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能源博弈大战》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4章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能源博弈大战》 作者:韩立华

第34章

  第2篇第7章第3节“走出去”成为可行选择 (1)

  专家预测,到2020年,如果中国的石油产量不能大幅度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能源安全、能源战略、能源外交战略,业已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的头等大事之一。面对当前急剧变化的国际能源形势和国际能源争夺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国不仅要增强能源安全意识,而且要增强能源忧患意识,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中国应意识到目前已处于能源战略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构建新的能源发展战略重点,尤其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能源外交战略。

  中东:油气来源首选之地

  中东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廉价的能源供应中心。长期以来,美国石油进口量的15%、欧洲进口石油中的60%、日本进口石油中的80%以上都来自中东。欧佩克曾推测,到2010年,全世界消费的石油一半以上将来自中东。

  正因为中东是世界油库,所以该地区是各大国、集团和跨国公司争夺的焦点。在激烈的角逐中,西方资本和日本财团处于相当优越的地位,其他力量要插足和控制中东石油难度很大。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进入中东的机遇。在国际能源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美国以霸权主义为核心的能源战略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制,因此,中国仍可找到进入并站住脚跟的契机。这种机遇既在于中东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中东各国的内部矛盾以及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固有矛盾,也在于日益成熟的中国石油公司有可能满足中东产油国的某些方面的需求。

  1.油气合作的可行性

  从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尤其在海湾战争以后,双方以政治经济上的相互需要为基础,迅速推进了双边关系。

  对中东地区而言,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东诸问题上,中国一直坚持符合绝大多数中东国家利益的原则立场,展开既务实又灵活的和平外交,全方位地发展与中东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使中东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大为减少。目前,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尽管政治倾向不同,对外政策各异,相互之间在民族、领土、宗教、资源等许多方面存在尖锐矛盾,但都十分重视与中国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把中国视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国家和可以信赖的真正朋友。

  这是许多西方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对中东国家而言,与中国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在国际事务中找到一个可靠的朋友,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美国,减缓各国国内对其政府向美一边倒的指责,增加外交上的回旋余地,实现安全保障多元化。中东产油国十分清楚,结成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建立利益相关的经济关系,是促成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国积极维护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保障中东产油国安全和利益的重要基础。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加强对中东事务的关注,高层出访增多,而且出访中都明确表明希望促进中东和平与稳定的愿望。有了这个政治基础,双方的油气合作首先有了政治上的保证。

  在经济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济关系虽然仍相对滞后于政治关系,不过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自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中国外交改变了过去那种重政治、轻经济的做法,而是本着“平等互利、谋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同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双方在许多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长期以来,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增长并未有力地促进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工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工业产品仍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中东产油国除了石油开采及其相关的石油化工工业具有相当规模外,其他有关日用工业品、生产设备以及加工工业原料仍需要进口。而中国在上述领域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容易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加强与中东的油气合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当然,中国在与中东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时既没有欧洲一些国家的地利,也缺乏美、日的雄厚财力。然而,中国所具有的潜在优势也是其他一些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即中国是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石油需求强劲且进口量不断增加的、具有巨大消费及投资潜力的国家,对于那些渴望通过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东国家来说,像中国这样具有广阔前景的经济合作者远比单纯的石油开发商更具吸引力。中国所面向的亚太地区是未来油气消费需求最强、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经由中国,中东产油国不仅能为自己的油气和其他资源找到最可靠的买主,而且也为中东经济融入亚太开辟了最便捷的途径。如果再考虑到欧亚大陆桥的潜能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以及中国可能贯通内陆通往中亚乃至中东的石油线路的战略设想等,中东国家对于推进中国参与中东的油气开发与合作的态度应该是欢迎的。

  2.合作模式选择

  中国与中东的油气合作方式,双赢应该是最高原则。应该说,单纯的油气供求关系,或者贸易上的高度互补性,都不足以保证中东产油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把石油卖给中国,只有在油气勘探、生产、提炼以及相关的油气化工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才能将中东油气供应的综合安全系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积极参与中东油田的勘探开发,在中东建立起一批海外油气生产和供应基地十分必要。这种海外勘探开发,应当获得国家的特殊政策支持。从战略角度看,这种支持将在未来10~15年内在中东建立起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以“份额油”的方式运回国内,这样做可以对国内油气资源起到储备和保护作用。如果到2010年,中国通过海外投资获取的“份额油”达到3000万吨以上,海外石油生产基地的产量占到国内供给缺口的25%~30%时,中国就能在国际油市的采购价格和采购规模上取得较大的主动权。目前,由于中国进入中东的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在中东许多国家尚未取得较大进展,中东石油富集的大油田仍主要掌握在西方的国际垄断资本手中,这极不利于中国的石油安全,而且仅仅靠挖别人放弃的“边角地”也远不能满足中国获取中东石油资源的需求。

  当然,加强与中东国家的投资合作,以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国内建立起若干炼油厂,将产油国与中国的利益紧密相连,共担风险,也是可供选择的合作模式。从保障供应及提升中国原油加工炼制能力考虑,中国仍需在开放国内石油市场、推动石油加工领域的资金技术合作方面进一步放宽政策。目前,中东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在拓展新的国际市场的战略中,再次面向亚太,特别是东亚的态势十分明显。此乃中国的一大机遇,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与中东的投资合作。

  3.重点合作对象

  21世纪,由于常规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分布的不平衡,以及石油需求的稳步增长,中东石油在世界未来石油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会更加突出,其中五个海湾产油国——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的作用更加凸显。中方要做好中东石油大文章,首先应该把战略重点集中在这五国身上,特别是沙特和伊朗的身上。

  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正是由于其巨大的石油储量和产量,沙特在过去的岁月中成为稳定世界石油出口市场的关键因素,是海湾、中东乃至世界的“决定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浮动”生产国,是能够通过大量增产或减产使油价或升或降的主要国家之一。

  沙特的石油政策过去一直比较温和与稳定,力求把油价和油量维持在既能有一定的石油收入,又可以使消费国愿意购买石油,甚至那些以中等步伐发展替代能源的国家也愿意购买石油的水平。沙特的石油政策对海湾合作委员会其他国家,特别是科威特和阿联酋的石油政策均具有较大影响。从目前来看,如果不发生重大和突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件的话,沙特的石油政策基本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在中国的中东石油战略中,沙特无疑应居于首位,因为沙特温和的石油政策趋向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进口国的利益。

  沙特是23个阿拉伯国家中与中国建交最晚的国家(1990年7月建交)。沙特决定同中国建交,是其外交政策走向多元化的重大举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力地加强了双边关系。建交初期,两国贸易额仅3亿美元,2007年已上升到253.6亿美元,16年间增加了84倍。双边贸易,以我进口沙特原油和石油产品为主,沙长期顺差。2007年我进口沙原油2633万吨(约合131亿美元),占我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16.1%(总进口量为1.6亿吨)。经贸关系带动了政治关系的发展,沙特王室多次表示,愿同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我已成为沙特实施多元化外交政策和防务政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中沙能源合作之所以发展迅速并具有实质性内涵,其主要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油气需求成倍上升,供应出现巨大缺口。从沙特方面看,从20世纪90年代始,大力拓展亚洲市场,视中国为其潜在的长期出口国。“9.11”事件后,美减少对沙石油依赖,沙防务多元化的动向使美不悦,两国关系出现龃龉。对中沙能源合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两国高层领导人多次互访,双方以诚相待,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存有共识,能源合作基础坚实。沙方多次强调,合作范围和领域要扩大到基础建设、经济等其他领域。

  阿卜杜拉国王曾以王储身份访华,登基不久,2006年1月再次出访中国,这是其登基后第一次出国访问,他也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沙特元首。同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沙特,双方就两国建立战略性友好合作达成协议,当年中国在沙进口总额中已升到第四位,出口占第五位。2008年6月,习近平副主席访问沙特并出席吉达会议,结束时双方签署了《关于中沙加强合作与战略性友好关系的联合声明》,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政治、安全、能源、金融、财政、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多个领域。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沙特立即宣布向灾区提供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的物资援助,几天之后又追加8.5万顶帐篷、40万块篷布和50万条毛毯。沙驻华大使亲赴灾区指导救援物资发放,并和全体使馆人员献血。可以说,两国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时期。

  在能源领域合作项目方面,沙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以优惠的条件在中国合资修建炼油厂(青岛炼油厂和福建炼油厂)。历经十余年,两个项目均已实施。中国在沙直接投资3.7亿美元,主要用于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国石油公司在沙勘探油田并投资承建炼油厂。沙在中国直接投资2.2亿美元,主要在石化领域。沙大企业和财团近年开始寻求同我石油公司合作,承包海上钻井平台工程。从广义上讲,迄今合资的金额同能源进口贸易额相比,微不足道。但从美等西方大国长期垄断沙特能源工业技术和设备的角度看,中国在沙特开始有了承包能源工程项目,其意义不言自明。

  目前中国与沙特的油气合作正在不断向前推进,沙特仍然是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地。中国正在既有的关系基础上争取中沙能源合作有所突破。

  伊朗是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的世界双料亚军。伊官方称,迄今为止,伊朗仅对全国潜在储油地区的20%进行了开发。现伊朗年产石油2亿吨左右,70%用于出口,其中50%左右出口到亚洲市场,其余的销往欧洲和非洲市场。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四位。

  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创始国之一。作为重要成员国,伊朗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扩大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影响力,伊朗正在运筹成立伊朗石油交易所。伊朗极力推动俄罗斯等国协调天然气出口国合作机制,2001年伊朗联合俄罗斯、卡塔尔、委内瑞拉和阿尔及利亚成立了天然气出口国论坛。2007年4月五国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会,商议成立“天然气输出国组织”。五国控制着世界天然气总量的70%,一旦“天然气输出国组织”成立,将会成为国际天然气市场的主导力量。

  伊朗是欧佩克中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在伊朗石油出口总量中,一半出口到亚洲地区,另一半出口到欧洲和非洲。日本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主,占日本进口石油的16%。中国是第二大买主,2007年中国进口伊朗的各种油品超过200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3%左右。毫无疑问,伊朗对中国的石油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WWW.xiaoshuotxt.Net_T_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韩立华作品集
能源博弈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