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当当创业内幕》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章 北外才女——俞渝(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当当创业内幕》 作者:林可

第4章 北外才女——俞渝(1)

  她拥有智慧的头脑,是冷静和知性共生的女中豪杰;她生有坚韧的品格,是果敢与温柔并存的巾帼红颜;她具有非凡的经历,是浪漫加写实的华尔街传奇;她,就是独自在美国打拼,能够和金融大鳄平起平坐的——俞渝。

  1.聪颖乐观的重庆妹子

  随着当当网在美国正式挂牌上市,胡润中国女富豪榜又发生了变化,继李红携“乡村基”赴美上市两个多月之后,又一个重庆妹子荣登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

  充满戏剧色彩的是,这位重庆妹子和他的丈夫李国庆在10月底刚发布的“2010胡润IT富豪榜”上,财富排名连前50都未能进入。然而在当当网上市一天过后,按照榜单的数据显示,他们夫妻二人竟以32亿的身家跻身中国IT富豪榜的第29位。

  这位不简单的重庆妹子就是俞渝,当当网的联合总裁,一位把持着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中文网上购物商城的女掌门。

  一个看似文弱的女子,是如何跟丈夫一起打造出这个代表着民族品牌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呢?她的人生,到底经历了哪些能够改变其命运的事情呢?

  把时针往回拨转,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传奇女子的成长经历吧!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同时,重庆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为重庆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

  1965年5月,在重庆市中区上小校场25号,诞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婴。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地,孩子的父母给这个小生命取了一个“渝”字,加上她的姓氏,女婴的名字就叫做俞渝,一个叠音且好听的名字。

  俞渝的双亲工作很忙,无暇照顾自己的宝贝女儿。因此,小俞渝的童年时光大部分都在无锡石塘湾跟自己的祖父母度过。由于隔代人之间的感情往往是非常深厚的,所以俞渝在这里生活得像在童话世界中一般。她可以乘船出门,吃香喷喷的咸肉菜饭。

  有时候,小俞渝也会被留在重庆由外婆带她。对于这位老人,俞渝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她曾经回忆说,外婆虽然体弱多病,却很乐观。俞渝清晰地记得,外婆一向都是把家里收拾得十分干净和整洁,哪怕是在抄家被抄到一无所有的时候,她也会把外衣裁剪成内衣穿。因此,只要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就会过着很体面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老人身上那种坚定和勇敢的个性会时时刻刻地感染着身边的人。俞渝自己也承认,外婆对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几乎贯穿了她的一生。

  在俞渝7岁的时候,父母把她带到了首都北京。在这个中国的心脏城市,俞渝开始了她的小学时代。

  说来也很有意思,俞渝的学生时代都是在海淀区度过的。小学是在翠微小学,初中是在育英中学。15岁的时候,她进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预科加本科班。那个时候,俞渝一家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需要和其他几户人家挤在一栋老式的楼房里。由于空间狭小,只要有一户人家做肉,整个院子里的人都能闻到香味儿。

  俞渝的母亲对自己这个宝贝女儿充满了期待,她希望把女儿培养成中国的居里夫人。因此,俞渝的母亲对自己的女儿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到了考试不拿“双百”的话就要挨打的程度!为此,俞渝没少吃苦头。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她说,女孩子一般很少挨打的,但是像自己这样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成为父母的“出气筒”。

  “棍棒底下出才女”,俞渝虽然遭受了“家庭暴力”,但好在她很争气,所以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而且几乎都能拿到100分。在俞渝看来,别人的评价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自己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当然,作为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小姑娘,俞渝也不是百分之百的“乖孩子”,她因为反感这种棍棒教育又无力反抗,就想了一个办法发泄自己的愤懑情绪。她拿了一个日历卡片,每被母亲打一次她就在上面划一道……划得最多的一年,差不过有270多道!平均算下来,每两天就要被打一次。

  俞渝在念初中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理想——考取理工科的工程师,实践那个“中国居里夫人”的梦想。然而遗憾的事情发生了:1980年,当俞渝从育英中学毕业的时候,老师在体检时发现她的眼睛高度近视,还伴有散光,需要佩戴650度的近视眼镜。

  本来戴眼镜也不算是什么问题,但根据当时的高考规定,近视超过600度的学生,除了数学之外其余的理工科都不能报考。

  面对这样硬性的要求,即便是坚强乐观的俞渝也只能造化弄人。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她为自己不能实现理想而感到沮丧的时候,忽然得到消息:北京外国语学院需要招收一个实验班,6年一贯制,相当于大学预科和本科一起上,中间不用参加高考,而且有外籍老师授课。

  处于迷茫中的俞渝立即报了名,由于她成绩优异,被预科班率先录取。当预科学习结束之后,面对留校继续读本科还是参加高考时,俞渝选择了继续留在北外。因为在这个时期,俞渝有了新的人生理想——她要像《新闻联播》里出现的章晗之、王海容和唐闻生那样,做一名出色的翻译。

  俞渝选择当翻译,也有着先天的遗传因素——她的母亲就很有语言天赋。在大学里,俞渝的母亲学的是俄语,但是她又通过自学英语版的《毛泽东选集》四卷,外加马恩列斯的英文著作而学会了英语。后来,俞渝的母亲在编译社工作的时候,跟一个同事学会了德语。改革开放之后,她又学会了日语。俞渝后来回忆说,母亲50多岁时,还忙着考外贸员的上岗证。为此,俞渝的丈夫李国庆曾经打趣地说,中国有养鸡、养鸭的专业户,没想到自己的岳母大人是考试的专业户。

  由此可见,俞渝最终选择进入北外学习英语专业,跟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俞渝的眼中,母亲是一个完全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而这个世界是由书籍堆成的。在母亲的熏陶之下,俞渝从小就酷爱读书,常常在学校外面的新华书店里看,有时候一站就是好几个钟头,几天下来一本书也就看完了。后来,俞渝考进了重点中学、大学和研究生院之后,还看了很多小说,既了解了别人的故事,又了解了异国风情。以书为纽带,俞渝由此爱上了文学,后来在上海东方卫视做节目的时候,她还当众朗读了著名知青诗人食指的一首诗,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许多伟人都提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俞渝的母亲用自己擅长的方式鼓励着女儿不断成长和进步,就像一颗耀眼的启明星那样指引着俞渝的人生之路。母亲的高素质和高涵养,使俞渝站在了比同龄人高的起点上。母亲从小就鼓励女儿,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世界各地去转转,开阔自己的眼界。正是有了这样的积极影响,俞渝才由对理工科的向往逐渐变成了对外语的挚爱。多年以后,当俞渝功成名就之时,母亲还会从报纸上剪下一大堆成功女性的事迹给女儿看,督促俞渝向这些巾帼红颜学习,争取得到更大的成就。

  人们都说“虎父无犬子”,在俞渝的家里,可以说是“强母无弱女”了。

  俞渝的外婆,教会了俞渝要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不幸;而俞渝的母亲,教会了俞渝即便是女孩子也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奋斗,不能轻易地输给别人,更不能无所谓地输给自己。

  俞渝,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之下,马上就要开始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了。

  2.自强不息的兼职女王

  在俞渝决定要成为一位翻译之后,她便带着梦想进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分院。

  北外分院这个实验班的外国教授,基本上都是来中国做访或进行学术交流的,他们讲授的课程涉及英美历史、妇女研究和美国研究等等。由于这些课程在中国很少见,所以对学生们而言非常有吸引力。

  俞渝很可能就是在这段求学的生涯里,深深地被英美的教育方式打动了,这种不同于中式教育的授课方法,让她拥有了一种别样的学习体验。

  大学的课程和中学相比是很轻松的。在俞渝的班上,大概只有五六位外籍教师和一位中国教师,连辅导员都没有。有了这样相对宽松的环境,俞渝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

  在大二结束之后,俞渝便去校外做起了兼职。她所选择的工作有翻译也有教书,这让她不仅得到了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还有了不菲的收入。在当时,俞渝的父亲一个月给她19.5元的生活费,而她工作一个小时竟能赚到至少120元的薪水,有时候会更多!

  其实俞渝“淘金”的“内幕”并不复杂,因为那时候流行教许国璋英语,所以俞渝在大三的时候,就去了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驻北京的分公司(以下简称巴威)打工。

  巴威是中外合资的工业公司,工作强度大,但是收入也十分丰厚。俞渝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1986年,俞渝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正式毕业之后,索性就到巴威做起了全职。由于工作的关系,俞渝还接触到了时任经委副主任的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当时给他做工作汇报的时候,俞渝才21岁。

  俞渝在巴威兼职的那段日子,给她的职业生涯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色。当然这种金色,是在久经锤炼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比如,俞渝几乎每一次都会遇到像煤的焦炭质量问题等一些极端专业的知识。对于一个英语专业的人来说,这种词汇往往让她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解决困扰,俞渝唯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恶补,事先找人请教清楚,然后再去实践。对俞渝来说,在巴威兼职的这段日子是可以让她边学习边实践的最佳时机,当然也是最充实最忙碌的时光。

  由于俞渝做的是翻译工作,因此在参与了一次次谈判翻译之后,颇有感触地发现了谈判双方的差距:许多像她父辈那一代从工程师转为管理者的商人,在与国外公司的谈判过程中凭借的只是自己的机智;而国外公司的谈判对手则训练有素,既有商业逻辑更有商业智慧。双方的差距好比是一场业余选手与NBA球员之间进行的篮球比赛。俞渝看到了外国的先进之处,渐渐地就有了出国的念头。

  在俞渝升入大三的时候,她开始有计划地给美国的大学写信申请攻读研究生,当时她找学校的惟一标准就是不要申请费。

  俞渝这么要求的理由是,一个学校的申请费是30美元,如果申请10个,那就是很庞大的一笔开支,还在念书的她根本无力承担。

  1986年,俞渝大学毕业了。由于有着丰富的兼职经历,她没有去被分配的那家每月78元工资的单位工作,而是以800元人民币的月薪,去了在毕业前就一直为其工作的巴威,出任了美方总经理翻译兼秘书。与此同时,俞渝仍然以每小时130元左右的课时费兼职教英语。在1986年,在那个一两百元工资就算“高薪”的年代,俞渝以一个月近两千元的收入,让自己在走出校门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为“金领”一族。

  1987年,俞渝获得了平生第一个出国的机会。当时,外交部组织一个访问团到美国宣讲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同时还有很多合作项目。俞渝以翻译的身份跟着访问团去美国出差一个月,一连走访了十几个城市,大大开阔了眼界,也实现了当年母亲让她到世界各地走走的愿望。

  当然更关键的是,俞渝借着这次机会,带着成绩单和推荐信,走到什么地方就把电话打到什么地方,寻找一切机会推销自己。

  俞渝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为自己谋求出路,终于机会来了。俞渝借着两天休息的时间,到俄勒冈大学进行了面试。也许在当时她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但是在回国之后不久,俞渝竟意外地接到了通知——她被俄勒冈大学录取了。

  1987年9月15日,22岁的俞渝,怀着好奇心,口袋里揣着200多美元,意气风发地来到了旧金山。然而才上了几天课,俞渝便觉得不太对劲儿。因为在报考俄勒冈大学的时候,她明明填的是国际商业专业,应该研究国际环境下的商业理论问题。然而,她的导师却是一个泰国问题专家,又娶了一个泰国人做妻子。因此这位导师不管谈什么,最终都能跟泰国问题联系上。

  俞渝这才意识到她应该上的根本不是商学院的课程。于是,她开始换课和补课,希望能够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但是这样一来,俞渝的钱明显不够用了。为了想办法筹钱,她只好给以前工作过的合资公司的美方上司写信,请他帮自己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美方老板很热心,他问俞渝会不会使用计算机,俞渝便说会。其实她只会打字而已,生活所迫,她只好硬着头皮撒谎,生怕失去这次机会。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林可作品集
当当创业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