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和而不同》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载物之德(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和而不同》 作者:王强

第9章 载物之德(3)

  人应该在学习中造就自我,但学习应该在专一潜心中进行,虔诚的心态下,人生的追求会越加明确坚定,反之,学习也就失去了中心和主宰。

  怠惰的结果是不会奋勉精进,浮躁会让人丧失自我。随着岁月的流逝,到头来一事无成,留下的只是无穷的遗憾和悲哀!

  所以诸葛亮才会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坐观云起,尚志笃行,在帝王贵胄多次求访之下还能够静如深渊,不为所动。

  与通过“格物”获取真知的理入相辅,儒家同时非常强调在生动的生活实践中去把握真理,修养人生。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话是说:作为君子,连一顿饭的当儿也不会违离仁德,即便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在颠沛流离的时候更应该如此。

  对美德的追求应该渗透在时时处处,也就是对本真自我的把持,片刻之间也不能放松,因为,受到外物的羁绊,人已经把自己交给了外在的其他因素,同时有悖于真理的生活会导致良心的不安,哪里还能谈得上对生活的享受?

  所以,只要一个人能够在寻常生活中实践这些真理,就一定会体会到内心深处那种巨大的愉悦和满足。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

  哪怕是吃粗粮,喝冷水,枕着胳膊睡觉,其中也蕴涵着巨大的乐趣。

  曰常生活中,升华人格的核心是,要做到诚朴无欺,也就是做到坦荡光明,泰然磊落,不能欺人,更不能自欺。

  自欺是人根深蒂固的天性,是道德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一个人道德人格的亏损莫不从自我欺骗的那一刻开始。

  因此有人说,人性是顽劣的,每个人面对别人的时候是君子,但是面对自己的时候就成了小人。

  上天为每个人准备了一双眼睛,它清澈明亮,应该闪烁着真诚、善良和智慧。

  但是,这双眼睛的诸般美质却常常被诡诈、侥幸和沾沾自得、暗自窃喜的聪明所蒙蔽。

  正因为如此,儒家关于自我修养,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措施,那就是慎独。

  人们总是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是一副面孔,而自个独处又是另一副面孔,因为没有旁人,便放开了胆子迁就自己的情性,在一味迁就和退让中,美好的自我遭到任性的侵蚀而渐渐失去。

  慎独就是人在独处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古人说: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对于一个道德意识自觉的人,如果违背良知做事,即使外人一无所知,他自己也不会安然于心。那双在背后关注自己的“神目”其实就是良知。

  曾子在阐发《大学》中“诚意”的内涵时这样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要做到诚朴无欺,就是不要哄骗自己,讨厌难闻的气味,而喜欢艳丽的美色,这是人所共知,难以隐藏的。因此,作为一个追求道德,对自我完善矢志不移的人,独处的时候就一定要更加谨慎小心。道德意识不强的人,平素什么事都做,但是当遇到别人的时候就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把自己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而掩盖那些败坏德性的恶举。其实呢,别人看他,就好像看见他的五脏六腑一样,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掩藏有什么必要呢?

  所以,曾子说,慎独要求的就是“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亦即,内心所想,必然会留露在言谈和神色中,所以,一个人的时候更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

  史书记载,明人曹鼎在任典吏时,曾经押解一位女犯人,途中因为其他事情耽搁而不能回到县衙,因此暂时栖身在荒郊的破庙之中。半夜时分,人犯频频眉目挑逗,用色相勾引曹鼎。慌乱之际,曹鼎在墙上写下“曹鼎不可”来跟自己斗争,镇定了自己后,他正襟危坐到天亮,终于抵制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履行职责,完成使命,以慎独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曹鼎很了不起,因为美色是对意志的巨大挑战,历史上美人计频频得手便说明了这个道理。孔子深知冶容窈窕的杀伤力,他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意思是说,我尚未见到过有人对美德的追求超过了对美色的嗜好的,孔子是在用人所共有的心态来说明自我砺炼的艰难。

  同样,他还说过“贤贤易色”,是说,应该像亲近美色那样去亲近贤人。

  民国高僧印光大师说到持念佛号的时候曾说,心中应该时时有阿弥陀佛,要做到念念不忘才有功德,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曾说,心中有佛就好像心中恋着一位自己心仪的女子那样,你想忘却都不可能,如此才能成就真正的功德。

  连超凡入圣的方外高人都深知女色的威力,我们现在回头看曹鼎当年的举动,不由不为他发出沉重的赞叹!

  范晔在《后汉书》中曾记载过杨震的高风亮节。

  杨震因为廉洁自守,不跟官员拉攀关系,也不受下属的贿赂而非常闻名,因为他籍贯在潼关,所以赢得了“关西孔子”的美誉。他在当东莱太守的时候,因为公务路过属县昌邑(杨震时任东莱太守,东莱即现在的烟台,昌邑县原属东莱,今移属潍坊),昌邑县令王密便去偷偷拜访上司。因为是杨震推荐他当上县令的,所以身怀重金前去谢恩。而杨震断然拒绝,说道:“我理解你,你为什么不理解我呢?”王密说:“半夜时分,就你我两个人,有谁知道,因此请您务必收下。”杨震严肃地告诉对方:“上有天,下有地,还有你、我,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满面羞愧,狼狈离去。

  杨震所说的“四知”成了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训诫,他也博得了“四知太守”的清誉,成为恪守“慎独”的典范。

  四、待人以宽

  克除虚浮躁进,以慎独自检,都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做到诚朴无欺,进而坦荡磊落。因为一个真诚的人肯定会捐弃成见,消除偏见,对自我和别人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也就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自然不难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会“躬责于己,而薄责于人”了。

  严以处己,宽以待人,其实是高尚品质的两个方面,即如何对待自己,又如何对待别人。这两个方面其实是“恕”的两端,因此,我们说过,孔子是在关系中倡导着公民道德的建设。驱除浮躁是为了培养一种虚静寂然的心灵境界,将非本质的一切全然滤去,剩下一个轻松光明的自己和洞悉万物的灵慧;而慎独自检是为了真诚地面对自我,获得一种达观豁然的心灵状态,以坦然自信面对悠悠苍天。

  这些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禁于未萌,都是为了让错误没有可乘之机。

  但是,既然生而为人,自然免不了犯错误,就像厨川白村所说,“人是一个有待发展为完美的未成品”。其实,有价值的人生就是向完美的方向不懈努力的过程。因此,一个人品节的高下和材质的优劣,并非决定于错误的有无,而是决定于错误的多寡和对待错误的态度。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真正的过错不是错误本身,而是不肯改正错误的态度。

  所以我们应该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胆量。

  孟子说:“知耻而为人,知耻而后勇。”这是他所倡导的人生态度;一个不肯直面错误的人,怎么会有人格力量和思想勇气呢?

  孔子的高足曾子就曾说过:“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反问自己的内容是:为别人办事的时候尽心竭力了没有?跟朋友来往中是否诚心实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这些事情好像无关紧要,但是对于一个严肃生活的人来说,却是融化在分分秒秒、点点滴滴中的修身大要,每个向往人生境界的人,都能领会其中渐渐蓄积的功夫和力量。

  因此,“三省”这样的措辞成了人们的钟爱,很多书斋都以“三省”命名,宋元之交,研究《资治通鉴》的资深学者的名字就叫胡三省。

  人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会抱怨没有理想的职位,或埋怨自己待遇低,或者自己没有被赏识得不到提拔,而因此成了生活中的一重烦恼。孔子恰好说到过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他是说,不必担心没有理想的职位,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尽职的能力;也不要埋怨别人不了解不欣赏你,先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能够让别人赏识的才能。

  如果能这样反省自己,可能我们除了满足以外还是满足,哪里会生出抱怨,又怎么会因此而烦恼重重呢?

  除了类似于“三省”这样的“必修课”以外,一个人应该在生活中时时对照别人观察自己,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他是说,遇到高明之士的时候,就应该产生努力赶上他的愿望,而遇到下劣之辈,也应该想一想,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跟他类似的东西呢?

  这是真正的谦虚和恭敬,生活中,人们遇到非凡人物,或者特出之辈的时候,会产生仰慕和惊叹,这非常正常,但是有人生出的恰好是嫉妒和挑剔,尤其当这种人出现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的时候。

  三国时的曹丕说过:“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一般人不会觉得优秀的人,尤其是杰出的人就在自己身边,常常会舍近求远,而丧失了宝贵的求教机会。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优秀人物的时候应该感谢命运,应该为自己难得的遇合而感谢上天。同样的表现,常人遇到有人品污点,行节有亏的人,往往除了本能的鄙夷之外,别无其他。但孔子说,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即刻对照自己,拿对方当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是否也一样。

  世界很大,人有三六九等,贤愚优劣,孔子的态度可谓是一种大智,又是一种大勇。

  弘一法师也曾说:“不让古人是有志,不让今人是无量。”

  敢于挑战跟自己已经没有利害冲突的古人,这样的人真是有胆识和魄力;但是,如果一个人跟自己身边的人斤斤计较的话,未免显得格局太小,气量狭隘了。

  明人袁了凡先生,曾经为了完善自己,替自己做了一个“功过格”,把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做一番盘点,哪些事做对了,哪些事是错的。

  他在《了凡四训》中写到:“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自己做对的事情,好事情则记录下来,错误的事情则告诫自己一定要彻底克除掉,扬善除恶,以求积功累德之效。

  如果在反省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该怎么办?

  人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本无可厚非,主要看对待错误的态度。孔子说:“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有错误就要面对,不要怕改正,要努力做到“不贰过”,意思是说,同样的错误不再犯。

  他的学生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是说小人面对过错,他的态度是加以隐瞒遮掩或者伪饰,总之文过饰非是小人的常态。那么,一个追求道德完美的君子,对待错误应是什么态度,就很清楚了。

  子贡说得更加清楚:“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优秀的人物,他犯的错误就好像天上的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时候,人们看得很清楚;当他改正的时候,人们总是充满敬意,举头仰视。这是非常光明的心态,如果没有勇气和自信,没有泰然自若的精神支持,如何能做得到。

  改过意味着过去自我的死亡,同时也宣告新的自我的诞生,因此,古人把“改过”和“自新”

  联在一切。

  关于直面错误,勇于改过,《世说新语》曾写有两则动人的故事:

  戴渊年轻时,任侠气盛,不检行为,曾在长江、淮河上劫掠商贾游客。大名士陆机休假结束回洛阳,携带的行李物品很多,恰好碰上了戴渊一干人,戴渊便指使手下喽抢劫。戴渊当时在岸上,坐在胡床上指挥手下行动,面面俱到。戴渊原本就神采出众,即使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显得洒脱异常。陆机在船舱里,隔着很远对他说:“可惜呀,像你这样才华出众的人,怎么也当强盗呢?”戴渊听罢哭了,丢掉佩剑归附了陆机。戴渊言辞慷慨,非同一般,陆机越发器重他,两人结为好友,陆机给他写了推荐信。渡江以后,戴渊的官做到了征西将军。

  戴渊痛而改过,日后果然大有作为,古人说,能够改过,从大非转向大是的,算是真豪杰,必有过人之处。

  悖逆横行的周处后来成为史书旌表的忠臣孝子,也是改过迁善,重新做人的著名典范。周处年轻时,凶焊霸道,人们惹不起,因此成了家乡的祸害。同时,他的家乡义兴河里还有一条蛟龙,山上有一只白额猛虎,它们为害一方,成了当地人的心头之患,所以义兴人把周处连同蛟龙和猛虎合称为“三横”,“三横”之中周处更为厉害。于是有人劝说周处杀掉猛虎,斩掉蛟龙,目的是希望“三横”只留下一个。周处听了后就上山杀虎,入水斗龙,他斗杀恶蛟的时候,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一起漂游了几十里,经过三天三夜,乡民们都说周处已经死了,大家于是奔走相告,相互庆贺。结果周处竟然杀死蛟龙从水里出来了。周处上岸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乡里的祸害了。他于是发愿重新做人,就到吴郡去找陆氏兄弟,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他把自己的心愿详细告诉了陆云,并说:“我想重新做人,可惜虚度了大好时光,至今一事无成。”陆云对他说:“古人看重的是,早上学习到了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不会感到遗憾。何况你正当年少,应该能够大有作为。另外,人最可怕的是不能立志,如果志向远大,又何必担心不能名垂青史呢?”于是周处洗心革面,最终成为忠臣孝子。

  晋代的史书这样交代改过后的周处:

  周处做了御史中丞后,恰好遇到氐族人齐万年的叛乱,朝廷因此派遣周处率军平叛,同僚孙秀考虑到周处母亲年事已高,想替他上书朝廷,另派他人,而周处却说:“为国尽忠和为母尽孝,是无法两全的事情!”于是拒绝了孙秀的好意率部进军。他作战勇猛,杀了很多叛匪,但是后来却弦断箭绝了,这个时候,部下劝他暂时撤下,周处说:“这种场合正是我周处为国家尽忠的时候!”因此,他最终战死在了疆场。

  周处改过,励志精进,正好应了陆云对他的劝勉和鼓励,对照他早年和晚年的不同人生,我们真该为人灵魂深处潜藏的无穷力量而惊讶!

  周处的名字已经跟一种美德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直面过错,改过迁善,他印证了孟夫子的话:知耻而后勇。

  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的培养,是非常严格的训练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把同样严苛的纠察施加给别人,相反,孔子恰好提倡对待别人的错误应该宽容。

  《论语》记载,孔子的两位学生子路和子贡对于历史人物管仲很有看法,因为齐桓公逼杀了弟弟公子纠,原来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不但不死难,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国相,在他们看来,管仲不守臣节,反而投奔了敌方,这难道不算是大节有亏,玷污德性的举动吗?

  应该说,子路子贡的疑问是很有道理的,像管仲这样易主而事,二三其德的行为,应该受到世人的责骂和唾弃。

  但是,孔子的看法恰好不然。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www.xiaOShuOtx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强作品集
圈子圈套和而不同圈子圈套2创始人圈子圈套3圈子圈套3(终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