,就好心拿饭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韩信感激地对她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听了非常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听了非常惭愧,决心一定要闯出一番名堂。

  但是出身贫寒的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出人头地。这个时候正值秦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韩信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又归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心灰意冷的韩信投奔了刘邦,依然只能做管理仓库的小官。有一回韩信犯罪,即将问斩。他大声对监斩的夏侯婴喊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不一般,就把他放了,并且推荐给刘邦,但是刘邦跟他接触后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同,还是让他回去做管理仓库的小官。

  萧何也非常赏识韩信,多次向刘邦举荐,刘邦就是不肯重用他。后来,刘邦就封汉王,受项羽压制,很多跟随他的将士都逃走了,韩信眼看在这里也不能受重用,也跟着逃走了。萧何听说后,连夜把他追了回来。刘邦得报说萧何也逃走了,气得要命,后来看萧何回来了,就问他干什么去了,萧何说去追韩信去了,刘邦更加生气了,说:“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在刘邦的手下屡立战功,威名赫赫。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

  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用担心没有功名利禄的。世上的人都是很现实的,只要你有能力,能够为别人创造财富与价值,那么你想要的地位一定也可以得到满足。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整天沉溺于幻想当中,想象自己将来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地位,也不用担心自己将来没有地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W W W.XIAO 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笑恒作品集
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做一个有品味的好女人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毕福剑的说话之道80后,你为30岁准备好了吗马云的经商哲学让你的心灵温馨过冬咖啡奶茶经济学李嘉诚的人生幸福课窦文涛的说话之道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会说一口漂亮话话要这样说别太单纯,也别太精明你可以不生气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厚灰学大智慧全集会说能做决定你的一生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会说话的女人最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