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说话三十六计》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7章 第三十五计有进有退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说话三十六计》 作者:吴蔚

第57章 第三十五计有进有退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遇到困窘的场面,而有口才的人,会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寻隙巧辩,使自己摆脱窘境,体面地下台,这显示出他们随机应变的智慧和善于辞令的才能。这一组故事展现出巧辩的招数有的是巧换命题,有的是难题巧解,有的是巧妙移植,也有的是巧寻借口。

  在交际中,成功的辩解需要出新、出奇,辩得有理,说得巧妙,令人折服,才能奏效。

  要在谈话或者谈判中说话留有余地,才能进退自如。

  不死之药

  西汉时,武帝的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滑稽多智,三寸不烂之舌令人惊奇。

  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竟大肆挥霍财富寻求仙丹妙药。据说有一次,一个方士献给汉武帝一坛“仙酒”,胡吹饮了它真的可以“万岁!万岁!万万岁!”汉武帝当时正忙着,就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好好享用。

  谁知东方朔知道此事后,竟把这坛酒偷偷地喝掉了,汉武帝知道后龙颜大怒,喝令立斩东方朔。东方朔被捆后却大笑不已。

  武帝惊问道:“你死到临头了,还笑什么?”东方朔说:“方士说那酒是‘不死之酒’,如果这酒真能让人长生不死,那么,你就无法将我杀死。如果一刀下去,我还是死了,这酒还称得上是‘不死之酒’吗?人哪有不死的?如果皇上为了这‘假仙酒’而将我杀死,不是要令天下耻笑吗?”武帝觉得杀了机智的东方朔很可惜,而且也真害怕天下人耻笑他,终于放了东方朔。

  又有一次,汉武帝对大臣们说:“我觉得《相书》上有一句话是很对的:‘人的人中如果长1寸,就可以活到100岁。’”肃立下面两边的文武官员一齐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对对对!皇上所言极是!”只有东方朔哈哈大笑起来。汉武帝面露不悦之色:“爱卿为什么要笑朕,难道朕说得不对吗?”东方朔摇头说:“我哪里是笑陛下呢?我是笑彭祖面长!”武帝不解地问:“彭祖面长有什么好笑的呢?”东方朔说:“传说彭祖活到800岁。如果《相书》真的很准的话,那么彭祖的人中就应有8寸长,而他的脸就该有一丈多长了。想到这儿,我怎么还忍得住不笑呢?”汉武帝一听,也不禁大笑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游览上林苑,看见有一棵树长得很奇特,问东方朔:“你知道这棵是什么树?”东方朔并不知道此树的名称,随口胡说了一句:“它叫‘善哉’。”武帝听后也不应声,暗中派人削掉它的枝干为记号。

  一晃几年过去,汉武帝又来到上林苑游玩,又问东方朔那棵树是什么树。东方朔早就把上次的答案忘了,又胡说了一句:“叫做‘瞿所’。”汉武帝却没忘记,脸一沉说:“上次你说这树叫‘善哉’,这次又称这树叫‘瞿所’,怎么两次说的不一样呢?”东方朔愣了一下,但马上笑着辩解道:“大的马叫马,小的马叫驹;大的鸡叫鸡,小的鸡叫雏;大的牛叫牛,小的牛叫犊;人初生时叫小儿,老了叫某老;以前这树叫善哉,现在这树叫瞿所。世上人的老小、生死,万物的衰败、成长,哪有十分固定的名称呢?”东方朔的巧辩使武帝很是佩服,他只是连连称赞东方朔:“说得好!说得好!”

  秦使至楚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即将交兵的时候,秦国的使臣来到了楚国。

  楚王打算杀掉他,用他的血涂在钟上,以保佑取得战斗胜利。于是楚王派去的人对秦使臣戏弄地说:“你来的时候,没有为此行的吉凶占卜一下吗?”秦使答道:“占卜过了,此行大吉啊!”

  楚人听了哈哈大笑,讥笑说:“如此看来,你们秦国是没有用来占卜的灵龟了。我们楚王就要杀掉你,用你的血涂在新铸的大钟上,你还说大吉哩!”秦使听了一惊,但马上镇定下来,从容地答道:“这次秦王派我来,就是为了探侧情况的。你们杀了我,秦王见我不归,便知道情况不妙,会加强警戒,加紧练兵,这不是大吉吗?再说,假使人死了没有知觉,你们用我的血去涂钟又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人死后有知觉,那么我是不会弃秦助楚的,我的灵魂将附在钟上,使它发不出声音;钟鼓敲不响,你们的将领无法指挥军队,能不败给秦军吗?更何况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古今通例。你们还是仔细考虑考虑吧!”楚王听了秦国使臣这番话,没敢下令杀他,只得把他放了。

  还有个类似的故事。

  清朝大将军年羹、攻陷了一座城池之后,生擒了三个守军的头领,他准备戏弄他们后再杀了他们。

  年大将军先问第一个:“你猜本帅要杀你,还是不杀?”那人磕头作揖,恭维地说:“您老人家一向以慈悲为本,一定不会杀我的。”年羹、冷笑道:“什么慈悲不慈悲的,本帅一向以刀枪为本!你说我不会杀,我偏要把你宰了!”杀了一个之后,又问第二个,那人硬着头皮,壮起胆子说:“我想大将军会杀我,我再过20年又是一条好汉!”年羹、道:“好,我成全你,送你上西天。”第二个也被杀了。

  问到第三个,那人回答:“此事晚生无法妄断!”年羹、说:“如果本帅杀了你呢?”那人说:“这当然是将军之威!如果不杀——那就不失将军之德!加威还是施德,两者必取其一,请将军自己定夺吧!”年羹、想:这小子说话滴水不漏,杀了他,确实可以扬我大将军之威,可也就失了德。我的威风够用了,便放了他。

  在这个故事中,第三个守军头领以其聪明智慧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难以消除的悖论,使年羹、陷入两难境地,一时犹豫不决,便打消了杀人的念头。

  西特努赛

  在泰国,有一个叫西特努赛的人在皇宫做官。这人足智多谋,口才伶俐,因此也招人妒忌。

  有一天,上朝之前,一个官员向他挑衅说:“都说你本领很高,我问你,你能猜出我心里想什么吗?”他微微一笑,对着每个官员说:“我可以洞察你们每个人的内心。你们心里想的什么,我全都知道。不信咱们打赌!”官员们绝不相信他会聪明到这种地步。他们想让他在皇帝面前出丑,于是一致同意每人以一两银子为赌注,与他打赌。皇帝也认为西特努赛输定了。

  打赌开始了,大家催他快说。西特努赛扫视大家一眼,不紧不慢地高声说道:“在座的诸位大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我十分清楚。诸位想的是:我的思想十分坚定,我的整个一生都要忠于皇上,永远不会背叛、谋反。诸位大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哪位不是,请立即站出来!”官员们听到这里,面面相觑,张口结舌,没有哪个敢站出来,都只好认输。

  纪昀善辩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难难翰林:学士纪昀,便问:“纪卿,忠孝怎么解释?”纪昀回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乾隆立刻说道:“我以君王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这……臣领旨!”“你打算怎么去死?”

  “跳河。”

  “好,去吧。”乾隆知道纪昀不会真的去跳河,只不过想看看他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办罢了。纪昀走后,乾隆便迈着方步,吟起古诗来。一首诗还没念完,纪昀就跑了回来。

  乾隆开口问道:“纪卿你怎么没死?”

  纪昀说:“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

  “这话怎么讲?”

  “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这就不对了!想当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还算圣明,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的,你再死也不迟啊!’”乾隆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说:“好一个如簧之舌,行了,行了,朕算服了。”有一年盛夏,体胖的纪昀脱衣光背,把辫子盘在头顶,伏案阅读《四库全书》的书稿,忽然乾隆皇帝向:内走来。他穿衣已经来不及,便一猫腰钻在案下,将桌布拉好,想等皇帝走了,再出来。谁知乾隆看见了。乾隆坐下,示意四周众人安静下来。

  纪昀见没有动静,又热得难受,便撩开桌布露头问:“老头子走了吗?”这句话惹恼了乾隆:“纪昀,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我老头子?如果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谁知纪昀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老头子’这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国家元首,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这三个字乃简称也。”乾隆听了,哈哈大笑,道:“好个能言善辩的纪昀,虽苏秦、张仪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纪昀的如簧之舌救了自己的命。

  郑板桥巧治盐商

  郑板桥是清朝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画画得怪,说话办事有时也怪,让一些歹人恶人吃了不少苦头。

  有一次,郑板桥在扬州东关,见一位妇女哭泣,一问,原来因欠了盐商的钱,盐商竟把她家的祖传大龙缸抬走了。郑板桥安慰了妇人几句,便去追抢缸的盐商。

  在扬州西街,郑板桥追上了那伙人,只见盐商挺着肚子跟着,家人吭哧吭哧抬着大缸走。郑板桥上前打躬,问道:“掌柜的,这缸卖不卖?”盐商一听,心想,我本来是要钱的,这缸虽好,抬回去也没啥用,倒不如多要几个钱,卖掉它。赶紧回话:“卖呀!”郑板桥问:“请问一斤卖多少钱?”盐商一听,怪了,历来缸只有论只卖的,怎么论斤?细看郑板桥的打扮,倒像个书呆子,心想,这个人不懂行情,敢情耍耍他,便说:“五钱银子一斤。”郑板桥笑道:“啊,这么便宜,我要我要,快快快,抬到我家里去。”盐商心里一算,这缸少说也有两百斤,五钱银子一斤,还不得一百两银子?这不跟天上掉下个大元宝一样吗?他怕郑板桥耍滑,又紧着问:“你不反悔?”郑板桥说:“一言为定!”

  于是盐商让家人又抬着缸往东走。郑板桥装着脚上有鸡眼,一步挪不了三寸远,抬缸的压得受不了,让他快走。盐商急着做成这笔买卖,也不管人家受得了受不了,干脆让郑板桥坐到缸里,一齐抬着。

  到了东门外一个庙门口,郑板桥让人停下到庙里借把小秤出来,指着缸底说:“老板,就在缸底上敲一块,称三斤给我!”盐商一听,火冒三丈:“你这个混账,世上哪有把缸敲碎了论斤卖的?”郑板桥不急不忙地反问他:“唉,我和你说的是论斤买嘛!你怎么出尔反尔?”盐商气急败坏地说:“我当你是买一只缸,一共多少斤重的。”郑板桥呵呵笑道:“啊呀,你真傻!我要是买一只缸,又何必同你论斤!”盐商气呼呼地要拖郑板桥去评理,郑板桥满不在乎地说:“我跟你走,打官司到金銮殿上我也不怕!”这时,庙里的和尚出来了,听了原委,都说盐商不对,当初谈的论斤卖,并没有说得全买下;既然谈不成,缸还可以抬回去嘛。

  盐商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叫家人把缸抬走,可这两个人连一点劲儿也没有了。和尚又打圆场,劝盐商论只卖了算了。盐商此时无计可施,只好按抵债的价钱,二两银子卖给郑板桥。郑板桥又让他们抬回到妇人家里。盐商一看,又羞又气,白白折腾了一天,费了千劲百力,一点儿好处也没落着。

  含糊其辞

  模糊语言也是语言技巧的一种,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自己行事有一定的灵活性,力避被动,争取主动,这样才能进退自如。

  比如,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节后。

  如国际交往中,一方领导人当面向另一方领导人发出访问邀请,如果这一邀请事先未商定,被邀的一方对于是否应邀尚无把握,而出于礼貌又不便当场拒绝,则通常是说:“我高兴地接受您的邀请,将在方便的时候访问贵国。”这样,如果日后无意访问,可用各种“不方便”为托词。

  再如,对突发事件,在尚未弄清来龙去脉,又不得不立即做出反应时,也需要这种伸缩性很大的模糊语言。如:“我们注意到了伊伊事态的发展。”“我们注意到了贵国领导人的讲话。”“注意到了”只表示“知道了”,但并未点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拥有主动权。

  对本来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故意使用含义广泛的模糊语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来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等。模糊语言可以摆脱困境。

  项羽自称霸王后,想谋杀刘邦。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派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就说明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你可以违抗王命杀掉他。”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寡人派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刘邦的回答,就是使用了模糊语言,从而绕开了陷阱。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处世三十六计说话三十六计宋江山斧声烛影璇玑图包青天管人三十六计大唐游侠明宫奇案用人三十六计