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幸福的哲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0章 直接向大师学习(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幸福的哲学》 作者:周国平

第50章 直接向大师学习(2)

  你们从事的是自然科学,据我所知,其实很多大科学家也不受自己专业的限制,他们的兴趣是很广泛的。比如达尔文,他小时候酷爱莎士比亚,年轻的时候喜欢诗、音乐、绘画。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很棒的小提琴手,他自己说,他喜欢音乐,喜欢科学,这两者是同一种渴望。他的阅读面也很广,酷爱塞万提斯,尤其对哲学很有研究,熟悉斯宾诺莎、休谟、康德的哲学思想,对他们的评论很有见地。在他的文集里,许多文章是讲哲学的,还有许多是论教育的。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不仅仅是一个大科学家,也是一个大思想家。他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好,说他是一个大作家也当之无愧。我觉得不管你是哪一个专业的,如果你被这个专业局限住了,你一定是比较渺小的。你是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人士、一个专家。作为一个人,你的领域是很宽广的,你应该让自己获得丰富的、多方面的精神享受。如果一辈子只当专家,只具备一个狭小领域里的专门知识,你就是当了一辈子的工具,哪怕是一个好工具,这个损失实在太大了。

  我建议你们养成两个习惯,一个是读人文书籍,一个是写日记,这是使自己内心世界丰富起来的两个基本途径。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好像读文史哲方面的书是研究文史哲的学者的事,不是一般人的事,不是其他专业的人的事,写作则是作家的事,也不是一般人的事。其实,对于一个重视精神生活的人来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他的事。本真意义上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看重灵魂生活的人。严格地说,成为一种职业已经是堕落了。我对此深有体会,为了发表而写作,为了写要发表的东西而读书,写作和阅读都不纯粹了,与真实的内心需要脱离了。我常常提醒自己,警惕这种情况,不让它成为常规,不让职业性的阅读和写作排挤掉精神生活。

  3)作为道德和信仰生活的阅读

  第三个方面是作为道德和信仰生活的阅读,和这个方面密切相关的书,主要是哲学和宗教。哲学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世界的认识,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这后一个方面,包括作为道德思考的伦理学,作为终极价值思考的形而上学,就是谈道德和信仰问题的。当然,我要再强调一遍,这样区分是非常相对的,一部真正伟大的着作,包括文学作品和历史着作,都必定涉及人类精神生活最高层次的问题,即道德和信仰,不可能只是讲一些虚构的或真实的故事,也不会只是丰富一下你的情感生活。从道德来说,我觉得读一些伟大人物传记很有益处,许多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更在于他们有一颗高贵的灵魂,我们会从心底里尊敬他们,觉得他们的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标准。

  从信仰来说,我觉得自然科学和宗教并不是互相冲突的。很多大科学家,包括牛顿和爱因斯坦,其实是有很深的宗教感情的。爱因斯坦把科学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谋生,这是最糟糕的;其次是对知识的兴趣,好奇心的满足,他认为还是比较低的层次;最高的层次,他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他认为这是最高的科学动机。他说,科学背后最伟大的动机和宗教是一致的,宗教、哲学、科学说到底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就是要探究世界之谜,要解释整个世界,要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可信的、完整的世界图景。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这样的宇宙宗教感情,只是满足于对局部现象作一些解释,这样的科学家是比较渺小的。

  3.书籍和电视的比较

  刚才我讲了这么多,归纳起来,是说阅读应该是一种精神生活。那么,看一看现状,这个意义上的阅读正在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统计表明,阅读率越来越下降了,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最大的冲击来自电视和网络。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是一个完全的保守派,我尤其觉得网络是一个好东西,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个人来说也是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但是,网络和电视对阅读的冲击不容忽视。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是美国的一个文化学者叫波兹曼的写的《娱乐至死》,它的原文完整翻译出来是一个质问和警告:难道我们要娱乐到死吗?他态度很鲜明,比较极端一点,但是值得我们深思。

  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发明实际上源自电报和摄影的发明,是电报和摄影的结合。电报的特点是快速传递信息,摄影的特点是用图像表达,电视则快速地把图像传递给你,是瞬时和图像的二重奏。现在电视排挤阅读的趋势很明显,天天晚上看电视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有阅读习惯的人越来越少了。针对这种情况,波兹曼把电视和书籍即印刷媒介做了一个比较,他认为它们有两个最大的区别。首先,电视是瞬时性的,看重的是当下,要求快速传递信息,追求信息的快和新。书籍就不一样,书籍里面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人们写书的时候,是着眼于长久的,所谓名山事业,有那些经典名着为楷模,希望进入这个传统之中,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当然,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受电视的影响,许多人写书也只是着眼于当下。波兹曼借用美国一个媒体大王的话来说明,这个人是搞电视的,很了不起,能够反省,他说现在美国人都知道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事情,但是对过去六千年、六十年发生的事情,对不起,所知甚少,不知道了。美国有一个着名作家叫梭罗,他写的《瓦尔登湖》特别棒,他在世时,电报刚发明,在英吉列海峡下面埋电缆,海峡两边能够通电报了,当时他就说,也许通的第一份电报就是告诉你,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一个小女孩得了一个小病,总之是一条毫无意义的信息。现在电视啊,尤其网络啊,每天传播的信息如潮水一般,可是你想一想,其中有多少是和你的真实生活有关系的?几乎没有。但是,看这些东西,电视一个一个频道,网上的八卦新闻,你是会上瘾的,看完了脑子里乱糟糟的,兴奋过后一片空白,可明天照看不误。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一句诗来说,就是到处都是水,但没有一滴能解渴。电视上、网络上潮水般的信息,没有一条真正能解决你的问题。你把时间都花在那个上面,岂不可惜。

  电视和书籍的另一个重大区别是,书籍用文字来表达,文字是抽象符号,它要求你必须思考,不思考你就读不懂。相反,电视是用图像来说话的,不要你思考,而且忌讳你思考,因为思考影响观看,图像转换得非常快,你思考的时候画面就过去了,你看不明白了。你受画面的支配,必须跟着它走。

  在电视成了主流媒体以后,就产生了一个现象。波兹曼说,过去人们读大作家的书,看不见大作家的人,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们长什么样子,关心的是他的思想和见解。他说,美国七个最伟大的总统,华盛顿、林肯这些人,他们走在街上,没有人会认识他们。现在不一样了,在电视的时代,你如果没有上镜率的话,你就落伍了。所以现在不光是演员、主持人,连政治家、学者都要上电视,上镜率越高,知名度越高。现在人们看重的不是思想和见解,而是长相和口才。所以,波兹曼说,媒介就是认识论,媒介变了,认识事物的方式就变了,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如果说过去的时代出大师和伟人,那么,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出的是明星和偶像。大家都混个脸熟,电视上露脸多了,就成了名人了。

  电视对阅读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不但排挤阅读,导致阅读率下降,而且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印刷媒介纷纷向电视看齐。出版商的兴奋点不在出真正的好书,能够传世的书,而在当下的畅销,怎么样吸引你的眼球,怎么样造成轰动效应,怎么样强化娱乐功能。用波兹曼的话说,图书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现在的大量出版物是快餐读物,绘本也很走红,说什么已经到了读图时代,真是堕落,不耐烦读而且读不懂文字了。最近于丹、易中天火得不得了,靠什么?就是靠的电视,先在电视上走红,然后向图书市场进军。据我所知,易中天在上“百家讲坛”之前,在那个《品三国》之前,他在同一家出版社已经出过四本书,但销量不大,《品三国》一火,那些书一下子跟着卖了几十万套。其实这几本书未必比《品三国》差,但是,非要他在电视上展示了口才,展示了“甩包袱”、讲故事的能力之后,才卖得动。我丝毫不反对作家通过写书成为富翁,JK·罗琳写《哈里·波特》成为超级富翁,这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现在图书市场也受电视控制,这就比较可悲了。

  电视排挤阅读,电视支配阅读,我说这是很可悲的现象,可悲在哪里?就在于表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是低水平的,甚至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时代。一个人怎么样才算是有文化,算是一个文明人?波兹曼谈书籍的特征,一个是其中有一个传统,一个是文字要求人思考,由此来看,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一个人是不可能孤立地有文化的,人类的精神生活是有一个传统的,你必须进到传统里面去进行思考,你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如果你不阅读那些体现了这个传统的书籍,仅仅是看电视,生活在当下,看看图像,那么,用波兹曼的话说,你是用娱乐取代了文化,你就成了一个没有文化的野蛮人。

  波兹曼在那本书的最后提到两个作家,一个叫奥威尔,写过一本书叫《1984》,还有一个叫赫胥黎,写过一本书叫《美丽新世界》,这两本书都有中译本。这两本书被称作反乌托邦,都预言了人类文化的灭亡,但是灭亡的方式不一样。在奥威尔看来,文化是怎样灭亡的?有一天,书被禁止,思考被禁止,真理被隐瞒,文化成了一个监狱,是这样灭亡的。赫胥黎则预言,有一天,没有人想读书了,没有人想思考了,没有人想知道真理了,文化成了娱乐,文化是这样灭亡的。波兹曼比较了这两种预言,认为是赫胥黎的预言实现了。我前面说了,波兹曼的观点比较极端,比较激烈,但他是有道理的,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读什么:经典的价值

  时间有限,我就简单说一说下面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读什么,我的主张是读经典。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把阅读作为一种精神生活,不是纯粹为了消遣或实用的话,你当然要读那些精神含量最高的书,最能让你过活跃的心智生活、丰富的情感生活、高贵的道德生活的书,这就是那些人文经典着作。不管是中国的孔子、老庄也好,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好,只要是真正进入了世界文化宝库的,都是被公认的经典着作。经典着作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共同的重大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生命和死亡,灵魂和肉体,信仰,等等,同时又各有独特的贡献。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给经典着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着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着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我觉得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好,准确地说出了我们读经典作品时的感觉,我自己也是这样感觉的。

  我倒不是说别的书都不能读,一般人写的书都不能读,那么说你们就都不读我的书了,我的书当然不是经典着作,至多是读经典着作的一些体会罢了。我的意思是你的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读经典着作上。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能读的书是非常有限的。不要以为你能够无限地活下去,永远有时间读书,我原来觉得是这样的,我读书欲望特别强烈的时候,我真觉得这一辈子可以读无限的书。可是,一眨眼就到了老年,过了六十了,突然意识到自己能够读书的时间不会太长了。我现在想起来很悲哀的,其实我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够多的了,但还是有许多想读的书还没有读,还有一些想重读的还没有重读。我最近开始重读经典,西方的从古希腊开始,东方的包括中国古籍和佛教,我都想比较系统地重读,有一些原来没有读过,是补课,我希望我有时间来完成这样一个计划。我的专业就是人文方面的阅读和写作,你们只能用业余时间读一些人文着作,就更应该把时间都用在读那些真正的好书上面了。生命有限,好书一辈子读不完,怎么能把生命浪费在读差书、平庸的书上面呢。什么是好书?谁说了都不算数,最权威的批评家是时间,时间做出了鉴定,一代一代爱读书的人做出了鉴定,结论就是这些经典名着。图书市场汪洋大海,我们自己去鉴别太困难了,不如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听从时间的指导。

  读好书和读一般的书,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句话: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为什么?因为食物化为了你的血肉。起码在读书这个问题上,在吸取精神营养上,我觉得他说得对。你看什么样的书,你吃什么样的精神食物,你在精神上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吃的是垃圾食品,你在精神上就会发育不良,成为侏儒,你吃的东西是有营养的,你在精神上就能茁壮生长,这是肯定的。人的精神素质、精神品位是被熏陶出来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的熏陶。读什么东西可不是一件小事情,你不知不觉就受影响了,我自己就有这个体会。我算是读书有点儿品位的,从大学开始就迷上了人文经典,倒不是刻意坚持,读大师的东西感觉就是不一样,读一般的就感到乏味了。但是,有时候,因为人家给我订了一些报纸,寄了很多杂志,觉得不看一下对不起人家,就花时间翻阅一下,结果就发现,看了后脑子里又乱又空,写出的东西也比较浮躁和肤浅了。别以为自己有多么强大,同样会受影响的,一段时间里读的东西品位比较低,写出的东西品位高不到哪里去。

  读经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德国哲学家奥伊肯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人类积累了许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这些财富是外在于你的,它们还不属于你,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把它占为己有。按道理来说,人类的这些精神财富、这些好书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属于全人类的,但实际上你不去占有它们、你不去读它们的话,它们和你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你很可能就错过了,人类最好的精神财富你却没有享受过,很多人其实是这样的,看他们这样,我就想,幸亏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宝库,如果我也是一辈子没有去享受,吃亏就大了,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吃了这么大的亏。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国平作品集
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岁月与性情各自的朝圣路守望的距离偶尔远行周国平论人生幸福的哲学妞妞人与永恒周国平自选集纯粹的智慧灵魂只能独行周国平散文精粹:安静闲情的分量把心安顿好碎句与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