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作者:魏福明

第3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5)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曾多次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因此,中国不仅参加了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而且还向大会提交了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发展报告枠,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的环境发展状况,阐述了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并签署了两个公约,庄严承诺中国将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文件。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据此决定组织编写枟中国世纪议程枠,后经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组织的52个部门和社会团体以及300多名专家多次讨论修改,于1994年3月25日在国务院第十六次党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枟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枠。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枟21世纪议程枠,包括20章,设78个方案领域,20余万字。可归纳为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部分。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宏观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资源、环境、经济、人、社会五大子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发展。系统、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资源方面,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从微观具体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内涵包括:其一,发展是核心。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其二,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统筹规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可持续发展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和维持新的生态平衡,这就要求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五,提高人口生活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改善人口的生活质量。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题核心是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的关系,控制人口、用好资源、保护环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该采取下列政策措施: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生产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理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所做出的正确决策。”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在各个领域中培养出一批既掌握现代科技又具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第二,继续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好自然资源与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依法大力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海洋、气候、森林、草原、矿产和生物等自然资源,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资源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尽快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设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第三,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继续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集中力量在城市污水处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建设一批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第四,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第五,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修改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通过法规约束、政策引导和调控,推进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改革体制,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调整现有政府部门的职能,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能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广泛合作,建立协调机制来调节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规模,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按市场进行配置,在国家统一的税收、政策框架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税收政策体系。第六,增强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在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路线、政策时必须有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决不能只管眼前利益和个人政绩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观念,使各级干部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间力量,起率先垂范的作用。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全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和积极参与程度。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枟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枠,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把这样的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做出的新发展,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但是,其基本内容却可以清楚、明确、简洁地定义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质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认识所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是科学发展观所要追求的一个直接目标。

  (第二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而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惠及亿万中国人民的目标,是符合国情,合乎民意,极具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目标。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即将进入小康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大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又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这是我党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强调:“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小康生活并不断向高水平前进。”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作了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枠的报告,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最终形成。

  江泽民同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依托于马列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端于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思考,初步实践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面实践于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这是我党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局势。与此同时,我们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现实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偏低。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新世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如何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上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应从体制层面考虑问题。具体政策、操作层面的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加快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有可能成为空话。

  (2)我国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目前,“三农”问题的困扰、城市化进程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归根到底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反映。

  (3)人口、就业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首先,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未来几十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种状况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过剩。其次,就业存量面临剧烈的结构性动荡。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增加失业,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中的大量隐形失业势必显性化,结构失业会日益突出。再次,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低素质劳动力过剩,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较明显。巨大的就业压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最后,老龄化社会也日趋逼近,怎样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同样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资源相对短缺而又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制约着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资源和生态问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长期严重制约。

  (5)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挑战。在当今世界,我们仍然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优势的挑战。发达国家的经济是高度发达的、高度集约型的经济,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高。而我国的经济仍属发展中的和粗放型经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水平低下,人均收入自然也就低下,两者之间的差距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发展阶段上的和质量上的。与此同时,我们仍然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科技优势的挑战和高新技术封锁的压力。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给中国的发展设置种种障碍,既要占领中国广阔的市场,又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打压政策。

  (6)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在经济体制上,由于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变化,使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显得更为迫切。在政治体制方面,必须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等。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大有滋长蔓延之势,其中根本原因是制度建设滞后,体制有缺陷。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从根本上扫除腐败现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文化体制方面:社会主义文化体制虽然整体上是良性的,但也存在不少“瓶颈”。譬如在文化运行机制方面,文化经费还很欠缺,拨款制度不够健全;文化市场还不规范;学术腐败仍然存在,有时甚至是触目惊心,没有建立文化反腐的有效机制。这些不良状况表明,我们需要对文化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HTTP://WWW.XIAOSHUOTxt.netxiaoshuotxt。com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魏福明作品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