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远离职业病》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0章 中医养生:调理健康的身心(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远离职业病》 作者:石磊

第30章 中医养生:调理健康的身心(3)

  热足,是指每晚在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和洗脚。热水是指水温在45~50℃的水。从传统医学上讲,双足是人体阳经和阴经的交接地点,有诸多穴位,对全身的气血运行起重要作用。从现代医学讲,足部为肢体的末端,又处于人体的最低位置,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应用热水泡脚洗脚,从中医讲可以促进入体的气血运行,并有舒筋活络,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从西医讲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恢复疲劳的目的。

  冬季保健知识要点

  (1)衣着要注意保暖。但如果气温不骤降,不要穿的太多,穿戴也要适度。通过锻炼提高耐寒能力。

  (2)晚上要睡足七八个小时。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令宜适当早睡晚起,养阴藏神,使翌日劳作精力充沛。但并非倡导早晨睡懒觉,睡眠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神疲、体倦、代谢率降低等症状。

  (3)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寒冬,人们因怕冷而终日关窗闭户,蒙头睡觉,这是不可取的。室内和被窝里污浊的空气既损肺又伤脑,易引发感冒、呼吸道感染和头晕、乏力等症。

  (4)要常到户外去活动。不是从事露天作业的人,如中年脑力劳动者不要怕风寒,多到户外晒太阳、做操、跑步。冬季晒太阳既能暖身又能促进入体对钙、磷的吸收,从而强筋、壮骨、固齿和益智。而坚持体育运动,对血液循环较慢、代谢率较低、抗病力较差的人,还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5)冬季饮食除要讲究卫生、饭菜趁热进食外,还须做到二宜。一宜杂食,即食物要多样化,精粗搭配,荤素兼吃。冬令人们有偏嗜高蛋白、高脂和高糖的食物,不吃或少吃粗粮、蔬菜、瓜果的倾向。这不但容易使人患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症、便秘、口角炎、牙龈出血等症,而且冬令人的食量增加,饱吃大量精、荤、甜食物易使人发胖,又会诱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二宜食补,特别宜于体质虚弱者、慢性病人。冬令人体进食补品易吸收藏纳,对改善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和促进疾病康复都大有裨益。寒冬腊月,一般人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狗肉、鲢鱼等热能多、御寒力强的甘温食物。体质虚弱者可请教医生,适当服些人参、鹿茸、银耳、莲子、鱼膘等补品。

  按摩养生

  按摩是建立在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的基础之上,使用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手段。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中已经有关于按摩的论述,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人体某个部位出现疾患、经络不通,就可以用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按摩与针灸密不可分,都是以经络、穴位为基础,因此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上,二者的治疗原则和选穴上有极为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关于按摩的知识。

  足浴养生

  古人有云: “人之足,犹如树之根,人老足先衰,树老根先枯。”由此可见,足部是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足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掌上有无数的神经末梢是与大脑相连的,而且五脏六腑在足部也能找到相应的投影。如果经常用热水泡脚,也就是医学上常说的足浴,就能刺激足部的对应五脏六腑的穴位和反射区,疏通人体经络,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缓解疲劳,改善休息、睡眠,同时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毒素随着汗液从体内排出,而且新陈代谢速度的加快也有利于人体自身的健康,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足浴可分为两种:热水足浴和冷水足浴,这两种足浴都能达到不同的养生功效。热水足浴的方法为:水温一般要保持在40C左右,最好保证水量没过脚腕部,保持足-20分钟左右。热水浴可达到疏肝健脾、增进食欲的作用,对于神经衰弱、肾虚、周期性偏头痛、痛经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的作用,同时可缓解由于长时间运动引起的小腿酸痛。总之,热水足浴能使血液循环加快,让人出汗,不仅能解除疲劳、改善睡眠,同时也有利于毒素及时排出体外。冷水足浴的主要方法是:用冷水泡脚,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一般用于清晨,不用于睡眠前,泡后将足部擦至红为止。冷水足浴对人体机能有着较好的调节作用,能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调节全身的脏腑功能;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抗病的能力;增强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可见,两种足浴都能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

  足浴益处多,足浴可以按摩脚部主要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平衡阴阳,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足浴疗法的好处主要有:

  (1)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有更强的抗病能力。

  (2)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3)有助于缓解焦虑和紧张的心情,使人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去面对一天的生活。

  (4)有助于调节内分泌。

  (5)有助于缓解疲劳,减轻亚健康,在简单舒服的方法中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6)促进调节微循环,调整血压。

  (7)能够减轻痛经。

  (8)缓解脚部麻木,防治脚气、脚干裂和脚癣。

  3.足浴的禁忌

  (1)禁忌在空腹时用热水泡脚,以防导致虚脱。

  (2)禁忌水温过高,以不超过500C为宜,过高的水温易导致脚部皲裂。

  (3)禁忌在刚吃过饭半小时内足浴,因为机体在刚吃过饭时大部分血液会流向消化系统,立即足浴,会导致血液流向足部,影响消化而导致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

  (4)长期患有糖尿病且有并发症者足浴易烫伤,水温过高也会引起足部的感染。

  (5)泡脚20分钟为宜,禁止久泡脚,因为在增加人体血液循环的同时容易加大心脏的负担,而导致胸闷、头晕等一系列的症状。

  (6)脚气严重起泡的人慎足浴,以免引起足部的感染。

  (7)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禁忌用过热的水泡脚。

  针灸养生

  针灸,在古书中又称为“刺法”,《素问·刺法篇》:“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病也。”通过此句可以看出,针灸具有维护机体自然状态、调养真气的养生作用。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针灸的专著为《针灸甲乙经》,其中明确指出针灸的首要任务就是“养”与“调”,同时指出针灸养生的目的在于调节阴阳,益精气神。针灸在疾病治疗与保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1)进针与出针:缓慢进针,快速出针,为补;快速进针,缓慢出针,为泻。

  (2)应随补泻:将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将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泻。

  (3)捻转补泻:《灵枢·官能》:“切而转之”为泻,“微转”为补。也就是说,泻法转动针身时,不但用力较重,而且角度大、速度快;补法则与之相反。

  (4)提插补泻:轻提重插为补,重提轻插为泻。

  常见疾病的灸法治疗

  灸法是针灸学的一部分,常用且易掌握的灸法主要为艾炷灸和艾条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瘢痕灸和无瘢痕灸)和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者又可细分为多种灸法,但最常用的只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3)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适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4)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孑L(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适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5)隔盐灸: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适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6)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适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7)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8)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9)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以上诸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拔罐养生

  拔罐法在古代又称为“角法”,它以杯或罐作为工具,通过燃烧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吸着于皮肤表面,从而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最早用来吸血排脓,后来拓展到治疗风湿、肺痨等疾病。古代关于拔罐的最早记载始于《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载的“角法”使用挖空的兽角用来吸疮拔脓,此外,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曾记载使用竹筒火罐治疗疾病。以此可见,拔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至今,它依然在国民的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负压作用。

  通过火罐的负压吸附作用,可使拔罐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破裂,继而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发生淤血。此后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发挥舒筋活血、活血行气的作用。

  (2)温热作用。

  火罐治疗多种寒性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因为温热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以及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加速新陈代谢,促进体内毒素和废物的排出,从而发挥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3)神经一体液调节作用。

  负压和温热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将这些良性刺激传导至大脑皮质,从而调节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其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进而促进机体恢复正常功能,使疾病逐渐康复。

  按摩曲泉改善抑郁症

  按摩曲泉穴对抑郁症的防治有一定帮助,能起到改善抑郁症之心情低沉、失眠或嗜睡、疲乏无力、语言迟缓等症状。曲泉穴位于左右膝关节弯曲后,膝盖内侧膝关节正下方的褶皱处。

  每天在看电视、读书、睡觉前等任何休息的时候,都可以随时按摩曲泉穴。每次按压1~2分钟,先按摩一侧曲泉穴,反复按摩2~3次,然后再按压另一侧曲泉穴即可。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石磊作品集
远离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