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7章 藏锋敛锐——行高于人,众必非之(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 作者:张笑恒

第17章 藏锋敛锐——行高于人,众必非之(2)

  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卓尔超群,事事走在人先。曾国藩以其几十年的官场生涯说明了这个道理:想要安安稳稳地步步高升,就要随众向前,不要强出头,否则会招来祸患。

  在官场拼搏多年后的曾国藩,深谙为官之道,事事都不强出头。然而,刚步入官场的曾国藩却是凭着一腔热血办事,险些遭到杀身之祸。

  曾国藩本着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希望能够作出一番事业来。然而,年轻气盛的他还不懂为官之道,总是事事出头。咸丰年间,面对朝廷的混乱局势,曾国藩有点坐不住了,他苦心拟了一道奏章,希望咸丰皇帝能够按照他所说的施行,以改变清政府所面临的困境。谁知咸丰皇帝根本就不理会。曾国藩却书生气十足,又上了一本言辞更加激烈的奏章,这让咸丰皇帝大为恼怒,差点将他杀了。

  作为封建官僚的一员,想要明哲保身,就不能做出头鸟,要适当地收敛自己,才能得到皇帝的欢心。不懂得韬晦的人,即使再聪明,最终也难免引来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的许攸可说是一个有大才者,因袁绍不肯用他之计,并要杀他,所以他连夜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让曹操出奇兵夜袭袁绍粮草所在地——乌巢。结果曹操打败了袁绍,成就了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按理说,许攸立下如此大功,曹操应该感谢他,给他加官晋爵。但是许攸狂妄自大,口出不逊之言,到处说要是没有自己,曹操不可能打败袁绍,并在大庭广众之下讲曹操小时候的事,结果被许褚杀了。

  曾国藩熟读史书,深谙做官的道理,并总结自己积一生为官处世之大法,提出为人处世的禁忌。曾国藩认为,做人为官首先要忌妄言。年轻的时候,有一天,曾国藩拜访好友陈岱云,与其谈论诗歌。曾国藩“倾筐倒箧,言无不尽”,他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全部吐露出来,滔滔不绝、反反复复、沾沾自喜,兴致极高。回到家后,曾国藩深感后悔,他觉得自己这样做不仅耽误了朋友的时间,也耽误了自己。

  后来,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提到谨言慎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关键是要自省、自知。“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中有所恃则达于面貌”,言语伤人或者盛气凌人都是不可取的。

  曾国藩认为,为人处世的第二要点就是忌自大。自大之人常有得意自满之气,喜好为人师,很容易招来别人的不满。曾国藩一生刚强,他经常反省自己。咸丰十年(1860年),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恭读朱批,而戒余之师心自用。念昔己亥年(1839年)进京,临别求祖父教训,祖父以一‘傲’字戒我,今皇上又以师心戒我。当刻图章一方,记此二端。”

  曾国藩以“师心”上奏,当时恰逢皇上疾病缠身,又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所以仅仅这样警告他,要他力戒好为人师之心。否则,以他所奏而言,重则大祸临头,轻则冷遇荒野。得到皇上的如此御批,回想起自己曾经多次冒犯他人,曾国藩意识到好为人师的严重性,他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处世方式,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曾国藩认为,做人为官的第三要点就是要忌非议,背后论人长短,不仅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行为,更会给自己招来祸患。曾国藩说:“凡事后悔己之隙,与事后而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在司场上,表面上大家一团和气、春光明媚,可在私下却钩心斗角、春光锁闭;不当的言论会引发阴谋诡计、导致针锋相对,稍有不慎就会掀起轩然大波。

  这些都是曾国藩一生在官场中沉浮的经验。他以此避免成为政敌攻伐的对象,避免成为朝廷的眼中钉,并且在清王朝的官场里游刃有余、步步高升、官运亨通,不仅成为位极人臣的封疆大吏,还得以官运绵长。

  5.锋芒太盛时自剪羽翼

  在封建社会,朝廷对大臣的猜忌是始终不断的,只要朝廷认为大臣威胁到它的统治,就会予以铲除。曾国藩是汉人在清朝廷里拥有很高的地位,朝廷必然将他视为心腹大患,然而他却反而被朝廷委以重任。这主要是曾国藩懂得如何消除朝廷的猜忌。

  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湘军实力大增,足以和清廷的正规军相抗衡。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湘军逐渐成为非八旗军、绿营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清政府对此大为头痛,开始想办法削弱湘军。

  曾国藩心里明白,为了对付太平天国,自己逐步培植了势力;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自己的部属们纷纷受赏,纷纷驻扎外地,成为一方霸主,自己的这张关系网遍布全国,这一定会让清朝廷不满。

  这时的曾国藩处在水火两重天之中,一方面是朝廷不间断的封赏,另一方面是朝廷的打压。局面对曾国藩来说并不利。于是曾国藩采取了自剪羽翼、明哲保身的办法,来换取朝廷的信任。

  这与汉代名相张良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良给是汉代少数得以保存的开国功臣之一。张良给汉高祖刘邦出谋划策,打下了锦绣江山。刘邦曾经这样称赞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张良一直被刘邦奉为“帝者师”。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开始分封众功臣。刘邦打算封张良一个大大的爵位,但是张良坚辞不受,只要了一个留侯。虽然有了爵位,但是张良开始称病,不再过问国事,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对于刘邦剪除功臣的斗争,张良也不参与。张良这种半隐半退的方式赢得了刘邦的信任,成为少数得以保存的功臣。

  曾国藩的做法与张良的做法有些相似。曾国藩一是极力推辞朝廷的封赏,二是主动削减自己的兵权。当时,厘金是军饷的主要来源,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不久,曾国藩上奏朝廷请停解广东厘金。广东是富庶之地,广东的厘金一直是湘军军饷的主要来源,曾国藩请求自断厘金,清政府自然是求之不得,立刻就批复。朝廷下令让广东巡抚将厘金收入的七成收归本省,另外的三成依然给予驻扎在安徽的湘军。但是曾国藩毅然拒绝,坚持不再从厘金中调取半分军饷。

  不久,曾国藩又一次向朝廷奏请停解江西半厘,将厘金统一交由沈葆桢征收;并且将手下的鲍超、周宽世所率领的湘军归于沈葆桢名下,军饷也由沈葆桢供应。1865年,曾国藩又一次奏请,停解用于编扩湘军而专设的湖南东征局厘金。

  军饷是军队的根本,曾国藩釜底抽薪,断了军饷,自然让朝廷非常高兴,对他的忌惮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但是这样还是不足以打消朝廷的顾忌,因为毕竟曾国藩的手里还握有重兵,裁撤军队才是清政府最想看到的。

  曾国藩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湘军本不是正规军,是朝廷为了对付太平军,才下令地方官吏创办的。现在,太平天国已经被剿灭,湘军的解散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于是,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使湘军的数量逐渐减少,直到不足以与清廷对抗。

  曾国藩的这一系列举动逐渐打消了朝廷对曾国藩拥兵自重的猜忌。朝廷对他的疑虑消失后,自然是给了他极重的封赏,对他委以重任。

  曾国藩骨子里坚守着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所以他不可能起兵对抗朝廷。但是他也不是愚忠,而是善于明哲保身。他在自己锋芒最盛,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主动自剪羽翼,将自己的光芒掩藏起来,消除了朝廷的顾虑,做到了明哲保身,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

  6.不冒尖也是一种智慧

  在追逐名利的官场中,有些人处处抢功、时时冒尖,到头来却一事无成;有些人不显山露水,最后却一飞冲天,原因在哪里呢?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追逐名利不仅是一个做事的过程,更是一个做人的过程。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人,难以真正取得成功。一个人在取得事业成功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事业息息相关的人际关系。曾国藩认为,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乃是事业之甚。

  曾国藩是湘军的统帅,但是打仗还是依赖手下的那些幕僚们。对于这些幕僚,曾国藩总是把功劳加到他们的身上,自己显贵也要让他们显贵。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湘军的首脑人物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督抚。曾国藩认为,将功劳推给幕僚他们,幕僚们能和自己同心同德,一起向前冲,这是确保自己成功的重要方法。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举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总是把功劳大包大揽。曾国藩深知曾国荃的性情,因此,时时劝导于他。性烈如火的曾国荃围攻南京,久攻不下,恼怒异常,但是他不愿攻打南京的功劳落到别人的头上,因此坚持自己一个人率兵继续攻打南京。

  曾国藩去信劝告曾国荃,并给他作了适当的安排。曾国藩在信中说:“近日来非常担心老弟的病,十一日收到初七日弟交差官带来的信以及给纪泽、纪鸿两儿的信,字迹有精神、有光泽,又有安静之气,言语之间也不显得急迫匆促,由此预测荃弟病体一定会痊愈,因此感到很宽慰。只是金陵城相持时间很久却还没有攻下,按我兄弟平日里的性情,恐怕肝病会越来越重。我和吕歧长谈,得知李少荃实际上有和我兄弟互相亲近、互相卫护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上奏朝廷,请求准许少荃亲自带领开花炮队、洋枪队前来金陵城会同剿灭敌军。等到弟对我这封信的回信(不过十八九日回信就能到),我就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给少荃去咨文一道,请他立即来金陵。”

  曾国荃久攻南京小下,朝廷很着急,于是下令李鸿章立刻派兵助攻南京。李鸿章深知曾国藩的脾气,他也不愿坐享其成,但是朝廷严令在此,由不得他做主。李鸿章手下的大将们却是跃跃欲试,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立功的绝佳机会,只要攻破南京,加官晋爵就指日可待。他们有的说:“湘军百战之绩,垂成之功,岂甘为人夺?若往,鲍军遇于东坝必战。”还有人说:“湘军之中疾疫大作,鲍军十病六七,岂能当我巨炮?”

  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也是左右为难,既不能抗旨不遵,又不能不保住曾国藩的颜面,于是,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李鸿章一边上奏朝廷,说曾氏兄弟完全可以荡平南京,不需要自己相助;另一方面,李鸿章派遣他的弟弟携带火炮到曾国藩处,听由曾国藩调遣。结果,在李鸿章的帮助下,南京终于被攻破。

  南京被攻破后,李鸿章亲自去祝贺。曾国藩和曾国荃亲自出迎,曾国藩说:“曾家兄弟的脸面薄,全赖你了!”在向朝廷传的捷报上,曾国藩只字不提自己和兄弟的功劳,而是把功劳推给三军将士。他一再说,大功之成,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同心协力,至于他们曾家兄弟,是仰赖天恩,得享其名,实是侥幸而来。对于李鸿章的功劳,曾国藩自然是大大地颂扬。

  曾国藩后来在谈到与太平军作战的胜利时,总是提到旁人的功劳。标志着形势逆转的战斗——安庆之战,曾国藩总是归功于胡林翼的审慎筹划和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攻占南京的战役时,只字不提自己弟弟曾国荃。他说僧格林沁作战勇猛,自己不及其万分之一;说左宗棠、李鸿章都是一代英杰,自己自愧不如。

  曾国藩的湘军是临时组建的一支军队,却能成为当时清政府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力军,这与曾国藩的领导方式密切相关。曾国藩“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的做法深得人心,这使得湘军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凝聚在一起,使得湘军在作战中个个奋勇争先,成功地剿灭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正是借此成就了自己的功业。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笑恒作品集
俞敏洪的说话之道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如何及时处理你的坏心情玩转职场你缺什么咖啡奶茶经济学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李嘉诚的人生幸福课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别太单纯,也别太精明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毕福剑的说话之道窦文涛的说话之道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80后,你为30岁准备好了吗厚灰学大智慧全集让你的心灵温馨过冬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你可以不生气别太单纯,也别太不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