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9章 修身养性——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养心”(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 作者:张笑恒

第29章 修身养性——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养心”(1)

  对名利的过分热衷。往往会使人耽于名利追逐,而忽略自身修养。这样的人即使功成名就也难以成为人们的楷模。在名利场里打滚的人不应该忘记提高自身修养。曾国藩之所以被称为“完人”,就是因为他没有迷失在名利所编织的梦幻花园里,他在追逐名利的同时,克己修身,以高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修养方面渐臻高严的境界。

  1.身心须兼治

  曾国藩认为养心须先养身,主张身心兼养。想要有健全的精神,首先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就需要了解养身之道。曾国藩说:“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减少思虑,排除烦恼,二者用来清心,就是说“君逸”。常常行步走动,筋骨常动弹,“臣劳”说的就是这个。他认为,养身不但要多多从事活动,以达到身体的健康,还应该减少烦闷的情绪,保持精神的健康。他在给李希庵的信中说:“我认为治身应当以‘不药’二字为药,治心应当以‘广大’二字为药。”曾国藩对于服药很是反感,他认为服药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人参、鹿茸等大补的药不是调养身体的最好办法。

  曾国藩认为身心的舒畅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他提倡养身与养心同步进行,以养心达到养身的目的,以好的身体作为养心的基础。曾国藩这样论述养心:“首先要心安定,然后气才安定;气要安定,然后精神才安定;精神安定以后,身体才会安定。治理身心的最好办法,是以自己的力量来战胜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顽强的意志指挥气,一种是以静制动。凡人疲惫不堪、精神不振的时候,都是由于气弱,气弱则精神颓废。然而,意志坚强的人,气也会随意志而改变。比如贪早睡,如果立志早起,就必然能够早起。如百无聊赖之时,是气疲乏四散;如果端坐而固气,气也必会振作,这就是以志帅气。久病则气虚胆怯,时时怕死,困扰于心,就是做梦也难以安静。必须将生前的名誉、死后的一切事情,以及各种杂念都全部忘掉。这样,自然心中生出一种恬淡的意味来,寂静之极,真阳自生,这就是以静制动的方法。”

  曾国藩在日记里说:“养生的方法,没有比‘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个字更重要的了。”这八字箴言明确地表达出曾国藩在修身养性上的观点。

  “惩忿窒欲”在于求得精神的健康。也就是说,要通过抑制愤怒和欲望来求得精神上的健康。曾国藩对于这一点论述得很清楚。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我在《八本》篇中说过‘养生以少恼怒为根本’,又曾教你胸中不应当太苦,需要活泼快乐地修养一段生机,放弃掉所有的恼怒。既戒恼怒,又知节俭,养生之道就已‘都在我的掌握中’了。此外,寿命盼长短、有没有病,一概‘听其自然’,不必产生很多幻想去计较它。凡是多吃药、祈求神仙,都是妄想。”

  “少食多动”指的就是养身,这是在饮食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曾国藩的养身之道,主要是从吃饭和睡觉两个方面来谈的,他在日记里写道:“养生的道理,应当从睡觉吃饭两个方面细心体会。平日吃饭菜,只要吃得香,就胜过珍贵药物。睡觉不在于多睡,只要实际上睡得香,即使片刻也是养生了。”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曾经提到“养生五事”:“一是睡觉吃饭有定规;二是制止忿怒;三是节制欲望;四是每夜临睡洗脚;五是每日两顿饭后,各走三千步。”从这五件事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养生方面提倡身心兼治。在曾国藩看来,养生就是身体与精神两者的结合,这两者都不可偏废,因此在他的养生之道里,处处都会提到精神方面的修养。他在日记里也经常提到关于精神方面的修养,主要是讲抑制愤懑的情绪。

  修身养性不只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它是养身和养心的结合。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养心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身体健康;而仅仅拥有健康的身体,精神层面上却是一片空白的人,也是一个不健全的人。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真正修身养性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够担当大任,做出一番大事业。

  2.学会忙里偷闲

  成大事者莫不都是把时间看做比生命还要重要,生怕浪费时间,总是忙忙碌碌。曾国藩说:古今能胜大任者,都是身心疲劳之人。殚精竭虑很容易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时间一久,就会身心俱损,这对事业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因此,成大事者不仅要善于利用时间,还要学会忙里偷闲,做到张弛有度。

  担当大任者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经常是超负荷地运转。曾国藩一生忙碌,使他本来就不好的身体越来越差。从三十几岁起就不能多说话,神情困顿。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更是殚精竭虑;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数万军士的性命,他不得不谨慎;战争一胜一负使他处在悲喜之中;连续的失败让他痛不欲生,不堪重负的他曾经企图自杀。他在给李续宜的信中说:“鄙人心已用烂,胆已惊碎,实不堪再更大患。”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下来,在那种高压的环境下,他成功地肩挑重担,这与他的忙里偷闲有一定的关系。

  曾国藩是一个儒生,自然保持着儒家的思想。儒家讲究“积极人世”,但是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留下一块属于自己的净土,那块净土就是精神家园,他们在现实中遭受打击和挫折之后,会在那块土地上享受着闲暇、悠然自得的生活。这种闲暇正好舒缓紧张的节奏,使人得以休整。曾国藩说:“试观古往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心极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故万汇杂役,应之绰有余裕。”

  曾国藩说:“盖暇则静,静则明自生;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明与灵,吾心所恃以酬万事者也。”在曾国藩看来,“暇”不仅是一种休息,还是一种排除干扰、保持心静的方法,在张皇失措时,“暇”可以使人灵台清明。闲暇是成功必要的前提。

  曾国藩虽然军务政务繁忙,但是他从来不是一头扎进其中,不知休息,而是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舒缓疲劳。曾国藩闲情偶寄于读诗作文,尤其是在他心情郁闷的时候,特别喜欢诵读并写作一些闲适的诗。曾国藩认为诗文的趣味主要就有两种,一种是诙谐之趣,另一种是闲适之趣。他特别喜欢陶渊明、陆游、白居易和苏轼的诗,因为他们的诗中包含着对人生朴实无华的理解,具有很闲适恬淡的风格。在繁忙和郁闷的时候,诵读这些诗,能很好地舒缓紧张的心情,而且对于个人修养也有帮助。

  曾国藩的另一大爱好就是写文章,对文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在军务政务繁忙之余,他总是会写点东西。曾国藩的诗文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具有很深的造诣。他在日记中说道:“古文一事,平日自觉颇有心得。而握笔之时,不经冥思苦想,作成总不称意。哪比得上除去万事,香睡数日,神清气爽,然后写作文章来抒发心中情怀的奇趣。”曾国藩的三大成就之一就是“立言”,这是他在繁忙的军务政务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取得的成果。

  曾国藩还喜欢书法,他认为书法可以养心。他说:“写字时心情稍定,便觉安适些,可知平日不能耐、不能静所以致病也。”书法是一种需要全神贯注的事情,写字的时候一心不能二用,而要心如止水,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对于修身养性很有好处。

  曾国藩所倡导的“暇”,包含着儒家的思想,就是闲暇不能太过放纵自己,必须要有节制。曾国藩认为,过分地追求闲暇也是导致失败的根源。他的这种思想与儒家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曾国藩说:暇心游离于事业之外,又关系到事业兴衰,所以暇心之寄要厚植根本、积功践行。

  儒家虽然讲究积极人世,但是也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一个人若是一生耽于名利,忙于事务,则会阻碍个人的修养。忙里偷闲不仅是一个人缓解疲惫、纾解压力的重要方法,更是给自己提供修身养性的时间。追求名利的人想要在自身修养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忙里偷闲。

  3.“慎独”是“养心”的最高境界

  所谓“慎独”,就是指人在独处的时候,同样要谨慎地思考、做事,不能因为没有旁人在场而放纵自己的行为。曾国藩说:“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每个人在旁人在场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都是最好的一面,当独处的时候,个人的表现就千差万别了。有些人就失去自控能力,出现一些虚妄的想法和做法;另外一些人则仍然能够像有人在场一样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能够做到“慎独”的人在个人修养方面也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曾国藩是一代大儒,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在个人修养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一生没有在道德修养上出现过什么大的差池,虽然身为朝廷重臣,依然保持着学者的气度与修养。这与他善于做慎独的功夫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早年的时候在“慎独”方面做得也不是很出色,他只是在零零碎碎地做慎独功夫。因此早年的他狂傲,喜好与人辩论,作出成绩就沾沾自喜,结果得罪了很多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十四日,曾国藩拜访唐鉴,向他请教修身的要领。唐鉴让他以《朱子全集》为课程,身体力行,同时向他介绍了当时著名理学家倭仁修身的办法。曾国藩听了唐鉴的话之后,大有裨益。他在当天的日记里道:“昭然若发蒙也。”然而曾国藩当时并没有身体力行,也没有在慎独方面下工夫。一直到第二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国藩的日记里只出现过两次自我批评的内容:一次是发誓要戒烟,另一次是责备自己“聪明日减,学业无成,可胜慨哉!……自今以始,吾其不得自逸矣”。后来,曾国藩身体不好,吴竹如教他静坐之法,曾国藩坚持了5天,大感有用。他在日记里这样说:“竹如教以静坐法,谓可不药有喜。”这个时候,曾国藩的静坐也不是为了“慎独”,而是为了治病。

  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一日,曾国藩拜访了倭仁之后,他才开始真正地在慎独方面用工夫。他在日记里这样记载拜见倭仁的收获:“拜倭艮峰前辈,先生言‘研几’工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知己也……失此不察,则心放而难收矣……又教予写日课,当即写,不宜再因循。”倭仁在这里讲的“知己”与“慎独”的意思大体相同。知己就是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包括那些一闪而过、不为人知的。曾国藩非常认同倭仁的观点。在倭仁的督导下,曾国藩开始用倭仁的办法来“养心”。从那以后,曾国藩经常在日记里写关于检视自己行为和心理的事情。

  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书信中介绍了他那一段时间在“慎独”方面做的工夫:“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功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着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要之药……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余自十月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故,前嫌尽释矣!”

  自此以后,曾国藩在“慎独”方面下足了工夫,在他后来的日记里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述。曾国藩在“慎独”上的修养越来越高,使得他的道德趋于完善,为人处世越来越有原则,在官场上也顺风顺水。尤其重要的是,“慎独”的功夫让曾国藩杜绝了很多虚妄的想法,没有行差踏错。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势力滔天,拥有半壁江山,其部下很多人都劝他拥兵自立。但是曾国藩没有这样做,这使得他保全了忠君爱国的美名,没有在道德上留下瑕疵。

  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心如止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依照道德的标准来做人处事,不因环境的改变而心猿意马。人最容易产生虚妄念头的时候,就是在没有人的时候。说一个人道貌岸然,就是说这个人在人前一本正经,在人后却男盗女娼。“慎独”就是在这一方面下工夫,使人们能够保持人前人后一个样,都能谨守道德。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达到道德修养的高境界,就是因为他在“慎独”方面下足了工夫。

  4.“主静”为慎独的前提

  一个欲火炽烈、心粗气浮的人,是难以在“慎独”上有所作为的,唯有主“静”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静”字在修身养性上奥妙无穷,在我国许多学术经典著作中,“静”成为了立论的基础。事实上,“静”不只是表象上的安静,而是一种为人处世哲学的智慧。曾国藩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素有忿狠不顾习气,偏于刚恶,既而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务当力主求静,使神明如日之升……知此而不行,真暴弃矣!真小人矣!”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静”字在修身养性上的重要作用是非常看重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笑恒作品集
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李嘉诚的人生幸福课让你的心灵温馨过冬咖啡奶茶经济学别太单纯,也别太不单纯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毕福剑的说话之道别太单纯,也别太精明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会说话的女人最出色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玩转职场你缺什么哈佛逆商课——最有效的高AQ养成法则会说一口漂亮话厚灰学大智慧全集为什么总是别人吃肉我喝汤话要这样说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马云的经商哲学你可以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