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8章 “忍”经——百忍成钢,以忍为智(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文柯

第38章 “忍”经——百忍成钢,以忍为智(4)

  此时一片喊杀声,但曹操却很冷静,他容忍了祢衡,他不能因杀一个手无寸铁的祢衡背上忌才害贤的罪名,使天下人才对他望而却步。如果说这时曹操明智,倒不如说他度量大得恰当。他给祢衡派了一个差,去劝说荆州刘表前来投降,并派他手下重要谋士荀攸给祢衡送行。这一系列的事情曹操都做得很好。

  智者要做到忍得下,看得透,就要宰相肚里能撑船。事实上,无论何种人物,为人做事胸襟宽阔都是必要的,所谓容人无量。而对于智者尤其如此。由此,也可以得出一种结论:成大事者尤其要忍。

  “忍”是一种智能,而且是种更高的智能。“忍自为安,忍字成金”,“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代圣贤对“忍”字的精辟见解说得是何等透彻。“忍”并不是输,并不是没有本事,而是你能站在比别人更高的境界去看待对方,审视自己。你已经比别人棋高一招,技胜一筹了。“忍”是用心去取胜。

  控制自己,绝不随意发怒

  人与人之间交往,如果太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感则容易受到伤害,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同的人有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普通人过于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则显得为人肤浅,也容易开罪于人。所以要忍耐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暴露出来。动辄发怒的人多为莽汉

  做人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动辄发怒,缺乏忍耐,非智者所为。为什么呢?智者皆以“忍”字为要,在任何时候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事有所成。就是忍耐之性!

  曾国藩认为,身居高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那么就会遗过于下位的人;如果在下位的人,不顾礼义,却逞强发怒,那么就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只要有一方不知制怒,而轻易发作的话,后果只能是贻害更多的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河南一个叫李好德的人有精神病,常乱讲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寺丞张蕴古去察访此事。张蕴古察访后上奏折说李好德确实有病,而且有检验结果,不应当抓起来。治书权万纪上书弹劾张蕴古,因为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说是张蕴古讨好顺从他,考察之情也不会是实事求是。皇帝很生气,下令把张蕴古杀了。后来皇帝暗地里很后悔。

  由于自己一时的怒气,不详细核实,不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就草菅人命,唐太宗也过于轻率了。这是不忍怒气的后果,人一发怒,出于一时的激愤,做事就有可能过火,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

  就在同一年里,又有一次,唐太宗又因为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廉直公正,征召他进朝廷,告诉他:“交趾久久没有得到适当的人去管理,现在需你去镇抚。”卢祖尚行礼感谢后出来,不久就感到后悔,他托病推辞。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读诏书,卢祖尚坚决推辞,皇上非常生气,说:“我派人都派不出去,还怎么处理政务?”下令在朝廷上把他杀了,但很快又感到后悔。为了弥补过错,唐太宗又马上命令追复卢祖尚荫庇子孙任官的权利。

  唐太宗认识到自己做事因怒不忍、过于急躁,以致于连杀了两位臣子,悔恨之意溢于言表。尽管他知错能改,但毕竟有些事情已无法补救。

  正是由于怒能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下功夫去研究制怒的办法。很多人发现制怒的唯一良方是忍。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抑制愤怒情绪的发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团结他人,以利相安和谐,以利国家社会安定,以利事业发展。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以怒为计,震慑对手,激怒对手,以便战胜对手。忌轻易被人激怒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况,即你不去理别人,可他非要理你不可,你不去激怒别人,别人却有可能因为种种目的来激怒于你!你若不察、不慎,便会掉入别人为你设计的情绪圈套当中。

  事实上,总有人在挖空心思地想要激怒我们,以达到他阴险的目的。

  无论他人是使用了哪种方式激怒了你,你一大怒,大家都会看着你而不去看着他,大家只看你丧失理性的怒火,而没看到他的伎俩。于是,本来你是无辜的,怒火一烧,你也变成理亏了!

  如果你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怒火可能让你说很多不该说的话,做很多不该做的事,也给别人很多把柄,对方分毫未损,而你已遍体鳞伤,众人也觉得你确实不对!

  凡此种种,要冷静地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人来激怒你,以后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果对方存心激怒你,有时对方表现出来的态度都会不愠不火,甚至姿态摆得很低,你明知他是故意的,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唯一的办法只有忍下来,不动声色。

  如果他是通过言语来激怒你,不要去理会,若要反驳,也要笑着反驳,轻言细语,切不可一听就勃然大怒;如果他在工作上为难你,只好平心静气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或请求其他同事朋友帮忙,他姿态低,你的姿态要更低!这样就不能令其达到目的。

  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千万别轻易被人激怒,只要心静如水,那些激怒你的动作自然会消退。这样,你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战争中就会大获全胜,对方将因失算而灰溜溜的。有了这一次的胜利,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敢轻易来激怒你了。

  能屈能伸大丈夫

  能屈能伸大丈夫,屈就是忍、退让、等待,但忍也须勇气。勇,可以伸张志气,伸张正气,伸当然不完全只有勇,但一个能屈能伸的人物,一定不会缺少勇气与勇敢。因而,勇成了一个人敢作敢为最要紧最突出的素质。做人要能屈能伸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以忍求成的智者。

  忍让求成有一种表现形式,即吃亏,也是一种成功的磨炼过程。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是指聪明人能见机行事,避开暂时的不利势头,以免吃亏受辱。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好汉不要吃眼前亏”的最佳典型。乡里恶少要他爬过他的胯下,不爬就要揍他,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顿拳脚,韩信不死也只剩半条命,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并非他是懦夫,而是因为他有远大的抱负,没有必要为了和那几个无赖斗气,而毁了自己的前程。后来韩信率领千军万马,逐鹿中原,所向披靡,战功赫赫,成为一代名将。

  所以,当你在人性的丛林中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宁可吃些眼前亏。

  斗勇不斗智是匹夫,斗智不斗勇是懦夫。能静能动,能文能武,能屈能伸,乃大丈夫也。

  战国时的范雎也是一个深谙“屈伸”之道的人物。

  战国时期,出生于魏国的范雎,因家境贫穷,开始时只在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前往。到了齐国,齐襄王迟迟不接见须贾,却因仰慕范雎的辩才,叫人赏给范雎十斤黄金和酒,但范雎辞谢了。须贾由此产生了疑心,认为是范雎把秘密情报告诉了齐国,才得了赠送的礼物。回国后,须贾将自己的疑心告诉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下令把范雎传来,用竹板责打他,打折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雎假装死了,被人用箔卷起来,丢在厕所里。接着魏齐设宴喝酒,喝醉了,轮流朝范雎身上小便。后来,范雎设法逃出魏国,改换姓名,辗转到了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

  忍,实在是医治磨难的良方。忍人一时之疑,一定之辱,一方面可脱离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对意志、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正常情况下所不能获得的基础。

  “忍”是心术的至高境界,也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使越国日益强盛,最终灭掉吴国,称霸诸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并不是仅凭自己过人的才貌所能做到的,而关键是她有一颗超出常人的坚韧之心。

  如果心志不坚、筋骨不壮、体肤不强、身无千锤、心无百炼,何能接掌大任,如果没有做出大的贡献,何来大的报偿?

  当然,忍耐不是消极等待。在忍耐中做准备,才是积极的、能成大事立大业的忍耐。像韩信受辱不忘读谋略之书;勾践受辱不忘东山再起;武则天受辱不忘谋取帝位,这才是大忍。

  容忍力是指个人遭遇挫折时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是指个人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能忍受挫折的打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以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智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面对不利的环境,“忍”和“吃亏”都是必须的,是一种战斗策略,也是一种蓄势。“大丈夫能屈能伸”,唯有保存实力,才能在有利的时机,因时而动,成就人生。所以人们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和勾践的“卧薪尝胆”,讲究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委曲求全。

  忍,是一种韧性的永不败北的战斗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利武器。胸有大志者能屈能伸,他们刻苦自励,发奋图强,面对逆境从容不迫,隐忍待变、百忍成钢。可见,无论何时做人处世都要有“屈伸”的意识。忍让有度方为智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是很多的,当我们遇到不顺心、不合意的事,首先要忍。但是事有可忍与不可忍之分。我们提倡忍耐精神,但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也不是惧怕邪恶势力。如果什么事不问缘由全都一忍了之,有时候会害人,也更可能害已。

  但是,忍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忍的。有的时候忍是不能被接受的,欺人太甚,也就势必忍无可忍。什么事都是有一定节制的,不可能无止境地发展下去,忍也有个度的问题。一味地毫无界限地忍,只能是一种懦弱的表现,甚而是愚蠢的。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当你的生命遭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应该是你奋起反抗的时候了,这时候忍耐只能让你的敌人更加嚣张。当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受到侵害时,对于这个民族的成员,这个国家的公民来说,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忍”的。

  可见,适度的忍让是强有力的,也是必须具有的。超过界限和适当的度,忍只能是软弱、无能、懦弱、胆怯的表现。

  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在忍耐之中得进退之法,因为,进退之法是许多智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动要略。李鸿章在权力的争斗中,能做到该让就让,绝不冒险,所以他才有步步高升的机会。

  清朝时太监李莲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权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此人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李鸿章以军功而升高官,最初看不起这些奴才,有时对太监李莲英有点不敬,有意无意间得罪了李莲英。

  慈禧太后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番,以便颐养天年。苦的是筹款无术,时常焦躁。李莲英借此向西太后推荐李鸿章。李鸿章听到有这样贴近慈禧太后的好机会,岂肯轻易放过?当即满口应承,并马上献计献策,同李莲英商量,巧立名目,责成各疆吏岁拔定款,就中提取六七成作为造园经费。

  李莲英听了大喜,拍手称善,笑容可掬地着实奉承了李鸿章一番。看到李鸿章意得志满的样子,李莲英表面声色不动,心中却有了主意。他谦恭有礼地希望李鸿章入园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建,做到心中有数。

  李鸿章看他想得周到,说得在理,当然点头赞成,哪能想到这不男不女的家伙在巧施计谋呢!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个伶俐的太监领着李鸿章,园前园后,园左园右,着着实实转悠了一整天。

  事后不久,李莲英故意拣了个光绪皇帝肝火最旺的时候,诬陷李鸿章在清漪园里游山玩水。

  光绪帝凡事都在看慈禧太后的脸色,自然有一肚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委屈,他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不尊重他的皇权帝位。听说权倾当朝的李鸿章竟敢大摇大摆地在他的御苑禁地游逛,顿时大怒,认为这是“大不敬”,是对皇权皇位的公然藐视和冒犯!光绪帝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申饬”,将李鸿章“交部议处”。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他自然懂得其中奥妙,立即送了银子,没有当众受辱。李莲英并非要整倒李鸿章,只是想教训他一下,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李莲英看到李鸿章使钱告饶,也出了心中那口恶气,乐得“和气生财”。

  李鸿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亏的原委,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敬礼如仪。真可谓吃一堑,长一智。这就是李鸿章的退让之法——不去冒险与人争斗,而以守住自己为重。

  这样看来:冒进是成功的前提,但不是所有的冒进都能成功,这就要求避免盲目性;相反,善于忍让,也能赢得成功,因为这样做一则保住了自己,二则保留了机会。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文柯作品集
不生气的活法做人要方处事要圆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人生要留一份淡定和从容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