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能源博弈大战》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1章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能源博弈大战》 作者:韩立华

第41章

  第2篇第8章第2节面对能源危机的选择 (2)

  战后日本的能源管理经历了从滥用到重视节能,从粗放到集约化经营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一套“咨询、研究、决策”三结合的能源管理体制。其主要形式是:内阁下设“资源、能源总部”和“国家资源能源厅”,这是管理和决策机构,负责制定能源政策和能源发展规划;县通商产业局设资源能源课,公司、企业设能源委员会,负责能源的生产和管理,保证执行能源计划。总理府和县通商产业局分别设立能源资源对策推进会议和综合能源调查会,这是各级政府的咨询机构,为能源的开发利用、协调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国家工业技术院、能源经济研究所和公司、企业的综合能源研究所,是各级能源管理部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能源技术和能源政策的科学论证依据,如“月光计划”和“日光计划”就是能源科研单位的重要成果,从而形成了有一定社会基础的、有权威的、科学的全国能源管理体制和能源网络。此外,日本比较重视能源立法,先后建立了《能源法》、《能源使用合理化》等一系列能源法规。战后日本推行的这种能源管理体制和能源法规,对保证能源供给、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大力提倡节能,从需求方面缓和石油的供需矛盾

  由于两次石油涨价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把节能作为摆脱过分依赖石油进口的重要政策,采取了各种节能措施,健全了能源管理体制和能源法规,建立了各级政府能源机构和科研、咨询单位,完善了科研、咨询和决策系统,逐步提高了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水平,对缓和日本的能源供应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石油涨价使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引起电力、石油制品和煤气等连续性涨价,导致产业部门的能源成本提高,因而各企业在节约使用不变资本方面尤其重视节能。1974年,能源成本在产业部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3.5%提高到5.8%,其中尤以耗能多的产业提高幅度为最大。能源成本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日本的企业利润。与此同时,产品成本与价格相应提高,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保持商品的高额利润和竞争能力,日本的产业部门把降低能源成本作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能源对策,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紧急节油措施,不仅加强对能源使用的“行政指导”,而且将节能运动推向经常化和长期化,并因势利导地在产业政策中作出向节能型产业结构转换的重大决策。1977年,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负责审定能源政策和法令的机构,制定了“稳定能源供给、开发替代能源和节能”三项能源政策。1978年底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一方面制定了“节约石油对策”,另一方面加紧拟定关于节约能源的法律。

  经过多年努力,日本逐步形成一整套以《节能法》为核心,包括金融税收、宣传教育、技术研究等主要内容的节能政策和措施。日本通产省从1974年开始执行一项大型的新能源研究计划——“日光计划”,主要研究太阳能、地热、合成天然气、氢能四项技术,并计划到2000年使国内所需能源的20%都采用这些新能源。1978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一项大型节能技术研究计划“月光计划”,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月光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大型节能技术研究,包括磁流体发电、余热利用技术、高效率的内燃机、新型电池等科研项目。由于日本约有50%的能源作为余热被排放到大气或江河湖海之中,因此回收余热的“月光计划”被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由国家承担全部研究经费。其中有些研究项目委托给大学和企业,拨给“委托研究费”,组成国家研究所、民间企业、大学协作研究的体制。

  二是基础性节能研究,包括超导技术、低温染色加工技术、玻璃熔化炉技术等科研项目。由于民间难以研究这些项目,所以一般由国家所属的研究所承担。

  三是规定政府对民间节能技术研究实行补贴,如对空调设备、电冰箱等由国家提出节能标准,让各企业展开竞争性研究,国家对研究经费给予补贴,并对研制出的优秀产品授予节能标志加以推广。此外,日本还积极参加国际有关能源的合作研究。

  除了节能,日本还采取节油措施,以缓和供求紧张。1979年3月,国际能源机构召开会议,要求各成员国削减石油消费5%。6月,在东京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又限定了与会各国的石油进口量。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节约石油5%对策”,1980年进而提出了“节约石油7%对策”。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节油措施有:在生产部门,促进电厂和水泥厂转换燃料,由烧油改为烧煤;在政府、企业的办事机构及家庭中,规定冷、暖气温度,削减照明和电梯运行;在运输部门,限制汽车行驶速度,削减利用率低的车次或航班,实行多人共乘出租车的制度等。此外,日本政府为了适应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的发展形势,在产业政策中还提出向节能型产业结构转换的设想。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能源需求,日本通产省在1974年“产业结构长期展望”报告中,系统提出了改变产业结构的规划,把耗能多的产业结构转变为节能型的工业结构。为此,日本政府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工业结构改造:一是钢铁、化学、冶炼、纸浆等高耗能产业适当地转移到国外,以此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比重;二是大力发展耗能低、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例如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情报产业、住宅产业、交通系统、城市开发产业和海洋开发产业等。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逐步改变外贸结构,即在出口产品中减少原料产品的比重,增加附加值高的产品的比重。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政府给进行结构性转换的部门提供优惠贷款,并在1979年新设了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税收制度。

  日本在稳定石油供给的同时,根据国内外的市场变化,以节能为原则,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使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轨,大力发展节能型产品和高精尖产品,为日本的新技术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日本的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耗能较少,因而减轻了对能源的压力。

  “科技立国”时代的来临

  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十分重视科技战略的调整和充实,目的是增强对付石油危机的应变能力,走“科技立国”的道路。由于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日本经济界人士认为:作为“经济大国”和“资源小国”的日本,根本的出路在于开发智力资源,发展科学技术,其战略意义在于,以此增强对付能源危机的应变能力,确立“经济安全保障”。另外,通过总结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日本充分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日本经济界人士认为发展科技不应停留在引进和模仿的水平上,应开发、发展创造性的“自主技术”,走“科技立国”的道路,开发创新、不断突破、不断前进。

  从“科技立国”的战略方针出发,结合本国的能源问题,日本采取了四项措施:

  1.迅速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

  所谓知识密集型产业,指的是那些需要高、精、尖科学技术的产业,如电子计算机、产业用机械手、新合成化学、海洋开发、数控机床、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工程、咨询业务等。

  1975~1979年,钢铁、石油制品、化学等部门的固定投资额分别下降了30%、32%、37%;而同期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额则增长很快,精密机器和电气机器分别增长了1.14倍和1.18倍,平均增长率在25%~30%之间。由于投资额不等,故生产的增长速度也不相等。1975~1981年6月,钢铁、石油制品、化学纤维等部门的生产几乎停滞不前,而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电子设备的产量增长了162.7%,精密机器等增长了270.0%,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2.重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革新

  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量发展高科技;一是在一般的生产部门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对于日本来说,后者的突出典型是以IC(集成电路)革命为背景的“高度机械电子技术革新”。通常在传统的工业部门中广泛使用集成电路,使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大大提高生产率,使生产操作自动化。

  由于这一技术革命牵涉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以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也是日本经济得以保持高增长率的重要原因。

  3.加大对节能设备的投资

  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增加节能设备的投资,在民用、运输、电力、煤气、制造业等方面大力节约石油。

  4.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以此调节石油的供求关系

  允许石油制品提价,使其他产品跟着涨价,从而形成新的价格体系。

  总之,日本经过第二次石油危机,工业生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经济结构上把发展的重点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生产技术上实现机械工业与电子工业相结合的革新,在能源消费上厉行“节能化”方针,等等。日本经济在遭受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时依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率,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韩立华作品集
能源博弈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