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2002年大学生最佳散文》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2章 大学精神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2002年大学生最佳散文》 作者:谭五昌,肖飞 主编

第52章 大学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 陈晓平。

  大学何以为“大”?

  蔡元培先生谓之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简言之,即倡导学术,兼容并蓄,大学应为理想的圣地,时代的选择,挺立于文明继往开来的前沿。各种学术的思潮在此汇聚,自由民主的风气由此发端,其负载的使命,注定了学校不同于商场,教授不同于商人,学生不同于市井小民。

  大学,自有其尊严和精神。

  尚学术,重教化的国度和时代,大学人格化的精神泛化成了世俗的形式,随处可见--牛津的大饭厅中洛克狄更斯等的巨幅画像;剑桥校园内师生的一袭黑袍;还有国子监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刻碑文。

  庄重的形式,不仅彰显了大学的特殊,更体现了对大学使命的认同与期待。然后,现实却有诸多不如意处,学术氛围淡薄,大师寥寥,大同小异的学术垃圾充斥,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一再退守,大学的真谛成了故纸堆里的美好回忆。

  常有一说,大学的不堪在于物质的稀缺,有道理但不尽然。学术,多有十足的个性色彩,所以王国维有所谓的治学三大境界,金钱买不来思想,更堆积不出一流大学。思想的兴盛赖于环境的宽松,大学的塑造赖于制度的保障。

  以思想而论,颇多脂粉气的宋王朝,文章鼎盛,长达百年,得益于赵匡胤朝堂上“不诛文臣”的誓言,而康乾盛世,国力强盛,八旗铁骑横扫天山南北,但暴兴文字狱,迫使士人只能穷究考据文学,思想一片沉闷。以大学而论,北大、清华连续三年各投资18亿,已成大观,香港中文大学一年费用就有50亿之巨,但能否担得起“世界一流”,尚有疑问。

  大学的职能决定其不可孤立于社会,但“入俗”绝非“媚俗”,因以教书育人作为职守,总宜保持一分安宁气度,一种大家风范,隔绝俗世的蝇蝇苟苟,有其独立的创见,不受商业利益的羁绊,不甘世俗威权的压制,不然恐怕无利于长远,近来,业界就指责“清华系”有借高科技为名,行“圈钱”之实的嫌疑,致使学校声名有累,而世俗权利架构的移植,因其强效可能使学校一时兴盛,但根基不牢难成厚重绵长的学风。

  一流大学,则宜有核心理念,以体现其独一无二的生存价值,俗称为“传统”。如宽容之于北大,严谨之于清华,不仅培养了经济致用之才,更打造了一个人格化的共性群体,张扬了大学精神的魅力。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灵魂”者,轻灵畅快,无所可以羁其形,戴着镣铐的舞步终不如放飞的自由,一杆教鞭,即可纵论古今,指点江山,其权力并非来自馈赠,是应有之义。

  也因教师职权之重,更宜改进挑选、评议机制,以保神圣的讲坛不为三间大学衮衮诸公之属所染指。

  大学精神,在于理想的诉求,自由的舒张,人格的塑造。视大学是物竞天择的演习场,个人资本的充电站,那是误读;视其为勾心斗角,钻营媚取的名利场,则是亵渎。

  我们渴望,感受大学精神,并不止于怀旧一途。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风》2002年6月15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谭五昌,肖飞 主编作品集
2002年大学生最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