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幸福的哲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8章 人文精神与中国社会转型(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幸福的哲学》 作者:周国平

第38章 人文精神与中国社会转型(3)

  公共领域的规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财政的管理,二是公共价值的保护。前者主要是税收及其合理使用。在西方法治国家,纳税是公民最重要的义务,逃税是大罪,必定会被追究。当然,税收应该公平合理,中国现在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太重,根据2005年福布斯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报告,中国税收负担在全世界排行第二,这个负担大部分落在了民营企业家身上。政府拿了纳税人的钱,无非是用于行政、国防、公共安全、医疗、教育、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开支,这里面就有一个合理使用的问题,真正做到对纳税人负责,取之于民也用之于民。这是规则,如果使用得不合理,就是不守规则。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政府不太守规则,挥霍纳税人的钱,三公消费达到天文数字。腐败也很严重,2004年着名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名,中国排在第71位。医疗和教育是最应该花钱的领域,但政府却舍不得花,负担落在老百姓身上,大量穷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公平性评估,在191个成员国里,中国排在第188位,倒数第四。从支付能力也就是学费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看,中国大学的学费也是世界最高的。

  公共价值的保护包括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等等,这也是公共领域里的重要规则,政府的责任是制定相关的法律,并且严格执行,对于违背的企业予以处罚。可是现在的情况是,许多违背这方面规则的项目恰恰是政府批准和支持的。为了做大项目和形象工程,或者出于权力寻租的需要,官商勾结,肆意破坏环境,破坏资源,破坏文物,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了。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环境可持续指数的排名,在144个国家和地区里,中国排在第133位。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公布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占了7个,其中包括北京,太原名列第一。

  症结在哪里?就是政府的权力太大了,缺乏约束的机制,实际上还是人治,使得权力有巨大的寻租空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药监局,现在在审判郑筱萸,药监局原来的局长,他下面的几个司长也都是贪官,这一窝贪官把中国的药品市场搞得乱七八糟。他们居然有这样的能耐,上台之后开始搞所谓新政,把地标改为国标,批药的权力全部收归药监局,所有的药进行重新认证,以前认证了的都不算数。三个月内居然批了十几万种药品,怎么审查得了呢?其实就是要药厂用钱去买批文,一个批文几百万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索贿受贿。这个药的成本就非常高了,药厂也有办法对付,很多老药改一个名字,把价格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为了推销这些价格高得离谱的药,药厂就派出大量所谓医药代表跑医院,给医院和医生回扣。这个负担最后当然是落在病人身上,2002年他们上台之后药价飞涨,看病贵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现在审判他们的一个主要罪名是玩忽职守,我就想不通,他们怎么能这么长久地玩忽职守,老百姓早就怨声载道了,怎么就没有人管他们,没有人管得了他们?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这是不可想象的,就那么几个人把药品市场搞得一团糟,不但药价飞涨,而且假药泛滥,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在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真正的、健康的秩序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商品流通的环节拥有巨大的权力,这个权力其实是扰乱市场的主要因素。市场经济成熟的过程,秩序形成的过程,就应该是政府权力逐步受到限制、逐步退出经济领域的过程。事实上,什么地方政府对经济管得少,那个地方市场经济的秩序就比较好,民营经济发展得就比较快。权力必须与市场脱钩,否则法治建设无望,市场经济发展无望。

  二、尊重灵魂:信仰从大一统意识形态向个人精神生活的转型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我们现在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信仰的缺失。现在大家普遍感觉我们这个社会道德状况很差,根源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一个是因为前面说的法治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一个奖善惩恶的制度环境,另一个就是许多人没有信仰,缺乏一个扬善贬恶的精神环境。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因为人是有灵魂的。所谓人有灵魂,是说人有精神上的追求,如果让人像动物那样仅仅过肉体的生活、物质的生活,吃饱喝足,这样过一辈子,作为人来说是不会甘心的。人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人的这种灵魂的追求,可以说是人身上的神性,它正是人比动物高贵的地方。这个神性应该有一个来源,所以基督教就创造了一个上帝,或者用某些哲学家的说法,就是宇宙应该有一个精神性的本质。我们的确很难用科学来解释人的这种灵魂追求,比如用进化论也许可以解释猴子怎么变成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最后怎么产生了人的大脑,但是没法解释人的灵魂追求是怎么产生的。事实上,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那些有精神追求的人在生存斗争中往往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一个人太看重灵魂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很可能会倒霉,未必有利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那么,这种把灵魂生活看得比肉体生存更重要的价值取向,它必定有一个超越于生物学的来源,不管你把那个来源叫作上帝还是别的精神实体。我想我们不管信不信基督教,信不信某一种宗教,我们起码要承认,人应该有一种更高的生活,比纯粹的物质生活、世俗生活更高的生活,承认了这一点,我认为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一个人有信仰,有灵魂的追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有两个基础,一个是同情,我在前面已经谈到,这可以说是道德的初级基础,是人与兽的区别的起点。另一个是尊严,这可以说是道德的高级基础,是人与兽的区别的顶点。如果说同情是人与人之间以生命相待,那么,尊严就是人与人之间以灵魂相待。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情相当于孟子说的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尊严相当于孟子说的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荀子也强调,义是人与万物的区别之所在,是人的尊严之所在,人因为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在西方哲学中,关于人的尊严,讲得最好的可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说人有两个部分,作为肉体,人生活在现象世界里,跟其他生物差不多,要服从自然规律,是不自由的。但是,作为灵魂,人是生活在本质世界里的,是自由的。何以见得呢?他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就是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立法。他说的这个“法”就是道德法则,人能够按照道德法则来做事。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他受自然法则支配,而道德法则和自然法则往往是相反的。自然法则要人趋利避害,而作为道德的人却要让自己的行为体现出做人的尊严。用康德的话说,你要这样行为,可以让你的行为准则成为全世界的人的行为准则。

  康德由此提出了一个着名命题,就是人是目的,永远不能把人当作手段。他说的应该是目的的这个“人”,就是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这才是人的真正本质之所在。这个意义上的人是目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你都不能把这个意义上的人当作手段。对自己来说,你不能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而出卖灵魂,把你身上的高级部分作为手段去为低级部分服务,那样你就不是把自己当作目的,而是当作手段了。对他人来说,你也要把每一个人都看作是一个灵魂,你要尊重他,如果你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而损害他人,你实际上就是把他人用作手段了。不光是这样,当你不把别人当目的而是当手段的时候,当你不把别人当作灵魂的存在而予以尊重的时候,你是侮辱了人性中的高级部分,因此是侮辱了所有的人,也因此是侮辱了你自己。一个人如果不尊重他人的尊严,就是不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包括你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意识到并且在行动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他就是一个高贵的人。真正讲道德,我认为应该强调两个品质,一个是基于同情心的善良,一个是基于做人的尊严的高贵。我们讲道德,往往容易从意识形态着眼,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守纪律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没有触及道德的根本。真正的道德应该建立在人性中善的成分的基础之上,就是同情和尊严,善良和高贵,这才是道德的根本。人要活得高贵,活出人的尊严来,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精神性的人,而不光是一个肉体的人。一个人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他就一定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高贵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贵族不只是门第和身份,在待人接物上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要让人感到你值得被尊敬。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很少把高贵看作一个重要价值了,或者是把它庸俗化,好像拥有豪宅、名车、品牌奢侈品就是高贵。那算什么高贵啊,不过是钱多罢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都丢了,还有什么高贵可言。

  一个灵魂高贵的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待人平等,尊重他人,把每个人都当作有灵魂因而有尊严的人对待。一个人尊重他人,实际上也就是尊重自己,在对他人的尊重中,体现出了他的自尊,体现出了做人的尊严。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把别人当作人对待,实际上也就没有把自己当作人,他根本不知道生而为人有多么宝贵。现在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有钱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开着宝马横冲直撞,压死了人也无所谓。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往往就只用物质来给自己估价,也给别人估价,因为他没有别的标准嘛。有灵魂的人之间,一定是互相尊重,诚信相待。两个没有灵魂的人在一起,无非是狼狈为奸或者彼此恶斗。最麻烦的是有灵魂的人遇见没有灵魂的人,真是秀才遇到兵,既不愿和他斗,又没法讲理,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2.中国缺乏尊重灵魂的传统

  如果说法治社会的出发点是对个人生命权利的尊重,那么,信仰的实质就是对个人灵魂生活的尊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两种尊重都相当欠缺。儒家很重视道德,把道德看作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但是在儒家学说中,你找不到灵魂的概念,看不到对灵魂生活的描述,道德缺少信仰的根据,最后看重的就只能是道德的社会功能。

  这是中西道德的重大区别。西方人的道德是有信仰作为背景的,这和西方哲学的传统有关系。从古希腊开始,他们的哲学是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对世界本质和人生意义的追根究底的追问,到了基督教,便形成了灵魂来源于并且回归于上帝的信仰。在这个信仰背景下,道德实质上是个人的灵魂生活,是绝对命令意义上的自律。个人要对自己的灵魂负责,对上帝负责,要带着一个干净的灵魂去见上帝。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哪怕没有任何人监督我,总有上帝在监督我。

  在中国哲学中,形而上学就相当薄弱,缺少那种终极追问。儒家哲学基本上是道德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怎么样维护好社会的宗法等级秩序,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在缺乏信仰背景的情况下,道德就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社会义务和他律。在儒家经典里,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言论,强调慎独,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本身就是价值,甚至是最高价值,比如孔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人不知而不愠”,孟子说的“天爵”。但是,从总体上看,儒家伦理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目的,所谓修齐治平,修身归根结底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人性有两端,一端是兽性,就是生命本能,另一端是神性,就是灵魂追求,处在这两端之间的是社会性。西方传统的特点是肯定两端,中间的社会性是为两端服务的,这样建成的社会一定是高质量的。中国正好相反,压制两端,只要中间,结果反而得到了一个低质量的社会。我认为这个情况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3.信仰的重建

  中国人缺乏信仰,这是一个老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我上面讲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就有这个毛病。这个毛病在改革开放前的那个时代也是存在的,严格地说,我们当时有的是意识形态,不是信仰。意识形态和信仰是有区别的,意识形态解决的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就是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社会,而信仰解决的是形而上层面的问题,人生意义的问题,就是人怎样活才有意义。以前我们把这两个不同的层面混为一谈了,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所谓信仰危机,实际上是人们发现不能再用意识形态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了,每个人必须自己去寻找信仰、去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了。你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怎么活才有意义,以前是没有这个问题的,起码表面上是没有这个问题的,党都给你解决好了,一切交给党安排,你就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吧。现在你如果还是这样解决的话,就不太够了吧,当然你可以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但这基本上是社会层面的理想,不能取代你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前常常说共产主义人生观,其实严格地说,共产主义不是一种人生观,而是一种社会历史观,是解决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这个问题的,并不是解决什么样的人生是好人生这个问题的。现在每个人必须自己去解决为什么活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而不是退步。

  现在仍然有人鼓吹要建立一种大一统的信仰,比如把儒家思想做一番改造,树为当代中国人的统一信仰。这可能吗?我认为不可能,因为它基本上是一个社会层面的东西,缺乏作为信仰所必须具备的形而上的深度,而且它事实上也解决不了现代人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我还认为,即使可能,也不应该人为地树立一种信仰,因为按照本义来说,信仰就应该是每个人灵魂中的事情,不应该是社会统一规定的事情。不过,我并不因此就认为儒学对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无所贡献,它可以成为我们确立信仰的思想资源之一,同时如果有些人自愿把它当作自己的唯一信仰,当然亦无不可。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国平作品集
人与永恒把心安顿好各自的朝圣路纯粹的智慧周国平自选集妞妞闲情的分量幸福的哲学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周国平论人生偶尔远行周国平散文精粹:安静岁月与性情碎句与短章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