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厚黑学看这本就够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厚黑是一种成功必须(9)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厚黑学看这本就够了》 作者:侯清恒

第9章 厚黑是一种成功必须(9)

  孟获是三国时周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率兵反叛,诸葛亮奉命来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南中各个地区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要活捉孟获,不许伤害。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战的时候,诸葛亮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孟获就仗着自己人多,只顾着向前冲,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当蜀军押着五花大绑的孟获回营时,孟获心知这次必定死定了,刁钻使横,破口大骂。谁知一进蜀军大营,诸葛亮不但叫人给他松绑,还陪他参观蜀军营寨,好言劝他归降。孟获野性难驯,不但不服气,反倨傲无礼,说诸葛亮使诈。诸葛亮毫不气恼,就把他放了回去,二人约定再战。

  孟获回去以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气势汹汹地进攻蜀军。结果又被捉了起来。诸葛亮劝降不成,又一次把孟获送出大营。孟获还是那个犟脾气,回去又率人来攻并同时改变进攻策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不管他怎样也都摆脱不了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含着泪说:“丞相对我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我打心眼里佩服,从今以后,我绝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获回去以后,说服各个叛乱部落让他们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属蜀汉控制。自此,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常言道,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会按捺不住。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忍着自己的性子,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诸葛亮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决心不再叛乱。这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受战争之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以后必是把他杀死,那也只能出他一时的气,反将会激起其他族人的敌愤。所以忍与不忍的区别在于,不忍只会发眼前之气,忍却有长远利益的回报。

  生活中离不开忍,英雄等待出头之日,而要忍,别人打你耳光需要忍,甚至连夫妻生活也需要忍。

  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忍中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所以,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都要学会忍。

  那么,怎样去忍呢?答案就是学会弯曲的做人艺术。山路十八弯,水路十八盘,人生之路也必定充满了荆棘坎坷,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不仅要有挑战困难的决心,更应具有一颗学会弯曲的心。

  左手厚黑克服人性弱点

  孔子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系辞》),宋朝朱熹更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要静待时机,待机而动,卷土重来,方可成就大业。

  人不是神,不可能什么都行、事事皆通,就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也难逃如来佛的五指山,人总有其局限性,何况幸运之神也不会永远跟着你。所以,一个人顺利时应扬长避短,能伸能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低潮、困难、逆境、失败、倒霉落难时应收起锋芒,委曲求全,韬光养晦,等待机会,用不变应万变,以图东山再起,千万不可急躁妄为。也就是说凡人欲成其事,只有先屈方能后伸,就和出手打人那样,你必须先向后弯屈手臂才能伸手打得出去。屈是为了伸,以屈求伸,以退为进,也是很好的策略。

  我们常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应该是“好汉要吃眼前亏”,眼前小亏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亏,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假如是面对亡命之徒顶在腰间的利刀枪口向你要钱包,除了你不要命,否则破财消灾吃点小亏以屈求全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一味强调“伸”,有的时候就会连生命都保不住,还有什么资格和本钱来谈事业、理想和未来?试想,当年韩信面对一帮恶徒,如果不愿委屈自己甘受胯下之辱,一顿拳脚,打不死他也可能只会剩下半条命,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吒风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假如不能忍辱求生,卧薪尝胆,甘心为奴“身执于戈为吴王洗马”,甚至亲口尝粪,如果不这样怎么可能得到吴王夫差的同情被释放回国,最后起兵杀死夫差报仇雪恨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达到这些目标、取得更大的利益,面对野蛮霸道,强权政治,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会和亲人的误解,都是应该也是值得的,自己的人格并没有丧失,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显示你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甘愿忍受某些人不公平的对待,明天你必定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敬仰,尽可能委屈自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伸长自己和发展自己。

  南宋时期,岳飞的部将董先奉命去迎击南侵的金兵。金兵有上万人,而岳家却只有几千人。怎样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呢?董先忽然想出一个决妙的妙计。

  他首先纵兵深入,但一和金兵交战就全身而退,一日退百里,连退三日,手下的兵士越退越少。有些部将极不满意,说与其现在接连退却,还不如死在战场上。一直到第三天,董先眼看大家的愤慨之情都已被激发起来,这才对大家说到拼死作战的时候了。于是,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打反击,压迫敌人步步后退。当溃不成军的金兵退到唐州的牛蹄、白石二地的时候,正想放下兵器吃饭,谁知董先两天前纵兵深入时埋伏在此地的军队猛然地杀了出来,大败金军。这又是个以退为进,以忍为攻的典型例证。

  张良曾给刘邦筹划过许多关系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在这当中以弱制强、刚柔并用的例子颇多。如:当秦军主力与项羽会战之时,刘邦决定由南阳人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劝刘邦以重金招降秦将贾竖。而在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秦王子婴。到了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宴的生命危险,而且从这里还夺取了汉中、巴蜀之地。紧接着,又火烧栈道,使项羽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天下。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来自黄石公所授的三略。三略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从而做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对于一个人理想性格的最佳状态就是要能够做到刚柔并济,然而要想做到刚柔适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为人处世上要立于不败之地,又必须学会能刚且柔。

  关于牙齿没了,舌头还在是“因为舌头的软所以存在,而由于牙齿的硬所以没有。”是啊,“柔”的东西反而能够生存,而“刚”的东西却易夭折。在狂风来临的时候,“柔弱”的小草俯首帖耳得以生存,而“刚强”的大树负隅抵抗终遭摧残。“柔亦是刚,刚亦是柔”。“物过刚易折”。因此一时的“柔”就是为了以后的“刚”。“亦柔亦刚”。也就如同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味道。自然界中的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柔时乎平静静,“静水深流”,很自然安详;刚的时候翻江倒海,滚滚巨浪,好像拥有一种摧毁一切的能力。“柔不是不刚,刚不是不柔”。

  我们大家都知道“勾践灭吴”这个历史故事。在越王勾践失败以后,到吴国做奴仆,吴王夫差故意在众人面前冷嘲热讽:“越王勾践是我的马夫。”勾践俯首帖耳装作未闻。吴王病,勾践还亲自尝吴王的大便,说辨屎味得知大王病马上就好。吴王特别感动,待病好就放勾践回国。于是勾践卧薪尝胆整治军队,终于灭掉吴国。勾践品德高尚,性格柔软,该柔则柔,该刚则刚,因此传为千古美谈。

  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当中,学会尊重别人,是人们常常强调的,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确需要做到互相尊重,对于这可以称作为“刚”与“刚”之间的尊重。

  在传统观念上,武将都可称得上是刚强的男子汉,大丈夫,似乎与“柔”根本不沾边。有的人讲“柔能克刚”。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片面的,只能说明一个方面。诸葛亮曾指出:“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说得极为确切,一员将领,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据其自身的需要灵活地做到该刚则刚,该柔则柔,面对情境应付自如。诸葛亮的结论是:“不柔不刚,合道之常。”确实很有见地,是符合辩证法的真知灼见。

  要想真正做到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做到善于审时度势,恰当应对。可是,一员良将,甚至一个普通人,为人处世,要想立于一种不败的地位,就一定要学会须柔时则柔,逢刚时即刚。

  “厚黑”让人避免感情用事

  李宗吾的《厚黑学》被誉为天下“奇书”。李宗吾说:“我自读书识字以来,就想成为英雄豪杰,求之四书五经,茫无所得;求之诸子百家,与夫廿四史,仍无所得,以为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必有不传之秘,不过吾人生性愚鲁,寻他不出罢了。穷索冥搜,忘寝废食,如是者有年,一日偶然想起三国,想起三国时几个人物,不觉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

  李宗吾的“厚黑学”,侧重在中国文化心理下的为人处世之道,详细分析了各种为人技巧和处理经验,对当下处激烈竞争社会观实环境中的人去适应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和调整心态有一定参考价值。

  晏婴,又称为晏子,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不仅富有灵活性,同时还始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在出使之时,晏婴将刚柔并济的处事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将出使的任务一次次地以胜利而告终。

  有一次,晏婴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婴要来,便对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能言善辩的大臣,名气极大,然而却是个矮子,我要当面羞辱他一番,让他领教一下我们楚国的厉害。”于是,楚灵王命人连夜在城门旁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小门,吩咐守城的士兵,等到齐国的使臣来到城门口的时候,就把大门给关上,让他们从旁边的小门进城。

  到了第二天的清晨,晏婴一行来到了楚国的城门下,看到城门紧闭,便把车停了下来,派人去叫门。一个守城土兵说:“听说齐使身材矮小,可从城边的小门人城,故而未开大门。”晏婴淡淡一笑,用手指着那个小门大声说道:“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如今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吧?”楚国的礼宾官见势不妙,无奈之下只好改道,把晏婴一行人从大门送进了城内。

WwW/xiaoshuotxt.N 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侯清恒作品集
透视人性弱点22招厚黑学看这本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