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环境与资源法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章 环境与资源基础知识(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环境与资源法学》 作者:史玉成

第2章 环境与资源基础知识(2)

  在人类活动中,由于燃烧煤和石油而产生大量的碳氧及碳氢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臭氧、氟氯烃、氧化亚氮、水蒸气等,这些物质被称为温室气体,具有吸收太阳辐射能以及地球向外释放的辐射能的作用,可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矿物燃料使用量大幅度增加,而森林的严重破坏又使地球正在失去二氧化碳的储备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使大气层和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气候变化可造成自然环境和生物区系的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产生重大的有害影响,如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使生物带、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破坏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固性。据科学研究结果,过去100年来地球表面温度已上升0.3~0.6℃;在过去的30年中,大气中因消耗矿物燃料(主要是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0%以上。

  (二)酸雨

  酸雨通常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素有“空中死神”之称,主要是由于矿物燃烧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硫、氮的氧化物排入大气,与空气中的水汽化合生成硫酸和硝酸,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而形成的。酸雨的最大危害是酸沉降,即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地、水体等环境因素的酸化,危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目前,世界上形成了三大酸雨严重污染区域,即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欧洲大陆和北美。此外,印度局部地区、日本列岛和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酸雨也较严重。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距地球表面10~15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主要由臭氧构成的气层,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来自宇宙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危害,是地球的天然“保护伞”。由于人为活动向大气大量排放的臭氧层损耗物质(主要是氯氟烃类物质),从而导致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臭氧层破坏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人类及其它生物遭受紫外线辐射的危害。科学研究证实:大气中臭氧每减少1%,辐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则增加4%,还会诱发白内障、呼吸道疾病,损害人的免疫系统;同时,还会损害海洋生物,阻止植物生长。1984年,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层空洞,随后在北极上空也发现了臭氧层空洞。

  (四)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主要表现为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后,在干旱和风沙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使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降低以至全部丧失。人类对土地的不当开发利用行为,如过度放牧、开垦、采矿等很容易造成或加剧土地荒漠化,进而导致生态失衡。世界上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变为沙漠、半沙漠,10亿公顷土地受风、水侵蚀,有100多个国家、9亿人口和全世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是造成60年代以来非洲大饥荒的主要原因,并给全世界每年造成4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五)海洋污染和破坏

  在地球总面积中,海洋约占了70.84%。海洋除了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外,还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藏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将工业和生活废料倾泻入海,使部分海域被严重污染;而海上运输事业和开发事业的发展,导致油污事故频繁发生,不但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还影响到邻近国家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渔业资源正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减少,已经开始威胁一些具有重要经济及生态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

  (六)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生物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导致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呈锐减趋势。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0余种,鸟类近600种,鱼类240余种,有1\/5的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平均每天有5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使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失衡,如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许多可用于制造新药品的分子归于消失等。这些都将不可避免地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七)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淡水占地球地表水的2.5%,而能为人类所直接利用的河流、湖泊、水库中的淡水储存量仅为淡水总量的0.4%,而且其分布也很不均匀。淡水消耗量的增加使全球面临淡水短缺的危机。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水问题,严重缺水的国家达43个,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另一方面,水污染的加剧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峻。由于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许多地区的地上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每年有2500万人因水污染而受到损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据专家估计,从本世纪开始,世界上将有1\/4的地方长期缺水。在同一河流的沿岸国之间,或共同享用同一含水层的国家之间,因争夺水资源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冲突。

  (八)森林破坏

  森林是地球的“肺叶”,是生物圈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也是绝大多数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的主要栖息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林木的过度消耗使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过去数百年里,温带地区失去了大部分森林,最近几十年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年,世界上有1.5亿公顷森林(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12%)消失了,目前仍在减少。森林的大规模破坏造成生物物种锐减,并导致土壤荒漠化、气候反常变化、灾害加剧等严重恶果。

  (九)危险废物跨境污染

  工业活动经常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一般而言,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和标准要比发展中国家完备和严格,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会把污染严重的一些产业输入到发展中国家去。目前,发达国家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越境转移危险废物,造成严重的污染扩散。

  (第三节)环境保护的发展

  面对忧患,人类不得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纷纷采取行动,从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贸易、外交等多个层面,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进行了探索和努力,形成了全球环境保护的浪潮。

  一、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为目的,而实施的有关防治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科学技术的、工程的、宣传教育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的总称。环境保护是人类针对环境问题而实施的积极行为。

  世界各国对于本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先后采取了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开展了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较为明确的和科学的概念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正确地分析了当代的环境问题,全面阐述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全球环境保护战略。会议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换言之,环境保护是—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是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环境保护有了较为严格的含义,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环境管理机构也得到了加强。到今天,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其实质是在正确认识和利用环境功能的基础上,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加强法制建设是世界各国没有争议的先进经验,科学化和法制化是有效的环境管理的标志。因此,加强环境立法,严格执法是环境保护的强大支柱。

  二、环境保护的任务

  环境保护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包括保护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即保护自然资源,包括大气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牧草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保护环境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合理利用、增殖可更新自然资源使其持续发展,避免灭绝,为人类所持续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使其免于浪费和破坏,并努力寻找替代品,使其为人类所充分利用。

  (二)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物种生存环境免受污染,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上述两项任务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从本质上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浪费,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经营管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和破坏,才能提高环境的净化能力,减轻、甚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另一方面,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采用耗能低、原材料利用率高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既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提高环境质量,也能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永续的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过去,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污染防治,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也较偏重于开发利用,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污染防治工作因而也难以奏效。因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活动中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样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两者不可偏废。

  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史玉成作品集
环境与资源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