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章 低调谨慎——做惊天动地的事业,需如履薄冰般谨慎(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 作者:张笑恒

第4章 低调谨慎——做惊天动地的事业,需如履薄冰般谨慎(2)

  人生起伏不定,人际关系更是复杂多变,危机和灾难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曾国藩的事情告诉人们:在平时就必须谨小慎微,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授人以隙,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就不会被人揪住把柄而一招致命。

  4.祸从口出,出言宜慎

  人生在世,与人交往,不可避免要与人言语相对,但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容易“祸从口出”。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慎言。人们一直强调要“少说话,多做事”,这是很有道理的。言多必失,与人交往中最忌讳口无遮拦。每个人不仅做事之前要三思,说话之前也要三思。曾国藩为官,一直强调说话要谨慎。他说:“常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事实上,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是非常爱说话的。在30岁之前,他的言语总是有一股尖酸刻薄的味道,虽然他很有才华,但是别人不愿意与他交往,对他敬而远之。无论是在酒桌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不经意的讥讽话语总会让同僚或朋友难堪。时间久了,他的坏名声就传开了,翰林院的同僚们渐渐地孤立了他。

  曾国藩意识到,如果自己不改掉这个毛病,他的仕途就不会长远。经过努力,曾国藩终于改掉多嘴多舌的毛病。

  曾国藩认为:“桀骜不驯定会招致别人的敌视,以致众人群起攻之;多嘴多舌同样要不得,它也会让自己陷入被动。”这是他多年为官总结出的经验。曾国藩身临高位,功劳显赫,如果言语太多、锋芒太露,就会引来朝廷的猜疑,就会被认为怀有叵测之心。在封建社会中,君权高于一切,作为一个重臣,如果不懂得韬光养晦,一味地激进,那就会招致皇帝不悦,那样便有生命之忧了。作为一个重臣,如果对下讲话太多,那就难免有失误,就会被手下人嘲笑,认为自己无德无能,不能服众,久而久之,威德并失,便不能指挥手下了。

  曾国藩早年就写下了“谨言箴”。他认为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最终只能给自身带来灾祸;闲言碎语只会搅乱人的心神,理解的人不夸耀,而夸耀的人并不理解。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只是让智者笑话,让愚者惊骇。那些笑话你的人会鄙视你,即使你很直率也会怀疑你;而那些惊骇的人在弄清原委以后,会说你欺骗他们。

  曾国藩说,凡是有才能的人总希望表现自己,希望别人承认他的高明。这就像孔雀一样,遇见围观的人多了,就开屏展示自己的美丽。其实这种做法很容易招来众怒。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慎言,同时还要求弟弟和下属也要慎言。曾国华和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两个弟弟,两人都与青年时的曾国藩性格相似,说话刻薄,多嘴多舌。曾国藩为了不让弟弟走自己的老路,屡屡规劝他俩。曾国华性子刚烈,言语刻薄,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为此,曾国藩赠他“温甫”两字做字号,希望他能克制自己,待人和善,不要出口伤人,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曾国华在曾国藩的劝导下,果然改变了很多。

  曾国荃因为战功被朝廷加封,开始在官场上立身。得志的曾国荃比之曾国华有过之而无不及,曾国藩对此很是放心不下。深谙为官之道的曾国藩明白,官场上最忌讳多嘴多舌,历史上因出言不慎被贬甚至被杀的官员多如牛毛。可是初人官场的曾国荃根本就不懂这些,就像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一样,肆无忌惮,我行我素。为此,曾国藩总是写信给他,向他传授为官之道,对他进行规劝。曾国藩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讼。静中默省尤,我之处处获戾,其源不外此二者。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入,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温弟之神气稍有英发之姿,面色问有蛮狠之相,最易凌人。凡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

  在封建社会,生杀大权就掌握在皇帝一个人的手中,为官者如果不能慎言,说话不假思索,就很容易得罪权贵,招致杀身之祸或死于官员的互相倾轧中,即使侥幸保全了性命,在仕途上也难以有所建树。曾国藩秉持“慎言”一道,在清廷官场上纵横几十年。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因为说错话而危及性命的并不多见,但是丧失前途的却是司空见惯。所以,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定要慎言,任何话出口前一定要想明白是否该说,否则,说出错话就覆水难收,就很难在社会中立足了。

  5.以缓济急,稳中求成

  俗话说:“事缓则圆。”曾国藩深明其理,在居丧期间伸手向清廷要官,几乎断送了他一生的前途,这件事让他记忆深刻,更给他敲响了警钟。曾国藩认为,缓可以纠急躁之弊,办事时给自己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考虑更周全,计划更严密,保证万无一失。

  急功近利最容易使事情发生纰漏,造成不可挽回的败局。曾国藩本是一个暴脾气,做事心急,总想一蹴而就。他后来才明白,心急很容易坏事,于是逐渐改掉了这个毛病。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形象。他开始做官的时候,急于求治,希望能改变国家的现状。那个时候,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曾国藩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咸丰皇帝继位不久,曾国藩就连上4道奏章,从吏治、银价、民生、军队等方面指出了国家面临的空前危机,请咸丰皇帝励精图治。但是咸丰皇帝充耳不闻,不给回应。曾国藩再次上折,直接对皇帝展开尖锐批评,指责咸丰皇帝拘于小节而疏于大计、追求虚浮而忽略实际、刚愎自用而拒绝纳谏。结果惹得咸丰皇帝龙颜大怒,曾国藩为此差点丢了性命。从这件事情上,曾国藩意识到,很多事情不是一时就能做成的,就算自己再想治理好国家也不能完成。

  曾国藩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由于他想尽快地扭转战局,所以操之过急,结果得罪了一些官吏,引发了重大的矛盾。后来,在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结果接连几次兵败如山倒。

  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曾国藩意识到:办事和治学一样,也要逐步来,丝毫急躁不得。所以,他从整顿军队、重建湘军开始,逐渐扩大、完善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指挥系统,使湘军越战越强,终于取代绿营,成为清王朝的支柱。

  “缓”是他在经过无数波折后总结出来的处世秘诀,并在他后来与太平军的交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李秀成用围魏救赵之计,奇袭浙江,引诱江南大营的清兵来救,在半路上击溃清军张玉良部。接着,李秀成集中数路大军,合击江南大营,清军全军溃散,张国梁投水自尽,和春率兵退守常州。李秀成又紧追不舍,攻占常州,和春兵败自尽。同年四月,太平军攻克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自尽。

  江浙一带是清廷的财富之源,丢失不得。清廷接连发了几道谕令,严令曾国藩率师东下,解江浙之围。此时,曾国藩正全力围攻安庆。安庆是天京的门户,一旦攻克,天京就无险可凭,这是关键所在。为此,曾国藩不愿东下。此外,曾国藩还有其他考虑,他用兵讲主客之道,不愿反主为客,被太平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陷入被动。张国梁、和春之败,即由于此。同时,浙江巡抚王有龄与曾国藩是政敌,在饷源上争夺激烈,曾国藩想借机除掉这个异己分子。于是曾国藩又找出种种借口拖延。清廷无奈,用高官厚禄诱其出兵,给他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并发下第五道谕旨,令其驰援杭州。即使如此,曾国藩仍按兵不动,上了一个《苏常无锡失陷,遵旨统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折》,说明不能东下的理由。不久,杭州失守,王有龄被杀,朝廷也就不再催促了。

  曾国藩这次以“缓”字为自己谋得了相当大的利益。首先,他拖延不肯救张国梁、和春,使清廷依赖的最后一支绿营劲旅全军溃散,两员主将身死,清廷不得不完全依赖湘军。果然,没过多久,朝廷就授曾国藩代理两江总督。在此之前,朝廷对曾国藩一直不是很重视,不肯加封他,就连胡林冀都已经加封为巡抚,而曾国藩却依然没有实职。

  其次,曾国藩借机剪除了异己,使湘军独霸天下。王有龄战败死后,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的四省巡抚全部是湘军一系,如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李续宜。这样,曾国藩就牢牢地控制了江南军政大权。

  再次,曾国藩保存了实力,稳住了阵脚,以免陷入被动的局面。李秀成攻打苏浙,并不仅为夺取财富之区,而是想调动湘军东下,远离两湖根据地,自己在湘军长途奔袭中以逸待劳、聚而歼之,就可解安庆之围,打垮湘军主力。同时,太平军在安庆的守军1万余人可乘机出击,西上攻打湖北,占据湘军的老巢。如果李秀成此计成功,清朝就会大势已去。倘若曾国藩听从朝廷的命令急急东进,就正好中了李秀成之计。

  曾国藩做事历来讲究稳中求胜,他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时时慎行,制订周密的计划,按部就班,不图迅速地取胜,但求万无一失。他依靠这种思想在官场中几十年如鱼得水,从朝廷手中获得巨大的利益,步步高升,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世上的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急躁而改变这种规律。所以,人们必须学会等待,在稳妥中求胜,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躁,贸然采取行动只会招来失败。

  6.防危虑败,居高不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一个人不能看到潜在的危机,那么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很有可能毁于一旦。曾国藩就善于在危机来临之前,将之消弭于无形,长保富贵。他曾经对曾国荃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

  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朝廷的赏识。但是在社会安定之后,湘军就成了朝廷最大的威胁。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其后,由于筹办剿捻后路军有功,又被封云骑尉世职。一年数次升迁,曾国藩可谓荣耀至极,这表示清政府对他很倚重。可是时过不久,一大批湘军官员纷纷被开缺回籍,陕甘总督杨岳斌、陕西巡抚刘蓉、广东巡抚郭嵩焘、湖北巡抚曾国荃、直隶总督刘长佑。这不由得使曾国藩警醒起来,他在给郭嵩焘的信中提到:“官相(官文)刚才有署直隶之信,不知印渠何故开缺?近日厚(杨岳斌)、霞(刘蓉)、筠(郭嵩焘)、沅(曾国荃)次第去位,而印(刘长佑)复继之。吾乡极盛困难久耶,思之悚惕。”

  党徒被排挤不能不使曾国藩为自己的前程忧心,而且他日益感到朝廷对自己的冷淡和疏远。曾国藩想到,这与曾国荃弹劾官文一事有关。

  官文是旗人,深得清政府的器重,被授予湖广总督之职。曾国荃弹劾官文的奏章送到慈禧太后的手中。慈禧太后心里很清楚,这是满族贵族和湘系之间的权力之争。那个时候,太平天国闹得正凶,朝廷需要湘军出力。于是,慈禧太后就撤了官文的湖广总督职,留大学士衔,回京后又令其掌管刑部,兼正白旗都统。表面上清廷顺从了湘军所奏,实际上对官文并没有什么损害。

  这件事情对曾国藩的震动很大,他更加深刻地感觉到清廷官场的黑暗,懂得一切必须小心在意,不能得罪满族贵族,否则必将遗祸不小。

  曾国藩自知有功高盖主之嫌,如何防危虑败,未雨绸缪,求一个好的下场,这是曾国藩思考最多的问题。曾国藩在诸弟为官之后,屡屡教诫他们正确地对待富贵和权位,尤其是对那个贪财自傲的沅弟(国荃)反复开导,叮嘱再三。同治元年五月,湘军攻克安庆,包围南京。曾国藩警告两个弟弟说:“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体验者也。”

  他还多次写信给在乡间的曾国潢,嘱咐他“莫买田产,莫管公事。吾所嘱者,二语而已:‘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及至攻克“天京”,兄弟封侯封伯之后,他又多次写信给颇有抑郁之气的九弟,劝他“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湘军占领南京之后,曾国藩立刻做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八旗兵南来驻防;三是裁撤数万湘军。他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打仗的时间很长了,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裁汰遣散。这就是向朝廷表明自己无意拥兵自重。对于自己的去留问题,他只字未提,因为他明白,此时不论是去还是留,都难免会遭到朝廷的猜忌。但是,他却替弟弟曾国荃“专折”奏请开缺回籍养病,朝廷立即“恩准”了。

  曾国藩自削兵权、自去利权、斩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终于换回信任,也换得了曾家后代的平安。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

  “高处不胜寒”,说的是一个人身居高位更需小心在意,时刻提防,将所有能导致失败的因素都考虑在内,逐一化解,以保长久。“枪打出头鸟”,其实身居高位者就是一个活靶子,如果不能防危虑败,不具备躲避“枪子儿”的能力,就很有可能会摔得很惨。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笑恒作品集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80后,你为30岁准备好了吗会说一口漂亮话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为什么总是别人吃肉我喝汤马云的经商哲学别太单纯,也别太精明话要这样说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让你的心灵温馨过冬会说话的女人最出色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窦文涛的说话之道俞敏洪的说话之道李嘉诚的人生幸福课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你可以不生气会说能做决定你的一生别太单纯,也别太不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