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作者:南怀瑾

170

「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不畏生死之苦,以度众生为目的。

「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虽然能观成无我,没有我也没有人,没有说法者也没有听法者,但是仍然不厌倦教化众生,没有退转的心理。「诲人不倦」的原文出自《论语》。

「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虽然晓得一切法空,入于涅槃而不会永远住在涅槃中,会跳出涅槃清净而做事作人。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虽然明白诸行无常的道理,能远离一切世间所作所为,可是身心仍然在修,在做一切善法。

「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归到空。虽然明白本来无所归,但还是以善法为归趣。

「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虽然知道一切生生不已,本来无生,但是愿意起心动念,挑负一切利益众生的担子。

「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虽然已经证到无漏之果(凡夫都在漏中,向外放逸),有本事断漏,而不断。

「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虽然明白一切所行皆是空,但是能在空中挑起这个担子,教化众生。

「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明知道空,而仍然发大悲心。

「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了解真正佛法只有一乘,所以不走小乘的路子。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明知世间一切法是虚幻的,不实在的,没有人我,没有主宰,本来无相,但是在自己所发的大愿没有完成之前,不断地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福德的菩萨道。「不虚福德禅定智慧」,就是不断地精进修福德和修禅定智慧。

佛在世的时候,他有一位比丘弟子要缝衣,因为眼睛瞎了不能穿针线,就向四周求人帮忙。但是没有人帮他,因为师兄弟都在打坐。结果是佛亲自去帮他穿针,这比丘向佛致谢并表示不敢劳驾佛。佛说这是应该的,也因为是修福德。比丘听了很讶异,您老都成佛了,还需要修福德吗?佛告诉他,十方诸佛修福德的行为是永无穷尽的。然后佛回转来骂其它打坐的弟子,只顾自己修行,不肯帮人家,不修福德怎么会得定?

就算其它弟子得了定,这种定要来干嘛?充其量变个植物人。福德真修圆满了,你不打坐也会得定的。可是要注意,光修福德不修禅定智慧是很危险的,他生来世福报会很大,功名地位财富样样好,但会把你吞没,你就完了。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明知道是空,不被空所吞没,就是菩萨不住无为的道理。还有,因为菩萨道具足了福德,所以不停留在空的涅槃境界。

「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因为菩萨道具足了智慧的成就,所以仍然无止尽地修有为法,为善。你看,不住无为就是有,不尽有为也是有。真正的菩萨道是嘴里讲空,处处是有。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所以悲智双运。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大家都会念「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学了几个法门?多学一个法门都不肯干!说人家是外道魔道,你又不会,怎么晓得他是外道魔道?你说你是学佛的,胡扯!你又不是佛。佛是外道魔道都会,所以他知道。可是你不行啊!我讲这个话不是特意鼓励你们去学外道魔道,而是说不要得少为足,只得了一点点很浅薄的知识,就自以为如何如何了。你的知识越多,越能够帮助众生,因此菩萨道忙得很,不住无为。

「随授药故,不尽有为。」任何众生有所求,要这个法门就给这个法门,将就度他,不尽有为。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因为知道众生有各种不同的病痛烦恼,所以菩萨自己不住无为空境,为了替众生治病,所以不尽有为。

什么是菩萨道?梵文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众生。虽然证到空了,还是大慈大悲要度尽众生。所以佛菩萨是最多情的人,最多事的人。也有把菩萨翻成正士,或者开士,开明之士的意思。

「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佛最后作个总结,这个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就是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诸位菩萨应该要学的。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徧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来自众香国的菩萨们,听了佛这一段话,皆大欢喜,以各种花散遍三千大千世界,来供养佛,供养佛所说的法,供养所有的菩萨。然后向佛顶礼,赞叹了一番。说完了,他们又忽然消失,回众香国去了。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发布日期:2007-02-11录入:东郭逡等作者:南怀瑾点击:1440次——

什么是佛境界

维摩居士从哪里来

维摩居士为什么来

妙喜国来的佛及一切

愿生妙喜佛土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言: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结。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阿閦佛在东方,不是在我们这个太阳的位置,还不晓得过几个太阳,在多远多远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介绍了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土,「阿」字是开口音,在梵文中代表了无量、无尽的意思,阿弥陀佛和阿閦佛的名号都是「阿」字头。中国流行的佛教,多半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边有三位大老师,校长是阿弥陀佛,首席副校长是观世音菩萨,第二副校长是大势至菩萨。将来阿弥陀佛涅槃了,就由首席副校长即位,还是叫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和念观世音菩萨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介绍的东方佛土可多了,有药师佛、阿閦佛,《法华经》和其它经典,还介绍了许多其它东方佛土。六祖在《坛经》就说过,你们在东方的人造了罪,就念佛想往生西方,那西方的人造了罪,念佛该生何方呢?是不是大家把机票交换交换就可以了?佛经上介绍的东方佛国,都是生气勃勃的,因为东方世界代表生发,而西方是代表归宿。这一品介绍的东方阿閦佛,有不动的含义,所以又称为无动佛或无动如来。现在我们来看怎么见阿閦佛。

什么是佛境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尔时,就是当时,我们讲《维摩诘经》已经讲了大半年了,在经文中还是同一天的事。佛问维摩居士,你要见如来,要怎么样才真正见如来?注意,佛并没有说他是佛,真的佛是哪一个啊?那个释迦牟尼只是个肉身。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维摩居士答,佛不用向外去找的,每个人就是佛。「如自观身实相」这句话你搞清楚了就见到佛了。我们现在身体是假相来的,人从出生,到少年、壮年、衰老,这个身体不是我,即使你成了佛,这身体也不是你。有人说他观到身体实相了,他打坐时看到自己这个肉身坐在这儿,另外一个身体站在空中,这还是幻相。要你们修白骨观、安那般那,都是修法,不是目的,修法的目的是要能够「观身实相」。所以维摩居士答复要怎么样见如来,他说「如自观身实相」,实相本空的,也就是智慧悟道,我观自己身体实相是空的,所以「观佛亦然」,我观佛的身体也一样是空的。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例如今天是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我们有此一会,大家坐在这儿听一个老头子吹牛。五十年后这一会还有没有?你我可能都不在了。但是如果五十年后有人听到我们今天上课的录音,知道曾经有此一会,心中会有个影子,但不是真的。「前际不来」,古人没有到过现在,现在这里也没有古人;「后际不去」,你说有明天,明天是明天,同现在没有关系;「今则不住」,现在也了不可得,念念迁流不停。

《金刚经》说什么是如来,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来了等于没有来,去了等于没有去。顺治皇帝的出家诗说:「未生之前谁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蒙眬又是谁?」照佛法的答法,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生而无生,来了等于没有来。维摩居士与佛面对面,他说看佛是「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我们打坐观心,看自己的念头,过去就过去了,下一个还没生,刚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

昨天下午有位教育界的同学从外地来看我,他说很累,学佛也不得力,现在正修观心法门。我问他是怎么观的,他说前念去了我不追,后念没起我不引发。我说很好啊,他说,但是,老师你说当下即空,偏偏我当下空不了!我说,你这孩子好笨!前念跑了不追,对的,回忆过去的事是笨瓜,未来的事要想是傻瓜,当下即空你不能改一个字,说「当下即是」吗!你空个什么啊?他听了愣住了。我再说,当下即空,哼!我算不定还讲当下即有呢!你去抓那个空就是不空了嘛。当下即是,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也就是空也就是有。在人家嘴上求佛法的人是没出息,要你自己心中求。你当下即是就对了,你管他空不空啊!我们这教室,下午上课的同学走了,晚上上课的同学还没来,中间是空还是有?(同学答有)对了,这个教室还有的嘛,空空洞洞蛮舒服的,为什么要把这房子丢掉呢?值一千多万哪(众笑),但他本来空的。这样讲,你们懂了吧?观心就是这样观的,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听任自然。安心得很,那里就是。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什么是色?看得见形象的就是。你们打坐,唉哟,气动了,腿发麻了。你晓得气动了,晓得腿发麻了,你就在观色,你把身体看得太牢了。色本身就是空,所以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去观,不去求。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南怀瑾作品集
孟子旁通参禅日记般若正观略讲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学佛者的基本信念老子他说历史的经验金刚经说什么维摩精舍丛书如何修证佛法易经系传别讲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维摩诘的花雨满天易经杂说禅宗与道家论语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