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星月菩提》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曼陀罗】0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星月菩提》 作者:林清玄

第12章 【曼陀罗】05

  纯想即飞,纯情即沉

  在《楞严经》里,当佛陀开示了众生本来具有圆满妙明真净的妙心之后,阿难站起来顶礼发问:“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如果这个灵妙光明真如清净的心,是本来遍满圆明,甚至如大地草木,一切含灵的动物,都是真如本元的变化作用,也是和佛成正觉时的自性同体。佛的体性既然不变,又为什么会有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天的六道轮回呢?这些不同的种类,到底是本来自然就有的呢?或者是一切众生的虚妄习气所生起的呢?)

  阿难的这个问题真是大哉问,问出了佛教思想最根本的所在,因为佛的教化里讲因果不昧、讲六道轮回、讲净土或地狱虽都有一个实际的对应,但是在大乘佛教的心法里,佛陀一再教化我们,心、佛、众生无二无别,而自性的圆满光明能遍满一切国土。那么,地狱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也是真如的一部分呢?地狱是有一定的处所?或者只是因个人业力不同的自然感受呢?

  佛陀给阿难的一段回答,是经典里最明确记载了轮回升沉的成因的部分,也解开了一个几乎人人都会有的迷团,佛的弟子固然对净土地狱的形成有着迷惘,一般人何尝不想知道天堂地狱是怎么进去的呢?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妄心带来的知见而有虚妄的习气,这虚妄的习气又分成内分和外分。所谓内分,就是众生分内的事,由于众生爱染一切而生起妄有的情意,情意累积不休,就会分泌爱水。所以众生心里想到好吃的东西,就流出口水,心里想念故人,或怜爱或愤恨,眼泪自然盈眶。心里贪求财宝,内心就生出爱涎,使身体光润不比寻常。心里想着淫欲,男女二根自然流出液体。以上这些爱的心理虽然不同,但流出爱水,心中的结不能开解则是相同的。一旦被爱水润湿,就难以升华,久而久之,自然从此坠落,这叫做内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所谓外分,就是众生分外的事。因为渴望仰慕各种外务,发生一些虚妄的想念,想念累积不休,就会产生一些强盛的气。所以众生心里守着清净的戒律,全身都会轻安清快。心里持着神咒手印,就有了顾盼自雄的气概。心里想要升天,梦里就觉得已经飞举。心里存念诸佛国土,圣境就会突然出现。一心事奉善知识,就能牺牲自己的生命。以上这些想望的心理虽然不同,但使身心轻安远举是相同的。想念一直向上飞动就不会下沉,久而久之,自然超越自我,这叫做外分。)

  在这两段话里,佛陀说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使众生往下坠落及往上飞升的两种习气。使我们坠落的是我们的爱欲,使我们飞升的是我们思想的向往。相对于自性的本体,“爱欲”与“思想”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这虚妄不实的东西,累积起来对人的身命却带来升沉的染着。当然,这种染着对于众生的轮回,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思想与情欲的交缠

  接着,佛陀就说出这种作用:“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一切世间的生死相续,活着的时候是顺着习惯在生活的,死的时候也是随习气的源流变化。当一个人生命要终了的时候,他还没有舍弃暖的感触时,他一生所做的善恶行为会一起出现,生死顺逆两种习气,会在一起交战。)

  交战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我们可以料想到,善和恶的行为交战,善的行为占了上风,自然在临终时能轻安离去,而恶的行为如果战胜,则就不免挣扎沉沦了。这使我们知道生时的习气和行为,对于临终的最后一念有决定性的影响。

  佛陀对于善恶交战的结果,有非常精辟的说法,这一段是对于轮回投生最根本的见解: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生前纯粹思想的人,死后神识就会上升,必然投生到天上。如果在升华的心识里还兼有福德智慧,以及有清净的愿行,死时就能心境豁然开朗,可以见到十方诸佛,便可以随着愿力往生任何一个净土。

  思想多而情欲少的人,虽然一样会上升,但不会很高远。死后就会成为会飞的仙人、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等,游行于日月所照临的天下,没有障碍。其中如果曾发善心善愿,护持佛法,或护持戒律与守戒的人;护持神咒及持咒的人;护持禅定保卫法忍等等,就能在佛的座下当护法。

  情欲与思想均等的人,死后神识既不飞升也不坠落,就投生在人间。思想清明的生为聪明的人,情欲幽重的生为愚钝的人。

  情欲多而思想少,死后神识流入畜牲,重的成为毛群等牲畜,轻的成为有羽翼的禽族。

  七分情欲三分思想,死后就沉过水轮,生在火边受烈火的烧炙,或身为饿鬼,时常被饥火焚烧,不只是火,连水也能伤害他,这样没有饮食的度过百千劫时间。

  九分情欲一分思想,就会更坠过洞火轮,迸入风火交会的地狱,欲轻的生在受苦有间断的地狱,欲重的生在受苦无间断的地狱。

  完完全全情欲而没有一点点思想的人,死后就会落入最苦的阿鼻地狱。如果在下沉的心识中,还有诽谤大乘佛法、毁坏佛的禁戒、以狂妄不实来演说佛法、虚贪他人的信仰与布施、滥得他人的恭敬。加上又犯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种罪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等十种恶事的人,就会一再转生于十方阿鼻地狱。这些所造的恶业,虽然是自己的业力所招致,但在共同的果报里,兼有各自不同的境地。)

  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我们现在仔细地读过《楞严经》这一段,就知道了轮回一些基本的看法。在佛教的许多经典都讲到因果报应,但仍然是对现象的,没有触及内部思想与情欲的分野。我们可以如此简别地说,思想所导引的事物通常能使人走向好的、善的、清明的、有智慧的道路;而情欲所驱迫的事物却使人走向坏的、恶的、污浊的、愚昧的地域。——在生前的时候固然如此,即使是死亡的那一刻,也一样导引了投生的方向。

  事物的本身没有善恶,在清明的思想中就善,在污秽的欲望里就恶。例如金钱,在清明的人手中,可以用来布施救济,在恶人手里就用来行恶了。例如核子可以发电也可以毁灭人类,都是如此。

  佛陀讲到轮回的实相,可以回答我们一些疑惑,例如有人问过我:“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宗教信仰,他生前做了许多善事,那么死后究竟到哪里投生呢?”前面就有很好的答案。

  也有人问我:“为什么有人生来聪明,有人生来愚笨?”前面也有答案。

  但是,还有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人如果信仰了宗教,可是一方面为恶,他死了是能依宗教而生在天堂呢?还是因为恶事而沦落呢?”当然,宗教不是上升的保证书,有的宗教里宣扬,一信了这个宗教就能“天堂挂号,地狱除名”;有的是一旦信仰就“办理业障归零手续,死后保证升天”。这些保证都不可靠,可靠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欲。

  我们回观自我,平常我是常用思想生活,还是顺着情欲的推动呢?其实,上升与坠落都是靠自己。我们是要乘着思想的翅膀飞翔呢?或是挂着情欲的铜锤下坠呢?接下来,佛陀很详细地说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的景况。更重要的是他告诫我们,一个菩萨应该如何避开情欲,锻炼思想与智慧。他说:

  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以上十种能造十种恶习因缘的欲情,都是做一个菩萨应该见离的,唯有离开了欲爱的火坑、贪念的毒瘴、傲慢的泥潭、嗔恨的杀伤、欺诈的豺狼、谎言的蛇虫、怨怒的毒酒、虚妄偏执的悬崖、冤枉打击,乃至对一切颠倒覆藏的事,就如同头顶着高山,在巨大的海洋行走一样。

  身心轻安,翩翩飞起

  头顶着高山,在巨大的海洋行走的人,不坠落的有几人能够?

  我们读的这一部《楞严经》,说法因缘是由于阿难到城中乞食,中途路过妓院,被摩登伽女所惑,差一点破了戒体,幸好佛陀以神通闻之,派遣文殊师利菩萨前去解救。佛陀为了慈悲众生,才从人生而宇宙,由精神到物质,从现象到自性,一一开演,说出了这一部伟大无比的经典。

  “食”与“色”实在是人生的一大苦恼,在芸芸众生里,多的是在情欲波涛中流转不息的人,哪一个不是阿难与摩登伽女呢?要解决情海的流转,得到解脱的道路,并不那么容易,但一天比一天多一些思想、多一些智慧,也不会是太难的事。佛陀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生固然是因为识的作用而有,但要灭除虚妄,应该从色相开始。从理上说,人的心性可以顿悟,在顿悟时色、受、想、行、识的虚妄都会随着消除。但是从事上说,色、受、想、行、识不能一次顿灭,要从色相开始,接着才是受想行识,依照次第地来除尽它。

  除掉五阴的虚妄,就是解开了使我们下沉的情欲,使我们能身心轻安,翩翩飞起,这时不要说死后,就是在生前,佛菩萨的净土也清明如在眼前了。

  盆与水的智慧

  每天清晨,我们走进浴室洗脸,面对着脸盆,以及流注到盆中的清水,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沉思呢?

  扭开水龙头的一刻时常带给我一些震动,那些哗啦哗啦的水喷涌而出,有时会给我们生命与时间的联想,我们的生命与时间,它流失的速度是快过涌流的水喉,那洗涤脸容的清晨,虽说是预示了今天的开始,何尝不也象征昨夜已彻底地流逝了呢?想到这里不免令人怵然而惊。

  但也不全然是那么可怕的,当我们看到建好洁净没有一丝污染的清水,用来鉴照我们、清洗我们,有时这种清洗与鉴照不只是脸容,也是心灵的,我们清洗后把水放掉,走出室外迎接晨光,那时候就感觉有一个非常明净的自我,要来迎接一个新的太阳、新的光明。

  水,或者盆子,都只是相对的东西,澄净的水用来洗脸,混浊的水用来洗足,污脏的水则可以用来灌溉和施肥,当然,清水与污水是有分别的,可是只要会用,都是有用的。

  盆也是如此,装水的盆子有许许多多的用处,它可以承受明净的水,也可以包容污秽的水;它可以盛满鲜花,也可以装满粪水;它可以盛芳醇的蜜,也可以放醉人的酒。盆的本身是没有分别的,分别的只是它装的东西罢了。

  是不是有时我们也觉得自己是盆,在一个环境、社会之中流转,因为外在的事物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地随外境流转呢?

  是不是有时我们也觉得自己是盆,每天空空地走出房门,到入夜的时候装满了许多东西,等待清晨的清洗,然后再出去盛满事物呢?

  关于水与盆子,在佛经中有许多智慧的启示,流动的无相的清净的水,常被用来象征自性与法身;可以盛物的盆子,则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身口意,也就是说,佛教的修持是在使我们的自性能开启出清净如水的面貌,这就是“自性心水”;同时,也是在使我们的身口意透过清净的选择,成为聚宝的盆子,而不要成为什么都装的毫无拣择的盆。

  那么,我们来看佛经里,如何用水与盆子来做譬喻吧!

  护住一口,不堕三途

  佛陀有一个独子,名字叫做罗云(也有经典译成罗睺罗),罗云在还没有出家之前,心性就非常粗犷,说话很少诚实和信用,后来,他跟随佛陀成为佛的弟子,习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喜欢讲妄语,使佛陀非常忧心。

  为了改掉罗云的习性,有一天,佛陀叫罗云到贤提精舍去住一段时间,并嘱咐他应该守口摄意,勤修经典和戒律。罗云也知道佛陀叫他改除坏习惯的苦心,自己感到惭愧和悔恨,于是到贤提精舍去守口摄心,努力修行。

  过了九十天以后,佛陀到精舍去看罗云,罗云看到佛陀来了,非常欢喜,为佛陀准备衣服卧具,请佛陀坐在床沿。佛陀对罗云说:“你去拿一个澡盆,来为我洗足吧!”罗云受教,就装了一盆水,为佛洗足。

  洗完脚,佛对罗云说:“你看见了澡盆中的洗脚水没有?”

  罗云说:“看见了。”

  佛说:“这水可以用来饮用、洗脸,或漱口吗?”

  罗云说:“这水不能再用了,因为这水本来是清净的,但现在洗过脚,受尘垢所染,所以不能再用了。”

  佛说:“你也是这样子,你虽是我的儿子,是国王的孙子,但你既然舍弃世间的荣华富贵,成为出家的沙门,如果你不精进修行,摄身守口,而让贪嗔痴三毒的污秽充满你的胸怀,也就像这脏水一样,不能做清净的用途。”说完,佛陀叫罗云把水倒掉,罗云就倒掉了水。

  佛陀接着说:“现在澡盆虽然空了,还可以用来盛饮食吗?”

  罗云说:“不能用,因为它有澡盆之名,又曾经盛过不净的东西。”

  佛说:“你也像这样,虽然身为沙门,口里不讲诚信,心性又刚强不念念精进,恶名在外,这就像澡盆一样,不能再拿来盛清净的食物。”说完,佛用脚指拨动那个澡盆,澡盆随着轮转而走,旋转跳坠了好几下才停止。

  佛说:“你爱惜这澡盆,害怕它打破吗?”

  罗云说:“这是洗脚的器皿,又是贱价的东西,我不会很爱惜它。”

  佛说:“你也像这澡盆,虽然身为沙门,不摄住身口,常讲粗话恶言中伤别人,大众不会敬爱你,有智慧的人也不会疼惜你,当你身死神去,轮转到三恶道里,自生自死、苦恼无边无际,诸佛菩萨都不会顾念爱惜你,就像你不爱惜污秽贱价的澡盆呀!”

  罗云听了佛的教化,感到十分惭愧畏怖。

  佛就对罗云说了一个故事,他说:“从前有一个国王养了一头大象,那大象勇猛而善于作战,它的力气甚至胜过五百只普通的大象。国王有一天想兴兵作战,希望这头象也能加入战争,于是给象披上盔甲,叫一位驯象的兵士来训练它。象士用两只长矛绑在它的象牙上,又用两只剑绑在它耳朵上,以曲刃刀绑在象的四只脚上,还在它的尾巴上绑了一支铁挝。总共在大象身上绑了九件厉害的兵器。训练打仗的时候,大象什么兵器都用上,只是护住自己的鼻子,驯象的兵士知道象会爱惜自己的生命,感到十分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象鼻子很软弱,一中箭就会死。但是驯象的兵士和象斗久了以后,大象竟伸出自己的鼻子,希望能在软弱的鼻子上也绑上一支箭来战斗,象士不肯给它,国王和群臣看到大象竟不惜生命,用最软弱的地方拿箭,感到非常疼惜,因此就停止了让它出战的念头。”

  佛陀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诫罗云:“人犯了九种恶事(①两舌闻法乱他;②闻法心不能领会;③悭贪独食;④恶食饲人;⑤劫夺人物;⑥喜盗人物;⑦喜妄语传人恶;⑧喜醉酒;⑨执法罔下诬判),只要护住一张口就能像大象护鼻不斗一样,象护鼻子是怕中箭而死,人护住一张口,是害怕堕入三恶道,受地狱的苦痛。不护口的人,就是十恶全犯尽了,就如同那头大象,最后不怕中箭伸出鼻子作战一样,一定会丧失身命。一个人十恶尽犯,不只会坠入三恶道,还会受无穷的痛苦。如果能修行十善,摄住口、身、意,众恶不犯,便可以得道,永离三恶道之苦,不受生死的大患了。”

  罗云听了佛的恳切教诲,决心向上,刻骨不忘,终于能精进柔和,如大地一样忍辱,心识寂静清净,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

  永远保持盆水清净

  这是《法句譬喻经》里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用多么精辟的比喻来教诲自己的独子,尤其是脸盆与水说出了一个人的口是多么重要。

  从身、口、意三者来说,最能令人受伤,而令自己不得清净的往往是口,守护自己的口乃成为一个修行者最重要的功课,一直到现在,佛寺里都常有“止静”“禁语”的功课,是在摄住我们的口,只有当一个人摄住口舌,才能反观自照,否则终日嚣嚣,就是宣泄于外,内无所得了。

  在另一部佛经里,佛陀又用了一次很好的关于盆的譬喻。

  有一天,有一个叫做伤歌逻的婆罗门,他到舍卫城郊外祇陀林精舍来访问佛陀。

  他对佛陀说:“世尊!我有一个问题搞不清自己是怎么回事,有时候,我自觉格外爽快,对学过的东西讲得非常称心,连对没学过的东西也能滔滔不绝地辩论。但是,有时候我感到非常昏迷,连平常学的东西也完全想不起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佛陀就对伤歌逻开示道:“婆罗门!假如这里有一个盛水的容器,这盆水染有红色或青色,就不能反映出一个人原来的脸色。同样的,人的心如果被贪欲所熏,则由于居心不净,任何事物都不能反映出它的实相。

  “假如这盆水被火烧开而沸腾,还能映出脸的原貌吗?同样的,人如果被怒火焚身,则不能洞察实态。

  “假如这盆水浮着水苔、塞满水草,还能映出脸的外形吗?同样的,人心被愚昧或疑惑所蒙蔽,就不能看出实态。”

  佛陀于是做了这样的结论:“婆罗门!相反的,如果这盆水清净而不污,静止而不沸腾,空明而不塞水苔水草,那么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反出物体的实态。同理,人心不为贪欲所烦恼,不为嗔怒所激动,不为愚痴所障蔽,不管是何时何地遇到任何事物都能得到正见呀!”

  佛陀对伤歌逻做了盆与水的开示,这时盆不只是口的象征,也是心与意念的象征,要使心盆清净,主要的是熄灭心中的贪嗔痴,也才能对事物有真实的观察,进而把握到事物的本体。

  我们一般人都常有伤歌逻同样的问题,不能保持心念如一的情态,时而清晰、时而昏沉,那是因为盆中所盛的水不清净的缘故。当然,口的辩才无碍或口齿结舌,仍然是因心而起,所以护口很重要,但护心更重要。

  如果打破宝盆

  心、口都以盆作为象征,身自然也是盆的象征,佛经里常常把一个人的身体称为“宝瓶”“宝盆”,那是指人的自性、法性、佛性都是不离身体,身体内自有宝物,修行的人无非是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手,进入法的世界,这就是禅宗大德时常说的“借假修真”。

  我们的宝盆宝瓶虽不是什么尊贵的东西,但因为要承住自性佛宝,它就显得无比重要,我们想想,宝盆宝瓶打破了,内中的宝物就流散了,所以,即使只是一个器皿,也是非凡的。

  在《大方广宝箧经》里,文殊师利菩萨就对须菩提说:“譬如陶家,以一种泥,造种种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苏器、蜜品,或盛不净。然是泥性,无有差别;火然亦尔,无有差别。如是如是,大德须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随其业行,器有差别,苏油器者,喻声闻缘觉;彼蜜器者,喻诸菩萨;不净器,喻小凡夫。”

  我们都是由同一种泥、同一种火所烧成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东西来盛着,随着我们所造的业行,使那原来没有差别的器皿,竟产生了很大的

  不同。身体不也是一个器皿,一个陶盆吗?我们,到底要用自己身、口、意的盆子盛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呢?每天清晨与夜里面对水盆的时候,这样想想,每天就会有一些新的启示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林清玄作品集
紫色菩提凤眼菩提随喜菩提宝瓶菩提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拈花菩提清凉菩提星月菩提天心月圆有情菩提如意菩提在云上红尘菩提淡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