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宽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境界》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与人为善,路越走越宽(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宽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境界》 作者:王贵水

第14章 与人为善,路越走越宽(3)

  有两个人外出旅行,走进了荒无人烟的大沙漠,此时,两个人里只有一个人有一点儿水。这点儿水如果两个人喝,则两个人都将渴死在沙漠里;如果一个人喝,则此人可以活着走出沙漠。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怎么办?

  本·派图拉比教导说:“拥有水的人应喝以活命。”

  按照犹太人的观点,本·派图拉比对这两则故事之所以得出这样的两个结论,是因为分别基于如下两条原则:

  (1)人不应视自己的生命价值高于他人。

  (2)一个人自己的生命价值决不低于他人。

  我们将这两条原则结合在一起,则不难发现,这不正是一条人己关系双向对等的原则吗?

  一个人没有权利把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强加于他人,但一个人也不应该把一般人都不要的东西留给自己。而当人己双方都面临着人类所不要的东西,而又必须由其中一方承受下来时,就让每个人自己拥有的客观条件来决定,而不要进行人为干预。

  这种把问题的解答同初始的物质条件相挂钩,不进行人为干预的方法,从形式上看,是暂时给道德原则加括号,把它悬置起来,借以回避问题。但从实质上看,不就是借道德之名,将不道德的要求强加给信守道德之人吗?

  不可否认,任何道德体系都内在地具有抬高整体,包括作为整体之具体化的他人,而贬抑自我的要求这一根本倾向。犹太民族的道德信条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倾向,除非不成其为道德。

  然而,在道德有可能越了“道德”的范围,而成为某种不道德时,犹太民族却极为合理、极为道德地紧急制动,借悬置道德来给出了最为道德的准则。这种以物的合理性,即以物的归属来规定人的合理性(即理论或道德标准)的做法,正典型地体现了犹太智慧的一个极为意义重大、极具现代色彩的特征:主观合理性与客观合理性吻合,主观合理性受客观合理性决定,或者更确切地说,人的合理性与物的合理性的同一与融合。

  把中国人的智慧改变一下,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上却更深刻地体现了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所不欲,勿施于己。”

  把这种智慧运用到人际交往之中,你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友谊,就能够在人际关系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追求的就是心灵的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直是友谊的自然天性写照,这种友谊常常被认为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实,我们只要把自己的心理需要能够正确理解,也就能够理解他人,这样也就能够尊重他人,获得他人的友谊。

  上善若水,顺其自然

  随便一点,随和一些,“水自漂流云自闲,花自零落树自眠”。世间热闹纷扰,你抽身而出,不为利急,不为名躁,不激动,不冲动,进退有据,左右逢源,这样貌似糊涂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人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出自无门慧开禅师。大自然非人力所能为,却一年四季各应其时,各有其美,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相比,其他种种不过是闲事罢了。

  有一天,一个朋友慌慌张张地跑来对美国作家爱默生说:“预言家说,世界末日就在今晚!”

  爱默生望着他,平静地回答:“不管世界变成如何,我依旧照自己的方式过日子。”

  爱默生的回答十分耐人寻味,他面对动荡不羁的人生,采取的是一种“随”的态度,并从中获得了快乐。

  爱默生的生活态度,说明在世上想要享受真正的生活,一定不要在乎那些自己所无法掌控的坏消息。就算哪天世界末日真的会降临到你的身上,你也无须担心。世界末日你根本无法阻止,并且只会来一次。而现在世界末日也还没来,不是吗?

  就像某位哲人所说的:“我们不需要恐惧死亡,因为事实上我们永远不会碰到它。只要我们还在这儿,它就不会发生,当它发生时,我们就不在这儿了,所以恐惧死亡是没有意义的。”

  有一天下午,周艳正在弹钢琴,7岁的儿子走了进来。他听了一会儿说:“妈,你弹得不怎么动听!”

  不错,是不怎么动听,甚至任何不认真学琴的人听到她的演奏,都会挑出不少错误,不过周艳并不在乎。多年来,周艳一直就这样不断地弹着,她弹得很高兴。

  周艳也曾热衷于不动听的歌唱和不耐看的绘画,从前还自得其乐于蹩脚的缝纫。周艳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强,但她不以为耻,因为她不是为他人而活着,她认为自己有一两样东西做得不错就足够了。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的眼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因此,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我们总是事事都要争取做得最好,时时都要显得比别人高明。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往往把自己推上了一个永不停歇的痛苦循环中。

  事实上,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着。人活在世上,所追求的应当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其他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和满足。只要你能够得到他人所没有的幸福,那么即使表现得不出众也没有什么。

  人的一生如同在江河中强渡,身边有时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时是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味地强渡抢渡,最容易陷入举步维艰、事倍功半的境地。而如果你懂得了“随”字诀,对于人生的各种变故与动荡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大可以在轻松写意中化解各种矛盾。

  所谓“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强求、不过度、不怨恨。《道德经》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一语道破了顺其自然的根本理由——为了生存。有机的生命体从来都是柔性的,只有在死亡之后才变得坚硬。而坚硬的东西通常都易受损、易碎、易灭失,所谓“柔弱者,生之途;坚强者,死之途”。因此,生存之本是顺其自然,为人处世亦是如此。

  所谓“随”,不是随便,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一种有智慧的勇敢,它是怀着坚定的信念,顺天道、识大体、持正念、择正行,在顺应中努力,在屈中求伸。所以说我们要修成糊涂真功,先得学会“随”字心法。心境放随和了,身段就柔和了,能进则进,当止就止,于不经意间收获丰赡的人生。

  老子曾经赞美水说:上善若水。他认为水有七种美德(七善),其中有两种分别为“事善能”、“动善时”。前者的意思是:处事像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后者的意思是:行动像水一样涸溢,顺应天时。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实质上是指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学会付出,体味给予的快乐

  人是否拥有快乐,并不是由财富的多少来决定的。由衷的快乐是来自于分享与付出,让周围的人都能因为你而快乐,这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真正快乐。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你是接受方的时候,你只能体会到一个人的快乐,如果你是给予者,你自己会快乐,同时接受的人也会快乐,这样你就拥有了双重快乐。

  人世间不劳而获的事情终究太少太少,即使幸运之神光临到你的身边,你在取得之前还是要先学会付出。

  有个故事说,某人在沙漠中穿行遇到暴风,使他迷失了方向。两天后,烈火般的干渴几乎摧毁了他生存的意志。沙漠仿佛是一座极大的火炉,要蒸干他周身的血液。绝望中的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他拼足了最后的气力,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爬进堆满枯木的小屋。他定睛一看,枯木中隐藏着一架抽水机,他立刻兴奋起来,拨开枯木,用抽水机开始抽水。但折腾了好大一阵子,也没能抽出半滴水来。绝望再一次袭上心头,他颓然坐地,却看见抽水机旁有个小瓶子,瓶口用软木塞堵着,瓶上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边写着: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瓶子里的水装满!他拔开瓶塞,望着满瓶救命的水,早已干渴的内心立刻爆发了一场生死决战:我只要将瓶里的水喝掉,虽然能不能活着走出沙漠还很难说,但起码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倘若把瓶中唯一救命的水倒入抽水机内,或许能得到更多的水,但万一汲不上水,我恐怕连这间小屋也走不出去了……最后,他决定把整瓶的水全部灌入那架破旧不堪的抽水机里,接着用颤抖的双手开始抽水……水真的涌了出来!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然后把瓶子装满水,用软木塞封好,又在那泛黄的纸条后面写上:相信我,这绝对是真的。

  几天后,他终于穿过沙漠来到绿洲。每当回忆起这段生死历程,他总要告诫后人:在取得之前,要先学会付出。

  人生中,在通往成功和富足的路上,我们往往不是缺少机遇,而是无法好好地把握它。生活有着它丰富的内容,它会以多种方式给予你无尽的快乐,只是有些人一开始就有些误解,总以为只有从生活中索取才能使一个人快乐。其实不然,站在生活这一繁琐的课题面前,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学会放下是精彩,懂得放弃是收获

  同样的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希望,而悲观的人却把自己引向绝望的深渊。现实生活中未尝不是这样,同样的2000元的工资,对于乐观的人来说,有一个安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衣食无忧,足矣;但是,对于悲观的人来说,这些钱不过是维持温饱,宁可错过,也不愿意去工作。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两种人:乐观者和悲观者。悲观者会认为自己是脚踏实地的人,他们坚持认为人生艰苦,成功并不是举手之劳。他们相信,如果你能预见到事情会出差错,当真的出错时你才不会失望。

  悲观者想证明他们的负面假设是正确的,他们用负面经验来对抗乐观主义。他们以为乐观的人是鸵鸟,只会把头埋在沙子里,根本就不了解人生的现实与艰苦。

  不过,乐观的人却知道,没人握有未卜先知的水晶球,没人可以准确地预知未来。在这个前提下,他们知道悲观主义者虽然很肯定事情定不会奏效,却仍任意猜测,并且假定这是真的。乐观的人相信由于没有人真的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所以还是乐观一点好,凡事往好的方向想,人生才会比较愉快,比较充实,内心才会有幸福感。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此时,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给你点别的!”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于是,疑惑的乞丐问身边的人:“他给我写了什么呢?”旁人便向乞丐念了诗人在牌子上写下的句子:“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却不能见到它。”

  其实,牌子上的意思是一样的,诗人只是换了种表达方式,却换来完全不同的结果。生活中,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多或少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不如意,用悲观的意识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只会让自己体会到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挫败感,而乐观的情绪却总会在不如意的境遇中发现希望,让阳光照进生活,让沉闷的心得到快乐,让人生从苦难的深渊走向幸福的殿堂。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任何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位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否则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后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极至高峰。

  在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名誉、地位、财富、亲情、人际、健康、知识等等,另外,当然也包括了烦恼、忧闷、挫折、沮丧、压力等等。这些东西,有的早该丢弃而未丢弃,有的则是早该储存而未储存。只有在了如指掌之后,才会懂得放弃并善于放弃,只有在懂得并善于放弃之后,才会敛集无尽的财富。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少年背着一个砂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砂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却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砂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

  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砂锅已经碎了,回头看又有什么用呢?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痛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不要因为失败而作无谓的自责和叹息。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为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还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懂得放弃,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美好,拥有人生的精彩,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www/xiaoshuotxt/n e 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贵水作品集
心宽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境界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儒家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