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曾国藩的行事坚忍绝学(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作者:安忆

第11章 曾国藩的行事坚忍绝学(5)

  1862年5月,曾国荃率军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后,就和自己的心腹大将李臣典、萧孚泗、刘连捷、朱洪章等在太平天国叛将韦俊的带领下,察看了地形。查看的结果让他很是有点灰心丧气,他看到天京城高池深,深沟高垒,城围辽远,以他的两万人马想要攻取这座名城,真有点儿异想天开了。他虽然率军攻至城下,却不敢轻举妄动,更怕城内的太平军和外省的李秀成联合起来,对自己形成合围,将自己歼灭掉。所以,他一面督促军士在雨花台一带修筑工事,做长期战争准备;一面派人送信,催促各路人马尽快会师城下。

  然而,曾国荃等了很多天,也不见其他各路人马到来。先是李续宜的北路军由镇江刚要出师,忽然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于是急忙回家奔丧,他的部将唐训方远在皖北,闻讯南援,结果被太平军阻挡在寿州。鲍超由宁国北进,遭遇太平军的杨辅清等部,双方展开了血战,也很难到达天京。这种情况下,能够指望的援军只有多隆阿一路了。

  曾国藩接到雨花台寄来的加急求救文书后,急速命令多隆阿迅速南下。多隆阿接信后,开始做出发前的准备:攻陷庐州,准备南下,但突然按兵不动了,并且拒绝奔赴天京。曾国藩见事情紧急,就再三恳请多隆阿前去支援,但是多隆阿却丝毫不为所动。恰在这时,有一股四川农民起义军进入陕西,多隆阿的部将雷正绾已经开进陕西去阻击。多隆阿与湖广总督官文密约,上奏朝廷请令自己率军入陕,皇帝居然准奏。多隆阿正好借此机会不赴天京之去支援曾国荃,心里暗自高兴,而官文向来和曾氏兄弟不和,也乐得看湘军的笑话。

  曾国藩得到多隆阿率军西进陕西的消息后,万分惊慌,派人飞马送信给官文,他在信中说:“闻入秦之贼人数不满三千,有雷正绾一军以足敌,而江南贼数之多比秦何止百倍,仍请将去之不远的多隆阿追回。”然而官文明知天京城急需多隆阿前去援,却置曾氏兄弟的求援于不顾,使曾国荃的雨花台之师成了孤军。

  通过这件事,曾国藩深深印证了自己早就提出的危急之时不能靠别人的道理。

  他在另外一些信中还说:总之,危急之际,不要靠别人,专靠自己,才是稳着。

  咸丰五年(1855年),自从罗泽南等离开江西以后,曾国藩在江西的处境一天比一天坏。在这种危急时刻,曾国藩认为首先要“自救”,那就是加强自身建设,苦练硬功。在内湖水师缺乏得力的统领,几位营官也都是平平之才的情况下,曾国藩只好让李元度兼辖水师事。

  曾国藩不断地给李元度写信,教他如何带勇、如何列阵打仗。在1855年8月28日的信函中,曾国藩写道:

  兹特有数事叮嘱,千万不能忘记:

  第一,扎营宜深沟高垒,虽仅一宿,亦须为坚不可拔之主计,但能使我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

  第二,哨探严明,离贼既近,时时作敌来扑营之想,敌来之路、应敌之路、埋伏之路、胜仗追击之路,一一探明,切勿孟浪;

  第三,禀报翔实,不可专好吉祥话,遇有小事不如意,辄讳言之;

  第四,痛除客气,未经战阵之勇,每好言战,带兵之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了一些阅历,便自然觉得我军处处都是漏洞,无一可恃,也就不轻言战了。

  写了这些,曾国藩仍然是不放心。他想起上年写的《水师得胜歌》在军中影响很好,既通俗又实用,便再花几天的工夫,写出了一首《陆军得胜歌》。歌中讲到了湘军陆师在扎营、打仗,行军、法纪、装备和训练等,使奄奄一息的曾国藩又抓住了几根救命草。

  心力交瘁的曾国藩看见太平军从江西战场上大量撤出,一开始感到迷惑不解。但很快,他收到天京城中的密探发来了消息,将天京内讧的情况告诉了他。

  求救,自救、天机终于使曾国藩度过了灾难。

  这件事情也给了我们启示:在面临危险的关头,首先不要慌乱,不要失去信心,要冷静下来,积极寻找脱身的办法;其次,当然该求援也得求援,有人帮助更容易脱离危险。第三,吃一堑长一智,要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增强自己应对危险的能力。这样就不至于在危急时刻,去依靠别人,看别人的脸色,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人的手中。所以,一定要记住:别人往往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自己靠得住,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日一心得

  遭遇危险时冷静是很重要的,只有冷静下来才能集中精神想办法。另外,要明确哪些自救的措施是自己能做到的,哪些是自己应付不了的,在明确这个前提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千万不要逞强,否则会加深危险的程度和难度。

  没有失败,只有暂时还没成功

  曾国藩语录: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因为失败可以为下一次的成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概率。然而,很多人没有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意志力,无法在遭遇困难或者暂时失败的时候,及时调整心态,重拾信心从头再来,而是产生了畏难情绪而退缩了。

  我们今天在为曾国藩的成就感叹的时候,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有的成功都来之不易,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都需要恒心和毅力能够在遭遇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告诉自己坚持下来,也都需要一颗坚强的心来承担种种不公、失意、指责等等。

  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了进士;当官后差点被砍了脑袋;镇压太平天国每次亲自率军都打败仗,他甚至为此痛苦不已选择了投江自杀。但最后他都挺了过去。那么,是什么让曾国藩在面对如此多的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没有被打倒,反而选择了继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呢?追根溯源,曾国藩愈挫愈勇的品格是他能够勇敢顽强地面对挫折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注意到,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连续考了17次科举,才考上了秀才,这样的经历对曾国藩后来的屡败屡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湘军的起兵初期,曾国藩屡遭挫败,作战老是吃败仗。咸丰四年(1854)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人,会师湘潭;他撰檄文声讨太平天国,誓师出战,向西征的太平军进攻。四月初二凌晨,曾国藩指挥湘军水陆,沿湘江北上,浩浩荡荡向靖港进发。然而,首战即遭遇太平军的埋伏,水军险遭歼灭。

  曾国藩大败之后,再埋头募兵练兵,原来的老湘军只剩了4000人,他陆续增至水陆两师2万多人,修造舟船,配备炮械。咸丰四年6月中旬,曾国藩再次指挥水陆二师北上,发动湘军的第二次攻势。7月1日,湘军水师克复岳州的胜利让曾国藩喜不自胜。但是不久又陷入了包围之中,结果损失了上百条战船,官兵阵亡好几百人。又一次的损兵折将,失败空前惨重,曾国藩不仅使手下大将褚汝航送了命,还把他攻克岳州,三次大挫太平军的汗马功劳一笔勾销。

  其后,曾国藩率军攻打九江城,面对石达开的铜墙铁壁,曾国藩心生一计,命水师精兵2万余人,清除了鄱阳湖口障碍,冲入湖中。没想到这正是石达开的诱敌之计,他一声令下,只听一阵锣响,湖口两侧太平军工兵齐出,飞速设卡筑垒,断了大队水师的归路,使实力雄厚、所向披靡的湘军水师在湖里湖外,被斩为两段。曾国藩辛苦经营多年,视为百战百胜无上法宝的水师,被石达开略施小计,一次袭击,就损失了一半有余。

  这还不算,12月25日,石达开只用了100多只小船突击湘军水师,火弹喷筒齐发,满江密布火网,曾国藩麾下的战船,纷纷起火燃烧,一队舢板,直扑曾国藩所在的船,曾国藩被护卫救上小舟,仓皇逃到陆上,投奔罗泽南的大营。他坐船上的管驾官,监印典吏,两名把总,无数卫士全部被杀,水师全溃,将士四散奔逃,湘军的文卷册牍,粮台银两,都落入了太平军之手,这一战湘军水师100多号战船被烧得精光。曾国藩在罗泽南的营里,目睹水师覆灭,船沉勇溃,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愤不欲生,又一次赴水求死,幸为罗泽南、刘蓉竭力拉住。曾国藩自杀未遂,这一次惨败,是他的平生四大惭愧之一。

  1856年夏天,曾国藩还坐困南昌。

  其间,曾国藩上书朝廷报告军情时称湘军屡战屡败,请求严议。其左右建议曾国藩把“屡战屡败”换成“屡败屡战”,曾国藩接受了这个建议。汉字非常有意思,同样的四个字,只是稍微颠倒一下词序,意思则就会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变化。比如“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体现出的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的悲观情绪,而“屡败屡战”则反映出的是一种毫不气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当朝廷看到他所写的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攻打几次都连遭失败,但是仍然顽强地战斗,其忠心可嘉,不但没有严议他,反而更加重用他。曾国藩也从中得到鼓舞,大振精神,重新整顿军务,与太平军血战到最后。最终,也攻破了天京城池,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位有功之臣,也得到朝廷的重赏。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曾国藩的几次自杀举动并不是他软弱的表现,也不是悲观失望、灰心丧气,而是因为一次次的失败完全出自他的指挥失误,他感到羞愧难当,想以死谢罪。这也是儒家为国捐躯、尽忠报国、舍生取义等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愿死疆场,不愿死牖下”,这是曾国藩的宏愿,他早已写下了“死在沙场是善终”这样的诗句。

  当然,曾国藩虽然后来被人们称为“完人”、“圣人”,但终归他还是个人,是人就有缺点、弱点,就有感情冲动的时候,他之所以最后成为令人们景仰的人,就是因为他战胜了这些缺点、弱点,战胜了自我。

  曾国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看似简单的改动,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心灵上的飞跃,从原来的失败、失望、痛苦,到后来的战胜失败,抛弃失望和痛苦。屡败屡战,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就是:要战就必会有败,但败了还可以起来再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虽然失败了但不能气馁,可以总结一下经验再战,成功关键是气不可失,有一种士气就可以可夺三军,坚持到底就能胜利。

  一日一心得

  一个成功者必然曾经历过失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挫折和失败更容易磨练人的意志、品质,更容易让人学会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成功所需要的。因此,有许多追求大成功之人甚至不是先企求成功,而是先企求苦难。其中最主要的奥妙就在于失败和逆境的土壤会创造出更多的成功品质。而具备了成功的品质,才能成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安忆作品集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