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政治学原理新编》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3章 政治文化(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政治学原理新编》 作者:王学俭,张新平

第43章 政治文化(3)

  平等意味着任何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等社会权利上是平等的。此外,人们相信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承认普选制和代议制是民主的基础,认为人们有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的权利;其次,公民对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在传统社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来源于统治者的世袭地位,取决于统治者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而在现代民主政体下,民众对政治系统合法性的认可主要取决于其政治行为是否遵守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程序。现代人不再崇拜传统型和魅力型的权威,而依赖于理性的权威,以冷静、理智的态度来看待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最后,人们的政治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日益增强。民主政体下,人们获得了较多的参政渠道。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有明确的认识。人们意识到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社会是个体构成的社会,意识到社会和个体的不可分离性。人们对政治具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关心政治过程,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影响政治过程。同时,人们也了解自己的义务,自觉遵守法律和规范。总之,人们具有健康的政治心理、积极的政治意识和完善的政治价值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政治生活当中。而在传统社会,人们很少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在政治系统中完全是被动的,表现出普遍的政治冷漠,认为自己和政治生活几乎没有关系。

  三、政治文化与政治民主化

  20世纪末,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成为世界性潮流。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一书中将19世纪以来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概括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发生在1828—1926年间,根源于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在近一百年的民主化进程中,有30个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43—1962年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二战期间和战后年代,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民族独立,有5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并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0多个。

  一般认为,政治民主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转化的全过程。狭义的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主要是狭义的政治民主化问题。政治民主化主要包括政治结构的分化、政治运行的法治化、政治决策的民主化、政治参与的扩大等内容。

  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环境。政治文化的发展对政治民主化的实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政治民主化的实现往往引起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和政治民主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政治民主化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成员应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

  社会成员普遍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认识到个体和社会的不可分离性,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但是,并不是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热情越高,越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人们的政治参与应该是适度的,即对政治有兴趣但不过分;对政治系统赞同和支持但并不狂热;对政治参与有要求但不热情高涨;对政治系统有期望但不脱离实际;这种政治文化环境才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相反,政治参与过分冷漠或过分狂热,对政治民主化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政治参与过分冷漠,人们不关心政治,政治民主化就会缺乏社会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参与过分狂热,超出了政治体制能够容纳的限度,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无序状态,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2.政治民主化要求社会成员对民主具有恰当的认识和广泛的认同

  民主的基本价值包括自由、平等、多数原则、主权在民、法治原则等。社会成员只有认同这些价值原则,才能在政治过程中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否则,如果社会成员对民主的基本原则缺乏基本的认同,政治民主化可能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3.政治民主化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宽容精神现代人的宽容精神主要表现在能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宽容地看待和容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并且愿意与之和平共处、平等交流。如求大同,存小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治民主化需要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政治价值取向,不同的政治文化可以共存,而且可以共同发展,也就是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总之,政治民主化的实现要求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会引起政治文化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因此,我们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而且要不断培育政治民主化所必需的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最初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一个人从“生物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价值、态度,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它一方面是一个人主动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其成员进行教化、培养、塑造的过程。社会化包括许多内容,政治社会化是其中一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社会化就是具有政治性质的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教育和传递过程,这一现象古已有之。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注意到了教育和儿童的经历与公民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提出教育要与政治需要相结合,并且要从儿童抓起,以塑造适合理想政治体制需要的政治人格。洛克把礼仪教育置于重要地位,要求培养适合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人格。卢梭在当时提出了为未来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培养新人的教育计划。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重视政治教化,以培养适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政治人格。

  但是,“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首次发表了研究政治社会化的论文,揭开了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序幕。1959年,赫伯特·海曼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研究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专著《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此后,政治社会化研究不断深入,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我国政治学界对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对政治社会化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对于政治社会化的涵义,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我国学者李元书将各种不同的解释归纳为以下五种观点:(1)社会教化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政治社会化视为社会组织、群体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2)个体学习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获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3)文化传承论。这种观点将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置于视线的中心,强调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把政治文化看作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把传递政治文化看作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目标。(4)政治传递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政治社会化理解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过程,运用传播理论的模式来解释政治社会化过程。(5)社会环境论。这种观点将政治社会化置于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加以考察,认为政治的社会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强调环境因素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上述几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也就是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涵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在个体层面,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而接受和掌握所处社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即个体逐步学习和获得政治知识,产生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断丰富、发展政治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如果个体不能顺利完成这个过程,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不适应感,出现不健康心理。因此,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政治人格,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社会层面,政治社会化是一定的政治文化在社会中传播和延续的过程。即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承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并在政治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社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政治文化内容以取得适应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个人则成为客体。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在全体社会成员中传播政治文化,以使政治体系认同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接受。只有当大多数社会成员接受一种共同的政治文化模式,才可能真正形成政治社会,产生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其统治的稳定与巩固,甚至关系到它能否存在下去。对于一种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说,如果人们对它不信任、不支持甚至厌恶、反对,它就失去了权威性,人们就会产生政治不服从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如果没有人信任和支持它,其纲领就无法实现,政治领袖就无人追随和拥护,所组织的政治活动就无人参加。所以,每一社会体系及每一政党都高度重视政治社会化问题。因而,几乎在所有国家,统治者都将政治社会化问题纳入自己的政治决策范围,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整套的政治社会化机制,以确保社会政治的稳定和有效运行。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和接受政治文化及社会传播,延续和发展政治文化两个过程的统一,其主要特点是:

  (1)政治社会化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对个体而言,个体对政治文化的认知、判断和评价是发挥其主动性的过程。个体对政治文化的吸收是自由的、有选择的。人们会根据自身的认识和需要对社会传播的政治信息、政治观点和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予以吸收。在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不同的人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取向。同时个体学习政治文化也有受动的一面。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其个体施加政治影响和个体学习、接受政治文化的过程,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所规定的。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客观规定性是个体所无法选择的。对政治体系而言,它总是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自己所认同、所支持的政治文化。然而,其对政治文化的传播也受到历史与现实规定性的制约,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规定了政治文化传播的内容、手段和形式。同时,政治体系对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又受到社会成员个体认知能力、心理结构和社会交往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学俭,张新平作品集
政治学原理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