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7章 国学典故(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 作者:罗元

第27章 国学典故(3)

  对于“四大美男”历来众说纷纭,下面就介绍一种比较权威的说法:天下第一美男--潘安。据《世说新语》记载,潘安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有大批少女追着他,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这也就成为了“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大才子--宋玉。古代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当中,往往以美如宋玉、貌若潘安来形容男子的俊美,潘安和宋玉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两位大帅哥了。宋玉不但漂亮,而且才华卓越,让许多女性心驰神往。

  面具后的悲情王子--兰陵王。北朝时期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璧人--卫玠。卫玠是西晋人。据说他生得“花一般娇,粉一般嫩”。卫玠常坐在白羊车上在洛阳的街上游玩,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所以当时人称他为“璧人”。一年他到下都城游玩,不料被无数艳丽女子争相围观,使他一连几天无法好好休息。

  陈世美真的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吗?

  陈世美的形象是通过传统戏曲《铡美案》而广为人知的。在该剧中,陈世美欺君罔上,抛父弃母,杀妻灭子,最终为正义的化身包拯所正法,永远钉在了道德的耻辱柱上。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据《均州志·进士篇》和《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又名陈年谷、熟美,均州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康熙帝赏识,升为贵州省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奔者众多,陈世美难以应付,乃嘱咐管家一律谢绝。有两个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士子,昔日与陈世美一同进京赴考时,曾以钱物助陈,没想遭到了陈世美管家的回绝,顿生报复之念,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弃妻儿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了陈世美的身上,编成戏曲《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

  如果这种记载属实的话,真正的陈世美就要比窦娥还冤枉百倍了。

  我国古代真的有“香妃”吗?

  据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教授在1937年考证,其实香妃就是历史上的容妃。这个结论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刻有“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后来,考古学家最终确认此墓就是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的墓。

  后据学者考证,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称和卓氏。1758年,大将军兆惠率领清军进攻大小和卓的叛军时,获得大胜。后来,在图尔都等人的协助下,清军终于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军,容妃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哥哥等人进京的。

  此后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宫中封为“和贵人”。和卓氏入宫后,很得乾隆的宠爱,很快就被册封为容妃。容妃进宫以后,被允许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容妃在乾隆宫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后,她的排位已经在各妃中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容妃病逝,终年55岁。容妃病逝之后被葬在河北清东陵的裕妃园寝内。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容妃并不是传说中的香妃,比如她们的出身不同,史书上也没有关于容妃身上有香味的记载,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诗人李白的名字由何而来?

  相传李白到七岁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原因是他在“抓周”时抓了《诗经》这本书,这不但喜坏了他父亲,而且也难坏了他父亲。他想:如果儿子长大成了诗人,若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好名字岂不遗憾?于是,越往诗人的名声方面想,越发对儿子取名之事慎之又慎了,故此一拖多年没有定名。

  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家院中游玩,他父亲想作一首春日的七绝诗,有意考考儿子的本事。于是,他先咏了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然后就说:“后面的诗句我想不出来了,由你们母子二人续上吧。”李白的母亲想了一会儿道:“火烧杏林红霞落。”她的话音刚落,李白就用手指李树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他父亲听后连声叫好,忽然心里一动:

  这句诗的头一个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于是,他当即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

  “卿卿我我”说的是谁?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因为这七个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畅谈,故世谓竹林七贤。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被认为是七人中世俗之心最盛的一位。

  王戎为人贪婪,多购置田园,大肆聚敛不知极限。同时又十分吝啬,家中有好李子树,王戎常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把李子的核钻破再卖,从而被天下人耻笑。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他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

  王戎虽然小气得不近人情,但与妻子的感情却很好。他经常与妻子手执牙筹计算自己的财产,日夜不停。王戎之妻还常以“卿”称呼王戎。按当时礼制,“卿”多用于君对臣、夫对妻、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妇人应以“君”称其夫。王戎曾对其妻说:“妇人称丈夫为卿,在礼法上是不敬的,以后不要再这样称呼我了。”其妻回答:“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听后,只好一笑置之。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故,现在用来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

  是谁第一个“出洋相”的?

  李鸿章,一个受传统教育的封建王朝高级官僚,一百年前的今天,正是他周游世界、访问诸国大出风头的时候,但也正是他“出洋相”的时候。

  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戈登的遗族颇为感激,特将曾在各地竞犬会上获得头等奖的贵爱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耄,70岁,泛称年岁大。朵颐,鼓动腮颊嚼食的样子,形容吃东西很费劲。由此得知,洋人所赠送的那只名贵的小狗,已成了李鸿章的腹中之物。这件事经过当地媒体的报道,一时传为笑谈。

  李鸿章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比如驻英国使馆的崔某,为谋取额外收入,竟让他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公然挂在使馆门前。英国人见白色长布随风荡动,以为出了什么丧事。真相大白以后,西方记者曾把这些拍下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丑闻。

  这些有辱国格的丑闻,尽出在那些出洋大臣、公使等要员之身。人们就这样约定成俗,把这种出洋的丑态称为“出洋相”。不过,后来它的义域有所扩大,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皆可称为“出洋相”。

  历史上的“汗血宝马”可以日行千里吗?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这是传说中对汗血宝马的描述。更有夸张的说法称,汗血宝马能够日行4000公里!难道汗血宝马有如此之神力?

  这应该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即使古代计程单位是今天的十分之一,马一天跑400公里,在今天看来也是不可能的。一般的马只能日行150公里左右,最多日行200多公里。中国古代利用快马传递军事信息的驿站,号称“五百里加急”,恐怕最长的驿站也没有250公里。现在世界上公认的速度最快的马是纯血马,一分钟的确能跑1000米,但这样的速度只能在训练场或赛马场坚持一两分钟,时间一长,马就可能累死了。

  “京漂族”从何时开始出现的?

  “京漂族”算不上新生事物。唐朝的时候,首都长安就有不少“京漂族”。如大诗人王维、杜甫、孟浩然等都曾当过“京漂族”。

  王维15岁时就到京城交游了。由于天资聪明,多才多艺,王维一到长安很快就成为了王公贵族的宠儿。由于在京城结识众多上流社会的知名人士,为他在科举考试中胜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岁那年,他便考中了状元。王维算是“京漂族”中的佼佼者。

  与王维比起来,杜甫的“京漂”处境就差多了。从35到44岁,杜甫在长安整整漂泊了10年,直到44岁时才被授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然而,杜甫上任没几天,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又失业了。杜甫“京漂”10年,总算还是获得过一个小官职,比起孟浩然已属幸运者了。孟浩然“京漂”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但终究是空手而归。

  除了这些求仕的读书人外,长安“京漂族”中还有不少经商求财者。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胡人米亮,就是一个跑业务的“京漂族”。他在长安拼搏了七年,始终没混出什么名堂。后来由于给长安首富窦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做成了一宗大买卖,窦便送给了他一座宅院作为酬劳。这位外籍“京漂族”这才算是熬出了头。

  历史上是谁第一个卖狗皮膏药的?

  传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所背的大葫芦里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过去民间特别是医药行往往把他作为狗皮膏药的发明者和祖师爷。

  传说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有一个专门做膏药的王掌柜,其人乐善好施。一天,王掌柜去赶庙会,半路碰上了一个瘸腿乞丐。王掌柜取出一帖膏药贴在乞丐大腿的小疮上,说道:“明天准好。”

  第二天,王掌柜又碰上了瘸腿乞丐,却见他腿上的疮更大了,就说:“我给你换一帖药力大的,再不好,你到我家找我。”于是给乞丐又换了一帖。

  到了第三天,王掌柜刚要出门,就见那个瘸腿乞丐在门边等着呢。没等王掌柜开口,乞丐就大骂起来:“你真坑人!彰德府的膏药净是假货!”王掌柜揭开一看,不得了,腿疮变得碗口大了。王掌拒就把乞丐扶进院里,准备再给他配一副好膏药。不想一条大黄狗扑了过来,咬住了乞丐的腿,王掌柜情急之中一棍将狗打死了。

  王掌柜跑到后院,找出几味名贵药材,给乞丐配好了一帖膏药。过来一看,乞丐正吃着烤狗肉,旁边摊着几块狗皮。乞丐接过配好的药,往腿上一按,又拿起一块狗皮,也捂到了上面,不一会儿脓疮就不见了,真是神奇。这时瘸腿乞丐忽然不见了,王掌柜这才明白是拐仙--铁拐李前来传授仙方了。

  你知道鲤鱼与龙之间的非一般关系吗?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

  《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鲤鱼跳龙门”的由来和一个神话传说有关。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飞向高空。山北的鲤鱼们见到朋友被烧的情景,吓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罗元作品集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