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6章 记忆与思维(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16章 记忆与思维(4)

  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他类事物的关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枣树、杨树、银杏等依据其有根、木质茎、叶等共性归在一起,称之为“树”;还可以把树、草、地衣、青苔等归成一类,称之为“植物”,概括出它是由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一般有叶绿素、以无机物为养料的生物。这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不仅扩大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范围,而且也加深了人对事物本质的了解。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植物与动物、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温度的升降与金属胀缩的关系,认识体温、生物电及血液成分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等等。这种概括,加深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在关系与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控制与改造。

  (3)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就是指思维过程中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规律。思维的逻辑性,可以来自客观现实变化的规律性,也可以来自于人类主观的规定性,它反映出思维的运行很多时候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

  (4)思维的层次性

  思维可以由不同的个体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这使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性。思维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比较典型的划分是从思维品质的高低来划分思维的层次。思维的品质包括五个方面,主要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不同的个体在这五个方面的每个思维品质上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有的人思维深刻性比较好,有的人思维的敏捷性比较好。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反映了个体思维的整体水平,如有的个体不仅思维敏捷性比较好,而且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都比较好;有的个体可能只是某几个方面比较好,其他思维品质比较差;有的个体可能思维品质的五个方面都比较差。因此,个体在思维的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层次性。

  二、思维的形式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里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属性、组成部分、方面、要素、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思考的形式。如把教育这个社会现象,分析成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活动可以把实际上不能分解的事物在头脑里分开。分析活动使人的认识从事物的表面开始向事物的内部逐步深入下去。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形式。例如,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思维。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的两种形式,在实际思维活动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则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就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就越完美。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只能形成对事物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可见,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点的思维活动。比较的基础是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正因为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异同、数量上的多少、形式上的美丑等,我们才有可能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比较。比较可以在同一事物或现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类但具有某种关系或联系的事物或现象之间进行。

  分类是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形式。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人们通过比较,揭露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概括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把事物集合成一个较大的类,又根据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将较大的一类划分为几个较小的类。结果,就把众多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大小类别,形成概念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例如,石英钟、闹钟、座钟、挂钟都能计时,因此,“钟能计时”就是它们的共同属性。这种认识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高度、重量、面积、年龄以及忠诚、勇敢、勤劳等概念,也都是思维抽象的结果。

  概括是在人的头脑里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若干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联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的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样就能概括出“人”的概念的内涵。任何概念、理论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

  抽象和概括是密切联系的,没有抽象就无从概括。客观事物具有各种属性,如果不能从它们的差异中抽出所要概括的属性,概括就无法进行。同时,抽象又决定于概括,要概括哪些属性,才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抽取。经过抽象和概括,人才能逐步地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和概括,其实质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为高级的分析和综合。

  4.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应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即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具体化在人的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把抽象的理性认识同具体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是启发思考与发展认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具体化的思维过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般的原理和规律,还可以使已经总结出来的原理得到检验,并不断深化和发展。

  系统化是指在人的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类,并揭示了各类生物间的区别和联系,这就是人脑中对生物系统化的过程。

  系统化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实现的。系统化的知识便于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使知识易于记忆。人类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知识。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及其过程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可以分为要求发展新方法的创造性问题解决和利用现成方法的常规性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个人的活动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水平。活动量大,接触范围广泛,勤于思考,就易于发现问题;求知欲高,能在别人不认为有问题之处发现疑点或在被公认的解释中提出新的疑问,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就容易提出问题;知识水平高,经验丰富,就能提出复杂、深刻、有价值的问题;刻苦攻读,知识丰富,就善于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2)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

  这一阶段是力求使问题变得更加明确具体的阶段,从只知有问题变为知道哪里有问题,有什么性质的问题。明确问题主要是弄清问题的最初状况、已知条件和解题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分析和明确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系统而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知识经验。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基础,如果感性材料贫乏,思维内容必然不充分,思维活动也不会积极,则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和隐蔽的问题。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从繁杂的事实中分析出核心、关键问题。

  (3)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在探寻解题方法时要运用已有的有关的知识经验,采取某种解题策略,遵循逻辑规则进行分析推理。人在已有某些可依据的材料,但还不能确切指明问题的答案时,就要进行推测,推测可能的解题方法,也就是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实际行动去验证;一是通过思维去推理论证。但假设的检验归根到底还得靠实践。在检验中如果假设没有被证实,则应从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对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提出新的假设,直至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2.问题解决中的主要策略

  问题策略就是人们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案、计划或办法,它决定着问题解决的具体步骤。选择和确定问题解决的策略是问题解决的核心。

  (1)算法式策略

  算法式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策略可以有公式,如某数学运算公式,也可以没有公式,如河内塔问题的解决没有公式但仍有操作方法的步骤。算法式策略的特点是,只要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按照其算法进行操作,问题总能得到解决。

  (2)启发式策略

  该策略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于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能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经过它的提示,人们往往不需要对所有的可能性加以验证,就能实现对问题的快速解决。这种策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但如果经验使用不当,途径选择有误,也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成败的因素主要有两类,即情境的因素和个人的因素。这两类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问题情境因素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一般说来,解决某一问题所必需的物体比较靠近,都在人的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困难。

  其次,问题情境中的客观情境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