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每周两个好习惯 成功拥有自控力》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我可不要“随大流”(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周两个好习惯 成功拥有自控力》 作者:于雷

第14章 我可不要“随大流”(2)

  如果一个群体里有一位有身份地位、经验丰富、高资历的着名教授,说了一件存有明显错误的事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认为教授错了,而是认为自己没有理解,是不是自己没有理解,或者自己的知识错误;但是如果这个人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当他说出明显是错误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立刻反驳。

  一般处于高位的人,感觉不到从众的压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群体中的影响力,不需要向地位低的人屈从,例如老师在学生面前,或者军官在士兵面前。

  如果信息存在模糊性,加上权威人士的影响,那么人们处在这两种情况下,就会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4个人意见是否公开表达,影响人的从众行为。

  如果一个人没有预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那么他从众的几率会很高;如果他事先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他从众的几率为中等;如果他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他从众的几率会很低。

  5个人因素:人格特征和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人的从众行为。

  一个人如果知识面广且思维灵活,就会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样的人在群体当中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例如,当评判一件事情的标准很模糊时,多数人都会选择与群体一致,但如果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么你就不会那么容易做出从众的判断。相反,知识面窄的人则容易从众,因为比起自己,他更愿意相信别人的判断。

  压力是一个人决定从众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一个群体里,当你的行为和其他人都不相同时,会被他们所抛弃和孤立,更甚者会遭受到惩罚,因此同一个群体里的成员往往会步调一致。一家工厂的工人们,每天对自己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没有人会去超额完成,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也就等于触犯到其他工人的利益;但干得太少的话,又会有偷懒的嫌疑。因此工人们严守一天的工作定量,不敢随便跨越界线,避免被其他人孤立。

  从众心理的出现还与当事人缺乏行为的相关信息有关,因此,别人的行为很容易成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商店里有很多人购物,于是,就将自己的购物地点也选定为该家商店,实际上我们对这家商店并不是真的了解。很多商家掌握了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便雇了很多“托儿”进行不正当促销。

  另外,一个人自信心不足或者性格较软弱的话,也比较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第二节)有脑子,自己来判断

  不要人云亦云。

  别偷懒!要自己动脑筋,思考之后作出判断。

  摘去有色眼镜再看人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主张在察人、识人时,决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众人的好坏标准不能成自己判断一个人好坏的准则,要经过独立的缜密思考后,再作结论。

  其实一个人的好与坏,都不是绝对的。有因必有果,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是在不同人的心目中,都有衡量他人品格的一把尺。在孔子看来,众恶未必是真恶,众爱也未必是真善。

  战国时期,中山国是一个嵌在燕赵之内的蛮夷小国,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

  公元前410年,中山国国君姬窟发兵犯魏,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命乐羊为帅,兵伐中山国。乐羊对中山国围而不攻,并连续三次延缓攻城日期。此时魏国一些对乐羊得宠而嫉妒的大小官员们,听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于是纷纷上书弹劾乐羊,说他不仅怀有私心,为了儿子故意贻误战机,还有与中山国合谋反叛魏国的意图。魏文侯不为所动,把这些“谏书”都锁到一个箱子里,并且不时派人带酒水美食到前线犒劳乐羊和他的部队。

  其实乐羊迟迟没有发兵进攻,一是顾及城中百姓的安危,二是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可以不动一卒一兵让中山国自动投降。

  眼看限期将到,中山国的国君不甘心就这样投降,于是命人杀死乐羊的儿子乐舒,并用他的肉煮了一锅汤,送给乐羊,企图让乐羊改变攻城的决定。没想到乐羊接过汤之后,一饮而尽,并对使者说:“谢谢你们国君送我这么美味的汤喝,等我们破城那天再当面向他道谢!”随即乐羊奋起攻击,把中山国打得溃不成军。

  乐羊得胜回朝后,魏文侯特意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功酒宴。宴毕,魏文侯赏给他一个密封的箱子,让他回家后再打开。乐羊回到家打开一看,里面不是金银绸缎,而是满满一箱弹劾他的“谏书”。乐羊大为感慨,原来是魏文侯的全力庇护,才能让他胜利归朝,自此之后,乐羊对君主更加忠心效力。

  假如魏文侯听信众大臣的谗言,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临时换帅,结果肯定会大不一样。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品行时,习惯去听取别人的一些想法,却不知,人与人之间除了观察角度有别,还有一层利害关系,所以每个人对他人的评价都是不客观的,多少会有点偏差。

  尤其是随着网络、手机等科技产品的发展,让信息无孔不入,传播起来也大为方便,但是在它们使我们生活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一种新的问题:个别人或者媒体通过手机短信、微博等手段发布谣言、恶意炒作、捕风捉影,尽管它们漏洞百出,但三人成虎,谎言说了一百次,就有很多人相信了,于是有了“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等网络造假事件。

  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要人云亦云,就像孔子所说的,要“必察之”。不要看到朋友同学升官发财,立马坐不住,恨不得自己一夜之间也像他们一样,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这条路;不要看到有人中了彩票,也奢望能买到一张特级彩票,天上掉馅饼的事可不是天天有;看到同事舍弃自尊,溜须拍马,生怕自己落后也去效仿,你要小心别拍到马蹄上去了……要有一套自有的价值体系,要不时提醒自己,不要再被他人诱导而迷失自己。

  我们是人,不是羊

  如果你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当中有一只羊先跳了过去,那么后面就会有第二只、第三只羊跟着跳过去。这时,你把那根棍子撤走,紧跟着,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跃一下,尽管此时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羊群效应”。

  人生当中有很多意外,比如你第一次去西餐厅吃饭,事先没有做足功课,对餐桌礼仪所知不多,甚至不知道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这时就会偷偷观察周围人群是怎样做的,然后效仿。在我们对一件事情没有基本认识和了解的情况下,会比较依赖提取周围人群的行为信息作为参考,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信息逐渐趋同,并且得到强化,从而产生一种从众行为。“羊群效应”就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用下面这幅图来表示这个过程:

  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如果看到别人选择了“决策A”,那么自己也会优先选择“决策A”,因为自己相信别人选择“决策A”是已经经过理性思考后的结果了,那自己没必要再去冒险选择其他不知道结果会如何的决策了。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排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地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这一爬就是七天七夜,最后这些松毛虫在饥饿劳累下尽数死去。其实,当中只要有一只松毛虫改变路线,就能吃到旁边的松叶了。

  在商场中,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兴旺”行业中这种类似的“羊群效应”时常会出现:当某个行业出现了一头黑羊,赚得盆满钵满时,其他的“羊”一看,这个可以赚钱,于是便蜂拥而至,跟随这头黑羊,直到生产过剩、需求饱和。

  在职场里,也有“羊群效应”:到外企上班,脸上有光且收入较高,于是大家都跑去学英语了;做网站赚钱,大家都去申请域名;公务员稳定,大学毕业都去考公务员了;做会计吃香,大家都转行去做会计……

  在股市中,人们害怕因为自己错误的决定而产生风险,所以很喜欢跟随“领头羊”,但很多时候“领头羊”的决定可能是错误的,又或者你无法及时地跟上他的脚步,随之快速反应或改变,导致“一赢二平七输”的结果。

  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小鱼——鲦鱼,因为本身个体弱小,所以常常群居,而且它们会选出一个强健者为首领。在实验中,霍斯特去除了鲦鱼“首领”的脑后神经,使这个“首领”失去自制力,行动发生紊乱,但是其他的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着它。这也是企业管理中经常提到的“鲦鱼效应”。

  弱小的鲦鱼害怕受到外界的威胁,也不喜欢熟悉的环境发生改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和依赖性,形成惯性思维。惯性思维就好像一块布,蒙上了鲦鱼们的眼睛,它们看不见前方的路,更看不见自己内心的想法。鱼是这样,人亦如此。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群体中存在有惯性行为特征的人,利于组织的稳定性和控制性。如果你想要创新和进步,那当然必须抛弃惯性思维;可是,如果你想要让组织内部稳定,那就应该利用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尤其容易在松懈的状态下产生。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惯性思维的作用。

  俗话说:“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反正人人都是这么做,肯定没问题,而我们又是一个推崇“法不责众”的特别顾忌人情世故的民族,于是许多不好的现象因为有众人的参与都被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就像在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行人们纷纷驻足在斑马线一头,这时其中有一个人冲出来往前走,接着就是连锁反应,第二个、第三个开始闯红灯,这些人不仅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还会讥笑那些停留在斑马线上等待红灯熄灭的人们。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不文明的行为都是从众心理导致的。若是当场被人逮到,还会愤愤不平,这么多人都这么干,为什么就盯上我了?有本事你把那些人都抓起来啊。就算是逮着罚款了,下次他还会这么做,因为方便、大家都这么干,不干白不干,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

  我看过一个中国人的真实经历,很有感触。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于雷作品集
周瞳探案系列4:剥皮者朝内81号周瞳探案系列3:烧纸人每周两个好习惯 成功拥有自控力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