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6章 节日节气(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作者:辛伟伟

第16章 节日节气(1)

  历史上的元旦是1月1日吗?

  所有采用公历的国家,都是以每年1月1日为元旦。但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由于使用的历法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等不同,新年元旦的日期也就各不相同。居住在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爱斯基摩人,把第一次下大雪的日子作为新年元旦;热带有些国家,把雨季开始的一天作为新年。非洲的乌干达,每年有两个雨季,所以他们一年有两个元旦;泰国等地的一些民族,以雨季和旱季作为新年与旧年的分界,把雨季到来之前的4月13日至4月16日,定为佛历的新年;印尼的凯拉比特族人,将一年中最早的候鸟飞来的时候,作为新年的头一天;埃及人很早就知道观察星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起升起时,尼罗河水就上涨,于是他们把这一天作为元旦;在叙利亚农村把9月里月亮圆的第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菲律宾把民族英雄何塞·黎萨尔的就义日——12月30日定为元旦;巴基斯坦的新年在公历3月中旬;印度的新年从10月31日开始,节日一共5天,第4天才是元旦;瑞士阿彭策尔地区的土着居民,以每年1月13日为新年元旦。

  中国历代元旦的时间也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腊月初一;周代在冬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定了四节,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于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成了春节,而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也叫元旦。

  后来就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为什么把一月又叫做“正月”?

  人们通常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变一次月份顺序,就把改变后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一直通行到现在。为什么“正月”的“正”字,又都读成“征”的音呢?这里面也有个缘故;秦始皇名字叫嬴政,他统一天下后,嫌“正”字读音与他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讳,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征月”,不然就杀头。从那时起,“正月”的“正”字,就读成了“征”字的音,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中国民间更习惯于用“年”或“过年”来称呼春节。它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

  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关于过年的来历,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串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年”又窜到另一个村庄,迎头看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年”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由此,人们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出了对付它的方法,最后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放鞭炮的习俗。

  元宵节为什么要闹花灯?

  元宵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元宵”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从唐代起就有元宵月夜挂灯、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关于元宵节闹花灯这一习俗的由来,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消灭它们。有一种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猎人射杀了。天帝知道后十分愤怒,命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烧尽人间的一切。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悄悄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有一位长者建议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以迷惑天帝。果然,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在燃烧,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为什么说“二月二,龙抬头”?

  相传,每年二月初二是司天河掌云雨的龙王重新抬头掌事的日子,所以这天就叫“春龙节”。儿童这天理发,称“剃龙头”,妇女这天停止针线活,以免刺伤龙眼。

  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当年武则天篡唐立周,当上皇帝,惹怒了玉皇大帝。玉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于人间。不久,庄稼枯死了,河塘干涸了。司管天河的龙王——玉龙听到了人间的哭声,不忍人间断绝生路,便违抗玉帝圣旨,喝足了天河水,张开巨口降雨人间。转眼间,河盈沟满,人人欢畅。但是玉帝却勃然大怒,下旨将玉龙打下凡界,压在一座山下,金豆开花方可返回天界。人们为了拯救玉龙,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便四处寻找开花金豆。到次年二月初一,正逢赶集,一个老太大不小心把一袋金黄的玉米撒了一地。人们见了,猛然醒悟道:“这不就是金豆吗?炒一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第二天,也就是二月二日,各家都炒玉米花,把玉米花用簸箕盛着,供到当院,摆桌子点上香。这样,玉龙重回灵霄。从此,人们为了纪念给民间带来春雨的玉龙,便把玉龙重回天界的“二月初二”这一天定为“春龙节”,并在这一天家家炒玉米花,还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以此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其实,农历二月初二左右,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农谚“惊蛰龙抬头,春分龙登天”,说的就是这以后降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大概这才是“春龙节”这一习俗的真正来历吧。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礼记》:“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王祀,士庶人祭其先。”所谓祭其先者,即老百姓祭自己的祖先。

  春秋时代,民间已有了“吉日良辰,郊祀野祭”之风。但真正形成一种仪式,始见《唐书》:“唐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祀,编入五礼,永为定。”

  《宋史·唐格传》里有“清明往钱塘扫墓”之句。可见扫墓的习俗盛于唐、宋时期。而世人选择清明扫墓,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需要修整。

  其二,清明前后,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可借此去郊野,扫墓踏青。

  其三,可能与人们怀念介之推有关,因为他被焚于清明前一日(寒食节)。

  不过,旧社会的扫墓活动,带有迷信色彩。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提到:“寒食野祭而焚纸钱……”解放后,祭祖扫墓的礼仪虽有,但多已将清明节演化为缅怀革命先烈的扫墓活动了。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划龙舟?

  战国时候,楚怀王不听大夫屈原的忠心苦劝,被张仪诓骗到秦国软禁起来,不久便死在秦国,后来,国都也被秦兵攻破!楚国灭亡了,屈原也绝望了。农历五月初五早晨,他投身汨罗江。屈原投江以后,楚国的人民非常痛惜。江中的渔夫、岸上的农夫、逃难的百姓都放声痛骂。人们潮水般奔向屈原投江的地方。霎时,水中船成排,岸上人站满。大家都驾着船,带着饭团,划到汨罗江中流,把饭团投入江中来祭祀屈原大夫。传说这样过了两年,一天晚上,人们忽然梦见屈原来了,只见他面容清瘦,人们便觉奇怪。屈原告诉人们是因为那些米饭被鱼蚌等水族吃了,并让人们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这样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吃了。第二年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的话做了。可是,在端午节过后没几天,屈原又给人们托梦说,有不少角黍还是被水族吃了。这下,大家没了主意。屈原思索了片刻忽然眉头一展说,你们再用船送角黍的时候,可以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因为一切水族都属龙王管辖,它们看见是龙王送来的,就一点也不敢吃了。以后,人们年年都这样做。于是,就留下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风俗。

  为什么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到这天,人们都要赏月和吃月饼。

  关于中秋节的形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开始在这一天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此俗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

  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吗?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我国古代把九称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汝南县一个叫桓景的人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九月九那天,桓景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并把他们安顿好,他自己便带着青龙剑只身一人杀死了瘟魔。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也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你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

  近代植树节最早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公元1872年,美国着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

  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公元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今日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六百年前。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

  孙中山上任时努力推动植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再者,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如何设立的?

  5月1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国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简称“五一节”或“劳动节”。19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16小时。公元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地近5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以争取实现工作、教育、休息各八小时的“三八制”。工人阶级的正义行动,却遭到了美国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他们出动大批全副武装的警察,致使200多名工人受伤,数百名工人被捕,4名工人领袖被残酷地处以绞刑。然而,工人阶级没有屈服,坚持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争取了8小时工作制的权利。

  为了纪念美国工人这次罢工斗争的胜利,显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力量,公元1889年在恩格斯领导下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以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和胜利的5月1日,为国际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节日。这项决定得到了全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响应。从此,5月1日就成为世界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加强国际团结的伟大的战斗节日。公元1920年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地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如何设立的?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为争取儿童生存、健康和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的日子。

  公元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举行第一次国际大会,发表了有关儿童福利问题的原则。以后,一些国家先后有了儿童节的规定,如美国定为10月31日,英国定为7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加上传染病的流行,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全世界少年儿童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欢庆自己的节日。

  母亲节是如何设立的?

  母亲节的创立人是美国人安娜·贾维斯。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学校的总监,并兼职在教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讲述到在战争中英雄捐躯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分,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同时也衷心希望有人会创立一个母亲节来颂扬全世界的母亲,她的想法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辛伟伟作品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