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文学艺术(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 作者:罗元

第11章 文学艺术(4)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赵体)。

  欧阳询,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柳公权,其楷书清健遒劲,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构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古代的“写真”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写真”是指摄影、照片。源自日本语义,日本的照相馆就叫写真店。清末随着照相技术传入中国,加上之后五四运动的思想大解放,中国人开始慢慢接受西方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尤其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写真却不为国人所知了。

  在我国古代,“写真”是指描绘人物的肖像画,要求所绘人像形神相似,与“写照”、“传神”同义。唐代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中云:“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元汤垦《画鉴》云:“周善画贵游人物,又善写真,作仕女多称丽丰肥有富贵气。”

  “连环画”是怎么来的?

  中国早就有连环画这种形式的绘画了,只是那时不叫“连环画”。在汉代,出现了单幅故事画,像孟母教子的故事画《孟母断机杼》。这便是连环画的雏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寺庙里出现了许多佛教故事连环画。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可以说是石壁上的大型彩色连环画。此外,我国古时还有许多宗教故事画。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刻图连环故事画便产生了。我国早期的连环画多数是通过石刻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现在,在山东曲阜孔庙内的圣迹殿石刻,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有完整故事的连环画石刻。“圣迹图”共有120幅,记述了孔子生平的主要活动,刻工精细。画面上,孔子画像清晰,故事结构完整,使人可以从头到尾窥览孔子一生活动的全貌,堪称珍贵的艺术珍品。

  《三国志》一书于1927年6月出版印刷,由著名画家陈丹旭绘制,该书封面上冠以“连环图画”字样,它即是“连环图画”一词最初的由来。

  古人为什么会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也是一体的,自然山水的品质、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

  仁爱之人则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因此说“仁者乐山”。

  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水含有一种智慧,拥有一种力量,所以说“智者乐水”。

  “唐伯虎点秋香”是真的吗?

  唐伯虎即唐寅,明朝人,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早在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的《泾林杂记》一书关于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更为详细,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雏形。

  而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解元一笑姻缘》为题,又将其编进了广泛流传的《警世通言》中。明末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单人月写的《花舫缘》等杂剧,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进了千家万户。实际上,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的确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但这是一个名叫陈立超的书生,好事者把它附会到唐伯虎名下。

  另据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儿,她的年纪比唐伯虎大十几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因而,“唐伯虎点秋香”是不存在的。

  古代的“情人”和现在是一个意思吗?

  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唐宋诗人笔下的“情人”,写的是痴男怨女,离愁别绪,形象丰满,情感细腻。

  比如唐初诗人王勃在《山扉夜坐》中吟咏:“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盛唐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也是这位张九龄,还写下了“纤纤杨柳枝,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这样令人回味的诗句。

  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写下“有时魂梦断,半窗残月,透帘穿户。去年今夜,扇儿扇我,情人何处”,再现了一位闺中少妇的孤独失意生活。

  另一宋代词人赵令的“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则像是一幕情景剧。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唐诗宋词中,“情人”在一些场合却并非指男女之爱,而是指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例如,诗仙李白曾写过《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中有“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其中字数无多少,只是相思秋复春”的句子。

  从全篇看,这里的“情人”应当指李白那位刚刚被罢了官的朋友。

  宋体字是谁发明的?

  宋体字的创始人是秦桧。秦桧博学多才,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用于印刷的字体。

  按一般的习惯,应该叫秦体字才对。可是由于他人品太差,在抗金斗争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成为千古罪人,所以人们痛恨他,虽然应用他创立的字体,可是却把字体命名为宋体。

  宋体字为印刷出版行业提供了很大便利。宋代“兴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印刷出版业在宋代进入了秦桧书法黄金时代,雕版印刷兴旺,刻书中心发展较快,活字印刷发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体字在明代确立。宋体字便于书写和刻写,字体美观端庄,适应了印刷出版业的行业操作要求,成为宋代文化造极的见证者。

  我国最早出现的报纸是什么?

  “邸”原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现于战国。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的由来即与“邸”有关。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2世纪左右,一说源于唐代进奏院状报)。

  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为什么要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在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这里有个战国故事: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达到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二十一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在历史上,谓三七相乘之积为不祥之故,最早可能是谶纬家、阴阳家的用语说法。《汉书》载路温舒祖父就说过汉朝的“厄运”在“三七”之间,三国时代的陈琳作《神女赋》有“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的话,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也有“三七之娇运告终”的话。后来,人们把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相传,并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顾背景和前提、不认清形势局面、不顾条件与可能、不问是非曲直、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事物发展的过程与后果、一味胡干蛮干愣大头的同义语。

  但是,此说也不尽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时也要作褒义词使用。如某人办事有魄力,有办法,不怕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事情做好。这里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赞颂某人有谋略,不怕风险,敢于承担责任,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优良工作作风。

  “说风凉话”最初是什么意思?

  在现代汉语里,“风凉话”是指“不负责任的冷言冷语”。“风凉话”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盛夏,文宗和几名词臣在未央宫吟诗消夏。文宗首先吟道:“人皆苦炎势,我爱夏日长。”柳公权跟着应和:“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各词臣也相继吟诵附和。文宗唯独欣赏柳公权的那两句,说它“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这一记述出自《旧唐书》,后世诗人对此多有评论。苏轼就认为柳公权这两句诗“美而无箴(讽谏)”,于是为它续上四句:“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的确,文宗在享受殿中风凉时,哪能想到征夫耕叟正苦于夏日之酷热呢?后人就从柳公权的诗中,引申出“风凉话”一词,指那些不负责任的嘲讽的话。

  “坐山观虎斗”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坐山观虎斗”是指坐在山上观两虎相斗,形容旁观别人的争斗,从而坐收渔利。

  战国时期,有一年韩国与魏国打起仗来,打了很长时间,不分胜负。秦惠王打算派兵讨伐,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可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夫陈轸回到秦国,秦惠王就请他帮助谋划。陈轸没有直接回答秦惠王的问题,他先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就想举剑刺杀它们。旁边的人劝告他说:‘你不必着急,你看两只老虎正在吃牛,一会儿把牛吃光了,它们必然会争夺而引起搏斗,结果必然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了那时候,你再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杀,岂不是一举而得到两只老虎呢?’”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罗元作品集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