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6章 不同各国的社交礼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 作者:赵浩

第46章 不同各国的社交礼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2)

  四:日本人在喝酒的时候,很注重礼节,认为让客人自己斟酒是失礼的。在主人或侍者斟酒时,还要右手执壶,左手托壶底,壶嘴不能碰杯口;客人则右手拿酒杯左手托杯底,接受对方斟酒为礼。

  五:在日本餐桌上进餐时,男士一般盘腿而坐着,而对于女士,要把腿盘在身后坐着。

  六:日本人有很多禁忌,一般都不喜欢紫色,忌讳绿色;忌荷花图案和9、4等数字。所以,日本人住饭店或进餐厅,不能安排住在4号楼、第4层或4号餐桌。每年的2月和8月,是是营销淡季。这时,日本人一般还忌讳三人合影。他们还忌金眼睛的猫,因为看这样的猫要倒霉。

  七:日本人也使用筷子。为了讲究卫生,用餐前,都将筷子放在专用的筷托里;同时还忌八种用筷的方法,即“忌八筷”:舔筷、迷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

  八:要想送礼给日本的友人,一般来说,书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是很受欢迎的。在我国,常喜欢把印章的边缘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苍劲。但日本人确认为,这是不完整是不吉利的。所以,应该注意区别对待。

  丹麦社的交礼仪--追求自由的丹麦人

  丹麦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自由,他们大多性格豪爽,在行为上的约束一般较少。当然,约束少不等于没有规矩,尤其是他们的有些举止包含着依稀特殊的含义,所以在与丹麦人交往的时候,也不可太过放纵,以免失礼于人。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丹麦人由于性格的特点,在一块交谈时,一般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不是有意疏远对方,他们其实是很善于结交异国朋友的。丹麦人与南欧人不同,他们约束较少,行为较自由,但也有不少的规矩;譬如,你到当地人家中拜访,进门后如果主人请你脱大衣,则表明主人愿意久留你,否则就是主人不想久留你。

  二: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有的丹麦姑娘还保留一种古老的习俗,她们在高雅的场合与有身份的男子见面时,常施屈膝礼,有的还将手伸出,手掌自然下垂,这是让对方施吻手礼的表示;丹麦人不喜欢甚至忌讳四人交叉握手,他们在招待朋友时还认为用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打一次火给三个以上的人点烟是不吉利的。

  三:丹麦人在正式社交场合很注意着装整齐,通常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举行盛大晚宴时,人们还习惯穿夜礼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衣着较随便,穿各式流行服装的都有,不少人喜爱着运动服,在夏季,丹麦的一些海滨胜地,到处可见穿著游泳衣裤的游客。

  四:丹麦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尤爱吃面包,副食爱吃牛肉,羊肉,蔬菜则常吃西红柿,洋白菜等;丹麦人喜欢喝酒,所以每次宴请客人时,总要指定一人为司机,他滴酒不沾,否则不论喝多少,都不准开车,他们平时常饮咖啡,酸牛奶和花茶。

  五:丹麦实行五天工作制,办公时期一般是从上午8点或9点到下午4点;同丹麦商人谈判前,最好能制定一个完备的建议再提交给他们,他们不喜欢无休止地讨价还价。另外,丹麦人善于推销,在与丹麦商人打交道时应当注意计划性,只有靠优质商品总能顺利打开市场。

  韩国的社交礼仪--刚强自尊的韩国人

  韩国人的性格特点是刚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与韩国友人打交道的时候,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常识。

  一:韩国人由于长期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所以在见面的时候,一般都养成互相通报姓氏的习惯,往往还和“先生“等敬称并用。

  二:韩国人对晚辈见长辈、下级对上级规矩很严格。在彼此握手的时候,晚辈要用以左手轻置于右手腕处,躬身相握,以示恭敬。在与长辈同坐时,要挺胸端坐,才显得端庄稳重。

  三:韩国人在进行业务洽谈时,一般不选在办公室,而习惯在饭店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韩国人非常注重礼仪,所以在你们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之前,最好最好遵从这套洽谈方式,否则,成功合作的可能性也会随之降低。

  四:韩国人都的饮食方式,和西方国家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喝汤。对他们来说,汤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时汤中要放猪肉、牛肉、狗肉、鸡肉烧煮,有时也简单地倒些酱油、加点豆芽即成。他们最爱吃的是炳汤,由辣椒酱配以豆腐、鱼片、泡菜或其他肉类和蔬菜加水煮制的。

  五:韩国人不但注重礼节,而且也非常的热情。所以,一般在见面的时侯,常会以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作为客人,理应不该拒绝。

  六:如果你要是和韩国共进早餐,那么千万不要以稀饭来招待。因为在他们的习惯中,米饭为主食。所以,早餐也习惯吃米饭。

  七:在韩国,妇女对男子十分尊重,双方见面时,女子先向男子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坐时,男子位于上座,女子则下座。多人相聚时,往往根据身份高低和年龄大小依次排定座位。

  八:如应邀去韩国人家里做客,不可空 手前往。按习惯要带一束鲜花或一份小礼物,并用双手奉上。进入室内时,要将鞋子脱下留在门口,这是不可疏忽的礼仪。

  九:韩国人一般在公共场所不大声说话,在与之交谈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个细节。否则将会被视为有失稳重的行为。对于女性的要求则更为严格,通常妇女在发出笑声时要用手帕捂住嘴,不然也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泰国的习俗礼仪--新封神佛的泰国人

  泰国人是个信奉神佛的国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所如果和泰国的友人打交道,理应遵守这些礼俗,否则不会有长远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一:在泰国人的礼俗中所有佛像都是神圣的,在未经允许时,严禁任何人对佛像拍照。在进寺庙烧香拜佛或参观时,必须衣冠整洁;进入寺庙时要摘帽脱鞋,以表示对神的尊重、穿背心、短裤或赤胸露背者进入,被视为玷污圣堂、亵渎神灵,是严格禁止的。此外,他们还认为门槛下住着善神,因此绝不可以踩踏门槛。夜间也不能开窗户,否则恶神会阁入屋内。

  二:泰国人十分敬重长辈。如有长辈在座,晚辈只能坐在地上,或者蹲跪,以免高于长辈的头部,否则被视为对长辈极大不尊。别人坐着时,也不可把物品越过其头顶。给长者递东西时必须用双手,一般人递东西用右手,表示尊敬,如不得已需用左手时,要说一声“请原谅用左手”。也不能把东西扔给别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从坐着的人们面前走过时,要略微躬身,表示礼貌。

  三:泰国人在相见的时候,常行双手合十来互致问候。晚辈向长辈合十行礼,双手要举到前额,长辈也要合十回礼,以表示接受对方的行礼,年纪大或地位高的人还礼时,手部不必高过前胸。行合十礼时双掌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深。在特定场合下,平民、贵官直至总理拜见国王及其近亲时行跪拜礼。国王拜见高僧时也须下跪。儿子出家为僧, 父母亦跪拜于地。

  四:泰国人忌讳褐色,而喜欢红色、黄色。他们习惯用颜色来表示不同的曰期。如,星期曰为红色,星期一为黄色, 星期二为粉红色,星期三为绿色,星期四为橙色,星期五为淡蓝色,星期六为紫红色。在泰国,人们还忌讳狗的图案。

  五:泰国人特别崇敬佛和国王。因此,切忌在他们面前议论佛和国王。

  六:泰国人忌用红笔签名,因人死后用红笔将其姓氏写在棺木上。

  七:在泰国人的礼俗中,男女授受不亲仍然是泰国人的戒律。所以不可在泰国人面前表现出男女过于亲近。

  八:泰国人非常重视头部,认为头颅是智慧所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触摸泰国人的头部,则被认为是极大的侮辱。如果用手打了小孩的头,则认为小孩子一定会生病。睡觉忌头向西方,因曰落西方象征死亡。

  九:泰国人认为脚是低下的。所以在打交道的时候,忌把脚伸到别人跟前,也不能把东西踢给别人;忌用脚踢门;泰国人就座时最忌跷腿,把鞋底对着别人,在他们看来,这和被别人踩在脚下没什么区别。

  印度的社交礼仪--重教礼佛的印度人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在礼仪方面讲究颇多,一般在和印度人见面的时候,常以合十礼进行相互致意。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下下方面的礼俗:

  一:如果被邀请到印度友人家里做客,在饭前和饭后,要到盥洗室漱口和洗手。

  二:印度人交谈中,如同意对方意见 并非点头称是,而是将头向左摆动,不同意时则点头。

  三:印度人用右手拿食物、礼品或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

  四:印度人奉牛为神圣,一般人忌穿牛皮鞋和使用牛皮箱。还崇拜蛇,认为杀蛇是触犯神明的行为。

  五:如果你的印度朋友是印度教徒,那么你们在进餐的时候,最好不要在同一食盘取食,因为这是印度教徒的禁忌。

  六:进入印度人友人住宅或庙宇时,要脱鞋进门,向主人合十行礼。晚辈为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常在行礼时弯腰摸长者的脚。迎接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大小视客人的身份而异。献给贵宾的花环很粗大,其长度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

  七:对印度妇女不可主动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见陌生男子,不能在大庭广众前露面,不轻易与外人接触。

  八: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会殷勤地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同时,客人不能拒绝给你的食物和饮料。餐后要向主人表示敬意,但应当赞扬食品很好吃,表示很喜欢。一般不要说“谢谢”等致谢的话,以免被认为是见外。

  新加坡的社交礼仪--勤俭节约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人是个华人众多的国家,其礼仪很多和我国相似,但由于文化多元化原因,新加坡的礼仪与习俗也呈现多样化,比如华人习惯于拱手作揖或鞠躬,而马来人采用 “摸手礼”。所以,对新加坡民俗礼仪进行适当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一:在社交场合,新加坡人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施握手礼。男女之间可以握手,但对男子来说,比较恰当的方式是等妇女先伸出手来,再行握手。马来人则是先用双手互相接触,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二:新加坡人视紫色、黑色为不利。黑白黄为禁忌色。与新加坡人交往,忌谈宗教与政治方面的问题,不能向他们讲“恭喜发财”之类的话。因为“发财”两字被认为含有不义之财的意思。

  三:新加坡人不喜欢挥霍浪费,宴请对方不要过于讲排场,尤其是在商务活动中,答谢宴会不宜超过主人宴请的水平,以免对方产生其它想法。

  四:新加坡人的主食以米饭、包子为主,不吃馒头;副食为鱼虾,如,炒鱼片、油炸鱼、炒虾仁等。不信佛教的人爱吃咖喱牛肉。吃水果爱吃桃子、荔枝、梨。下午爱吃点心,早点喜用西餐。偏爱中国广东菜。

  五:到新加坡从事商务活动的最佳月份是3月到10月,以避开圣诞节及华人的新年。当地工商界人士多讲英语,见面时要交换名片,名片可以用英文印刷。在会谈中尽可能不要吸烟。

  六:新加坡人讲究举止文明。他们坐着时,端正规矩,不将双脚分开,如果交叉双脚,只是把一只腿的膝盖直接叠在另一只腿的膝盖上。他们站立时,体态端正,而不把双手放在臀部,因为那是发怒的表现。

  俄罗斯社交礼仪--性情耿直的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的特点是热情耿直,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俄罗斯人一般都和对方行握手礼。但是他们却很忌讳许多人同时互相握手,要是交叉成十字交形,则更被认为是失礼的的表象。如果要是见了熟悉,他们热情的特表马上就表露出来,因为他们大多会与对方热情拥抱。当然,除了这些,俄罗斯人也很注意其他方面的一些社交礼节。

  一:俄罗斯人非常重视个人的言行举止。在社交场合中,俄罗斯人总是站有站相、坐有坐姿。站立时保持身体正直。等候人不论时间长短,都不蹲在地上。对于一些不雅的动作,如:挖鼻孔、剔牙等,更是忌讳莫深。

  二:俄罗斯有很都忌讳,如:“13”这个数,认为它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俄罗斯人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盘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

  三:俄罗斯人多用刀叉进食,忌讳用餐发出声响,并且不能用匙直接饮茶,或让其直立于杯中。通常,他们吃饭时只用盘子,而不用碗。

  四:在进行商业谈判时,许多俄罗斯商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古板,固执而不易变通,所以,在谈判时要保持平和宁静,不要轻易下最后通牒,不要就想着速战速决。

  五: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

  六:在称呼方面,在正式场合,俄罗斯人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但对有职务和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和军衔相称。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起称呼。

  七:俄罗斯人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因此,他们也不允许以左手接触别人,或以之递送物品。

  八:俄罗斯人忌讳的话题有政治矛盾、经济难题、宗教矛盾、民族纠纷、前苏联解体、阿富汗战争,以及大国地位问题。

  加拿大社交礼仪--多名族组成的加拿大人

  加拿大是个由多族组成的国家,一般的习俗基本上都相同,但仍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在我们于加拿大人交往的时候,要注意一些普遍的习俗。

  一:在社交场合,加拿大人一般姿态比较庄重,举止优雅,在交谈时,常和颜悦色。

  二:加拿大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惯行握手礼。亲吻和拥抱礼虽然也是加拿大人的礼节方式,但它仅适合于熟人、亲友和情人之间。

  三:加拿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种的构成因素,生活习俗及饮食习惯与英、法、美相仿。其独特之处是他们养成了特别爱吃烤制食品的习惯,这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天寒地冻的影响。

  四:加拿大人常用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桌上等姿态来缓和紧张气氛或掩饰窘态。有人遇到不幸或心情不好的时候, 他们一般会采用这种姿势,这说明他们对这人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

  五:如果你受到私人款待,礼貌的做法是给女主人带去鲜花,不要送白色的百合花,它们是与葬礼联系在一起的。

  六:他们极喜欢吃家乡风味烤牛排,尤以半生不熟的嫩牛排为佳,并习惯饭后喝咖啡和吃水果。他们在饮食上,忌吃虾酱、鱼露、腐乳和臭豆腐等有怪味、腥味的食物,忌食动物内脏和脚爪,也不爱吃辣味菜肴。

  七:他们不喜欢外来人把他们的国家和美国进行比较,尤其是拿美国的优越方面与他们相比,更是令人不能接受。

  八:要记住加拿大是由许多不同族群组成的;尽管其习俗在全国大致相同,但仍有某些差别。按照常情,最好的办法是客随主便。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赵浩作品集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