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5章 记忆与思维(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15章 记忆与思维(3)

  复习(Review):学完全部材料后,默默回忆其中的要点,再次尝试去回答自己所提出过的各个问题。这种记忆技术是由于学习者能够对学习材料进行良好的“主观上的组织”,从而可以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可直接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注意并能灵活运用记忆规律,就可提高课堂记忆效果,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

  1.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1)要注意合理安排课程

  教师应尽可能避免性质相近的课程排在一起。例如,不要把文科类课程或理科类课程都集中在一起上,最好做到文科类与理科类课程交叉安排,其间若插入音、体、美、劳等课程则更好,因为这样能减少由于材料相似而引起的前后抑制对记忆的影响。

  (2)要保证课间休息

  课间休息有利于学生巩固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高保持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由于前后课中记忆材料的间隔时间过短引起的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对记忆活动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保证学生的课间休息。

  (3)要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教师应控制每堂课的信息投入量,注意克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信息量越大越好”的错误倾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课上的消化、吸收,而且会因识记材料数量的适当控制而提高识记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

  (1)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对记忆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识记和回忆两个环节,最容易受到过分紧张、焦虑等负情绪干扰,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情绪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平和的气氛中学习和记忆,尽可能排除不利于记忆活动的负情绪干扰。

  (2)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有意识记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识记种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哪些需要完整背诵,哪些需要部分记忆,哪些需要记忆大意,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的针对性。但提出记忆任务要注意适时,不要在讲新知识之前强调记忆的要求。过早提出记忆任务,会使学生在听课时把记忆提到首位,从而妨碍学生积极地思考和理解主要内容,结果反而不利于记忆。

  (3)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如果记忆的意义仅在于检查和考试这样的近期目标,那么记忆会不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而如果提高对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识记意义的认识,即使同样的精力投入也会大大延长保持时间,改善记忆效果。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时,应向学生提出该识记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使之成为学生长久的识记任务,而非短暂的识记任务。

  3.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内容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组块可以说是人们对信息进行的组织或再编码。可见,要想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课堂识记效率,组块是关键。

  ①问题组块引导识记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形成问题组块,可以帮助学生整体加工和储存信息,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②归类组块促进识记

  大脑是记忆的仓库,只有让知识组块有条理地储存在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便于今后的加工、提取。这就提示教师在上课时:精心设计导语,以学习者的期望促进记忆;精心设计提问,以学习者的思考促进记忆;精心设计板书,以学习者的视觉促进记忆;精心设计归类,以学习者的知识网络促进记忆。

  (2)结合学科内容教学,传授记忆策略

  针对理科等逻辑性强、抽象的学科知识,可以运用列表格对比法、归纳网络图法、形象记忆法等,这样有利于消除单调感,增强兴趣性。针对文科的学习,像学习历史时可以采用串联记忆法、归类比较记忆法、提纲要领记忆法、随时强化记忆法等。

  4.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意义识记还是机械识记,复习都是很必要的。复习不是机械地对材料的重复,而是对学习材料的进一步加工理解,使经验系统化,掌握得更牢固。总之,复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合乎记忆规律的过程。

  (1)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

  根据遗忘规律,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应及时而经常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使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加强,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今日功课今日毕,不要留其到明天”,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好方法。

  为了及时而经常进行复习,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要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在讲授新知识时,要结合旧知识进行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在讲授新知识后,要通过小结、学生复述、课堂练习来巩固新知识,并要适当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当天或过去所学习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采用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理顺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并注意弥补缺漏和纠正错误。

  (2)复习要适量

  教师不能片面地、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或进行大量的课堂练习,盲目地增多复习量,致使课业负担过重,甚至影响学生的健康。知识的巩固不能只靠单纯的复习和练习,教师教学中更应注意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中复习旧课,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知识,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广阔的知识的基础上,把握、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更深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

  (3)要合理地安排复习材料

  在复习过程中,为了避免复习材料的相互干扰,产生抑制,影响记忆的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复习材料的合理安排。性质相类似的材料、困难的材料要间隔复习。在复习时若能够对长篇的材料突出重点和难点,对相似的材料注意进行比较和分化,会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变换复习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学生适时地变换复习的内容和方式,能使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细胞群得到轮换休息,同时,也能提高复习的效果。

  (4)复习方式多样化

  复习方法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疲劳,降低复习效果。而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引起和加强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同时,多样化的复习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这有助于把学习材料更好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例如,同一字词的复习,可用默写、填空、造句、分析字形的偏旁部首、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等多种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复习,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

  (5)复习计划要科学

  复习效果对复习时间的安排有一定的依从性。复习时间的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复习,另一种是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地复习一种材料。分散复习是将对同一材料的复习分成多次进行,在每两次复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使用集中复习还是分散复习,一般视材料的性质、数量、难易程度以及记忆已经达到的水平而定。实验证明: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内容材料,识记的效果好。

  在内容较多时,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的效果,但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不宜过短或过长。

  (6)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根据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越用越灵活。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大脑绝对不可能无休止地使用,工作时间持续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疲劳,降低复习的效率。因此,必须合理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和抑制,有助于保持头脑清晰,消除脑细胞疲劳。长时间学习一门课程,不如交替学习不同课程的效果好。内容相似的课程不要紧挨着复习。

  合理用脑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学习时多用的是大脑左半球,听音乐、歌曲是用大脑右半球;右半球用几分钟,左半球就可休息一下。二是要注意大脑营养、劳逸结合、戒烟戒酒。因为适量地食用健脑食品(如鱼、肉、蛋黄等)对于维护记忆功能是很必要的。学习一段时间后,适当进行诸如运动等积极的休息也可使大脑得到合理的休息。

  (第三节思维及其过程

  人的思维,是一种不同于感知和记忆的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过程的核心环节,人们所有的能力与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的积极参与。通过思维活动,人才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而要提升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创造性思维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成分。

  一、思难的内涵、种类与特征

  1.什么是思维

  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例如,当人们研究“水”时,通过感觉和知觉只能认识水的颜色、形态和温度,而通过思维能舍弃水的颜色、形态和温度的具体特征,而认识到水在大气压力760毫米水银柱时,温度降低到0℃,就会结冰;增加到100℃,就会沸腾这样的规律。因此人的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

  2.思维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思维进行不同的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想。

  ①直观动作思维

  又称实践思维,它们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例如,自行车出了毛病,不能骑了,问题在哪里?人们必须通过检查自行车的相应部件,才能确定是车胎没气了,还是轴承坏了。找出故障进行修理,才能排除故障。这种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就是直观动作思维。

  ②形象思维

  它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例如,在布置房间时,人们总是先在头脑里有一个草图,然后对其不断调整,最后得到比较完善的蓝图,这便是形象思维。

  ③逻辑思维

  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聚合思雄与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①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其特点是闭合性,得到的结果总是确定的,而且不能摆脱旧经验的束缚。与发散思维相对,这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规范的思维方式。

  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产生多种答案、结论或假说。但究竟哪种答案最好,则需要进行检验。

  (3)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①常规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某一数学公式来解答同一类型习题时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

  ②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例如,新科学理论的提出、新软件的开发等都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也离不开创造想象。

  (4)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的判断依据,可以将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①经验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例如,学前儿童根据他们的经验,认为“果实是可食用的植物”“鸟是会飞的动物”,这些都属于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或曲解的结论。

  ②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例如,我们说“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是理论思维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需要逻辑分析,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①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例如,老中医能够根据患者对症状的描述,迅速地作出诊断;警察在嘈杂的人群中,能够迅速地辨别出罪犯;科学家对某些偶然现象的出现,提出猜想或假说等。直觉思维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

  ②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它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3.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由于人类感觉器官结构和机能的限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事物本身带有内隐的特点,人们对世界上的许许多多的事物,如果单凭感官或仅仅停留在感知觉上,则是认识不到或无法认识的,那么就要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例如,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内脏的病变,却能以听诊、化验、切脉、测体温、量血压、B超、CT检验等手段为中介,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这些都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接认识的结果。人们要认识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宇宙太空状况、原子结构、生命运动,要认识超声波、红外线,要预测天气等,都需要借助某些媒介物与思维加工进行间接的认识。

  (2)思维的概括性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