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远离职业病》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8章 中医养生:调理健康的身心(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远离职业病》 作者:石磊

第28章 中医养生:调理健康的身心(1)

  中医养生原则

  我国的养生学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初步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为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所谓“养”就是补养、保养、调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长、生命、生存的意思,中医养生即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手段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一门科学。《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这里的“知”是知道的意思,而“道”则是指阴阳之道、养生之道,在古时医疗卫生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情况下,人们能活到百岁而终,足可见养生之道的重要性。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恰恰又是“天人合一”养生观的体现。人应当顺应自然环境、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从而与自然界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则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人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睡眠习惯。“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这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如出一辙,这也正是中医养生的根本所在。

  中医养生的饮食观

  理解中医养生饮食部分的内容,首先需要知道中医五味、五色和五行的基本理论。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大体可以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以及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它们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①肝属木,青(绿)色和酸味入肝;②心属火,红色和苦味入心;③脾属土,黄色和甜味入脾;④肺属金,白色和辣味入肺;⑤肾属水,黑色和咸味入肾。因此,脾胃虚弱应多吃黄色的瓜果蔬菜以及甜味食品;苦能降火,故心火亢盛致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的人可吃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红色入心,这也是为什么多吃红辣椒容易使人上火的原因;依次类推,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中医养生的实例。

  中医养生的运动观

  新陈代谢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而运动则能加速新陈代谢将废物及时排出,故有生命在于运动之说。 “水以日流故不竭,人之四肢日动故无疾”,此出于北宋诗人苏轼,这句话也正体现了“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在《黄帝内经》“五劳所伤”一节中,提出了“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观点。其中,血与肝相对应,气与肺相对应,肉与脾相对应,骨与肾相对应,筋与肝相对应,由此可见不良的运动习惯可影响到相应脏腑的正常功能。“动则不衰”,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运动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

  中医养生的精神观

  古人强调君子修身养性并重,而养性正是养生的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心态平和、戒骄戒躁,就能够对疾病产生防御作用。中医五志“怒喜思悲恐”与“肝心脾肺肾”一一对应,如果过怒则伤肝,过喜则伤心,过思则伤脾,过悲则伤肺,过于恐惧则伤肾,因此一旦产生不良情绪,应及时排解。

  四季养生

  人生于天地之间,依四时之法而成,时刻都在受四季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候,人体只有顺应气候的转变,才能未病先防。民间“春捂秋冻”一说,便是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四季养生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倡导使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对疾病进行预防。只要人与自然紧密结合,按照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运行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就会发现养生之道并非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人生百年绝不是痴心妄想,关键是要掌握方法,并长期坚持下去。

  四季养生的原则

  (1)顺应自然的原则。顺应自然是四季养生的首要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养生保健以天地为法则,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使心神、形体适应阴阳的变化和四季气候变化,以求自强不息,祛病延寿。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在春夏之时,人们要顺应天地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则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顺应四季的自然变化,进行适当地调节。

  (2)顺应人体生物钟的原则。“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人类养生保健就要顺应人体的生物钟。而人体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变化是一致的。养生顺应人体生物钟,具体说就是应该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使自身的饮食、睡眠、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不使行为和三大节律有悖。

  (3)顺应日常生活的养生原则。养生保健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就是顺应日常生活的原则。如饮食养生,也不是讲究山珍海味、人参鹿茸,而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常见的果蔬、食物,只是在使用方法上要讲究平衡。比如:主食与副食的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的平衡、荤菜与素菜的平衡、饥饿与饱食的平衡、杂粮与精米面的平衡、寒与热的平衡、干与稀的平衡、摄入与排出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情绪与食欲的平衡等等。

  违背四季变化养生有危害

  四季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应的,人体必须适应四季气候变化才能维持生命,否则人体的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和,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其意思就是说: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春生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就不能发生,而会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会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好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会导致少阴蓄藏的病变。这就告诫人们:若与四季反道而行,破坏了五脏适应四季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春季养生注意的六条事项

  春天的季节特点是“乍暖还寒”、 “冬残未尽”,而且春天是多风的季节,北方人对“沙尘暴”有深刻的认识,若防护不当,不但容易眼中进沙,而且容易发生感冒。“风为百病之长”,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它是说“风”常扮演外感疾病的先行者,尤其是春天人体肌肤腠理渐开,更容易感受风邪,发为疾病,因此,春天一定要注意保暖。此外,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花粉飘散于空气之中,对于花粉过敏者,常常会出现鼻痒、打喷嚏、皮肤瘙痒等症状,患有老慢支或哮喘的老年人更易发病。春天,同样是病毒和细菌开始繁殖的季节,为了有效保护我们的健康,应强化卫生意识,勤洗手,办公室和居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

  (1)调养精神: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精神调养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戒郁怒以养性。假日去踏青问柳,游山戏水、陶冶性情,会使人气血调畅,精神旺盛。

  (2)防风御寒: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动,但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根据初春天气乍寒乍暖一日三变的特点,衣服不可顿减。过早脱去冬衣,极易受寒伤肺,引发呼吸系统疾患。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一定要随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季气候多变的规律。

  (3)调节饮食:春天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如参、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热生火。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特别是各种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当然,瘦肉、蛋类等也属营养丰富的食品之类。此外,还应注意不可过早贪吃冷饮等食品,以免伤胃损阳。

  (4)运动锻炼: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运动,如太极拳、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

  (5)预防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为体内循环受季节气候影响所致。春天气候转暖,皮肤血管舒张,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血供增加,供应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减少,大脑的供氧就会相对不足,因而会感到困倦乏力。为此,一要保证睡眠,早卧早起,克服消极懒惰的思想情绪。二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三要适当增加营养,研究证明,缺乏B族维生素与饮食过量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吃饭不宜太饱。四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吸烟;如不太冷,适当减些衣服,或用冷水洗脸,都会使困意尽快消除。

  (6)保健防病: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传播,易引发流感、肺炎、支气管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御能力。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春天又是气候交替的过渡季节,若不重视保健,或过食辛热助火之品,再被时令之邪引发,一些旧病宿疾即易复发,如偏头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应特别注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调节预防。

  春季养生的“六忌”

  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借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春季养生一定要适应气候和生理变化规律,防止进入误区。

  (1)忌“湿”。 春季养生要防潮。立春后雨水增多,湿气加重,细菌、病毒容易生长和繁殖。居室每天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春季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可避免发生湿疹。另外,不要选择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并尽快将留有汗渍的衣服换掉。运动后不能带着汗洗澡,以免出现汗疹或关节疼痛等病症。

  (2)忌“酸”。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也可用山药和薏米各30克、小米75克、莲子25克、大枣10枚共煮成粥,加少许白糖当主食,长期食用。

  (3)忌“静”。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在动,切忌静。应积极到室外锻炼,春季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但春练活动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患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运动要舒缓。人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应先做准备活动,扭动腰肢,活动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4)忌“怒”。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因为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5)忌“妄”。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如情欲妄动而房事较频,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因此在春天应适当节制性欲。

  (6)忌“冻”。进入春季不宜马上脱去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下身宁热勿冷,有助于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人,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避免受凉加重疾病。

  夏季养生的重点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对于人体来说,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并活跃于机体表面。这一时期会出汗较多,宜适时调节体温,适应暑热气候。夏季不仅温度高,湿度也较大,是肠道传染病和皮肤病发病的高峰期。因此,应该注意以下“四重”:

  (1)重养神: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神尤为重要。夏季要保护好心神,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只要做好这两点,精神自然会饱满,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

  (2)重避湿: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因为湿邪重浊向下,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湿气也特别容易侵犯肌肤筋骨,所以在夏天多发生皮肤病变和关节炎等。中医认为,夏季饮食宜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多喝粥。

  (3)重护阳:夏天取凉时,要保护体内的阳气。首先,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阴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其次,人久处冷气环境之中一下子进入炎热的环境时,机体就会发生一系列反应,若调适不当,易生疾病。所以,在酷暑季节,为防冷气侵害,应注意室内外的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

  (4)重选食:在盛夏,人们的饮食问题很重要,这是因为天气炎热人们会因出汗而流失不少水和营养素。而夏天人们食欲减退,也会限制营养的摄入,所以,夏天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素。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鱼、肉、蛋、奶和豆类为好。要补充水和无机盐,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蛋类等。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

  自我调理才能摆脱“苦夏”

  炎炎夏日,有些人常感到烦躁、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甚至头晕、胸闷、恶心等,这些症状中医讲是“暑伤气”,民间则说是“苦夏”。其实,摆脱“苦夏”的最好方法是自我调理与保健。

  (1)睡眠调理:夏季昼长夜短,又因燥热,一般睡得晚,造成睡眠不足,可用午睡补充。午睡只需小憩片刻,不宜坐着或伏案而睡,更不宜在凉风处、过堂风处或电风扇旁睡。因为睡后皮肤肌肉松弛,汗毛孔扩张,容易着凉感冒。睡眠的质量,对解除“苦夏”十分重要,奉劝中年人要重视睡眠问题。

  (2)心理调适:在炎热的夏季,大约有16%的人会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医学上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其表现为: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境不佳、行为古怪。这与气温、出汗、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等有密切关系。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时,情感障碍发生明显增多。加上出汗多,人体内的电解质代谢障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人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是有科学道理的。夏季养生学倡导“调息静心,常如兆雪在心”,要保持恬静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激动,更不要发怒急躁。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石磊作品集
远离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