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6章 心理健康(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理学》 作者:陈传万,李立新

第46章 心理健康(4)

  认知治疗的方法是以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艾利斯所倡导的理性情绪疗法。这种理论认为,所有心理异常多表现在情绪的困扰上,而情绪困扰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经验的不合理解释。理性情绪疗法的目的是通过解释与倡导达到领悟,使情绪理性化,改变对人、对己、对事的错误观念,重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认知治疗的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向当事人说明对适应不良的认知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与行为,提高其认识。其次,发现与分析当事人与主诉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不良认知,并指出其不合理性。然后,督促当事人改变不良的认知并建立正确的观念,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与适应性行为。

  (7)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是使当事人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其认识到自我的潜在能力和价值,并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与别人的正常交流中,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矫正自身心理问题的治疗方式。其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创立的人皆有发展自身潜能的内在倾向的人本主义理论,其主要适应症为各种神经症。

  (第四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重视心理卫生的意识,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和重要意义。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任务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其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防治心理疾病,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心理素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重心作用。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我国过去的教育目标中,不论是德、智、体三育,还是德、智、体、美、劳五育,都没有强调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人说,德育中不是包括了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吗?其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人员不同、要求不同、侧重不同、目标不同。德育侧重于人的社会化教育、道德品质和人际间的伦理准则,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体的心理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与健全。举例来说,一个人若有心理问题,从德育工作角度上可能解释为缺乏道德修养或是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如果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上讲,人作为社会一分子,固然有社会伦理的约束,也存在着作为单纯的人本身的物欲需求,人本身存在着的欲望与社会约束间的冲突使人的心理失衡了,从而引发了心理问题的发生。所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都能影响人的心理,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与人际关系,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愁、烦恼、抑郁、愤怒等,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如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偏头痛、胃病等。有时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不言而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注意心理卫生,增进心理健康,对于心理性疾病的防治,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体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良好的品德往往要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一个人只有心理正常、健康,才会品德高尚。因此,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注重个体的心理教育与健康辅导,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症结,使之处于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助于形成正常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否则,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往往会直接导致不道德行为。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学习,但是伴随着学习生活也带来了许多难题与困惑,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近年来我国学生心理障碍和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他们中有不少人“不很开心”,心理压力重,失眠,神经衰弱,有的甚至产生心理疾病,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智力潜能的发挥、学习成绩的进步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教育可以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精神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心理机能,开发内在潜能,促进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它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的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同时予以密切配合,以尽快治愈疾患,帮助学生重返校园生活,这是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内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出发,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来看,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校健康教育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二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学生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知、情、意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与全面提高;三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注意综合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把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原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离开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主体来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而且容易使教师的种种努力徒劳无益,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效能感。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针对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即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内容、方式、方法和要求都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②针对性别特点

  男生与女生之间在生理、心理、家庭教养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性别差异。

  ③针对学生的表现特点

  根据学生在班级、家里、平时的表现情况,以及最近的生理、心理状态上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应有所不同。

  ④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同的,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运动、变化、发展是自然界与社会的普遍规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例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注重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对于“对症下药”地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以消除这些问题,不无裨益。

  (5)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启发或促进个体成长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而不是以灌输关系为主包办代替地对青少年心理进行解释和指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能从旁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促使其自觉与自助,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见解和设计的行动方案有选择和决定的自由。非指示性原则既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又体现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调动自我力量,发挥自我指导的作用。

  (6)艺术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原则是指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通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技巧,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改变。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学生存在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以上几个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①智能训练

  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且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等。

  ②学习心理指导

  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③情感教育

  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宜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

  ④人际关系指导

  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的社交原则。

  ⑤健全人格的培养

  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力等。

  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传万,李立新作品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