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以忍为高——亦忍亦纵、忍多纵少的人生(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 作者:张笑恒

第10章 以忍为高——亦忍亦纵、忍多纵少的人生(2)

  后来,曾国藩在自己的爱将江忠源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是坚持原则,没有派兵去救,导致江忠源战死。

  太平军进攻安徽庐州,此时已经为安徽巡抚的江忠源告急,向曾国藩求救。江忠源既是曾国藩的爱将,也是曾国藩的门生,他办团练最早,最具有实战经验,同时拥有很高的职位,深得清政府的信任。曾国藩一直有将湘军交由他指挥,而自己只在后方负责练兵和筹措军饷的想法。当江忠源被困时,曾国藩虽然心急如焚,但是,他还是坚持不出兵。江忠源没有盼到援军,最终战死疆场。

  江忠源和吴文镕的死对曾国藩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江忠源是曾国藩最得意的大将,吴文镕是曾国藩的恩师,位高权重,在曾国藩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他们不死,也许曾国藩就不会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陷入那样的困境。但是曾国藩深知自己的实力,即使他全力以赴,前去救援,也难以救得他们,反而会让自己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军队全军覆没,而自己也将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曾国藩说:“宁可好几个月不开一仗,绝不可以开仗而毫无安排、准备和算计。凡是用兵的道理,本来力量强而故意显示给敌人以懦弱的多半会打胜仗,本来力量弱小而故意显示给敌人以强大的则多半会打败仗。敌人向我进攻,一定要仔细地考究、衡量,而后应战多半会打胜仗;随意而没有仔细考究衡量,轻率地发兵向敌人进攻,多半会打败仗。军队是不得已而用之的,应常常存留着一颗不敢为先之心,必须让对方打第二下,我才打第一下……与强悍的敌人交手,总要以能看出敌人的漏洞和毛病为第一重要的道理。如果敌方完全没有漏洞、毛病,而我方贸然前进,那么我方就必有漏洞和毛病,就会被对方看出来。不要带着急躁的情绪,不要被大家的议论所动摇,自然就能够瞄准敌方可破的漏洞。”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大事,就不能贪图功勋,必须能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必须排除其他一切可能干扰自己判断的因素,保存自己的实力。在实力不足之前,不可轻举妄动,否则将承受灭顶之灾。

  5.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自古成大事者,皆是能忍之人。曾国藩也不例外,他在官场打拼34年,一直都奉行着这个原则。“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曾国藩从底层一点点地往上爬,其间不知受了多少窝囊气;而他身居高位,也会受满族贵族的排挤和朝廷的猜忌,自然还会受气。曾国藩显赫的地位,正是靠着忍常人不能忍之事换来的。曾国藩曾经说过:“第一贵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

  一个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忍让都是应该具有的品质,因为忍让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曾国藩说:“邻里乡亲,万不可造成仇隙,凡事以必以忍让为怀。”曾国藩认为,忍让可以避免麻烦,可以赢得好名声,可以少树敌。凡事以“忍让为怀”也成为曾国藩不败的法则之一。

  咸丰初年,曾国藩的父亲与几个兄弟还未分居,家中打算建新宅黄金堂,但是因为地界问题,与邻居发生争执。两家互不相让,几乎要到湘乡县府打官司。曾国藩的一个兄弟写信给在京城做官的曾国藩,想让曾国藩出面打赢官司。曾国藩收到信后,想到了清初六尺巷的故事,于是写了一封长信回家,并在信中附上了张英的那首打油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人接到曾国藩的信后,就按照曾国藩的说法,主动退让。邻居家一看曾家如此大度,也就秉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精神,主动将家里的那块地让给了曾家,让曾家扩建黄金堂。

  曾国藩非常注意自己的修养,而他的弟弟和父亲却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倚仗曾国藩的权势在地方上作威作福。虽然曾国藩多加劝导,但是却很少有人听从,尤其是四弟曾国潢(字澄侯)在乡最为跋扈,颇为人们所怨恨。

  同治年间,湖南哥老会兴起,特别是湘乡地方,原来参加湘军的人多,遣散返乡后参与哥老会的甚多。曾国潢在乡间不仅剿杀哥老会卖力,而且地方有什么“憎恶”的人,他就捆送县府,请求杀掉。凡是他有所请,县府不敢不服从。有时捆送五六十人,很难有几个人生还。当时的湘乡县令熊某是个佛教徒,秉性慈善,接到曾国潢的请求,不答应的话拗不过曾家的权势,答应了又良心折磨太甚,所以每接到曾国潢要他杀人的手令,总要躺着哭几天。友人问他哭什么,他回答说:“曾四爷又要借我的手杀人了!”有一年,湘乡县城新建一个码头,按惯例是用杀猪宰羊来祭祀,后在曾国潢的主持下,杀了16个人进行祭祀。

  曾国潢在乡间为人所恨,曾国藩是知道的。他常在家信中告诫诸弟:“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作衰时设想,总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义。”他在倡导的家风中,对其弟特别强调“宝”字,即“人待人为无价之宝也”,居乡勿作恶事。1857年,曾国藩奔父丧在籍,听得曾国潢在乡间杀人太多,为人所怨,想要惩教其弟。一天,趁弟弟在床上睡午觉,曾国藩计上心来,向夫人要了一个锥子,猛刺其弟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被褥。曾国潢对哥哥高声直呼:“残暴!残暴!痛死我了!”曾国藩便问:“我只用锥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呢?”

  在官场中,曾国藩也奉行忍让的原则,遇到事情总是能够让人一步,以求得一个好人缘,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曾国藩用这种办法笼络到一个晚清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大将左宗棠。

  靖港战败,左宗棠特地去长沙,痛骂曾国藩一顿。江西某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跟朝廷叫板,借口丁忧回乡,撤出江西。左宗棠派兵支援,找不到人,致信曾国荃痛骂其兄。曾国藩忍让了,过后拜访左宗棠,此后两人交好。

  身居高位的曾国藩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也让曾国藩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所以,他必须保证不被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来推翻自己。这就形成了曾国藩的一个人生经营策略——“忍让”。以忍让换取好名声,以忍让减少敌人,以忍让获取友谊。忍让使撑起他高高地位的基石变得牢不可破,使他长久居于高位而不摔落。

  在清朝,满汉之别十分严重,汉官得不到重视,无端就会引起朝廷的猜忌。这让曾国藩更是时时刻刻以“隐忍”为处世之道,他一方面殚精竭虑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一方面委曲求全,尽量保持低调,以免功高盖主,引火烧身。曾国藩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总是先考虑到收场的问题。他在给李鸿章等人信中说:“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利权过大。”“自古握兵柄而兼窃利权者,无一不凶于国而害于家,弟虽至愚,岂不知远权避谤之道?”“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平日兢兢,恐蹈古来权臣刚愎之咎,但思委曲求全,不敢气陵同列也。”

  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说:“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曾国藩所倡导的“忍”,指即使他人有不是的地方,甚至故意刁难,也要克制自己,不要与之争锋,以谋求最大的利益。曾国藩以“忍”保全自身,成就一代“圣贤”名声,为晚清官场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都在奉行“忍”字,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他制定的作战方针也是以“忍”字为中心。他主张“静以制动,设防长围”,不与太平军进行正面交锋,而以围困为主,缩小太平军的生存空间。

  曾国藩在劝诫强横霸道的弟弟们的信里写道:“当此乱世,黑白颠倒……即家中偶遇横逆之来,亦当再三隐忍,勿与计较。”“兄在外年余,惟有‘忍气’二字日日长进。”在处理与沈葆桢的矛盾上,曾国藩突出地体现“忍气”,他手下的将领们在他的熏陶之下也学会了“忍”。

  胡林翼是湘军一名重要的将领。有一次,湖广总督官文最宠爱的小妾过生日,官文用正室夫人的名义向各方宾客散发请帖。按照当时的礼仪,只有正房可以与其夫同富同荣,小妾是没有身份地位的。

  被邀请的各路宾客来到官文府邸后,才知道事情真相。有一位藩司,他知道实情后异常愤怒,气鼓鼓地说道:“如果真是夫人寿辰,大家一起前来祝贺,这是礼节。可是现在是为小妾庆贺,对朝廷里的官员来说,无疑是大侮辱。”于是他要回贺帖。

  胡林翼心里自然也极不舒服,但是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将手中的贺帖传给官文的宠妾。那要回贺帖的人见到后,也就不好意思,只得跟着祝拜。

  胡林翼此举化解了官文的尴尬,得到了官文的欢心,官文的宠妾更是对他很感激。后来,官文的宠妾去看胡林翼的母亲,胡林翼暗自吩咐家人,要以夫人之礼接待她。没过多久,这位宠妾就成了胡林翼母亲的干女儿。这位小妾在官文的面前自然是不断地称赞胡林翼,官文与胡林翼的关系越来越好。这避免了满族贵族对湘军的牵制,为湘军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历史上,很多曾经权倾朝野的人就是因为不善于忍让,结果导致一世富贵一朝丧失。而曾国藩以汉人的身份在清政府中得以长久受用,保得一世富贵,曾氏一门盛极当世,其主要原因就是曾国藩遇事总是“忍”字当先,为保一世富贵,常忍一时之辱。曾国藩认为,人只有学会忍气,才能静心,才会有大出息。

  6.暂时退让以保大局

  在官场中,与人打交道,不能不顾大局,不能争一时之气,否则将会遗患无穷。凡事以大局为重,忍受一时之气,必然求得圆满。曾国藩在初出茅庐时,权势比他大的人多如牛毛,面对这些人,曾国藩总是忍让,顾全大局。

  曾国藩初办团练的时候,受制于湖南巡抚骆秉章。曾国藩在湖南创办团练,自然受到湖南巡抚的牵制。骆秉章几次薄待曾国藩。面对自己得罪不起的人,曾国藩只能委曲求全。

  咸丰三年九月,驻扎在长沙的绿营兵与曾国藩的湘军发生严重斗殴。绿营兵不肯善罢甘休,鸣号列队,准备攻击曾国藩的湘勇兵营。曾国藩听说后大为恼火,决定杀一两个绿营兵,打击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于是,他给绿营提督鲍起豹发去一份咨文,指名索捕闹事的绿营兵。此举惹恼了鲍提督。鲍提督故意将肇事者捆了送至曾国藩的住处,让曾国藩这个团练大臣亲自处置。这么一来,绿营兵不干了,他们纷纷冲进曾国藩的住所,打伤曾国藩的护卫,就连曾国藩也惨遭毒打,差点儿一命呜呼。

  曾国藩无法可施,只得向巡抚骆秉章求救。骆秉章一直都对曾国藩不满,他认为曾国藩不是官吏却办起团练,拥有军队,不合情理。所以,他一直隔岸观火,不出来调解,就是想让曾国藩受到教训。

  曾国藩向他求救,他非但没有安慰曾国藩、严惩肇事者,反而给肇事者松了绑,向他们赔不是,让绿营兵各自回到自己的驻地去。事后,骆秉章也不对此事进行查究,准备不了了之。可长沙城内却流言四起,说由于曾国藩干预官府的兵权,才闹出事来,曾国藩是咎由自取。

  后来,曾国藩的部下王苎离开,骆秉章就趁机拉拢,准备拆曾国藩的后台。面对骆秉章一次次的挑衅,曾国藩采取了顺从的态度,没有计较,没有公然相抗,反而对骆秉章毕恭毕敬,有事情还是去向他求教。

  在官场上,如果不能隐忍,就很容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就会在复杂的斗争中失去一切。欲成人所不能成,必先忍人所不能忍。忍是一种智慧。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别人的诘难与为难,如果逞匹夫之勇,只能是以卵击石,最多就是玉石俱焚;如果忍过一口气,韬光养晦,则能有机会成为人上之人。曾国藩就是靠着隐忍的智慧,顾全大局,保全全局,一次次地渡过难关。

  官场上的你争我夺是很普遍的现象,没有忍让的意识,不能忍耐,就很容易导致破坏大局。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不仅有来自朝廷和满族贵胄的压迫,还有来自湘军内部的利益争夺。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总是能够看清形势,以大局为重,放弃局部利益,以换得整体的不动摇。

  曾国藩创建湘军,与太平军进行鏖战,清政府内部的政治、军事与财政各方面的矛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曾国藩的最大障碍。面对清廷所给予的屈辱和打击,曾国藩不得不一再退让,息事宁人,以保全大局。

  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曾国藩在家乡休整后再度出山,赴江西率领湘军作战。而这时,各种利益的冲突开始凸现,给曾国藩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曾国藩的湘军在江西经常被各地的乡团截杀,有时甚至数十数百地被消灭。更为不利的是,军中疫病流行,军士纷纷患病。曾国藩在江西深感诸多问题难以解决。偏偏祸不单行,从安徽传来败讯,湘军的精锐力量李续宾、曾国华所部在三河镇被陈玉成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官兵阵亡达到6000多人。景德镇一带的湘军也遭到了连连的失利。幸亏左宗棠等人大力挽救,才基本稳定了大局。

  这时,朝廷的诏令朝令夕改,令曾国藩无所适从。他忽而奉命援浙,忽而改令赴闽,没过不久又接到援助安徽的命令。当石达开率领太平军自湖南进入四川的时候,朝廷又命曾国藩赴四川夔州扼守,同时又命曾国藩分兵协防湖南、安徽。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疲于奔命。曾国藩心里清楚,自己没有固定的地盘,不足以和朝廷抗衡,只能委曲求全,遵照朝廷的旨意行事,否则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不只朝廷给曾国藩施加压力,就是曾国藩亲手提拔上来的人,在利益面前也是不肯相让,咄咄逼人。曾国藩为了对付太平军,只能忍让,以保全大局。

  咸丰五年(1855年),沈葆桢在江西九江任知府,后九江被太平军攻占,他便投靠湘军,结识了曾国藩,共同抵抗太平军。后来,沈葆桢又在江西广信为知府,力战太平军,守城成功。曾国藩向清廷上报其战功,沈葆桢被加授按察使衔。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将安庆攻下后,率湘军东下,并以两江总督身份保奏沈葆桢为江西巡抚,以便解决湘军军饷之难,避免当年与巡抚陈启迈发生激烈冲突的事件再次发生。

  在大局面前,忍让是非常必要的,只要保住大局,日后自然会有翻身的机会。如果为了一时之争,破坏大局,则会授人以隙,断送自己的前程。曾国藩若不是顾全大局,哪里会有日后的成功!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笑恒作品集
毕福剑的说话之道为什么总是别人吃肉我喝汤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真希望这些事20几岁就知道咖啡奶茶经济学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窦文涛的说话之道如何及时处理你的坏心情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会说一口漂亮话你可以不生气马云的经商哲学会说能做决定你的一生李嘉诚的人生幸福课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别太单纯,也别太不单纯别太单纯,也别太精明玩转职场你缺什么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