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工作无小事》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高效执行:把每件小事落实到位(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工作无小事》 作者:杨海

第13章 高效执行:把每件小事落实到位(2)

  只有效率高的人才能挤出时间来完成更多的事,这也是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内容之一。帕金森定律认为,低效的工作会占满所有的时间。如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一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工夫:找明信片要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信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然后,送往邻街的邮筒去投递究竟要不要带把雨伞出门,这一考虑又花了20分钟。一个效率高的人在3分钟内可办完的事,另一个人却要操劳整整一天,最后还免不了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一次,有家大公司的老板要赴海外公干,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身边的几名工作人员于是忙得头晕眼花,要把他赴洋公干所需的各种物件都准备妥当,包括演讲稿在内。

  在该老板出行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也来送机。有人问其中一个部门主管:“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对方睁着那惺松睡眼说:“今早只有4小时睡眠,我熬不住睡去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不可能读。待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转眼之间,老板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问这位主管:“你负责准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别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呢!”天哪!这位主管的脸色一片惨白。

  作为一名独立的员工,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作聪明设计工作,期望工作的完成期限会按照你的计划而后延。成功的人士都会谨记工作期限,并清晰地明白,在所有老板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是:昨天。

  这一看似荒谬的要求,却是保持恒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唯一不会过时的东西。一个总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员工,永远是成功的。其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将会征服任何一个时代的所有老板。

  今天,商业社会的节奏正在以令人眩目的速率快速运转着。大至企业,小至员工,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奉行“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作为一名老板,百分之百是“心急”的人,为了生存,他们恨不能把每一分钟分成八瓣。按他们的速率预算,罗马三日建成也算慢。所以,要老板白花时间等你的工作结果,比浪费金钱更叫他心痛。因为在那失去的一分钟内能想到的业务计划,可能价值连城。

  平心而论,没有哪个不讲效率者能成为老板,也没有哪个老板能长期容忍办事拖沓的员工。你要想在职场中一路顺风,最实际的方法,就是满足老板的愿望,让手中的工作消化在“昨天”。

  千万不要愚蠢地像上例中的那位主管,把昨天就能完成的工作拖延到明天。而如果你已完成,就不要愚蠢地等到老板开口,说那句“你什么时候才做完那件事”时,才把成绩呈上,这样必会在印象上大打折扣。

  当你的老板向你提出了苛刻的工作期限时,不要反驳,不要抱怨。将心比心,如果你是老板,一定会希望员工能像自己一样,将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更加积极主动,以期让工作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完成。因此,假如你渴望成功,那么,就以老板苛刻的工作期限为基础,主动给自己再定一个新的工作期限吧,而且新的工作期限一定要比老板提出的还要苛刻。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当莱特兄弟在经营自行车行的同时,动手研制能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时,人们都说“不可能”。但经过他们不懈地努力,飞机终于上天了,并且很快成了时速最快的运输工具。莱特兄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当全世界都认定中国是贫油国,地下找不到石油时,李四光却带领他的地质勘探队,找到了一个又一个蕴藏丰富的油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事实上,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只要你努力去做,并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很多“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

  1921年6月2日,《纽约时报》为纪念电报诞生25周年,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中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现在人们每年接收的信息是25年前的25倍。

  在大多数读者眼里,这是一句普通的话,普通得甚至很多人读后就忘记了。但是,在一些喜欢思考而且眼光独特的人眼里,这却是一条极具商业价值的信息。美国至少有20位人士立即对这一信息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即准备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他们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都到银行存了1000美元,作为资本金,并办好了营业执照。

  然而,当他们到邮政部门办理有关发行手续时,邮政部门告诉他们,由于很快就要进行中期选举,此类刊物的征订和发行暂时不能办理,开禁时间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办这样的一份刊物是不可能的,因为大环境不理想。听到这个消息后,有19个人认为局势对创业不利,于是他们很快就递交了暂缓执行的申请。但是,一个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却没有理会这一套,也没有把别人那句“不可能”的话放在心上。他认为,“不利因素”也可能转化为商机。这不,邮政人员一句话,就为他“消灭”了19个竞争者。

  华莱士回到他租住的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储藏室,在未婚妻的帮助下,糊了2000个信封,并装上征订单寄了出去。就这样,《读者文摘》诞生了,而且很快创造了奇迹。到了20世纪末,《读者文摘》已拥有19种文字和48个版本,畅销127个国家和地区,用户1.1亿,年收入5亿美元。几十年以来,在美国期刊排行榜中,《读者文摘》一直牢牢坐在第一把交椅上。

  《读者文摘》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华莱士已把人们认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工作中,假如我们也能像华莱士那样,遇到困难时就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能发现事物有利的一面。如果华莱士也像其他人一样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现在美国期刊排行榜上,就不一定有《读者文摘》的名字,而华莱士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华莱士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者绝不会等到时机成熟、万无一失时再开始工作,只有那些在既定的环境中能从“不可能”中看到希望,并自动自发去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现代公司里,一些员工之所以总是遭遇失败,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做事时要等到万无一失再动手,或是一遇到障碍就退缩。因此,在接受上级的工作指令时,他们总是抓住那些消极的因素不放;而不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消极的一面变为有利的一面。

  在工作中,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什么事情都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行,然后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做任何事。

  这样,在任何领域你都能获得成功。

  遗憾的是,在很多大公司里,抱着“不可能”心态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不敢冒险,在遇到严峻形势时,习惯的做法是小心谨慎,保全自己,其结果是一辈子平平庸庸,没有任何大的成绩。

  其实,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要知道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要想有好的结果就要敢于冒险,要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魄力。许多成功人士不一定比你“会”做,重要的是他们比你敢做、敢想。

  培养永不放弃的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功成身退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应邀在剑桥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当时,他刚刚带领英国人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可以说他是在英国人最绝望的时期上任的,因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所以,在当时他的声誉可谓如日中天。

  新闻媒体早在3个月前就开始炒作,大家也都对他翘首以盼。这天终于到来了,会场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准备洗耳恭听伟人的成功秘诀。

  不料,丘吉尔的演讲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我成功的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讲演结束了。”说完就走下了讲台。顿时会场上鸦雀无声。一分钟后,会场上却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一个何等震撼人心的总结啊!这场演讲成为了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丘吉尔一生中最脍炙人口的一次演讲。

  丘吉尔用他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成功根本没有秘诀,如果有的话,就只是两个:第一个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回过头来照着第一个秘诀去做。

  当年,当哥伦布的船在波涛汹涌、漫无边际的大西洋航行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将到何处。他曾经绝望地想,他将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了,他可能要永无止境地在怒涛中挣扎,也可能将永远地消失于这个世界。然而这仅仅只是一瞬间的想法,哥伦布仍然没有放弃……

  情况危急的时刻,船破了,水手们威胁着要叛变。所有这一切,都没有阻碍哥伦布对航向正确性的怀疑。他在私人航海日记上这样写着:“今天我们继续往西航行。”正是他的坚持不懈、积极行动,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发现了“新大陆”。

  的确如此,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不轻易放弃,一定会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爱迪生说得好:“失败者往往是那些不晓得自己已接触到成功而放弃尝试的人。”

  人生总会遇到关口,这时候,会感觉到加倍的软弱和无力,认为自己不行了,便放弃了,由此功亏一篑。

  其实不管干任何事情,最关键的是不要轻易放弃——越想放弃的时候越不能够放弃。当你觉得再也无法突破时,你一定要逼迫自己更向前走一步,因为成功就在下一次!

  苏秦,东周洛阳轩里人。他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洛阳的家人见他穷困潦倒,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但是,苏秦进取之心并没有磨灭,而是坚持不懈地苦心攻读,甚至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以确保自己能够全神贯注地学习。著名的“头悬梁,锥刺骨”就是由此而来的。

  事实上,每遇到一次挫败,就会动摇一次信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伟人与凡人的不同,就在于其动摇信心的同时,总会说服自己再次树立信心。

  可以说许多历经挫败而最终成功的人,他们感觉“熬不下去”的时候,比任何人都要多。但是,他们却在即使感到“已经熬不下去”时,也“咬咬牙再熬一次”,虽然是屡战屡败,但却愈败愈战,终于在最后一刻,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人和竹子一样,也是“一节一节地成长”,每过一道“坎”时,都会有战栗和紧张感。闯得过去就意味着你上了一个台阶,闯不过去,就意味着成长的失败。

  因此,人生的“关键”时刻,往往是生命的紧张和痛苦汇集到一起来的时候,在此时,你必然会比平时感到加倍的难受。但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如果缺少战栗和挣扎感,那就意味着你还没有触及成长的关键点,最终难以有所成就。所以,你要勇于承担那种“建设性的痛苦”。

  不要抱怨播下去的种子不发芽,只要我们精心呵护,积极行动,总会有收获的一天。也许在我们最想放弃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最不能放弃的时候,因为成功就在下一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杨海作品集
责任胜于能力工作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