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每周两个好习惯 成功拥有自控力》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我可不要“随大流”(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周两个好习惯 成功拥有自控力》 作者:于雷

第13章 我可不要“随大流”(1)

  曾经在一部动画片里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人群熙攘的公园里,一位游客看见一个小男孩抬着头,举着一副望远镜望着天空,不知道在观察什么。他带着好奇心,也仰着头顺着男孩的目光望向天空。另一个游客看见他们两个人抬头望着天空,也忍不住朝天望去……就这样,公园里的游客们一个接一个的聚拢起来望向天空,甚至有游客买来了望远镜。公园外的人看见里面这么多人拿着望远镜看着天上,以为有什么稀奇好玩的东西,于是大家开始争先恐后地跑到摊位上买望远镜,生怕自己错过什么精彩画面。过了一会儿,小男孩周围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可能是周围窸窸窣窣的声音影响了他的兴致,男孩站起来,拿起身边的手杖,摸索着穿过人群,离开了。这时人们才发现他原来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

  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会和这些游客一样吗?是什么在引导着这些游客的行为呢?答案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我们在受到外界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认知、判断等方面都会与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第一节)盲目导致跟从

  人在周围压力的影响下,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分析,就会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做出一些荒谬的事情。

  赶集的日子,一个老爷子带着孙子去集市卖驴。老爷子怕孙子太累,于是由他牵着驴,让孙子坐在驴上。走了一会儿,一些路人就开始议论,说孙子不知道尊老,让爷爷这么辛苦地牵着驴走。孙子觉得惭愧,马上下来,把老爷子扶上驴背。两人接着赶路,不一会,又有人说,怎么能让小孩儿牵着驴,大人却悠闲地坐在驴上呢!于是老爷子把孙子也拉上来,两人一起骑驴向前走。两人以为这回没事了,没想到走了不一会,又一个人跑到跟前说,你们这不是虐待驴吗,一头驴怎么能禁得住两个人同时骑呢?于是,两人只好都下来徒步往市集赶去。不久,就有人讥笑他们:“你看看那两个傻瓜,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居然走路。”老爷子和孙子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最后,老爷子叹了一口气,说:“要不咱俩抬着驴走?”

  生活中的“随大流”

  在我们的身边,类似的从众现象数不胜数。例如在2003年,SARS(非典)席卷全国,也不知道从哪传来的,板蓝根和食醋可以预防SARS,于是各地惶恐的群众不管这其中有没有科学依据,不分青红皂白开始抢购药店、医院和各药材公司的板蓝根及超市的食醋;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且引发了海啸,直接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身为邻居的中国人又开始不安了,先是担心我们吃的盐会不会遭到污染啊?后来谣言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爬出来:想要防止核辐射,碘盐可以帮你忙!一传十,十传百,“抢盐党”几包几十包的购买碘盐。一夜之间,几乎家家开始囤积碘盐,各大超市纷纷断货,更有甚者一下子买了几吨。致使碘盐一时供不应求,身价大涨。

  即使不是在这种“大事件”之中,我们的“从众”行为也随处可见。例如:我们中国人喜欢“看热闹”,两个人在街上吵架,或者发生了轻微的交通事故,本来事情不大,但周围路过的无关群众都会一个个地聚集过来,进行围观,经常因此导致严重的交通堵塞;刚从考场出来的学生,本来对自己的答案信心满满,但是和同学对完答案之后,发现自己和许多同学的答案不太一样,于是心脏直接从暖房跑到冰窟了。待卷子发下来之后,却发现自己的答案才是正确的;电影结束后和朋友们讨论剧情,本来认为这个电影是自己有史以来看过最垃圾的电影,但是听到多数人的赞扬之后,自己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没有看懂。

  中国人一直信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句话,当有灾难来临时,人们靠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渡过难关。抢盐事件中,一个人看见另一个人抢盐,就也跟着去排队抢盐,从来不管、也不去了解抢盐能不能解决问题,有什么科学依据。大家只顾跟着购买,甚至最后一抢而空。还有一些人以为奇货可居,于是就有了“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的笑话,最终成了“杯具”。其实在类似的抢盐事件中,暴露的都是心态问题。

  在40多年前,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首先招募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并和这些志愿者解释说这是一个研究人视觉情况的实验。然后他把这些人分为几组,一组七人,但是一组里面只有一个大学生是真被试者,其他6个则都是阿希请来的“托儿”。真被试者走进实验室,其他的六个“托儿”已经各就各位,他也就只好坐上第7个位置上。实验开始之后,阿希拿出两张纸,一张纸上画有一条竖线x,另一张纸上则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竖线A、B、C,他让在座的人依次说出x和A、B、C三条竖线中的哪条的长度相同。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但是六个“托儿”统一口径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给被试者压力和影响。就这样,阿希问了很多类似的问题来观察被试者在受到多数人干扰的情况下能否保持独立性,选择正确的答案。实验结果是:所有的参试者中,只有大约25%的人自始至终相信自己的判断而没有受他人误导,其余75%的人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从众表现。

  盲目跟风,不理性的消费

  从众消费,给人的感觉就是排队花钱。当然,并不一定是有形的队伍,一个好的推销员,会给顾客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排队的感觉,也能起到应有的促销作用。

  我们可以从排队消费中看出很多事情。去年秋天,我去重庆出差,那是我第一次去重庆,在去之前,有熟悉重庆的朋友告诉我,到重庆一定要去磁器口转转,还要尝尝陈麻花。我在酒店安顿好之后,立马就去了磁器口。走了没多会,大老远就闻到了麻花的香味,循着香味,就看到有一排店面,其中有两家是卖麻花,一个店门口人数不多,偶尔有几个人过去买,而另一个店门口却排起了长龙似的队伍。我想他家的队伍这么长,应该就是正宗的陈麻花了。我顿时兴奋起来,有找到组织的感觉,于是我也排到了这长长的队伍里面,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我百无聊赖,就用手机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算作留念。

  轮到我的时候,正好熟麻花卖完了,我只能再等下一锅炸熟的麻花,不过为了能尝到特色麻花,也给亲戚朋友们带回去一些特产,我就忍了。过了好一会儿,我终于买到了传说中的麻花,不过却有了下次买麻花再也不排队的想法,因为吃起来感觉和别家的口味差不多。不过最让人伤心的还不是这个,而是我把排队照片让朋友看了之后,他却告诉我,你买的不是正宗的陈麻花,正宗的在它的隔壁,那个没有人排队的陈麻花才是正宗的,当地人都是在那家买。而这家之所以排长队,是因为这家的老板经常会找一些人专门在门前排队。

  虽然,当时肯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选择在长队中等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因为当我们走到几家店门口时,看到有人在排长队,就知道一定有事情发生。我们会认为他们排队是有原因的,这很正常,因为一般只有口味很好的麻花才值得别人排这么长的队。当别人都选择某个店买麻花时,我们最好也选择这个店,因为别人也有选择其他店的可能,但是没有选择肯定是有所考虑的。我们没有理由再为什么原因冒险了。

  换个角度说,聪明的销售促销员只要能好好抓住顾客的这种心理,就能够在推销的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大多数因从众而来消费的顾客,多数属于冲动型顾客,当他费劲买到东西,却发现不是自己需要的时,他就会产生受骗上当的感觉,如果你想要发展长线客人,那就不要这么做,会得不偿失。

  我们逛商场的时候,如果看见一群人从一个大甩卖的地方出来,便会直接判断为那里有很值得买的东西,于是也凑热闹插上一脚,但是回家再把它拿出来,才发现它并不便宜,而且自己也用不上甚至都不喜欢。一本肤浅的图书经过商人大规模炒作后,变成了一本“时尚”的书籍,似乎你不看,你就很out了,甚至在图书销售排行榜上,这类书常常独占鳌头;Prada、LV等名牌受到“标准”白领的追捧,似乎你用的不是品牌的东西,你都拿不出手,甚至于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为白领;成功人士纷纷“进军”大学,在台上激情四射地发表自己的“成功”言论,下面的学生则聚精会神地聆听他的“教诲”,似乎他的成功真的可以复制……

  其实这其中有许多都是人为的炒作和宣传,为的就是引起众人的关注,以达到自己获利的目的。我们要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相信。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石油大亨死后想进入天堂,但上帝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是现在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屋子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进去,你看怎么办?”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和屋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上帝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上帝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大声喊道:“地狱里发现石油了!”房间的大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石油大亨们全部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上帝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屋子。石油大亨很高兴,终于可以住进天堂了。过了一会儿,石油大亨迟疑起来,说:“那些石油大亨都跑过去了,到现在还不回来,难道地狱真的发现石油了!”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却让我们看到盲从是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

  每到小升初或初升高时,“名校”、“名师”就会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甚至刮来一阵攀比风,家长嘴里说的理由都差不多:“别的孩子都在请名校的名师补课,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还有一句心里话没有说出来:“如果孩子上不了名校,面子上多难看啊!”所以导致近年来就算是教育部门不断下达“减负令”,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喊了20多年,但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越来越重,反倒呈现出越演越烈之势。“补课风”不断“升级”。家长开“小灶”逼着孩子恶补,有些学校和教师强迫学生滥补。致使学生作业做到深夜、节假日仍然上课、业余时间奔忙于各种补习班等。学生不堪重负,导致厌学、心理扭曲、体质下降,甚至走上了不归路的事时有发生。

  “随大流”往往是因为我们无法抗拒“大流”带来的压力。

  有一个在学校成绩很好的女孩,回家后突然给了她妈妈一张护肤中心的购物折扣卡,说这是学校奖给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奖品。这位家长不缺护肤品,所以并不打算去。但是听她女儿说别的同学妈妈都去,她怕女儿在同学中显得另类,再说,如果不去,是不是不给学校和老师面子。她还是决定去看看,买不买到时候再说。到了护肤中心,接待她的一个女孩建议她办个免费的金卡,可以终身享受优惠。她很犹豫,接待员看出了她心里的想法,马上拿出一本登记簿,说很多人都办了。她一看上面的名字,大多数都是女儿同学妈妈的名字,心想反正不要钱,就办了吧。办完卡之后,接待员就建议她买一瓶“神仙水”:“现在限时限量特价,原本要一百多,现在才几十元,很划算的,××中学的陈××你认识吗?她就用的是这个。”陈××是她女儿的班主任,她也就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了。

  在我们做决定或选择时,群体的态度会成为我们的压力,如果意志不坚定,自己的观念会很容易随着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改变,甚至完全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去附和大家的想法和行动。

  但是过后呢?内心深处其实是不认同自己的决定的。被掩盖和压抑的意志越来越多,心理也会逐渐变得扭曲。只做表面功夫,虚荣心日益膨胀,攀比之心日益严重,这些都是扭曲的现象和结果。

  闽南人常说“输人不输阵”,但我觉得有些人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它指的是就算是知道没有别人有能力,但也要试一试搏一搏,是一种向上的意思,而不是用来鼓励做表面功夫用的。

  什么让我们盲从

  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变得盲目而从众呢?

  1人越多,我们越容易跟从。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大多数人想法一致且和我们不同时,就会对我们造成一种选择上的压力,为了免遭抛弃,我们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我们屈从压力,和他们保持一致。

  也许你会说,我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不会随便改变自己的想法。假设你在市场上买了一件很划算的衣服,觉得很有成就感,打电话和朋友炫耀,但是一个朋友和你说你买贵了,你会后悔吗?如果有三四个朋友都和你说这件衣服你买贵了,你还会认为自己捡到一个大便宜吗?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会签订一些信约,来避免发生战火,为了促使大家去遵守条约,通常国与国之间会将太子作为人质,彼此互换。《战国策》中的“魏策”就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他担心走后,朝廷中会有小人乘机造谣中伤他,所以临行前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跑来和您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和您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会有些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恭就说:“街市上是不会有老虎的。这么明显的事,经过三个人一说,却好像街市上真的有了老虎一样。现在赵国的国都邯郸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到时候议论我的人不会少于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是。”

  魏王道:“我会看着办的。”

  之后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却没有再召见他了。

  这就是三人成虎的典故,说明人越多我们就越容易跟从,一件事情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成事实。

  2群体中的意见越一致,其他人越容易从众。

  在一群人当中,大家的意见、想法一致,其他人从众的几率就最大,但要是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或犹豫不决,那么其他人从众的倾向就会降低至正常情况的1\/4。

  古代,如果老百姓不走运,生在昏君统治的年代,就只能过饥寒交迫的日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人们被逼得没有办法,这时候一个人在旁人的怂恿下,跑去抢了一袋米,其他人看到这样就能获得温饱,于是就会都跟着“起义领袖”去抢米,因为吃饱肚子是他们的共同需要。这样他们成了官兵追赶的盗贼,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有拿起菜刀、锄头,和官兵誓死一搏,遂演变成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假如当初那第一个抢米的人在要行动的时候被人阻止或者遭到反对,事情的发展就会很不一样了。

  3群体成员的权威性。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于雷作品集
每周两个好习惯 成功拥有自控力朝内81号周瞳探案系列3:烧纸人曙光周瞳探案系列4:剥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