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人之初,性本“色”》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传道(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人之初,性本“色”》 作者:乐嘉

第12章 传道(1)

  1.因人而异,因“色”施教--为教师演讲前所写

  自从我1994年开始涉足培训行业,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认定我此生将与传道、授业、解惑永相结缘。讲台生涯不仅满足了我强烈与他人分享的欲望,而且不停地催生我去吸收更多的养分,让我丝毫不敢懈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传道者,我得以享受到帮助他人成长的喜悦。

  我的兄弟是一位中学的物理教师,我常与他探讨教育与培训的联系,尝试将成人培训中的一些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互动让与我与个性迥然相异的他有了极好的交流平台。对他而言,每天接触的无非就是三种人:学生、老师和家长。他的黄牛精神当之无愧于教师的称号,然而过去他在处理这三种人的关系上经常捉襟见肘。多年以后,他终于明白教育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教室里的每位学生,而是学习怎样与不同的学生、家长以及与其他老师共处。在教育中的成功,技巧只占15%,剩余的85%来自于人际交往技巧!值得高兴的是,他现在可以娴熟地将性格色彩应用到他接手的每个新班级,而且开始在新生入班及家长会时就普及性格色彩的工具,这非常容易与家长们达成共识,他不仅成为家长们的超级智囊,更与学生完全打成一片。

  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像分享给他一样,帮助所有的老师或家长们了解如何通过“FPA?性格色彩”来构筑正确的人际关系技巧,从而实现你所期望的幸福。

  回忆学生时代,举凡我喜爱的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我总是满怀激情地去学习。即便是颇为痛苦的科目,为了回馈老师对我的欣赏,也会誓死拼搏;而对于令我充满恐惧或内心排斥的老师,我总是千方百计地逃避他们的教导,并且完全可能因为抗拒老师本人而抗拒这门课程。直至今天,这仍旧是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年后,我才发现,那些我喜欢和我不喜欢,喜欢我和不喜欢我的老师们居然有着惊人的性格规律!这些规律让我对过往所有不能理解的问题豁然开朗。

  作为一名顽皮大王和学生中的造反派领袖,我被不同的老师大大鼓励过,也被狠狠修理过。回顾往事,那些不同老师的教育风格和面对学生处理问题的技巧,仍旧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曾经一度认为那只不过是老师的个人技巧和经验问题,后来才发现那些优秀的老师在潜意识里早已深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道理,而这一点在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上早已身体力行。

  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由于子路和冉有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对于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相反的。冉有平时遇事退缩,所以孔子鼓励他放开手脚去做;而子路却胆大敢为,所以孔子对他多加管束。这种因材施教法契机契理,所以孔子的学生出现了七十二贤。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学生的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孔子在因材施教上的伟大之处在于,除非老师意识到所有的不同及其造成的因素,不然就会跌入教育的误区--用同种方式教育学生并期望学生达到同样的效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伟大的教师,我们最先发现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需要、愿望、优点和缺点,但我们仍然选择用同一种方式去教育他们。为什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方式看上去或感觉上对我们自己最有利。我们的教学方法论说是立足于学生,但可惜并未能真正做到。如果我们坚持用一种看似最佳的方式传达信息,其实那并非有助于学生;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在教室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差异,并且能够针对不同性格予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式,那么,你的教育经验将会更加丰富,教育成果将会更加丰硕。

  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我尊崇备至,可惜一直没有寻求到下手之处;没有具体的方式和脉络可以遵循,因材施教只是一句空话。幸亏,“FPA?性格色彩”的到来,让这一切有了实施的可能。

  我希望在培训中能传递给教师???于性格色彩的这些信息,这将有利于启发老师与学生之间采用一种更新颖、更成功的方式进行沟通。当您参加培训时,我真诚地希望您能在大笑之余默默地品位并思考:“这对我非常有用,真希望快点儿吃透!”如果您这么想,您便可能将讲座中的一些基础概念立即付诸实践,而即刻正面的回馈将促使您进一步探究FPA?性格色彩的奥秘。

  我希望您来参加培训不是单纯出于领导的命令,不是单纯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进修要求,而是您的确希望在教育的领域做得更好,或者您希望运用性格色彩影响甚至改变您的一生。与给企业、商业组织培训完全不同,因为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您所接受到的信息不仅影响您自己,影响学生的家长,更重要的是,您将影响到一代学生未来的生活是否幸福!我的专辑文章《发现真正的自我》中曾提到,对于混淆个性和处在痛苦中的人们,学校老师的影响成为仅次于家长的第二大力量。我很高兴有机会接受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黄爱华老师的邀请,让我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过去讲学及思考中体验到的人性规律。

  我希望从这一刻开始,您与您的学生、同事和家长们一起分享FPA?性格色彩的奥秘,这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力量。

  2.穿透他人灵魂之前

  三十年后的某日,我集毕生所学,也许会写本《穿透他人灵魂的法则》出来。这书听上去太嚣张,其实原本我只是对人感兴趣,琢磨着有个更简单好用的法则,可以搞明白别人在想什么,没想到后来走火入魔,发现不同的人其实内心最深处和灵魂是相互连结的,就这样,索性不妨直接和灵魂对对话。恐怕此书还没翻开,就被不熟悉的世人劈头盖脸一顿乱骂。我想好,无论他人如何评说,我都用伽利略挡驾,老先生说:“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越加证实和证明了它。”所以,铁定的规律总逃不了,姑且让事实和时间说话。书的主题大致如下:

  当你尝试穿透他人的灵魂与内心前,你必须先有能力穿透自己的灵魂与内心。如果你不具备自我洞见的能力,你将永无机会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

  穿透灵魂的三大法则依次如下。

  第一法则:技术总有无法企及内心之处

  你必须相信无论你的技术多么高超和伟大,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可探知的隐秘和无法理解之处。我们敬畏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犹如敬畏上天,方知内心世界之广袤,任凭如何游走,我们始终无法到达尽头与彼岸。

  如果自然科学的发展到了顶端,仍旧无法解决本领域的所有问题,那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更是如此。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故事与禀赋,探索人性本身的快乐在于游走,当你觉得你已无所不能时,你已走向尽头。对于30岁那年自以为无所不知的我而言,现在的我方知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第二法则:技术有法可依

  如果他人给你权力允许你进入,你将有机会顺畅地在另一个心灵世界中游走,请你珍惜这种特权与信任。洞察人心是有可以遵循和操作的技术的。你的技术会随着你每一次对他人的帮助及小小的成就越来越娴熟。

  因为再复杂的事物也必定有其规律,故再复杂的人性也逃不出四色的核心规律,再坎坷的经历最终也可化成影响个性的四大要素。当我们掌握了核心定律、个性与性格的转换流程,余下的只是经验的积累,将时间的长度转化为自己的深度。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技术,技术只需要时间就可学会,只要你的内心深处有欲望、热情和喜爱,而欲望和热情来源于我们对其价值的认可或喜爱。

  这些年来,我一直努力诠释那些听过、见过的故事,并将其整理为可操作的剖析方法。这些系统化整理的目的在于使性格色彩成为一种可以方便运用的工具,可以直击心灵深处。首先,我要打击大家,这门技术不可能洞察一切,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接下来,我要告诉你,这门功夫还是挺了不起的,至少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练习,相对自由地进入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第三法则:技术的高度无法超越内心的感觉

  就像爱因斯坦不可能代替马龙白兰度成为教父一样,大智慧并不是伟大演员的标志。“心灵世界自有道理,非理智所能企及。”这是帕斯卡对内心理解力的描述。对演员而言,过于理性地扮演角色会破坏对人物的感性理解,内心必须要有敏锐的感觉!对于洞察者也是一样。但是有时过于敏感也可能会受到伤害,这正是一个卓越洞察者的矛盾所在。如果保护层过于脆弱,你就永远无法脱离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将其混为一谈;如果保护层过于结实,你将永远无法达到巅峰状态,成为伟大的人。

  所有的技术可以训练,但对人的感觉却无法训练,这与所有艺术是相通的。无论美术、音乐、舞蹈还是表演,所有的艺术技巧都可以训练,但艺术感无法培养,这有赖于天赋及长期孜孜不倦地训练自我感知系统。大多人对于技巧的训练情有独钟,并能头悬梁锥刺股,却不知除了下苦功以外,真正的功夫在画外。对人的感觉不仅在于经验,更在于体察的意愿和心灵的敏感。

  然而大多数理性主义者对于理论和技巧规则的在乎高于一切,他们未曾想过“技术的最高境界便是艺术”,洞察心灵可以是一项技术,但也是一项艺术,把洞察心灵当成艺术而非纯粹的技术去修行,起点会更高。

  多年以来的经验不得不让我承认,过于敏感之人经常没有意志坚定之人生活得快乐,太敏感的人容易受到伤害和感知到痛苦。但请不要低估我们自己克服逆境的能力。如果你真心期望成为一位穿透他人灵魂的“魔法师”,请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如何承受前进道路上的失败和挫折。

  “幸福的人的故事是相同的,不幸的人的故事也是相同的。”先把复杂的事物看得简单一些,这是第一步;“幸福的人各有各的不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再把简单的事情独立地来看,这是第二步。

  两步路,走一生。

  3.从独孤求败看传道者境界

  讲师培训课每次结束时,按照我的自省惯例,我都会用武侠书进行自我洞见和回顾,2008年上半年结束的那次我选的是《笑傲江湖》,主要思考方向为传道者的内功与外功孰先孰后又如何统一。所谓“内功”是指讲师或咨询师本人在性格色彩四大功力【洞见、洞察、修炼、影响】上的综合修为和境界;所谓“外功”是指讲师或者咨询师在传播学问的过程中运用的技巧和手段。

  按照《笑傲江湖》的描述,“独孤剑冢”埋藏着三把剑,代表的是五种剑术境界,三把剑代表五种境界,是因为有一把剑扔掉了,有一种境界是不需要剑的,这五种剑术境界可以用剑的形质--硬剑、软剑、重剑、木剑、无剑作为象征。

  1.“硬剑”境界是独孤求败“弱冠”之前的剑术境界,这个境界的特点是使用锋利的硬剑,剑术的风格是凌厉刚猛,效果是无坚不摧。

  2.“软剑”境界取意于紫薇软剑,为30岁之前所用,因误伤义士而弃之深谷,故不在剑冢之内。

  3.“重剑”境界之所以使用一把玄铁重剑为特征,其重量为六十四斤,但没有剑锋,锋芒不露,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可持之横行天下。

  4.“木剑”境界是四十岁之后剑术极精,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什么东西到了手上都可作为宝剑。

  5.再进一步便可不用剑,达到“无剑”境界【可胜有剑】。

  从这几个剑术境界与所使用的剑来看,其境界的提高是以逐步放弃剑器的锋利,到寻求剑的“术”进而追求“道”的一个过程,而对“术”和“道”的领悟,又是弃巧取拙的过程。

  如果说“硬剑”境界是靠力量取胜,但不懂得剑术技巧的话,那么“软剑”的境界是懂得了技巧,但到“重剑”境界则是放弃技巧返璞归真。从不巧而巧,到由巧返拙,以拙制巧,这是哲学中常说的认识规律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于剑理的认识在一步步深入,剑技自然就一层层地提升,按照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曾提出参禅的三种境界之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同样是看山,由“是”而“不是”到“仍是”,体现的是认识境界的提升,独孤求败则用剑由“硬剑”、“软剑”、“重剑”到“木剑”、“无剑”,从不懂巧,到领悟巧,到放弃巧,所体会的剑学之理也在不断深入。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乐嘉作品集
谈笑间色眼识人人之初,性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