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1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 作者:黄利鸣,宋俭,王智,杨建国

第22章 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11)

  实行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人民民主制度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相适应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促进和扩大人民民主。中国社会主义的两种民主形式,无论是选举民主还是协商民主,

  都需要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渠道多样性、有效性的增强而不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结构趋于分化。在公民的利益诉求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同时,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引导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合理化解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科学民主做出重大决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此提供了一条重要路径。

  协商民主符合当前中国转型期间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多元化的价值诉求。转型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价值诉求日趋多元化。他们在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做出不同评价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政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去,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更全面地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将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观念表达凝聚成共识,使其汇聚成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合力,是当前中国社会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渠道,进行广泛、多层、制度化的民主协商,达到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之目的,可以使中国社会最广泛的政治资源通过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得到合理表达,汇聚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强大动力。

  协商民主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包容性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协商”思想资源,“和合”思想在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传统、强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着重要的滋润作用。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的协商民主,既借鉴人类文明发展优秀成果,又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资源中汲取优良养分,充分体现了包容性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在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本质上,如何最广泛地团结中国社会各界、各阶层、各社会群体的力量,使党政关系、政党关系、政社关系、社会各阶层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达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坚持包容性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调动社会各界、各领域和各方面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协商,最大程度地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群体的价值追求,推动了科学决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协商民主符合当前关键发展时期民众对公正性的价值追求。公正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追求,更是现代民主的前提条件。在当前关键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分化,贫富差距增大,对公正性的追求在中国社会成员的价值期待中表现得格外突出。一方面人们期待规则的公正性,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制度化渠道合法、平等、有序、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结果的公正性,希望从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共享改革开放红利,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物质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使政治发展带来的民主权利平等享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求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进行公开平等地协商,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解决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各种具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对公正性的价值追求。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政治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传统的国家管理主要依靠权力的强制力和控制力进行,不依赖于公民同意,虽然容易实行政治统治的有效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国家治理可持续问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核心是要加强权力的制度性运用,减少权力的强制性运用。传统国家管理体系向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转变,关键是从国家与政府主导的单一权力结构、国家单方面支配社会的单一结构,过渡到国家与社会有效互动与互相制衡、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互相合作的多维结构,实现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统一。

  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公民参与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传统的国家管理体制注重对社会的硬性约束,缺乏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管理模式基本上呈现为权力自上而下的单一形态。在中国,这种现象尤其突出。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国家——社会二元分化的边界逐渐模糊,如何使执政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更加通畅,使国家治理不仅仅体现为执政党和政府对社会单向度输出政策,更使得公民积极、有序、有效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让公民对国家政权也能够充分输出意见,使决策成为公民诉求的直接反应,让“管理”转变为“治理”,成为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是适应这一转变的有效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和政治进步的新认识,即作为现代政治基本形态的民主政治,不仅仅在于通过选举行为和代议形式获得政治合法性,更需要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治理反映人民主权原则,保证政府决策的民主性,满足现代公民的政治需求。这就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必须增强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好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实行善治;其二,必须保证人民能够通过有效的渠道积极有序的参与公共生活,国家治理行为必须反映民意,从而使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全面反映出权力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是通过人民对政治权力行使者进行委托授权的方式进行,而是权力执掌者和公民进行公开平等的对话、理性有序的协商进行的,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达成了统一——执政党和政府通过协商获得了人民的认可,人民通过行使政治权利保证了人民主权地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制度依托,通过国家政权、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渠道,展开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全社会对话。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既有党派之间的政治协商,又有政治体系各层次相互间的政策协商,还有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协商。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国家权力中枢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制度化沟通渠道,政治体系的开放度和包容性大大增强,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意志和人民民主权利的尊重,又加强了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了决策的合法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好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各种社会力量更加活跃,利益诉求渠道更加通畅,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充分行使,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深入发展,更加健全,更加充满活力;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人民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之中,形成了人民积极有序政治参与的局面,主人翁意识得到加强,社会形成民主宽松的氛围,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的这些优势,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成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有效发展途径。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黄利鸣,宋俭,王智,杨建国 作品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